加热装置,带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1911发布日期:2021-07-30 18:1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带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加热装置,带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在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加热装置,已知例如有在加热下将调色剂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装置,以及使片材上的墨水干燥的干燥装置。

在这样的加热装置中,部件之间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可能导致部件的定位精度降低。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例如,jp-2016-212384-a提出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相对于左右框架之一在纵向方向上定位保持平面加热器的加热器保持器。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6-212384-a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在jp-2016-212384-a中描述的定影装置中,加热器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在加热器保持器的凹部内抵接在加热器保持器上定位。但是,加热器的另一端自由,不抵靠在加热器保持器上,不会限制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加热器在纵向上的膨胀和收缩。因此,加热器可能在纵向方向上在凹部中发出嘎嘎声,妨碍加热器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高精度地定位。

解决问题的方案

鉴于上述情况,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其包括加热器,保持器,装置框架,主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加热器包括热发生器。保持器保持所述加热器。装置框架配置为支撑所述保持器。主定位部配置为在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上定位所述加热器和所述保持器。第二定位部配置为在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上定位所述保持器和所述装置框架。第三定位部配置为在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上定位所述装置框架和图像形成设备主体。所述主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中之一设在由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上的所述热发生器的中央所定义的同一侧。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主定位部以及所述第二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中之一设在由所述加热器的纵向方向上的所述热发生器的中央所定义的同一侧。通过这种构造,即使加热器、保持器、及装置框架热膨胀,加热器、保持器、及装置框架也从进行定位的作为基准的同一侧膨胀和收缩。因此,可以减少用作基准的同一侧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可以提高加热构件、保持构件、及装置框架的相对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2是结合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结合在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加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结合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具有高热传导层的加热器的后视图。

图10是结合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器的立体图,表示附接到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器的连接器。

图11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该加热器包括并联连接的热发生器。

图12是表示当加热器从正确位置移位时结合在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带的温度分布与当加热器不从正确位置移位时定影带的温度分布之间的比较的曲线图。

图13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该加热器包括设置在加热器的两横向端部的电极。

图14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其中配置在加热器的一横向端部和另一横向端部的电极分别具有不同的宽度。

图15是分别结合在图10所示的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器中的定位凹部和定位突起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结合在图10所示的加热器中的定位凹部的立体图,其限定具有增加的宽度的开口。

图17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该加热器具有定位突起。

图18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该加热器具有通孔。

图19是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中所包括的定影带和加热器的剖视图,表示随着定影带旋转而由定影带在其短方向上定位的加热器。

图20是图7所示的加热器的平面图,表示沿定影带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加热器的上游侧的侧面上的定位凹部。

图21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平面图,表示沿定影带的旋转方向配置在加热器的下游侧的侧面上的定位凹部。

图22是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表示配置在定影装置的同一侧的片材和定位部的定位裕度。

图24是可安装在图6所示的加热装置中的加热器的截面图,其表示通过部分地减小加热器的基材层的厚度而产生的减小的截面部分。

图25是作为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第一变形例,可安装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6是可安装在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中的加热器的立体图,其直接由定影装置的侧壁定位。

图27是图26所示的加热器的立体图,该加热器通过结合在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中的支柱直接定位。

图28是图26所示的加热器的平面图,其表示配置在加热器的一横向端部的定位部,高热传导部件配置在加热器的另一横向端部。

图29是作为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第二变型例,可安装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0是作为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第三变型例,可安装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1是作为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的第四变形例,可安装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以下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构造。在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分配给具有相同功能或相同形状的元件(例如,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和部件),只要可能进行区分即可,并且在描述之后将省略对这些元件的描述。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示意性截面图。图像形成设备100是打印机。替代地,图像形成设备100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具有打印、复印、传真、扫描和绘图仪功能中的至少两项的多功能外围设备(mfp)等。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分别用作图像形成设备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bk。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bk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中。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bk具有相似的结构,除了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bk分别包含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它们对应于彩色图像的色分解成分。例如,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bk包括感光体2,充电器3,显影装置4和清洁器5。感光体2是鼓形的且用作图像载体。充电器3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显影装置4将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供应到感光体2的表面以形成调色剂像。清洁器5清洁感光体2的表面。

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包括曝光装置6,供纸装置7,转印装置8,定影装置9和排纸装置10。曝光装置6使每个感光体2的表面曝光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供纸装置7将用作记录介质的纸p供应到转印装置8。转印装置8将形成在每个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上。定影装置9将转印到纸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排纸装置10将纸p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部。

转印装置8包括中间转印带11,四个一次转印辊12和二次转印辊13。中间转印带11是环形带,其作为由多个辊张紧架设的中间转印器。四个一次转印辊12用作一次转印器,其将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像分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1上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辊13用作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全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上的二次转印器。多个一次转印辊12分别经由中间转印带而与感光体2接触。因此,中间转印带11接触每个感光体2,在它们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13通过中间转印带11与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11的辊之一接触。因此,在二次转印辊13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

图像形成设备100形成纸输送路径14,从供纸装置7送出的纸p被输送通过该纸输送路径。在纸输送路径14中,在供纸装置7与由二次转印辊13限定的二次转印夹持部之间的位置处设有定时辊对15。

参照图1,提供由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设备100执行的打印处理的描述。

当图像形成设备100接收到开始打印的指令时,驱动器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bk的每一个中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驱动并旋转感光体2。充电器3以高电位均匀地使感光体2的表面充电。随后,曝光装置6基于由原稿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数据对每个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曝光,该原稿读取装置读取原稿上的图像或由终端指示打印数据,从而感光体2上的曝光部分的电位降低,在感光体2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将调色剂供应到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静电潜像,在其上形成调色剂像。

