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7599发布日期:2021-07-23 21:2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智能手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摄像机模块具备:具有一个以上的透镜的透镜部和通过透镜部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的摄像元件(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摄像机模块具有:自动进行拍摄被拍摄物时的对焦的自动聚焦功能(以下称作“af功能”,af:autofocus,自动聚焦)、以及对摄像机中产生的手抖进行修正的抖动修正功能(以下称作“ois功能”,ois:optical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这样的摄像机模块具有用于使透镜部沿光轴的方向移动的自动聚焦用致动器以及用于使透镜部在与光轴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移动的抖动修正用致动器。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摄像机模块中,自动聚焦用致动器和抖动修正用致动器分别由音圈电机构成,该音圈电机具有:固定于对透镜部进行保持的可动侧部件的磁体部;以及以与磁体部对置的状态设置于固定侧部件的线圈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22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16/166730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那样的摄像机模块,期望具备如下结构:即使在摄像机模块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构成音圈电机的磁体部也不易从可动侧部件脱落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构成音圈电机的磁体部从可动侧部件脱落的摄像机用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的一个形态具备:固定侧部件;可动侧部件,以能够相对于固定侧部件位移的方式设置,保持透镜部;以及驱动部,在包含第一方向和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平面内,使可动侧部件位移。另外可动侧部件具备用于将磁体部以与固定侧部件对置的方式固定的磁体固定部,所述磁体部用于检测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的可动侧部件的位置。而且,磁体固定部中的安装磁体部的安装面为金属制。

本发明的摄像机模块的一个形态具备:上述的摄像机用致动器;以及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于透镜部的后段。

本发明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个形态具有: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对该摄像机模块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构成音圈电机的磁体部从可动侧部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在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下对摄像机模块的棱镜模块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在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状态下对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棱镜模块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将支架组装到第一底座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底座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底座的俯视图。

图7是只取出摆动支撑弹簧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棱镜模块的剖面图。

图9a是透镜模块的立体图。

图9b是从与图9a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透镜模块的立体图。

图10a是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的立体图。

图10b是在从与图10a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状态下对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省略了第二底座的透镜模块的侧视图。

图12是在从与图11相反的一侧观察的状态下对省略了第二底座的透镜模块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13是透镜引导件的仰视图。

图14是关于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的、图11中所示的a1的箭视图。

图15是将弹簧以保持组装状态的配置的方式取出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16是fpc、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7是从与图16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fpc、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8是af驱动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19是第二底座的立体图。

图20是从与图19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二底座的立体图。

图21a是第二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21b是第二底座的俯视图。

图22是第二底座、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3是从与图22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第二底座、af致动器以及后侧ois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24a是固定板的俯视图。

图24b是图24a中所示的a1的箭视图。

图24c是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25a是屏蔽板的俯视图。

图25b是图25a中所示的a2箭头的视图。

图25c是屏蔽板的立体图。

图26a是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透镜模块的俯视图。

图26b是透镜引导件和基准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27a和图27b是表示搭载有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的主视图和后视图。

图28a和图28b是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6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摄像机模块进行说明。以下,在对摄像机模块1的概要进行说明之后,对摄像机模块1具备的棱镜模块2、透镜模块3以及摄像元件模块4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应予说明,本发明的摄像机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既可以具备后述的全部结构,也可以不具备部分结构。<摄像机模块>

摄像机模块1例如搭载于智能手机m(参照图27a、图27b)、便携电话、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或车载摄像机等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

以下,对于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的各个部分,以装入到摄像机模块1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在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的结构进行说明时,使用各图中示出的正交坐标系(x,y,z)。x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一例。另外,y方向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一例。

例如以如下方式搭载摄像机模块1,即,在摄像机搭载装置实际进行拍摄的情况下,x方向为左右方向,y方向为上下方向,z方向为前后方向。来自被拍摄物的光如图2中单点划线α(也称作第一光轴。)所示,从z方向+侧(正侧)入射至棱镜模块2的棱镜23。入射至棱镜23的光如图2和图10a中单点划线β(也称作第二光轴。)所示,由棱镜23的光路弯折面231(参照图8)弯折,并被引导至配置于棱镜23的后段(即x方向+侧)的透镜模块3的透镜部33。之后,由配置于透镜模块3的后段的摄像元件模块4(参照图1),对通过透镜部33(参照图10a)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

上述的摄像机模块1通过装入到棱镜模块2的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参照图2和图8)和装入到透镜模块3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参照图11和图12)进行抖动修正(ois:opticalimagestabilization,光学防抖)。另外,上述的摄像机模块1通过装入到透镜模块3的af装置34(参照图11和图12)来使透镜部33在x方向上位移,从而进行自动聚焦。

下面,参照图1~图26b,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具备的棱镜模块2、透镜模块3以及摄像元件模块4进行说明。

<棱镜模块>

参照图1~图8对棱镜模块2进行说明。棱镜模块2具备第一罩21、第一底座22、棱镜23以及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

<第一罩>

如图1所示,第一罩2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或非磁性金属制。这样的第一罩21是z方向两侧和x方向+侧开口的箱状部件。来自被拍摄物侧的光能够通过第一罩21的z方向+侧的开口部侵入至第一罩21的内部空间。上述那样的第一罩21被从z方向+侧组合到后述的第一底座22。

<第一底座>

参照图5和图6对第一底座22进行说明。第一底座22是z方向+侧和x方向+侧分别开口的箱状部件。第一底座22在z方向-侧的底壁部229具有底座侧开口部220。

在底座侧开口部220中配置有前侧ois致动器244的第一线圈244c和第一霍尔元件244e。

第一底座22以使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的支架241能够以与y方向平行的第一轴为中心摆动的方式,支撑支架241。为此,第一底座22具有用于保持后述的摆动引导部件245的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

第一承接部225c设置于第一底座22中的y方向+侧的第一侧壁部224a。另一方面,第二承接部225d设置于第一底座22中的y方向-侧的第二侧壁部224b。

这样的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具有在y方向上彼此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分别为仅在第一侧壁部224a和第二侧壁部224b的z方向+侧的端面(上表面)开口的圆柱状的凹部。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的y方向内端缘与第一承接部225c之间具有第一堰部224c1。另一方面,第二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的y方向内端缘与第二承接部225d之间具有第一堰部224c2。这样的第一堰部224c1和第一堰部224c2分别有助于防止用于将摆动引导部件245固定于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的粘接剂向y方向中央侧流出。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中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1,该部分包围第一承接部225c的y方向外侧的一半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第二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中的部分具有第二堰部224d2,该部分包围第二承接部225d的y方向外侧的一半中的一部分。这样的第二堰部224d1和第二堰部224d2分别有助于防止用于将摆动引导部件245固定于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的粘接剂向y方向外侧流出。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配置空间224e1与弹簧配置空间224e2在x方向上间隔开。

另一方面,第二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中的比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具有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弹簧配置空间224f1与弹簧配置空间224f2在x方向上间隔开。在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和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中分别配置有后述的摆动支撑弹簧243(参照图7)的连续部243i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基端侧连续部243m)。

第一侧壁部224a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1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从x方向+侧依次具有三个凸部224g1、224g2、224g3。凸部224g1与凸部224g3在x方向上间隔开,且在y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凸部224g2在y方向上配置于比凸部224g1和凸部224g3更靠外侧(图6中的下侧)的位置。

弹簧配置空间224e1设置于凸部224g1与凸部224g2之间。另一方面,弹簧配置空间224e2设置于凸部224g2与凸部224g3之间。

第二侧壁部224b在上表面中比第二堰部224d2更靠y方向外侧的部分,从x方向+侧依次具有三个凸部224h1、224h2、224h3。凸部224h1与凸部224h3在x方向上间隔开,且在y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凸部224h2配置于比凸部224h1和凸部224h3更靠y方向外侧(图6中的上侧)的位置。

弹簧配置空间224f1设置于凸部224h1与凸部224h2之间。另一方面,弹簧配置空间224f2设置于凸部224h2与凸部224h3之间。

第一侧壁部224a和第二侧壁部224b分别在上表面中的x方向两端部具有第一定位凸部226和第二定位凸部227。第一定位凸部226和第二定位凸部227分别与后述的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参照图7)卡合,从而对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进行定位。