当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像因感光体2的旋转而到达由一次转印辊12限定的一次转印夹持部时,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被驱动并逆时针旋转的中间转印带11上。在图1中,依次将调色剂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11上,从而在其上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此后,根据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全彩色调色剂像传送到由二次转印辊13限定的二次转印夹持部,转印到传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的纸p上。该纸p从供纸装置7供给。定时辊对15暂时停止从供纸装置7供给的纸p。此后,与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上的全彩色调色剂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刻一致,定时辊对15将纸p传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因此,全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到纸p上并载置在纸p上。在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之后,清洁器5去除残留在感光体2上的残留调色剂。

转印有全彩色调色剂像的纸p输送到定影装置9,该定影装置9将全彩色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此后,排纸装置10将纸p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外部,从而完成一系列打印过程。

提供定影装置9的构造的描述。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9包括定影带20,加压辊21和加热装置19。定影带20是用作定影旋转器或定影构件的环形带。加压辊21用作与定影带20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相对的转子或相对的构件。加热装置19加热定影带20。加热装置19包括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器23和支柱24。加热器22是平面加热器或层压加热器,用作加热器或加热构件。加热器保持器23用作保持或支撑加热器22的保持器。支柱24用作在纵向在加热器保持器23的整个宽度上加强加热器保持器23的加强件。

定影带20例如包括由聚酰亚胺(pi)制成的筒状基体,该筒状基体的外径为25mm,厚度为40μm~120μm的范围内。定影带20还包括用作最外表面层的脱模层。脱模层由氟树脂制成,例如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和聚四氟乙烯(ptfe),厚度在5μm~50μm的范围内,以提高定影带20的耐久性,以及纸p和异物与定影带20的分离功能。可选地,可以在基体和脱模层之间设置由橡胶等制成、厚度在50μm~500μm范围内的弹性层。定影带20的基体并不局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由诸如聚醚醚酮(peek)的耐热树脂或诸如镍(ni)、sus不锈钢的金属制成。定影带20的内周表面可以涂覆有聚酰亚胺、ptfe等作为滑动层。

现在详细描述加压辊21的结构。加压辊21的外径例如为25mm。加压辊21包括芯棒21a,弹性层21b和脱模层21c。芯棒21a为实心,由诸如铁的金属制成。弹性层21b覆盖芯棒21a。脱模层21c覆盖弹性层21b的外表面。弹性层21b由硅橡胶制成,具有例如3.5mm的厚度。为了使纸p和异物与加压辊21分离,优选在弹性层21b的外表面设置例如由氟树脂制成的厚度为约40μm的脱模层21c。

现在对加热器22的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加热器22在其纵向在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即轴向在定影带20的整个宽度上延伸。加热器22接触定影带20的内周表面。加热器22可以不接触定影带20,或者可以经由低摩擦片材等间接地与定影带20接触地设置。然而,接触定影带20的加热器22直接增强从加热器22到定影带20的热传导。加热器22可以接触定影带20的外周表面。但若因定影带20与加热器22接触受到损伤,则担心定影品质降低,因此,最好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的内周表面接触。加热器22包括基材层50,第一绝缘层51,导体层52,第二绝缘层53和第三绝缘层54。第一绝缘层51、具有发热器60的导体层52、以及第二绝缘层53顺序叠层在基材层50的夹持部n侧,第三绝缘层54叠层在基材层50的相反侧。

现在详细说明加热器保持器23和支柱24的结构。加热器保持器23和支柱24设置在由定影带20形成的环内。支柱24包括由金属制的槽材。支柱24在其纵向上的两端部分分别由定影装置9的侧壁支撑。支柱24支撑加热器保持器23的与加热器22侧相反侧的面,加热器22以及加热器保持器23保持为不会因加压辊21的加压力发生大的挠曲,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

加热器保持器23易因加热器22的热量而成为高温,因此,加热器保持器23优选由耐热材料制成。例如,如果加热器保持器23由例如液晶聚合物(lcp)或peek等的低热传导性的耐热性树脂制成,则加热器保持器23抑制来自加热器22的热传导,从而有利于加热定影带20。

用作赋能构件的弹簧使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互相压接。因此,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当驱动力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的驱动器传递到加压辊21时,加压辊21起着作为驱动辊的功能,驱动定影带20旋转。当加压辊21旋转时,定影带20由加压辊21驱动旋转。在定影带20旋转的同时,定影带20相对加热器22滑动。为了促进定影带20的滑动性,可以在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之间介有诸如油或油脂等的润滑剂。

当开始打印时,驱动器驱动加压辊21旋转,定影带20根据加压辊21的旋转而开始旋转。另外,当电力提供给加热器22时,加热器22加热定影带20。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预定目标温度(例如,定影温度)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当载置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纸p输送通过形成在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时,在加热和加压下,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

图3是定影装置9的立体图。图4是定影装置9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和图4,定影装置9包括装置框架40,该装置框架40包括第一装置框架25和第二装置框架26。第一装置框架25包括一对侧壁28和前壁27。第二装置框架26包括后壁29。侧壁28配置在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的一横向端部和另一横向端部。侧壁28支撑每个侧壁的加压辊21和加热装置19的两个横向端部。每个侧壁28包括多个接合突起28a。当接合突起28a与设在后壁29的接合孔29a接合时,第一装置框架25联接至第二装置框架26。

每个侧壁28包括插入凹部28b,加压辊21的旋转轴等通过该插入凹部插入。插入凹部28b在面对后壁29侧开口,在与该开口相对侧成为不开口的抵接部。在该抵接部侧的端部,设有支撑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轴承30。由于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两端部分别安装到轴承30,因此,侧壁28可旋转地支撑加压辊21。

用作驱动力传递部件的驱动力传递齿轮31设在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一横向端部。在侧壁28支撑加压辊21的状态下,驱动力传递齿轮31暴露在侧壁28的外侧。因此,当将定影装置9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中时,驱动力传递齿轮31与配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内部的齿轮联接,从而驱动力传递齿轮31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

支撑定影带20等的一对支持部件32分别设在加热装置19的纵向的两端部。每个支持部件32是加热装置19的设备框架,同时也是定影装置9的设备框架40的一部分。定影带20由支持部件32在非旋转状态下以基本上不施加周向张力状态、所谓自由带方式支撑。每个支持部件32包括引导槽32a。当引导槽32a分别沿着侧壁28的插入凹部28b的边缘移动时,支持部件32相对侧壁28组装。

用作赋能构件的一对弹簧33设在各支持部件32和后壁29之间。当由弹簧33分别将支持部件32朝加压辊21侧赋能时,定影带20受加压辊21推压,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

图5是加热装置19的立体图。图6是加热装置19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持器23的定影带20侧(夹持部n侧)的面上,设有用于容纳加热器22的矩形的容纳凹部23a。加热器22在容纳于该容纳凹部23a的状态下由后述连接器将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一起夹住而保持。

一对支持部件32的每一个包括带支持部32b,带限制部32c,和支持凹部32d。带支持部32b呈c形,插入到由定影带20形成的环中,接触定影带20的内周表面支持定影带20。带限制部32c是与定影带20的边缘表面接触的凸缘,限制定影带20沿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的运动(例如,歪斜)。加热器保持器23及支柱24的两端部侧沿纵向插入支持凹部32d,以支持加热器保持器23和支柱24。

图7是加热器22的平面图。图8是加热器22的分解立体图。在以下说明中,将相对加热器22的定影带20侧(夹持部n侧)称为“前侧”,将加热器保持器23侧称为“后侧”。

如图7和图8所示,加热器22由多个构成层叠层构成,所述多个构成层包括板状的基材层50、设在基材层50的前侧的第一绝缘层51、设在第一绝缘层51的前侧的导体层52、包覆导体层52的前侧的第二绝缘层53、以及设在基材层50的后侧的第三绝缘层54。导体层52包括一对发热器60,一对电极61,和多个供电线62。每个发热器60包括层叠的电阻发热体。每个电极61通过供电线62联接到每个发热器60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多个供电线62包括将电极61连接到发热器60的供电线,以及连接发热器60之间的供电线。如图7所示,每个电极61的至少一部分没有被第二绝缘层53覆盖,成为暴露状态,以便确保电极61连接到下面描述的连接器。

例如,每个发热器60按如下方法制造。将银-钯(agpd)、玻璃粉等混合成糊状。糊剂通过丝网印刷等涂布在基材层50上。之后,对基材层50进行烧成。可替代地,发热器60可以由诸如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o2)的电阻材料制成。根据本实施例,发热器60互相平行地沿基材层50的纵向延伸。发热器60之一的一端(例如,图7中的右端)通过供电线62电连接至多个发热器60中的另一个的一端。每个发热器60的另一端(例如,图7中的左端)通过另一供电线62电连接到电极61。供电线62由电阻值小于发热器60的电阻值的导体制成。供电线62和电极61由银(ag)、银-钯(agpd)等制备的材料通过丝网印刷等形成。

基材层50由诸如不锈钢(例如,sus不锈钢)、铁、和铝的金属制成。作为基材层50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之外,也可以由陶瓷、玻璃等制成。如果基材层50由诸如陶瓷的绝缘材料制成,则可以省略夹在基材层50和导体层52之间的第一绝缘层51。由于金属具有对于急速加热的耐久性,并且易于加工,因此,优选使用金属以降低制造成本。在金属中,铝和铜是优选的,因为铝和铜的热传导性高,且难以发生温度不匀。另外,不锈钢与铝和铜相比,具有能廉价制造的优点。

第一绝缘层51、第二绝缘层53、和第三绝缘层54中的每一个由耐热玻璃制成。替代地,第一绝缘层51、第二绝缘层53、和第三绝缘层54中的每一个可以由陶瓷、pi等制成。

图9表示装有高热传导层55的加热器22s。如图9所示,基材层50的后侧的面可以安装高热传导层55,该高热传导层55的热传导率大于基材层50的热传导率。在这种情况下,由加热器22s产生的热量通过高热传导层55消散,从而抑制加热器22s的温度不均匀。为了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2s的温度不均匀,高热传导层55优选在设有发热器60的纵向和横向上遍及发热器60的整个区域延伸。

根据本实施例,发热器60、电极61和供电线62由银、钯等的合金制成,以获得正温度系数(ptc)特性。所谓ptc特性是若温度变高则电阻值变高的特性,例如,在给定电压下加热器的输出降低。通过设为具有ptc特性的发热器60,在低温下因高输出高速启动,而在高温下因低输出抑制过热。例如,如果具有ptc特性的电阻温度系数(tcr)设为大约300ppm/℃~大约4,000ppm/℃的范围内,则加热器22一方面确保必要的电阻值,一方面以降低的成本制造。tcr优选在大约500ppm/℃~大约2,000ppm/℃的范围内。tcr可以通过在25摄氏度和125摄氏度下测量电阻值进行计算。例如,如果温度增加100摄氏度,电阻值增加10%,则tcr为1,000ppm/℃。

根据本实施例,发热器60的长度(例如,发热器60的纵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纸p的宽度。因此,在加热器22启动之后,能防止因在纸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温度降低而导致定影失败。相反,如果发热器60的长度过长,则担心连续通纸时在非通纸区域发生过热,因此,需要合适地设定发热器60的长度。例如,根据本实施例,相对可通纸的最大纸张尺寸(最大记录介质通过宽度)的信纸尺寸216mm的宽度,发热器60优选在宽度方向单侧设定为0.5mm~7.0mm的范围(发热长度217mm~230mm)。更优选相对最大纸张尺寸,发热器60在宽度方向单侧设定为1.0mm~5.0mm的范围(发热长度219mm~226mm)。根据本实施例,发热器60的长度设为221mm。