<第一抖动修正装置>

参照图4、图5及图8对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进行说明。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使棱镜23以与y方向平行的第一轴为中心摆动,从而进行以该第一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抖动修正。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配置于由第一底座22和第一罩21覆盖的第一收容空间223(参照图8)。这样的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相当于驱动部的一例。

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具备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支架241以及前侧ois致动器244。

在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中,支架241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底座22。在该状态下,支架241基于前侧ois致动器244的驱动力,以第一轴为中心摆动。若在控制部5(参照图18)的控制下前侧ois致动器244驱动,则支架241和棱镜23以与y方向平行的第一轴为中心摆动。由此修正以该第一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抖动。下面,对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具备的各部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摆动引导部件>

参照图5和图6对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进行说明。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分别为例如陶瓷制、金属制、合成树脂制的球体。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中的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引导部件245配置于第一底座22的第一承接部225c。另一方面,另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引导部件245配置于第一底座22的第二承接部225d。

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分别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在该状态下,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的z方向+侧的一半作为摆动引导面发挥功能。摆动引导面突出至比第一承接部225c和第二承接部225d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此外,摆动引导部件245不限于球体,例如也可以是半球体、圆柱或半圆柱。另外,摆动引导部件245也可以是与第一底座22一体的。即,也可以由第一底座22的一部分构成摆动引导部件。

<摆动支撑弹簧>

参照图5和图7,对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进行说明。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以使后述的支架241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将该后述的支架241支撑于第一底座22。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分别为金属制的板簧,配置于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的z方向+侧。

下面,对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进行说明。另一方(即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与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在y方向上对称。

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具有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第二卡止部243c、扭动允许部243g以及弹簧侧引导面243h。

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中的一方(即x方向+侧)的第一卡止部243a配置于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上述一方的第一卡止部243a具有第一通孔243d。

另一方面,另一方(即x方向-侧)的第一卡止部243b配置于一方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x方向-侧的端部。上述另一方的第一卡止部243b具有第一通孔243e。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通过在x方向上延伸的连续部243i彼此连接。

连续部243i具有:配置于比后述的扭动允许部243g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的连续部元件243j和配置于比扭动允许部243g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的连续部元件243k。连续部元件243j将扭动允许部243g与第一卡止部243a连接。另一方面,连续部元件243k将扭动允许部243g与第一卡止部243b连接。

下面,对连续部元件243j进行说明。连续部元件243j具有基端侧连续部243m和蜿蜒连续部243n。基端侧连续部243m与蜿蜒连续部243n连接。

基端侧连续部243m在连续部元件243j中,设置于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一侧的端部。基端侧连续部243m的一端(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一侧的端部)与扭动允许部243g连接。

蜿蜒连续部243n为大致s字状。蜿蜒连续部243n的一端(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一侧的端部)与基端侧连续部243m连接。蜿蜒连续部243n的另一端(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远的一侧的端部)与第一卡止部243a连接。连续部元件243k与连续部元件243j在x方向上对称。因此,关于连续部元件243k,标以与连续部元件243j的构成部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第一底座22的第一侧壁部224a中的z方向+侧的端面。在该状态下,在第一通孔243d中插通有第一底座22的第一定位凸部226(参照图5)。另外,在第一通孔243e中插通有第一底座22的第二定位凸部227(参照图5)。

此外,在另一方(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中,一对第一卡止部243a、243b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第一底座22的第二侧壁部224b中的z方向+侧的端面。

第二卡止部243c隔着x方向上的间隙而设置于第一卡止部243a、243b彼此之间的x方向上的部分。第二卡止部243c具有一对第二通孔243f。

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形成在后述的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背面的弹簧座面(未图示)。在该状态下,在一对第二通孔243f中分别插通有形成在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背面的一对支架侧定位凸部(未图示)。此外,在另一方(y方向-侧)的摆动支撑弹簧243的情况下,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侧的面粘接固定于形成在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背面的弹簧座面(未图示)。

扭动允许部243g是在y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将连续部243i的x方向中间部(具体而言是各基端侧连续部243m的一端)与第二卡止部243c连接。这样的扭动允许部243g通过扭动,允许第二卡止部243c相对于第一卡止部243a、243b的扭动。

另外,扭动允许部243g通过弹性变形,允许第一卡止部243a、243b与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弹簧侧引导面243h由第二卡止部243c的背面(即z方向-侧的面)构成。这样的弹簧侧引导面243h与上述的摆动引导部件245的摆动引导面抵接。

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在自由状态(也称作非组装状态。)下,整体上是平坦的板状部件。另一方面,在组装状态下,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第二卡止部243c基于扭动允许部243g的弹性变形,配置于比第一卡止部243a、243b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组装状态下,扭动允许部243g以越靠近第二卡止部243c则越靠近z方向+侧的方式弹性变形。基于这样的弹性变形,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弹簧侧引导面243h向z方向-侧对摆动引导部件245施力。

在如上所述的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组装状态下,在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和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中分别配置有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基端侧连续部243m。并且,在弹簧配置空间224e1、224e2和弹簧配置空间224f1、224f2中,以覆盖基端侧连续部243m的方式配置有凝胶状的减振部件27(参照图5)。

减振部件27对于抑制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共振而言,是有效的。从抑制共振的观点来看,优选减振部件27设置于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使用时最大地变形的部分的附近。使用时最大地变形的部分是扭动允许部243g。因此,优选减振部件27覆盖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中的距扭动允许部243g较近的部分。

<支架>

参照图4和图8对支架241进行说明。支架24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以使棱镜23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状态,将棱镜23保持于第一底座22。

支架241具备载置面241a、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以及一对伸出部241q、241r。

载置面241a从背面侧(z方向-侧)与棱镜23的光路弯折面231相对。载置面241a例如具有与光路弯折面231平行的面。此外,载置面241a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具有能够对棱镜23进行定位的形状的凸起等。

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分别是与xz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以在y方向上间隔开的状态配置。这样的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沿y方向隔着载置面241a而配置。

一对伸出部241q、241r分别设置于一对对置壁部241f、241g。这样的一对伸出部241q、241r分别以使支架241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将支架241支撑于第一底座22。

具体而言,一方(即y方向+侧)的伸出部241q从对置壁部241f的y方向+侧面向y方向+侧伸出。

另一方面,另一方(即y方向-侧)的伸出部241r从对置壁部241g的y方向-侧面向y方向-侧伸出。另外,一对伸出部241q、241r分别在背面(即z方向-侧的面)具有平坦面状的弹簧座面(未图示)。弹簧座面在x方向上间隔开的两处具有向z方向-侧突出的一对支架侧定位凸部(未图示)。

在弹簧座面上分别粘接固定有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第二卡止部243c的z方向+侧的面。在该状态下,一对支架侧定位凸部分别插通到摆动支撑弹簧243的一对第二通孔243f中。通过该结构,支架241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底座22摆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底座22。

此外,支架241的伸出部241q、241r的y方向上的外端部位于比第一底座22的y方向上的两端面更靠y方向上的中央侧的位置。这样的结构有助于支架241的小型化与轻量化。

<前侧ois致动器>

参照图5和图8,对作为用于使光路弯折部件位移的致动器的前侧ois致动器244进行说明。前侧ois致动器244使支架241以第一轴为中心摆动。第一轴是与y方向平行的轴。具体而言,第一轴是指,通过一对摆动引导部件245的摆动引导面与一对摆动支撑弹簧243的弹簧侧引导面243h的抵接部的、与y轴平行的轴。

前侧ois致动器244以在z方向(即第一光轴的方向)上与棱镜23的光路弯折面231和支架241重合的方式,配置于棱镜23和支架241的背面侧(即z方向-侧)。前侧ois致动器244具备第一磁体244a、第一线圈244c以及第一霍尔元件244e。

第一磁体244a固定于作为可动侧部件的支架241的背面侧的面(即z方向-侧的面)。第一磁体244a由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磁体元件构成。这些各磁体元件分别在z方向上被磁化,且在单侧具有一个磁极。各磁体元件的磁极的朝向彼此相反。

第一线圈244c和第一霍尔元件244e固定于柔性印刷电路基板(以下称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25的正面(即z方向+侧的面),该fpc25固定于第一底座22的背面侧的面。

第一线圈244c和第一霍尔元件244e配置于第一底座22的底座侧开口部220。应予说明,第一线圈244c是长圆形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第一霍尔元件244e配置于第一线圈244c的径向内侧。

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前侧ois致动器244在控制部5(参照图18)的控制下,使支架241以第一轴为中心摆动。

<透镜模块>

接着,参照图1和图9a~图26b对透镜模块3进行说明。透镜模块3具备第二罩31、第二底座32、透镜部33、af装置34以及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

<第二罩>

参照图1、图9a及图9b对第二罩31进行说明。第二罩3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或非磁性金属制,且是x方向两侧和z方向-侧(即背面侧)开口的箱状部件。

具体而言,第二罩31具有顶板部31a、前板部31b、后板部31c、第一侧板部31d以及第二侧板部31e。

顶板部31a为矩形状的板部件。这样的顶板部31a配置于第二罩31中的z方向+侧。顶板部31a在x方向上的一端部(是棱镜模块2(参照图1)侧的端部,且是x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切口部31f。

从顶板部3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x方向+侧切出切口部31f。这样的切口部31f是在俯视时呈在y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

前板部31b是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前板部31b在包含中央部的部分具有前侧开口部31g。前侧开口部31g具有可供透镜部33的x方向-侧的端面向x方向-侧露出的大小。来自棱镜模块2的光通过前侧开口部31g进入透镜部33。

另外,前侧开口部31g与顶板部31a的切口部31f连续。因此,前侧开口部31g的z方向+侧的缘部不存在于由顶板部31a与前板部31b形成的角部31h。这样的结构可使前侧开口部31g的加工容易。

后板部31c为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x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后板部31c在包含中央部的部分具有后侧开口部31i。后侧开口部31i具有可供透镜部33的x方向+侧的端面向x方向+侧露出的大小。来自透镜部33的光通过后侧开口部31i进入摄像元件模块4。

第一侧板部31d为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另外,第二侧板部31e为矩形状的板状部件,从顶板部31a的y方向-侧的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上述那样的第二罩31从z方向+侧组合到后述的第二底座32。

<第二底座>

参照图10a、图10b及图19~图23对第二底座32进行说明。第二底座32通过与前文已述的第二罩31组合,从而形成能够配置透镜部33、af装置34以及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的第二收容空间32c(参照图1)。

将下侧底座元件32a与上侧底座元件32b组合来构成第二底座32。

第二底座32具有底面部32d和一对第二侧壁部32g、32h。底面部32d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基部以及在该基部上嵌件成型的金属制的增强板32k。这样的增强板32k有助于底面部32d的高刚性化及薄壁化。

第二底座32的增强板32k在比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以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重合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无论透镜引导件341存在于以下范围内的哪个位置,透镜引导件341都存在于增强板32k的z方向+侧,上述范围为,自动聚焦的动作时可移动的范围(即在x方向上可移动的范围)和抖动修正的动作时可移动的范围(即在y方向上可移动的范围)。因此,增强板32k的正面(即z方向+侧的面)始终被透镜引导件341覆盖而不露出。由此,使得在增强板32k反射的反射光不会进入透镜部33也不会进一步进入后述的摄像元件模块4的摄像元件。

第二底座32在底面部32d中的增强板32k的y方向两侧部分分别具有底面通孔32e、32f(参照图19、图20)。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底面通孔32e、32f中分别配置有后述的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

第二侧壁部32g、32h分别从底面部32d的y方向两端部向z方向+侧延伸。如图21a所示,将下侧底座元件32a的第二下壁元件32a1和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1组合,从而构成第二侧壁部32g。另外,将下侧底座元件32a的第二下壁元件32a2和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2组合,从而构成第二侧壁部32h。

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二侧壁部32g、32h分别具有线圈载置部32i、32j。在这样的线圈载置部32i、32j上分别载置有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的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载置部32i、32j设置于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1、32b2的上表面。

线圈载置部32i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1与第二伸出部34a3(参照图11)之间。另外,线圈载置部32j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2与第二伸出部34a4(参照图12)之间。

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1具有一对连接孔321i、322i(参照图21b)。连接孔321i设置于第二上壁元件32b1的x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孔322i设置于第二上壁元件32b1的x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孔321i、322i分别在z方向上贯穿第二上壁元件32b1。在这样的连接孔321i、322i的内侧配置有焊锡(未图示)。

设置于连接孔321i、322i的内侧的焊锡将配置于线圈载置部32i的第一ois线圈352b与配置于比第二上壁元件32b1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的fpc344的第一端子部34d1(参照图11和图16)连接。这样的焊锡分别通过点胶机等从连接孔321i、322i的z方向-侧的开口部被供给至连接孔321i、322i。

上侧底座元件32b的第二上壁元件32b2具有一对连接孔321j、322j(参照图21b)。连接孔321j设置于第二上壁元件32b2的x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孔322j设置于第二上壁元件32b2的x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孔321j、322j分别在z方向上贯穿第二上壁元件32b2。在这样的连接孔321j、322j的内侧配置有焊锡(未图示)。

设置于连接孔321j、322j的内侧的焊锡将配置于线圈载置部32j的第二ois线圈353b和配置于比第二上壁元件32b2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的fpc344的第二端子部34d2(参照图12和图17)连接。这样的焊锡通过点胶机等从连接孔321j、322j的z方向-侧的开口部被供给至连接孔321j、322j。

另外,如图22所示,在线圈载置部32i与底面部32d之间配置有后述的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磁体346a。另外,如图23所示,在线圈载置部32j与底面部32d之间配置有af致动器345的第二af磁体347a。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保持于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通孔32e、32f与线圈载置部32i、32j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而重合。因此,配置于底面通孔32e、32f的第一af线圈346b及第二af线圈347b、与载置于线圈载置部32i、32j的第一ois线圈352b及第二ois线圈353b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而重合。

另外,第二侧壁部32g在y方向+侧的侧面中的x方向两端部具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弹簧3421、3423的弹簧配置部32m1、32m3(参照图10a和图20)。另一方面,第二侧壁部32h在y方向-侧的侧面中的x方向两端部具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弹簧3422、3424的弹簧配置部32m2、32m4(参照图10b和图19)。

另外,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侧端部具有基准部32n。基准部32n是设置于第二底座32的x方向+侧的端部的板状部件。基准部32n在中央部具有将通过了透镜部33的光引导至摄像元件模块4的通孔。基准部32n的x方向+侧的侧面作为后述的摄像元件模块4的x方向上的基准面。这样的基准部32n是用于对摄像元件模块4进行定位的部件。

另外,基准部32n在x方向-侧的侧面具有作为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上的基准面的第一基准面32n1(参照图20和图26b)。这样的第一基准面32n1也是后述的校准时的基准。

<透镜部>

透镜部33以保持于后述的透镜引导件341的状态,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32c(参照图1)。这样的透镜部33如图10a~图12所示那样,具有筒状的透镜筒33a和保持于透镜筒33a的一个以上的透镜33b。作为一例,透镜部33具有固定于透镜筒33a的x方向-侧的端部与透镜筒33a的x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例如光学变焦为三倍以上的望远透镜群。此外,透镜部3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结构。

<af装置>

参照图10a~图18,对af装置34进行说明。af装置34以自动聚焦为目的,使透镜部33在x方向上位移。具体而言,af装置34具有透镜引导件341、第一支撑机构342、fpc344以及af致动器345。af装置34相当于驱动部的一例。

<透镜引导件>

参照图11~图14,对透镜引导件341进行说明。图11是从y方向+侧观察到的、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的透镜模块3的图。图12是从y方向-侧观察到的、省略了一部分的部件的状态的透镜模块3的图。图14是从x方向-侧观察到的、省略了第二底座32的状态的透镜模块3的图。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41a、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以及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34a4。透镜引导件341整体为合成树脂制。应予说明,透镜引导件341也可以为金属制。另外,透镜引导件341也可以具有合成树脂制的部分和金属制的部分。

这样的透镜引导件341以能够进行x方向(即第二光轴的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移的状态,配置于第二收容空间32c。透镜引导件341相当于可动侧部件的一例。另外,也可以视为,透镜引导件341相当于可动侧部件的主体的一例。