图10是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的立体图,表示附接到其上的连接器70。

如图10所示,连接器70包括由树脂制成的壳体71和固定在壳体71上的板簧的接触端子72。接触端子72包括分别接触加热器22的电极61的一对触点部72a。连接器70的接触端子72联接到提供电力的线束73。

如图10所示,连接器70附接到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使得从前侧和后侧将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一起夹住。因此,接触端子72的每个触点部72a相对加热器22的电极61弹性地接触或压接。结果,发热器60通过连接器70电连接到配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的电源。成为从电源向发热器60供电的状态。

随着发热器60产生热量,加热器22温度升高,产生热膨胀。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加热器22的膨胀/收缩在加热器22的纵向上可能很大。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容纳加热器22的加热器保持器23的容纳凹部23a必须预先在纵向形成为比加热器22大,预先确保纵向方向的图22所示的间隙s,使得即使加热器22温度变化,也能在纵向自由伸缩。

然而,如果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上在加热器22和容纳凹部23a之间设置间隙s,则当加热器22没有热膨胀时,加热器22可能在容纳凹部23a内颤抖。结果,电极61接触连接器70的接触端子72的接触位置可能偏移,导致磨损和接触不良。另外,加热器22的发热区域可能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改变,从而降低在纸p上定影调色剂像的质量。

在比较的定影装置中,为了防止加热器与连接器的错误接触,加热器安装了与连接器接合的突起,以防止加热器相对于连接器的位置偏移。但是,安装在加热器上的突起可能会使加热器的外形尺寸增大,从而妨碍加热器的小型化。如果基材层50由金属制成,金属比陶瓷廉价,利于加工并降低制造成本等,则随着加热器22的温度发生变化,加热器22在其纵向上经受更大的膨胀和收缩。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要求在加热器支持器23的长度方向上的加热器22与容纳凹部23a之间的间隙s更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器22可能在容纳凹部23a内更剧烈地颤动。

另外,像本实施例一样,如果发热器60的图22中描绘的长度k大于最大纸尺寸wmax,则发热器60的温度在非通纸区域显著增加,增加发热器60在非通纸区域的热膨胀。如果发热器60具有ptc特性,则当发热器60的温度在非通纸区域中升高时,发热器60在非通纸区域中的电阻值增大。在非通纸区域中的发热器60的发热量大于在输送纸p的通纸区域中的发热器60的发热量,从而加速加热器22在非通纸区域中的热膨胀。在那些情况下,加热器22可能更严重地颤动。由ptc特性引起的热膨胀不限于如图7所示的两个发热器60串联连接的模式。图11表示装有并联连接的发热器60的加热器22p。例如,至少在发热器60的纵向方向具有流过电流分量ix的情况下,也可以类似地在如图11所示的发热器60并联连接的模式中同样发生由ptc特性引起的热膨胀。图11还表示沿发热器60的短方向流过电流的分量iy。例如,如图11的点划线所围住的放大图所示,若在从一个发热器60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之间,输送使得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h通过,则该发热器60之中,电流从纸p不通过的高温的非通纸区域60a流向纸p通过的低温的通纸区域60b(与串联场合相同),因此,非通纸区域60a的发热量变多,促进热膨胀。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根据本实施例,加热器22沿其纵向定位,使得加热器22不会在容纳凹部23a内颤动。提供对将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23定位的定位机构的描述。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设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2a(例如定位孔或定位凹处)。在本实施形态中,定位凹部22a是在相对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短方向)凹陷的凹部。在加热器支持器23的容纳凹部23a配置定位突起23b,定位突起23b用作与定位凹部22a嵌合的定位部。当将加热器22收纳在容纳凹部23a内时,使得定位凹部22a相对定位突起23b嵌合,能使得加热器22相对加热器支持器23在纵向方向定位。因此,能防止在容纳凹部23a内的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颤动。

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每一个中,定位部(例如,定位凹部22a和定位突起23b)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每一个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定位部不设置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部侧。因此,定位部不限制由于温度变化而在加热器22的纵向上的热膨胀和收缩。

提供用于检验分别包括上述定位部的加热器和加热器保持器的优点的测试的描述。为了进行测试,准备分别具有定位部的加热器和加热器支持器以及分别不具有定位部的加热器和加热器支持器。将加热器和加热器支持器安装在相同的定影装置和相同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其中以50ppm的打印速度传送100张纵向的信纸尺寸的纸张(例如,普通纸),每分钟输出50张。

结果,在没有定位部的加热器和加热器支持器的情况下,在开始传送纸张之后传送第二张纸时,在第二张纸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出现定影不良,当输送第50张时,定影带的脱模层(例如,由pfa制成的层)剥离。这可以认为是由于如图12所示,加热器22从虚线所示的正规位置向左侧偏移的结果,加热器22的发热分布也向左侧偏移,引起温度不均。即,可以认为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右端,用实线表示的定影带的温度低于用虚线表示的本来温度,在纸的右端部侧发生定影不良。另一方面,相反地,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左侧,定影带的温度上升,成为过剩,定影带的表层剥离。

相反,在具有定位部的例子中,既不会发生定影不良,也不会损坏定影带(例如,表层剥离)。因此,测试证实,通过具有定位部,提高了加热器相对于加热器支持器的定位精度,防止导致定影不良和定影带损坏的温度分布不均。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定位凹部22a配置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电极61侧,因此,以电极61侧为基准,对加热器22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加热器22热膨胀,电极61的位置在加热器22的纵向上也几乎不改变,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电极61和连接器70的偏移,能防止电极61与连接器70的磨损和接触不良。