透镜保持部341a具有能够保持透镜筒33a的收容空间。

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分别自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41a的外周面的两处向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34a4分别自筒状的透镜保持部341a的外周面中的、比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更靠z方向+侧的两处向在y轴方向上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一方(y方向+侧)的第一伸出部34a1与一方(y方向+侧)的第二伸出部34a3在z方向上隔着空间34b1而重合。另一方(y方向-侧)的第一伸出部34a2与另一方(y方向-侧)的第二伸出部34a4在z方向上隔着空间34b2而重合。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述的af致动器345的第一af磁体346a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参照图13)以及保持第二af磁体347a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6(参照图13)。具体而言,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

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分别为z方向两侧开口的矩形框状。这样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一对线圈载置部32i、32j(参照图22和图23)的z方向-侧。另外,一对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与第二底座32的底面通孔32e、32f设置于与z方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一对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设置于比底面通孔32e、32f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述的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一ois磁体352a的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参照图11)。另外,透镜引导件341具有保持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二ois磁体353a的第二磁体保持部34a8(参照图12)。具体而言,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二伸出部34a3、34a4。

一对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分别为z方向-侧开口的凹部。这样的一对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与第二底座32的线圈载置部32i、32j设置于与z方向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一对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34a8设置于比线圈载置部32i、32j更靠z方向+侧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的附近,具有保持af致动器345的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的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参照图11)。另外,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6的附近,具有保持af致动器345的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的第三磁体保持部34b4(参照图12)。

具体而言,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34b4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中的、比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对于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34b4的位置,只要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的附近即可,不限于上述的位置。

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的附近具有保持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参照图13)。另外,透镜引导件341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6的附近具有保持后侧ois致动器351的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参照图13)。

具体而言,一对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34b6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伸出部34a1、34a2中的、比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对于一对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34b6的位置,只要在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的附近即可,不限于上述的位置。

在透镜引导件341最大幅度地向x方向+侧位移了的状态下,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的端面(以下,称作透镜引导件侧基准面。)与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抵接。

透镜引导件341的透镜引导件侧基准面和第一基准面32n1分别是与yz平面平行的平坦面。因此,在透镜引导件侧基准面与第一基准面32n1抵接(面接触)的状态下,透镜引导件341成为相对于x方向(即第二光轴的方向)并未向y方向及z方向倾斜的状态(以下,称作“透镜引导件341的基准状态”。)。

<固定板>

参照图11~图13以及图24a~图24c,对固定板36a、36b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图24a~图24c中示出了与组装状态对应的固定板36a。固定板36b在组装状态下与图24a~图24c所示的固定板36b在y方向上对称。固定板36a、36b分别相当于磁体固定部的一例。

固定板36a是用于将配置于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的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和配置于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的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的部件。可以视为,固定板36a、36b与透镜引导件341一起构成可动侧部件。

如图24a~图24c所示,固定板36a具有第一固定部361、第二固定部362及连接部363。固定板36a整体为非磁性金属制。

第一固定部361为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第一固定部361在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第一固定面364。另外,第一固定部361在下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第二固定面365。第一固定部361具有第一卡止部366a和第二卡止部366b。

第一卡止部366a设置于第一固定部361的第一端部(x方向+侧的端部)。第二卡止部366b设置于第一固定部361的第二端部(x方向-侧的端部)。第一卡止部366a和第二卡止部366b相当于卡止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卡止部的一例。

第一固定部361配置于比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更靠上方的位置,该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配置于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

另外,在第一固定部361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状态下,第一卡止部366a及第二卡止部366b与透镜引导件341在z方向上卡合。通过这样的卡合,限制了第一固定部361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向z方向-侧的移动。

另外,第一固定部361的第一固定面364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透镜引导件341。具体而言,第一固定面364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透镜引导件341中的、设于比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如上所述,第一固定部361在通过与透镜引导件341的粘接及卡合而被限制了向z方向-侧的移动的状态下,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第一固定部361的第二固定面365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的上表面。这样的第二固定面365相当于安装面的一例。这样,第一固定部361将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应予说明,在省略了固定板36a的情况下,安装面也可以直接设置于透镜引导件341。

第二固定部362是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第二固定部362在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第三固定面367。另外,第二固定部362在下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第四固定面368。第二固定部362具有第三卡止部369a和第四卡止部369b。

第三卡止部369a设置于第二固定部362的第一端部(x方向+侧的端部)。第四卡止部369b设置于第二固定部362的第二端部(x方向-侧的端部)。第三卡止部369a和第四卡止部369b相当于卡止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卡止部的一例。

第二固定部362配置于比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更靠上方的位置,该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配置于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

另外,在第二固定部362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状态下,第三卡止部369a及第四卡止部369b与透镜引导件341在z方向上卡合。通过这样的卡合,限制了第二固定部362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向z方向-侧的移动。

另外,第二固定部362的第三固定面367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透镜引导件341。具体而言,第三固定面367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透镜引导件341中的、设于比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如上所述,第二固定部362在通过与透镜引导件341的粘接及卡合而被限制了向z方向-侧的移动的状态下,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第二固定部362的第四固定面368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的上表面。这样的第四固定面368相当于安装面的一例。这样,第二固定部362将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连接部363将第一固定部361与第二固定部362连接。具体而言,连接部363将第一固定部361与第二固定部362在x方向上连接。也可以省略连接部363。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63具有定位凸部363a、363b。定位凸部363a、363b分别设置于连接部363的第一侧面(y方向上的内侧面)。第一侧面是在组装状态下与后述的屏蔽板7a的y方向上的外侧面76(参照图16)对置的面。

定位凸部363a、363b在连接部363的第一侧面上,设置于在x方向上间隔开的两处位置。这样的定位凸部363a、363b从连接部363的第一侧面向屏蔽板7a的外侧面76突出。

在将固定板36a组装到透镜引导件341时,定位凸部363a、363b与屏蔽板7a的外侧面76抵接,对固定板36a的组装进行引导。这样的定位凸部363a、363b有助于提高组装固定板36a的作业的效率。应予说明,在组装状态下,定位凸部363a、363b与屏蔽板7a的外侧面76间隔开。换言之,在组装状态下,在定位凸部363a、363b与屏蔽板7a的外侧面76之间存在y方向上的间隙。

应予说明,也可以是,固定板36a中,粘接于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的面(第二固定面365)和粘接于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的面(第四固定面368)为金属制,其他部分为非金属制(例如,合成树脂制)。

固定板36b是用于将配置于第三磁体保持部34b4的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和配置于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的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的部件。可以视为,固定板36b与透镜引导件341一起构成可动侧部件。

与固定板36a同样地,固定板36b具有第一固定部361、第二固定部362及连接部363。固定板36b整体为非磁性金属制。这样的固定板36b的结构与固定板36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结构的说明。

固定板36b的第一固定部361配置于比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更靠上方的位置,该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配置于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固定板36b的第一固定部361将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固定板36b的第二固定部362配置于比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更靠上方的位置,该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配置于第三磁体保持部34b4。固定板36b的第二固定部362将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第一支撑机构>

参照图10a~图12以及图15,对第一支撑机构342进行说明。第一支撑机构342以使透镜引导件341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32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弹性地支撑于第二底座32。

第一支撑机构342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弹簧3421~3424。弹簧3421~3424将透镜引导件341弹性地支撑于第二底座32。在该状态下,透镜部33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和y方向上位移。

另外,第一支撑机构342将透镜引导件341相对于第二底座32的在z方向上的位移限制在规定范围内。规定范围是指,透镜引导件341能够基于弹簧3421~3424的弹性变形而位移的范围。

弹簧3421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a)。弹簧3422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b)。

弹簧3423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a)。并且,弹簧3424将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且y方向-侧的端部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b)。

如图15所示,弹簧3421~3424分别具有第一固定部342b、第二固定部342c及连接部342d。应予说明,在图15中示出了保持组装状态的配置的弹簧3421~3424。

第一固定部342b固定于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引导件341。第二固定部342c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的第二底座32。

连接部342d将第一固定部342b与第二固定部342c连接。连接部342d例如由至少一部分弯曲的(具体而言是弯曲成型为蜿蜒状的)线状部件构成。

具体而言,连接部342d分别从z方向+侧依次具有第一弯曲部342e和第二弯曲部342f。这样的弹簧3421~3424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弹簧配置部32m1~32m4(参照图10a和图10b)。

第一弯曲部342e是弯曲成蜿蜒状的部分,设置于连接部342d中的一端部(z方向+侧的端部)。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位移时,这样的第一弯曲部342e在连接部342d的长度方向(z方向)上弹性变形。

应予说明,第一弯曲部342e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优选地,第一弯曲部342e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一方侧的一半(即第一固定部342b侧的一半)。另外,更优选地,第一弯曲部342e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一端部。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是,在组装状态下,第一弯曲部342e分别被凝胶状的减振部件覆盖。

第二弯曲部342f是设置于连接部342d中的另一端部(z方向-侧的端部)的、弯曲成蜿蜒状的线状部件。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位移时,第二弯曲部342f在连接部342d的长度方向(z方向)上弹性变形。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z方向上位移时的第二弯曲部342f的位移量比第一弯曲部342e的位移量小。

另外,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上位移时,连接部342d以以第二固定部342c侧的端部附近为支点摆动的方式位移。因此,连接部342d中越是距该支点远(换言之,靠近第一固定部342b)的部分,在透镜部33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方向上位移时的位移量越大。

应予说明,第二弯曲部342f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置。优选地,第二弯曲部342f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另一方侧的一半(即第二固定部342c侧的一半)。另外,更优选地,第二弯曲部342f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于连接部342d的另一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二弯曲部342f。即,连接部342d也可以是仅在一处具有弯曲部的结构。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弯曲部342f也可以分别被凝胶状的减振部件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42d在x方向上具有方向性。弹簧3421与弹簧3422以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弹簧3421与弹簧3422例如以在从y方向+侧观察时至少连接部342d重合的方式配置。

弹簧3423与弹簧3424以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弹簧3423与弹簧3424例如以在从y方向+侧观察时至少连接部342d重合的方式配置。

弹簧3421与弹簧3423以使连接部342d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弹簧3422与弹簧3424以使连接部342d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但是,作为变形例,弹簧3421与弹簧3423也可以是在沿y方向观察时连接部342d以z轴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另外,关于弹簧3422与弹簧3424也同样地,可以是在沿y方向观察时连接部342d以z轴为对称轴而线对称的关系。优选地,在这样的变形例中也配置为,弹簧3421与弹簧3422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且弹簧3423与弹簧3424在x方向上朝向相同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例如,在将连结从z方向+侧观察时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对角位置的弹簧3421的中心和弹簧3424的中心而成的直线设为l1,将连结弹簧3422的中心和弹簧3423的中心而成的直线设为l2的情况下,直线l1与直线l2的交点(也称作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与后述的基准位置的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一致或基本一致。

各弹簧3421~3424的中心例如是指,各弹簧3421~3424的z方向的中央位置且x方向的中央位置。另外,透镜引导件341的基准位置是指,透镜引导件341未通过自动聚焦功能而在x方向上位移、且未通过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而在y方向上位移的状态。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通过上述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且与z方向平行的直线l3的周围的透镜引导件341的共振。

应予说明,上述那样的各弹簧3421~3424如以下方式配置。在将通过上述重心g且与第二光轴的方向(即x方向)平行的直线设为直线l4(参照图15)的情况下,x方向+侧的一对弹簧3421、3422配置于关于上述直线l4对称且从重心g向x方向+侧(图15的右侧)离开规定距离的两处位置。另一方面,x方向-侧的一对弹簧3423、3424配置于关于上述直线l4对称且从重心g向x方向-侧(图15的左侧)离开上述规定距离的两处位置。由此,上述直线l1与上述直线l2的交点与上述重心g一致。

[fpc]

参照图16~图18、图22以及图23,对fpc344进行说明。fpc344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固定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a和图10b)。

fpc344具有:fpc基部344a、第一端子部34d1、第二端子部34d2、第三端子部34d3、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以及af驱动控制电路344b(参照图18)。

fpc基部344a是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部件,固定于第二底座32(参照图10a和图10b)。

第一端子部34d1和第二端子部34d2分别从fpc基部344a的x方向+侧的端部中的在y方向上间隔开的两处,向z方向+侧延伸。第一端子部34d1与第一ois线圈352b电连接。另一方面,第二端子部34d2与第二ois线圈353b电连接。

第三端子部34d3与安装有摄像元件模块4的传感器基板6(图18)连接。如图18所示,第三端子部34d3具有电源端子t1、接地端子t2、数据信号端子t3、第一时钟端子t4以及第二时钟端子t5。在fpc344与传感器基板6连接的状态下,这样的第三端子部34d3的各端子分别与传感器基板6的基板侧电路6a中的所对应的各端子连接。

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分别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在z方向上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对置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在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分离地设置于以第二光轴为中心的y方向上的一方侧(y方向+侧)和y方向上的另一方侧(y方向-侧)。

在这样的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上分别固定有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底面通孔32e、32f(参照图19、图20)。

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和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分别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和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分别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比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更靠x方向-侧且与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相近的位置。

在这样的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和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上分别固定有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

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设置于fpc基部344a的z方向+侧的面上的、在z方向上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参照图12)对置的位置。在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上固定有后述的后侧ois致动器351的ois霍尔元件353d。

如图18所示,af驱动控制电路344b具有:第一电源线l1、第二电源线l2、第一接地线l3、第二接地线l4、第一数据信号线l5、第二数据信号线l6、第一时钟线l7、第二时钟线l8、第一线圈供电线l9、l10以及第二线圈供电线l11、l12。

第一电源线l1是从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向第一af控制器346c供给的电流的传输线路。第一电源线l1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电源端子t1连接。第一电源线l1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入侧电源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电源线l2是从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向第二af控制器347c供给的电流的传输线路。第二电源线l2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电源端子t1连接。第二电源线l2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电源输入端子(未图示)连接。如上所述,第一电源线l1与第二电源线l2在中途分支。

第一接地线l3是接地用的传输线路。第一接地线l3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接地端子t2连接。第一接地线l3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接地线l4是接地用的传输线路。第二接地线l4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接地端子t2连接。第二接地线l4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接地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接地线l3与第二接地线l4在中途分支。

第一数据信号线l5是控制部5与第一af控制器346c之间的控制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一数据信号线l5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数据信号端子t3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l5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入侧数据信号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数据信号线l6是控制部5与第二af控制器347c之间的控制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二数据信号线l6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数据信号端子t3连接。第二数据信号线l6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输入侧数据信号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数据信号线l5与第二数据信号线l6在中途分支。

第一时钟线l7是控制部5与第一af控制器346c之间的时钟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一时钟线l7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第一时钟端子t4连接。第一时钟线l7的另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时钟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二时钟线l8是控制部5与第二af控制器347c之间的时钟信号的传输线路。第二时钟线l8的一端与第三端子部34d3的第二时钟端子t5连接。第二时钟线l8的另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时钟端子(未图示)连接。

第一线圈供电线l9、l10是将第一af控制器346c与第一af线圈346b连接的传输线路。

第一线圈供电线l9的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一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线圈供电线l9的另一端与第一af线圈346b的一端连接。

第一线圈供电线l10的一端与第一af控制器346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二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一线圈供电线l10的另一端与第一af线圈346b的另一端连接。

第二线圈供电线l11、l12是将第二af控制器347c与第二af线圈347b连接的传输线路。

第二线圈供电线l11的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一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二线圈供电线l11的另一端与第二af线圈347b的一端连接。

第二线圈供电线l12的一端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输出侧电源端子中的第二端子(未图示)连接。第二线圈供电线l12的另一端与第二af线圈347b的另一端连接。

以上那样的af驱动控制电路344b通过第三端子部34d3与传感器基板6连接。由此,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与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连接。

[af致动器]

参照图11、图12以及图17,对af致动器345进行说明。af致动器345在自动聚焦时使透镜引导件341在x方向(第二光轴的方向)上位移。af致动器345相当于驱动机构的一例。

af致动器345具有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一af致动器346和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二af致动器347。