图13是加热器22t的图,该加热器22t包括在加热器22t的纵向方向的两端部侧配置的电极61。电极61的数量在加热器22t的一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之间不同的场合,为了尽可能多地抑制电极61与连接器70的偏移,可以在电极61数量多的侧配置定位凹部22a。

图14是加热器22u的图,其中,沿加热器22u的纵向方向配置在加热器22u的一端部侧的电极61的宽度l1不同于配置在加热器22u的另一端部侧的电极61的宽度l2。例如,宽度l1小于宽度l2。可以将定位凹部22a设置在宽度短的电极61侧(l1侧)。因此,定位凹部22a抑制具有较小宽度l1的电极61从连接器70的偏移,从而确保了导电性。换句话说,在设有定位凹部22a的一侧,能使得电极61在加热器22u的纵向方向短,因此,能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形态中,定位凹部22a与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供电线62处对应配置。即,定位凹部22a与供电线62相对设置。或者,定位凹部22a可以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设置供电线62以外的地方设置,例如,相对设置有发热器60或电极61的位置,设置定位凹部22a。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器22的基材层50可能在加热器22的短方向、即图7中的垂直方向变大。为了充分地将热量传导到纸p,每个发热器60需要在加热器22的短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例如5mm)以上。同样地,考虑与连接器70的位置偏移,要求各电极61在加热器22的短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例如5mm)以上。相反,供电线62没有这种情况。因此,只要能够导通,就可以使供电线62在加热器22的短方向具有较短的长度。因此,定位凹部22a与供电线62相对设置,该供电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设计上的灵活性,从而防止加热器22在其短方向上的大型化。

图15是定位凹部22a和定位突起23b的放大立体图。在图15中,上部表示加热器22的前侧,而下部表示加热器22的后侧。

如图15所示,拐角曲面23c可以设置在定位突起23b的根部。如果定位突起23b具有拐角曲面23c,则如图15所示,当定位突起23b与定位凹部22a嵌合时,由于在拐角曲面23c处定位突起23b的宽度宽,因此,相对定位凹部22a,不能完全插入定位突起23b。因此,在加热器22的背面与容纳凹部23a的底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加热器22从容纳凹部23a的底面浮起,因此,加热器保持器23可能不能稳定地保持加热器22。

为了抑制加热器22的浮起,如图16所示,定位凹部22a包括:第一开口22a1,定位突起23b的根部插入其中;以及第二开口22a2,其邻接第一开口22a1。在加热器22的纵向上,第一开口22a1的宽度w1大于第二开口22a2的宽度w2。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开口22a1的宽度w1抵接在第三绝缘层上。设置在背面侧的第三绝缘层54在纵向方向上的开口宽度与基材层50的开口宽度相比,在宽度方向单侧(宽度α)形成大0.1~5.0mm范围。因此,定位突起23b的根部(例如,拐角曲面23c)完全插入到定位凹部22a中,从而抑制加热器22从容纳凹部23a的底面浮起。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加热器22配置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2a,在加热器支持器23配置作为定位部的定位突起23b。图17是在加热器22v设有定位突起22b、在加热器支持器23v设有定位凹部23d的图。与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上述结构相反,如图17所示,定位突起22b设置在加热器22v中,而定位凹部23d设置在加热器支持器23v中。因此,加热器22v在加热器22v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加热器支持器23v定位。但是,由于在加热器22v内设有定位突起22b,因此,加热器22v的外形大型化,因此,难以小型化。如果通过切割诸如金属板的板制造加热器22v,则加热器22v的定位突起22b导致板的额外切割,降低产量,也增加制造成本。因此,出于减小尺寸和降低制造成本的考虑,为了防止加热器22的外形尺寸的增大,优选将定位凹部22a用作设置在加热器22的定位部。

图18是加热器22w的图,该加热器22w包括用作定位部的通孔22aw,以代替上述定位凹部22a。通孔22aw在加热器22w的厚度方向,即垂直于加热器22w的纵向方向从前侧到后侧穿过加热器22w。通孔22aw分别在加热器22w的前侧的面和后侧的面形成。例如,与上述的定位凹部22a不同,通孔22aw在加热器22w的与加热器22w的前侧的面和后侧的面垂直的侧面上没有开口。用作定位部的通孔22aw使得加热器22w的外形(例如侧面)轮廓形成为没有凹凸的矩形。因此,能降低成本制造加热器22w。

如上所述,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加热器22的热膨胀和收缩在加热器22的纵向上可能显著。然而,加热器22的热膨胀和收缩即使在其短方向也发生。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即使在短方向,在加热器22和容纳凹部23a之间也构成为设置有间隙。因此,当将加热器22收纳在容纳凹部23a中时,在短方向有若干松动。这样,当加热器22收纳在容纳凹部23a中时,在加热器22的短方向有松动,但是,当定影带20旋转时,定影带20的旋转力将加热器22在短方向定位。即,如图19所示,随着定影带20的旋转,定影带20的旋转力将加热器22向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q(以下称为带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推压移动。因此,加热器22的带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22x与与该侧面22x相对配置的容纳凹部23a的侧面23x抵接,因此,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支持器23在短方向定位。

如图20所示,根据本实施例,加热器22的定位凹部22a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定位突起23b设在加热器22的侧面22y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侧面23y。侧面22y和23y是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q的上游侧(例如,图20中的下侧)的侧面。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加热器22的侧面22x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侧面23x,即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q的下游侧(例如,图20中的上侧)可以形成为无凹凸的直线状平面。因此,随着定影带20的旋转,可以用无凹凸的侧面22x和23x进行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支持器23在其短方向定位,从而提高加热器22在其短方向上的定位精度。类似于图18所示的示例,类似地,在以通孔22aw构成定位部的加热器22w中,同样可以将定影带20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22x和23x形成为无凹凸的直线状平面。换句话说,为了提高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支持器23的短方向的定位精度,也可以将定位部配置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持器23的带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22x、23x以外的位置。