第一af致动器346具有第一af磁体346a、第一af线圈346b、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以及第一af控制器346c。

第二af致动器347具有第二af磁体347a、第二af线圈347b、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以及第二af控制器347c。

这样的第一af致动器346和第二af致动器347是如下的动磁式的致动器: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并且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固定于第二底座32。

此外,第一af致动器346和第二af致动器347也可以是动圈式的致动器。以下,对构成af致动器345的各部的配置进行说明。

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34a6。第一af磁体346a通过后述的屏蔽板7a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另外,第二af磁体347a通过后述的屏蔽板7b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在该状态下,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配置于第二底座32的一对线圈载置部32i、32j(参照图10a和图10b)的z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由以在y方向上相邻的方式并排的两个磁体元件(省略附图标记)构成。这些各磁体元件在z方向上被磁化,以磁极的朝向相反的方式配置。

另外,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分别是在x方向上较长且例如沿y方向观察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的长方体。

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分别是在自动聚焦时被供电的长圆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分别以长轴与y方向一致的状态,通过基板(未图示)固定于fpc344的第一线圈固定部34d4和第二线圈固定部34d5。

如图18所示,第一af线圈346b通过第一线圈供电线l9、l10与第一af控制器346c连接。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由第一af控制器346c控制。

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和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分别相当于磁体部的一例,是在z方向上被磁化,且例如沿y方向观察到(图11和图12所示的状态)的形状为大致矩形状的长方体。这样的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和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分别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一对第三磁体保持部34b3、34b4。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和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分别相当于位置检测磁体的一例。

如上所述,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通过固定板36a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另外,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通过固定板36b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第一af控制器346c固定于fpc344的第一控制器固定部34d6。如图18所示,这样的第一af控制器346c具有第一检测部346e和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

第一检测部346e对第一af磁体346a与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之间的磁通量(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一检测部346e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

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基于从第一检测部346e接收到的检测值,求得第一af磁体346a的x方向上的位置(也称作第一位置。)。而且,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基于从第一检测部346e接收到的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此外,第一af控制器346c不进行与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有关的控制。

如上所述,在第一af致动器346中,基于第一检测部346e的检测值进行闭环控制。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在该情况下,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进行的处理例如也可以由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进行。

另外,第二af控制器347c固定于fpc344的第二控制器固定部34d7。如图18所示,这样的第二af控制器347c具有第二检测部347e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

第二检测部347e对第二af磁体347a与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之间的磁通量(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347e将检测值传送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

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基于从第二检测部347e接收到的检测值(与位置有关的信息),求得第二af磁体347a的x方向上的位置(也称作第二位置。)。另外,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基于从第二检测部347e接收到的检测值,对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进行控制。此外,第二af控制器347c不进行与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有关的控制。

如上所述,在第二af致动器347中,基于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检测值进行闭环控制。此外,也可以省略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在该情况下,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进行的处理例如也可以由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进行。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第一af致动器346和第二af致动器347中,若在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的控制下,电流流经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则产生使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在x方向上位移的洛伦兹力(推力)。

通过对流经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来切换这样的推力。由此,能够切换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对第一af致动器346的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和第二af致动器347的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分别独立地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

具体而言,在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相同的情况下,af致动器345产生的推力仅由x方向的第一推力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的情况下,af致动器345产生的推力具有x方向的第一推力、和作为围绕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的力矩的第二推力。

这样的第二推力在自动聚焦时,成为与要使透镜引导件341从x方向偏离的外力相抗的阻力。由此,af致动器345在自动聚焦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从x方向偏离的量减少或成为零。此外,关于上述的外力,将在后面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af致动器345也是在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抖动修正时生成阻力的第二驱动机构部,该阻力与以使可动侧部件(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方式作用的外力相抗。

也就是说,af致动器345在后述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抖动修正时,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对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的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检测。

而且,第一af控制器346c和第二af控制器347c分别基于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由此,af致动器345在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抖动修正时,生成与要使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外力相抗的阻力。其结果,af致动器345在抖动修正时,能够使透镜引导件341从y方向偏离的量减少或成为零。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

参照图11、图12以及图17,对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进行说明。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是驱动部,通过使透镜部33在y方向上位移,来进行y方向上的抖动修正。这样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配置于上述的第二收容空间32c(参照图1)。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具有:上述的透镜引导件341、上述的多个弹簧3421~3424、上述的fpc344以及后侧ois致动器351。

透镜引导件341、弹簧3421~3424以及fpc344是与af装置34通用的。

后侧ois致动器351具有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一ois致动器352和配置于y方向-侧的第二ois致动器353。

如图11所示,第一ois致动器352以与第一af致动器346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间隔而重合的状态配置。这样的第一ois致动器352具有第一ois磁体352a、第一ois线圈352b以及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

如图12所示,第二ois致动器353以与第二af致动器347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间隔而重合的状态配置。这样的第二ois致动器353具有第二ois磁体353a、第二ois线圈353b、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以及ois霍尔元件353d。

通过将第一ois致动器352与第二ois致动器353、以及第一af致动器346与第二af致动器347如上述那样配置,从而后侧ois致动器351的驱动力的中心与af致动器345的驱动力的中心一致或接近。通过该结构,在自动聚焦和抖动修正时,透镜引导件341不易倾斜位移(也就是说,以与y方向或z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的摆动位移)。

上述那样的后侧ois致动器351是如下的动磁式的致动器: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并且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固定于第二底座32。但是,后侧ois致动器351也可以是动圈式的致动器。

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分别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二磁体保持部34a7和第二磁体保持部34a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分别由以在y方向上相邻的方式并排的两个磁体元件(省略附图标记)构成。这些各磁体元件在z方向上被磁化,以磁极的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式配置。

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分别是在抖动修正时被供电的长圆形状的所谓的空心线圈。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分别以长轴与x方向一致的状态,固定于第二底座32的线圈载置部32i、32j。在该状态下,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分别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在z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间隔而重合。

如上所述,第一ois致动器352(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一ois线圈352b)的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1与第二伸出部34a3之间。另一方面,第二ois致动器353(第二ois磁体353a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至少一部分在z方向上配置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一伸出部34a2与第二伸出部34a4之间。这样的结构对于透镜模块3的低高度化是有效的,进而对于摄像机模块1的低高度化也是有效的。

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5。另外,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保持于透镜引导件341的第四磁体保持部34b6。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和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相当于位置检测磁体的一例。

如前文已述的那样,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通过固定板36a的第二固定部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另外,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通过固定板36b的第二固定部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如图12所示,ois霍尔元件353d固定于fpc344的霍尔元件固定部34d8(参照图16)。ois霍尔元件353d对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的磁通量(也称作与位置有关的信息。)进行检测,将检测值传送至在传感器基板6上所安装的控制部5(参照图18)。控制部5基于从ois霍尔元件353d接收到的检测值,求得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即透镜引导件341)的y方向上的位置。

在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后侧ois致动器351中,若在控制部5的控制下电流通过fpc344流经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则产生使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在y方向上位移的洛伦兹力。由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分别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所以透镜引导件341基于上述洛伦兹力在y方向上位移。此外,通过对流经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控制,来切换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后侧ois致动器351与af致动器345之间的串扰,在z方向上,第一ois磁体352a与第一af磁体346a之间设置有磁性金属制的屏蔽板7a(参照图16、图17以及图25a~图25c)。另外,在z方向上,第二ois磁体353a与第二af磁体347a之间设置有磁性金属制的屏蔽板7b(参照图16、图17以及图25a~图25c)。

<屏蔽板>

参照图16、图17以及图25a~图25c,对屏蔽板7a、7b进行说明。屏蔽板7a具有主体71、第一卡止部72及第二卡止部73。屏蔽板7a、7b整体为磁性金属制。屏蔽板7a、7b分别相当于磁体固定部的一例。

主体71为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主体71在上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第一固定面74。主体71在下表面(z方向-侧的面)具有第二固定面75。

第一卡止部72设置于主体71的第一端部(x方向+侧端部)。第一卡止部72从主体71的第一端部向x方向+侧突出。第二卡止部73设置于主体71的第二端部(x方向-侧端部)。第二卡止部73从主体71的第二端部向x方向-侧突出。

上述那样的屏蔽板7a配置于比第一af磁体346a更靠上方(z方向+侧)的位置,该第一af磁体346a配置于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

在屏蔽板7a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状态下,主体71的第一固定面74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透镜引导件341。具体而言,第一固定面74通过粘接剂粘接于透镜引导件341中的、设于比第一磁体保持部34a5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通过这样的粘接,屏蔽板7a被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而固定。

另外,第一卡止部72及第二卡止部73与透镜引导件341在z方向上卡合。通过这样的卡合,限制了屏蔽板7a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的向z方向-侧的移动。第一卡止部72和第二卡止部73相当于与透镜引导件341卡止的卡止部的一例。

主体71的第二固定面75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af磁体346a的上表面。这样的第二固定面75相当于安装面的一例。这样,屏蔽板7a将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

与屏蔽板7a同样地,屏蔽板7b具有主体71、第一卡止部72及第二卡止部73。这样的屏蔽板7b的结构与屏蔽板7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结构的说明。

屏蔽板7b配置于比第二af磁体347a更靠上方(z方向+侧)的位置,该第二af磁体347a配置于第一磁体保持部34a6。在屏蔽板7b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如上述那样配置的状态下,屏蔽板7b以与屏蔽板7a相同的方式,将第二af磁体347a相对于透镜引导件341固定。

应予说明,在第一af磁体346a与屏蔽板7a的粘接以及第二af磁体347a与屏蔽板7b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与如下粘接剂是相同的:在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及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与固定板36a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以及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及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与固定板36b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也就是说,在使可动侧部件位移的驱动部的磁体与可动侧部件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和在用于可动侧部件的位置检测的磁体与可动侧部件(具体而言是磁体固定部)的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是相同的。

<摄像元件模块>

摄像元件模块4配置于比透镜部33更靠x方向+侧的位置。摄像元件模块4构成为例如包含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摄像元件模块4的摄像元件对通过透镜部33成像的被拍摄物像进行摄像,并输出与被拍摄物像对应的电信号。传感器基板6与摄像元件模块4电连接,通过传感器基板6进行向摄像元件模块4的供电以及由摄像元件模块4拍摄到的被拍摄物像的电信号的输出。这样的摄像元件模块4可以采用以往已知的结构。

<第二抖动修正装置和af装置的动作>

以下,参照图18和图26b,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和af装置34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关于第一抖动修正装置24的动作,省略说明。

在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中进行抖动修正的情况下,进行向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供电。具体而言,在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中,以使摄像机模块1的y方向上的抖动被抵消的方式,基于来自抖动检测部(省略图示,例如陀螺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的电流值。例如,由控制部5进行这样的控制。此时,通过将ois霍尔元件353d的检测值反馈至控制部5,能够准确地控制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

若对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供电,则基于流经第一ois线圈352b的电流与第一ois磁体352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经第二ois线圈353b的电流与第二ois磁体353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产生洛伦兹力(弗莱明左手定则)。

在本实施方式中,洛伦兹力的方向是y方向上的一方或另一方中的任一个方向(也称作特定方向。)。由于第一ois线圈352b和第二ois线圈353b固定于第二底座32,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该反作用力成为ois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对第一ois磁体352a和第二ois磁体353a进行保持的透镜引导件341在xy平面内沿y方向位移,从而进行抖动修正。

对于如上所述的抖动修正,优选地,使透镜引导件341例如向如图26a的箭头ay1那样与y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然而,在抖动修正时,有时使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从y方向偏离的外力(例如,图26a的箭头af的方向的力矩)会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若这样的外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且只有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生成的与y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是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的推力,则透镜引导件341向如图26a的箭头ay2那样从y方向偏离的方向位移。此外,有可能例如由于构成上述的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1~3424的分散配置的中心位置(图15的直线l1与直线l2的交点)与上述的可动侧部件的重心g之间的错开,而导致产生上述的外力。或者,有可能例如由于构成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1~3424的个体差异而导致产生上述的外力。这样的外力不限于上述的力矩,例如,有时还会是朝向x方向的力。或者,外力有时也会包含力矩和朝向x方向的力。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抖动修正时,在控制部5的控制下驱动af致动器345而生成与上述外力相抗的阻力(第二推力。)。具体而言,在抖动修正时,af致动器345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检测部346e)检测第一af磁体346a的位置,并且通过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检测部347e)检测第二af磁体347a的位置。

而且,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基于从控制部5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例如,用于抖动修正的位移方向和位移量)以及第一检测部346e的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以下,称作第一电流值。)。与此同时,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基于第二检测部347e的检测值,控制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以下,称作第二电流值。)。由此,af致动器345基于第一af致动器346的推力和第二af致动器347的推力,来生成上述的阻力(例如,力矩)。

此外,例如从通过事先进行的校准而在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中所存储的预备数据中选择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该预备数据例如包括:由在通过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使透镜引导件341在y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方向(例如,图26a的箭头ay1的方向)、位移量d1(参照图26a)、透镜引导件341的自y方向的偏离方向(例如,图26a的箭头ay的方向)以及透镜引导件341的自y方向的偏离量d2(参照图26a)构成的抖动修正用参数;以及与该修正用参数对应地存储的、使上述偏离量d2成为零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在上述的校准中,在透镜引导件341的y方向上的整个行程的范围内,求得与上述抖动修正用参数对应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

af致动器345相对于上述的外力生成的阻力例如是图26a的箭头ar的方向的旋转力矩。而且,af致动器345使所生成的阻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其结果,受到了如下合力的透镜引导件341能够在上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在如图26a的箭头ay1那样与y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位移,该合力为第二抖动修正装置35生成的与y方向(也称作特定方向。)平行的推力、与由af致动器345所生成的阻力的合力。

另外,在af装置34进行自动聚焦的情况下,进行向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af线圈346b中的电流值由第一af控制器346c控制。另外,第二af线圈347b中的电流值由第二af控制器347c控制。

具体而言,第一af控制器346c基于从控制部5通过第一数据信号线l5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以及第一af控制器346c的第一检测部346e的检测值,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第一电流值)。

另外,第二af控制器347c基于从控制部5通过第二数据信号线l6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以及第二af控制器347c的第二检测部347e的检测值,控制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第二电流值)。

若对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供电,则通过流经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与第一af磁体346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经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与第二af磁体347a的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产生洛伦兹力。

在从第一af线圈346b产生的洛伦兹力与从第二af线圈347b产生的洛伦兹力的方向及大小相等的情况下,这些各洛伦兹力的合力的方向是x方向上的一方或另一方中的任一方。由于第一af磁体346a和第二af磁体347a固定于第二底座32,因此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该反作用力成为af用音圈电机的驱动力,从而保持第一af线圈346b和第二af线圈347b的透镜引导件341在x方向(第二光轴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进行自动聚焦。

对于如上所述的自动聚焦,优选地,使透镜引导件341例如向如图26a的箭头ax1那样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然而,在自动聚焦时,有时使透镜引导件341的位移从x方向偏离的外力(例如,图26a的箭头af的方向的力矩)会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若这样的外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且只有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是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的推力,则透镜引导件341如图26a的箭头ax2那样向从x方向偏离的方向位移。这样的外力不限于上述的力矩,例如,有时还会是朝向y方向的力。或者,外力有时也会包含力矩和朝向y方向的力。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动聚焦时,通过使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从而生成包含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和与上述外力相抗的阻力(第二推力)的推力。具体而言,在自动聚焦时,af致动器345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检测部346e)对第一af磁体346a的位置进行检测,并且通过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检测部347e)对第二af磁体347a的位置进行检测。

而且,af致动器345通过第一af控制器346c(即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控制第一af线圈346b的电流值,并且通过第二af控制器347c(即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控制第二af线圈347b的电流值。由此,使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不同。基于这样的推力的差异,af致动器345生成包含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第一推力)和上述的阻力(第二推力)的推力。具体而言,与x方向平行的推力是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的合力。另外,上述的阻力(第二推力)是基于第一af致动器346产生的推力与第二af致动器347产生的推力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力矩(参照图26a的箭头ar)。