图21是在带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侧面22x、23x设有定位凹部22a和定位突起23b的图,其与图20所示的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持器23相反。如图21所示。当定影带20旋转时,定位凹部22a与定位突起23b可靠地进行嵌合。

对加热器支持器23和定影装置9的主体(装置框架40)的定位机构进行描述。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持器23的纵向方向一端部侧,设置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3e。相对该定位凹部23e,图5和图6的左侧所示的支持部件32的嵌合部32e嵌合,从而在加热器保持器23的纵向相对于支持部件32定位加热器保持器23。可替代地,与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相反,可以在支持部件32设有定位凹部,在加热器保持器23设有与该定位凹部嵌合的凸状的嵌合部。另一方面,在图5和图6的右侧所示的支持部件32,没有设置嵌合部32e,因此,加热器支持器23在加热器支持器23的纵向方向上未相对于支持部件32定位。因此,支持部件32不限制加热器支持器23的伴随温度变化在纵向方向的热膨胀和收缩。

如图4所示,支持部件32使得其引导槽32a沿着侧壁28的插入凹部28b进入,相对装置框架40的两侧壁28组装。图4中所示的两个支持部件32中,相对加热器支持器23在纵向方向定位的支持部件32是里侧的支持部件32。通过该里侧的支持部件32相对侧壁28组装,加热器支持器23相对侧壁28在纵向方向定位。因此,侧壁28以及支持部件32起着作为加热器支持器23的纵向方向进行定位的定影装置9的主体的定位部的作用。

支柱24在支柱24的纵向上未相对于支持部件32定位。如图6所示,支柱24在其两端部侧设置台阶24a,该台阶24a分别限制支柱24相对于支持部件32在支柱24的纵向上的移动(例如,掉落)。各台阶24a相对各支持部件32的至少一方介有纵向方向的间隙配置。例如,支柱24组装到支持部件32,使得在支柱24的纵向上在支柱24和每个支持部件32之间提供松动,从而支柱24伴随温度变化的纵向上的热膨胀和收缩不受限制。即,支柱24相对于支持部件32之一不构成定位。

下面,对定影装置9的主体(例如,装置框架40)和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的定位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构成第二装置框架26的后壁29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设有定影装置9的主体相对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进行定位的作为定位部的孔29b。当定影装置9的主体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时,设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3的作为定位部的突起101相对定影装置9的孔29b插入,突起101和孔29b嵌合,定影装置主体相对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在纵向(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或轴向)定位。替代地,与图4所示的实施例相反,也可以将用作定位部的突起设置在定影装置主体,而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03设置该突起嵌合的孔。此外,用作定位部的孔可以是通孔或具有底部的凹部。用作定位部的孔29b设在第二装置框架26的后壁29的一端部侧,在相反的端部侧,没有设置定位部。由此,第二装置框架26不限制定影装置9的主体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在其纵向上的热膨胀和收缩。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之间,加热器保持器23和定影装置9的主体之间,以及定影装置9的主体和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之间,在纵向方向得到定位。以下,对上述定位部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将加热器22相对于加热器保持器23定位的定位部称为主定位部。将加热器保持器23相对于定影装置9的主体定位的定位部称为第二定位部。将定影装置9的主体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定位的定位部称为第三定位部。

图22是定影装置9的分解示意图。图22省略了定影带20的图示。

如图22所示,主定位部a(例如,定位凹部22a和定位突起23b),第二定位部b(例如,定位凹部23e和嵌合部32e),以及第三定位部c(例如,孔29b和突起101)任一个都配置在以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发热器60的中央m为基准的同一侧(例如,图22中的左侧)。这样,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以及第三定位部c设置在同一侧,从而提高了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器23、和定影装置9的主体(例如,装置框架40)的相对定位精度。例如,即使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器23、和定影装置9的主体热膨胀,加热器22、加热器保持器23、和定影装置9的主体也从同一侧膨胀和收缩,即,在定影装置9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进行定位。因此,在进行定位的定影装置9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抑制相对位置偏移。例如,根据本实施例,主定位部a和第二定位部b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并且重叠。因此,主定位部a和第二定位部b提高了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相对于图22中的左侧壁28的定位精度。因此,在定影装置9的一端部侧,在执行其定位的纵向方向,发热器60相对于纸p以提高的精度定位,从而提高了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的质量。

另外,如图22所示,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在由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发热器60的中央m为基准)的同一侧,也配置有作为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的热敏电阻34,其中,配置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和第三定位部c,从而提高了热敏电阻34相对于加热器22的定位精度。因此,基于由热敏电阻34提供的检测结果,精确地控制定影带20的温度。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以是接触定影带20的接触型传感器或不接触定影带20的非接触型传感器。代替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检测加压辊21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如果温度传感器与加热器22的背面接触或配置在加热器22的背面附近,则像本实施例一样,基材层50的背面优选安装绝缘层(例如,第三绝缘层54)。

图23是定影装置9的图,其中输送分别在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具有不同宽度的纸p1、p2、和p3。纸p1、p2、和p3在其宽度方向上沿着设置在定影带20的一端部侧(例如,图23中的左端)的定位边缘(定位基准)g对齐并输送。纸p1、p2、和p3的定位边缘g还优选设置在由发热器60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的中央m所定义的同一侧,其中配置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和第三定位部c。因此,定位边缘g提高了纸p1、p2、和p3相对于加热器22的定位精度,提高了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1、p2、和p3中的每一个上的质量。

根据该实施例,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和第三定位部c设置在由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的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同一侧。或者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和第三定位部c之中任意二个可以设置在由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的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同一侧,从而提高定位精度。例如,主定位部a和第二定位部b的组合或主定位部a和第三定位部c的组合可以设置在由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的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同一侧。

提供主定位部a和安装在加压辊21的驱动力传递齿轮3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描述。

如图2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为了防止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干扰驱动力传递齿轮31,主定位部a设置在纵向方向由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第一侧(例如图22的左侧),驱动力传递齿轮31设置在纵向方向由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第二侧(例如,图22的右侧),其在发热器60的纵向方向的与所述第一侧的相反侧。与此相反,如果主定位部a和驱动力传递齿轮31配置在同一侧,则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可能会干扰驱动力传递齿轮31。例如,当主定位部a安装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时,主定位部a的设置空间使得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变长。因此,若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中的每一个的一端部侧延伸并到达驱动力传递齿轮31,则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可能会干扰驱动力传递齿轮31。

如果驱动力传递齿轮31具有减小的直径,则担心驱动力传递齿轮31从配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内的齿轮接收增大的力,加压辊21的旋转轴可能弯曲。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驱动力传递齿轮31优选具有增大的直径。然而,如果驱动力传递齿轮31具有增大的直径,则驱动力传递齿轮31更易产生与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干涉。另外,如本实施例那样,如果加热器22如图2所示,保持在加热器保持器23的加压辊21侧(夹持部n侧)的面场合,加热器22和驱动力传递齿轮31的距离减小,从而导致驱动力传递齿轮31更容易受到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的干扰。

作为防止干涉的方法,使得加压辊21的旋转轴延伸,将驱动力传递齿轮31错开配置在使得驱动力传递齿轮31与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不干涉的位置。然而,如果加压辊21的旋转轴延伸,则加压辊21与定影带20之间的抗压刚度(例如抗弯曲强度)降低,从而使加压辊21和定影带20易于挠曲。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为了获得加压辊21的刚性,加压辊21的旋转轴需要具有增大的直径,由此引起重量增加以及制造成本增加的另一缺点。因此,通过延长加压辊21的旋转轴来防止干涉的方法不是优选的。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主定位部a和驱动力传递齿轮31分别设置在纵向方向由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不同侧,即第一侧和第二侧。因此,即使加压辊21的旋转轴不延伸,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也不会干扰驱动力传递齿轮31。

如图22所示,电极61也设置在由发热器60的中央m所定义的第一侧,在驱动力传递齿轮31沿发热器60纵向方向配置的第二侧的相反侧。因此,当驱动力传递齿轮31与配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内部的齿轮啮合时产生的热量不会使电极61和与其连接的连接器70的温度升高。因此,能防止伴随连接器70的温度升高而引起的相对电极61的接触压力减小等。

考虑到减小加热器22的尺寸并降低其制造成本,如上所述,设置在加热器22中的定位部,不是图17所示的定位突起22b,优选定位凹部22a。但是,不管定位部为哪种场合,若设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则定位凹部22a和定位突起22b使加热器22伸长,而结合有定位突起23b或定位凹部23d的加热器保持器23也伸长,从而导致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与驱动力传递齿轮31同样地干涉。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为了防止分别设置在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中的定位部引起加热器22和加热器保持器23与驱动力传递齿轮31干涉,设置在加热器22中的定位部并不限于凹部(例如,定位凹部22a)、凸部(例如,定位突起22b)、和通孔(例如,通孔22aw)。替代地,配置在加压辊21的轴向方向的一端部侧的驱动力传递部件除了驱动力传递齿轮31以外,也可以是架设驱动力传递带的带轮、联接器等。

提供安装在加热器22中的结构的描述,该结构抑制热量向电极61的传导。

上面描述了在加热器22中设置定位凹部22a以在其纵向上定位加热器22的结构。定位凹部22a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位于加热器22的设有发热器60的发热部分和加热器22的设有电极61的电极部分之间,于是,可以利用作为抑制热量从发热器60向电极61热传导的手段。例如,如图7所示,设有定位凹部22a的部分成为截面积比设有发热器60的部分的截面积小的小截面部22z,因此,在该小截面部22z中,能抑制热量从发热器60向电极61的热传导。

因此,抑制与电极61接触的连接器70的温度升高,从而防止由于连接器70的温度升高而导致连接器70与电极61接触压力降低。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加热时发热器60产生热量,减小的截面部22z抑制电极61和连接器70的温度升高,保持连接器70与电极61接触的适当压力,因此提高了可靠性。例如,像本实施例一样,如果将发热器60在其纵向上的长度设定为大于定影装置9中可用的最大尺寸纸p的宽度,或者发热器60具有ptc特性,电流沿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流过发热器60的至少一部分,发热器60在非通纸区域发热量增加,增加了小截面部22z的优点。

根据该实施例,定位凹部22a还用作导热限制器,其限制热量从发热器60到电极61的传导,从而形成小截面部22z。因此,不必与定位部分开另外设置导热限制器,从而减小了加热器22的尺寸。设置在加热器22中的小截面部22z实现了热量从发热器60到电极61的传导抑制,而无需添加额外的部件。作为加热器22的散热器,有利地减小了加热器22的尺寸。

小截面部22z可以具有任意形状,只要小截面部22z的截面面积小于设置有发热器60的加热器22的发热部分的截面面积即可。例如,类似于图18所示的示例,通孔22aw也可形成小截面部22z。

图24是加热器22y的图,该加热器22y具有小截面部22z,该小截面部22z配置在设有发热器60的发热部分与设有电极61的电极部分之间。如图24所示,基材层50的厚度局部变薄以形成小截面部22z。