此外,例如从通过事先进行的校准而在第一驱动控制部346f和第二驱动控制部347f中所存储的预备数据中选择上述第一电流值和上述第二电流值。该预备数据例如包括:由在通过af致动器345使透镜引导件341在x方向上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方向(例如,图26a的箭头ax1的方向)、位移量d3(参照图26a)、透镜引导件341的自x方向的偏离方向(例如,图26a的箭头ax的方向)以及透镜引导件341的自x方向的偏离量d4(参照图26a)构成的af用参数;以及与该af用参数对应地存储的、使上述偏离量d4成为零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在上述的校准中,在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上的整个行程的范围内,求得与上述af用参数对应的第一电流值和第二电流值。

af致动器345相对于上述的外力生成的阻力例如是图26a的箭头ar的方向的旋转力矩。而且,af致动器345使所生成的推力(第一推力与第二推力的合力)作用于透镜引导件341。其结果,受到了这样的推力的透镜引导件341能够在上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向如图26a的箭头ax1那样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

此外,如图26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透镜引导件341的停止状态下,有时会出现使透镜引导件341相对于y方向和z方向(具体而言是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倾斜的力。由于组装的误差或构成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1~3424的个体差异等,而导致产生上述那样的力。若存在这样的倾斜,则在自动聚焦时,透镜引导件341维持该倾斜而位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b中实线所示,以使透镜引导件341的x方向+侧的端面与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抵接的状态(即透镜引导件341的基准状态)为基准,进行上述的校准。由此,在上述的自动聚焦时,透镜引导件341能够一边维持相对于基准部32n的第一基准面32n1不倾斜的状态(即图26b的实线所示的透镜引导件341的状态),一边在x方向上位移。另外,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摄像机模块1的装配工序中,有可能可以将棱镜模块2与透镜模块3之间的主动校准的操作省略或简化。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模块1中,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346d、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347d、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352c以及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353c通过金属制的固定板36a、36b固定于合成树脂制的透镜引导件341。在将这样的各磁体346d、347d、352c、353c粘接于金属制的固定板36a、36b的情况下,该粘接强度比将上述各磁体346d、347d、352c、353c粘接于合成树脂制的透镜引导件341的情况下的粘接强度更高。

另外,固定板36a、36b在通过与透镜引导件341的卡合和粘接而被限制了向z方向-侧的移动的状态下,固定于透镜引导件341。这样的结构对于防止固定板36a、36b从透镜引导件341脱落是有效的,进而对于防止上述各磁体346d、347d、352c、353c从透镜引导件341脱落也是有效的。

[附记]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由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摄像机模块具备:将可动侧部件弹性地支撑于固定侧部件的第一支撑机构;以及以使可动侧部件能够在xy平面内位移且不能向z方向位移的方式将可动侧部件支撑于固定侧部件的第二支撑机构。

但是,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是,除了设置第一支撑机构以外还设置第二支撑机构,该第二支撑机构以使透镜引导件341能够相对于第二底座32在xy平面内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支撑于第二底座32。可以是,这样的第二支撑机构以限制了透镜引导件341相对于第二底座32向z方向位移的状态,将透镜引导件341支撑于第二底座32。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摄像机模块1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一例,举出作为带有摄像机的便携终端的智能手机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如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该摄像机搭载装置具有摄像机模块和对由摄像机模块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部。摄像机搭载装置包括信息设备及运输设备。信息设备例如带有摄像机的便携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web摄像机、带有摄像机的车载装置(例如,后方监控装置、行车记录仪装置)。另外,运输设备例如包括汽车。

图28a、图28b是表示作为搭载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vehiclecamera,车用摄像机)的摄像机搭载装置的汽车v的图。图28a是汽车v的主视图,图28b是汽车v的后方立体图。汽车v搭载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摄像机模块1作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如图28a和图28b所示,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例如朝向前方安装于挡风玻璃,或者朝向后方安装于尾门。该车载用摄像机模块vc作为后方监控用、行车记录仪用、碰撞避免控制用、自动驾驶控制用等车载用摄像机模块被使用。

另外,本发明中的af用音圈电机和ois用音圈电机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

另外,作为将可动侧部件支撑于固定侧部件的支撑机构,例如也可以应用由弹性体等构成的弹性支撑部件,来代替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一支撑机构342的弹簧3421~3424。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ois功能而仅具有af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不具有af功能而仅具有ois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还会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在2018年11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207502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致动器和摄像机模块例如能够搭载于智能手机、便携电话、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终端、便携式游戏机、车载摄像机等薄型的摄像机搭载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摄像机模块

2棱镜模块

21第一罩

22第一底座

220底座侧开口部

223第一收容空间

224a第一侧壁部

224b第二侧壁部

224c1、224c2第一堰部

224d1、224d2第二堰部

224e1、224e2、224f1、224f2弹簧配置空间

224g1、224g2、224g3、224h1、224h2、224h3凸部

225c第一承接部

225d第二承接部

226第一定位凸部

227第二定位凸部

229底壁部

23棱镜

231光路弯折面

24第一抖动修正装置

241支架

241a载置面

241f、241g对置壁部

241q、241r伸出部

243摆动支撑弹簧

243a、243b第一卡止部

243c第二卡止部

243d、243e第一通孔

243f第二通孔

243g扭动允许部

243h弹簧侧引导面

243i连续部

243j、243k连续部元件

243m基端侧连续部

243n蜿蜒连续部

244前侧ois致动器

244a第一磁体

244c第一线圈

244e第一霍尔元件

245摆动引导部件

25fpc

27减振部件

3透镜模块

31第二罩

31a顶板部

31b前板部

31c后板部

31d第一侧板部

31e第二侧板部

31f切口部

31g前侧开口部

31h角部

31i后侧开口部

32第二底座

32a下侧底座元件

32b上侧底座元件

32c第二收容空间

32d底面部

32e、32f底面通孔

32g、32h第二侧壁部

32a1、32a2第二下壁元件

32b1、32b2第二上壁元件

32i、32j线圈载置部

321i、322i、321j、322j连接孔

32k增强板

32m1、32m2、32m3、32m4弹簧配置部

32n基准部

32n1第一基准面

33透镜部

34af装置

341透镜引导件

341a透镜保持部

34a1、34a2第一伸出部

34a3、34a4第二伸出部

34a5、34a6第一磁体保持部

34a7、34a8第二磁体保持部

34b1、34b2空间

34b3、34b4第三磁体保持部

34b5、34b6第四磁体保持部

342第一支撑机构

3421、3422、3423、3424弹簧

342b第一固定部

342c第二固定部

342d连接部

342e第一弯曲部

342f第二弯曲部

344fpc

344afpc基部

34d1第一端子部

34d2第二端子部

34d3第三端子部

34d4第一线圈固定部

34d5第二线圈固定部

34d6第一控制器固定部

34d7第二控制器固定部

34d8霍尔元件固定部

344baf驱动控制电路

l1第一电源线

l2第二电源线

l3第一接地线

l4第二接地线

l5第一数据信号线

l6第二数据信号线

l7第一时钟线

l8第二时钟线

l9、l10第一线圈供电线

l11、l12第二线圈供电线

t1电源端子

t2接地端子

t3数据信号端子

t4第一时钟端子

t5第二时钟端子

345af致动器

346第一af致动器

346a第一af磁体

346b第一af线圈

346c第一af控制器

346d第一x位置检测磁体

346e第一检测部

346f第一驱动控制部

347第二af致动器

347a第二af磁体

347b第二af线圈

347c第二af控制器

347d第二x位置检测磁体

347e第二检测部

347f第二驱动控制部

35第二抖动修正装置

351后侧ois致动器

352第一ois致动器

352a第一ois磁体

352b第一ois线圈

352c第一y位置检测磁体

353第二ois致动器

353a第二ois磁体

353b第二ois线圈

353c第二y位置检测磁体

353dois霍尔元件

36a、36b固定板

361第一固定部

362第二固定部

363连接部

363a、363b定位凸部

364第一固定面

365第二固定面

366a第一卡止部

366b第二卡止部

367第三固定面

368第四固定面

369a第三卡止部

369b第四卡止部

4摄像元件模块

5控制部

6传感器基板

6a基板侧电路

7a、7b屏蔽板

71主体

72第一卡止部

73第二卡止部

74第一固定面

75第二固定面

76外侧面

v汽车

vc车载用摄像机模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