提供定影装置9的变型例的描述。

图25表示定影装置9的示例,其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反,驱动力传递齿轮31设置在由发热器60的中央m定义的同一侧,在该侧设置有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以及第三定位部c。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力传递齿轮31的位置精度得到提高,因此,与配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内部的齿轮能精确地啮合,从而提高了耐久性的可靠性。

根据图25所示的示例,以定影装置9的一方的侧壁28的端部28c和与其嵌合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侧的孔102或凹部构成用于对定影装置9的主体(装置框架40)和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进行定位的第三定位部cs。该场合,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和第三定位部cs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并且重叠。主定位部a、第二定位部b、和第三定位部cs在加热器22的纵向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加热器22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体103的定位精度。

图26表示加热器22z的示例,该加热器22z包括凹部22c或与插入凹部28b嵌合的孔。如图26所示,在加热器22z的小截面部22z配置的作为定位部的凹部22c与侧壁28的插入凹部28b的边缘直接嵌合,从而使加热器22z在纵向方向定位。图27表示安装在支柱24的突起24b的示例。如图27所示,突起24b直接与设置在加热器22z的小截面部22z的凹部22c嵌合,从而将加热器22z定位在其纵向方向。因此,与加热器22z的定位部(例如,凹部22c)嵌合以定位加热器22z的对方部件可以是除上述加热器保持器23之外的侧壁28或支柱24。在这种情况下,热量从加热器22z迅速传导到直接接触加热器22z的侧壁28和支柱24,从而抑制加热器22z的温度升高。如图26和图27所示,侧壁28和支柱24在加热器22z的纵向在发热器60和电极61之间的位置处直接接触加热器22z,从而进一步抑制热量从发热器60向电极61的传导。侧壁28和支柱24由热传导率大于加热器保持器23的热传导率的材料制成,优选地,由热传导率大于加热器22z的基材层50的热传导率的材料制成,有效地抑制加热器22z的温度上升。

然而,如果由加热器22z产生的热量从加热器22z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快速地传导到侧壁28和支柱24,则在加热器22z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之间的散热量之差会增大,导致加热器22z的纵向方向的一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之间产生温度不均一。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例如,如图28所示,在加热器22z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侧配置有热传导率大于基材层50的热传导率的高热传导部件74,所述另一端部侧是设有加热器22z的凹部22c(小截面部22z)的一端部侧的相反的端部侧。因此,高热传导部件74也在加热器22z的沿其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即与加热器22z的侧壁28和支柱24直接接触的一端部侧相反的另一端部侧,改善了热的传导或散热,因此,能够减小加热器22z的纵向方向的温度不均。为了有效地降低温度不均匀,从发热器60的中央m到设置在小截面部22z的凹部22c的距离e1和从发热器60的中央m到高热传导部件74的距离e2相差2mm或更小,或者优选距离e1和距离e2相等(对称位置)。高热传导部件74可以是板簧等,并且还可以用作将加热器22z和加热器保持器23夹持在一起保持的夹持构件。因此,高热传导部件74作为单个元件实现了两个功能,即,使加热器22z均热化并且防止加热器22z掉落,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公开的实施例除了上述定影装置9以外,也可适用于图29至图31所示的定影装置9s,9t,和9u。下面简要描述图29至图31所示的每个定影装置9s,9t和9u的结构。

提供定影装置9s的构造的描述。如图29所示,定影装置9s包括相对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相对设置的推压辊90。推压辊90和加热器22将定影带20夹在中间,从而加热器22加热定影带。另一方面,在由定影带20形成的环内,在加压辊21侧,配置夹持部形成部件91。夹持部形成部件91由支柱24支撑,由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加压辊21夹持定影带20在中间,形成定影夹持部n。

提供定影装置9t的构造的描述。如图30所示,定影装置9t不包括上面参照图29描述的推压辊90。为了获得加热器22在定影带20的圆周方向上与定影带20接触的接触长度,加热器22的横截面弯曲成弧形,该弧形与定影带20的曲率相对应。定影装置9t的其他结构与图29所示的定影装置9s相同。

提供定影装置9u的构造的描述。如图31中所示,定影装置9u除了定影带20之外还包括加压带92。加热夹持部(第一夹持部)n1和定影夹持部(第二夹持部)n2分开构成。相对加压辊21,在与定影带20侧相反侧,配置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支柱93,可旋转地配置加压带92,使其内包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支柱93。当载置调色剂像的纸p通过形成在加压带92和加压辊21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2时,纸张p在热和压力下,加压带92和加压辊21将调色剂像定影。定影装置9u的其他构造等同于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造。

上面描述了包含加热器(例如,加热器22、22s,22p,22t,22u,22v,22w,22x,22y和22z)的各种定影装置(例如,定影装置9、9s,9t和9u)的构造。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也可应用于除定影装置以外的装置。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还可以应用于安装在采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干燥机。干燥机干燥施加到纸张上的墨水。可替代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器可以应用于涂布器(例如,层压机),该涂布器将作为涂布构件的膜热压到片材(例如,纸)的表面上,同时带传送片材。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例如,加热装置19和99)不限于加热带的带加热装置(例如,加热装置99),并且可以是加热装置(例如,不包含带部件的加热装置19)。

本专利申请基于并根据35u.s.c.§119(a)要求于2018年9月2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184393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参考。

附图标记列表

9定影装置

19加热装置

20定影带(带)

21加压辊(相对部件)

22加热器(加热部件)

22a定位凹部(定位部)

22x带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侧面

23加热器保持器(保持器)

23b定位突起(定位部)

25第一装置框架

26第二装置框架

28侧壁

32支持部件(装置框架)

40装置框架

60发热器

61电极

62供电线

103图像形成设备主体

a主定位部

b第二定位部

c第三定位部

g纸的定位边缘(positioningmargin)

m发热器中央

n定影夹持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