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38353发布日期:2021-08-03 14:21阅读:66来源:国知局
面状光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面状光源。



背景技术:

组合有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与导光板的发光模块被广泛利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等面状光源。在发光元件配置于导光板的正下方的正下方型的背光灯中,发光元件的附近区域的亮度容易局部变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10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07088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匀的面状光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面状光源具备:导光板,其具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以及从所述第一面贯通至所述第二面的贯通孔;光源,其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贯通孔;第一光调整部件,其在所述贯通孔内设于所述光源的上表面,具有针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以及透光性;第二光调整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光调整部件隔离地设于所述第一光调整部件上,具有针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以及透光性;以及第一透光性部件,其设于所述第一光调整部件与所述第二光调整部件之间以及所述光源的侧面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相比于所述第一光调整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光调整部件,该第一透光性部件的针对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透过率更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减少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匀的面状光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示意剖面图。

图3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3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第二光调整部件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的第二光调整部件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2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2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13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俯视图。

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的示意剖面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15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另一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光区域,10…导光板,11…第一面,12…第二面,13…贯通孔,20…光源,21…发光元件,22…第二透光性部件,22a…透光性树脂,22b…荧光体,23…电极,24、25…覆盖部件,31…第一光调整部件,31a…透光性树脂,31b…光扩散材料,32…第二光调整部件,33…第一透光性部件,4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2…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3…划分部件,50…布线基板,52…布线层,100…面状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100的示意俯视图。图1示出观察面状光源100的发光面的俯视图。在图1中,将与面状光源100的发光面平行且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

面状光源100具有沿x方向以及y方向排列的多个发光区域1。发光区域1具有有着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边和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边的四边形的外形。

一个发光区域1例如能够设为局部调光的驱动单位。另外,构成面状光源100的发光区域1的数量不限于图1所示的数量。面状光源100也可以由一个发光区域1构成。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示意剖面图,示出一个发光区域1的示意剖面。

发光区域1具有导光板10、光源20、第一光调整部件31、第二光调整部件32、第一透光性部件33、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划分部件43、以及布线基板50。

导光板10具有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光性。光源20具有发光元件21。光源20发出的光表示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另外,在光源20包含荧光体的情况下,光源20发出的光中也包含荧光体发出的光。

作为导光板1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有机硅等热固化性树脂、玻璃等。

导光板10具有成为面状光源100的发光面的第一面11和第一面11的相反侧的第二面12。而且,导光板10具有从第一面11贯通至第二面12的贯通孔13。光源20配置于贯通孔13。

导光板10的厚度优选的是200μm以上800μm以下。导光板10在其厚度方向上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的层叠体构成。在导光板10由层叠体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各层之间设置透光性的粘合层。层叠体的各层能够使用不同种类的主材。

图3a是光源20的示意剖面图。

光源20具有发光元件21。发光元件21具有半导体层叠构造。发光元件21作为半导体层叠构造例如包含inxalyga1-x-yn(0≤x,0≤y,x+y≤1),能够发出蓝色光。作为发光元件21,也可以使用出射蓝色以外的光(例如紫外光等)的元件。

由第二透光性部件22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第二透光性部件22由透光性树脂22a构成。第二透光性部件22可包含在透光性树脂22a中分散含有的荧光体22b。

透光性树脂22a例如是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荧光体22b由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激发,发出与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的波长不同波长的光。例如作为荧光体22b,能够使用yag荧光体、β赛隆荧光体、ksf系荧光体或者mgf系荧光体等氟化物系荧光体、casn系荧光体等氮化物荧光体等。荧光体也可以是量子点荧光体。第二透光性部件22可包含1种荧光体或者多种荧光体。另外,第二透光性部件22能够采用使单一的荧光体的层或者不同种类的荧光体的层层叠多层的构成。

在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侧设有正负的一对电极23。在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设置覆盖部件24,电极23的表面(图3a中的下表面)从覆盖部件24露出。覆盖部件24也设于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的第二透光性部件22的下表面。

覆盖部件24具有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反射性。覆盖部件24例如是包含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或者玻璃等作为光扩散材料的白色的树脂部件。

如图2所示,在导光板10的贯通孔13内设有第一透光性部件33。第一透光性部件33具有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光性,例如能够使用与导光板10的材料相同的树脂、或者与导光板10的材料的折射率差较小的树脂。或者,作为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玻璃。

第一透光性部件33设于光源20的侧面与导光板10之间。光源20的侧面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以及导光板10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直接相接。优选的是在光源20的侧面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之间以及导光板10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之间未形成有空气层等空间。

光源20在贯通孔13内配置于布线基板50上。布线基板50具有绝缘基材51与布线层52。发光元件21的电极23经由导电性的接合部件61接合于布线层52。接合部件61例如是焊料。第一透光性部件33也设于光源20与布线基板50之间以及接合部件61的周围。

布线基板50粘合于导光板10的第二面12侧。在导光板10的第二面12与布线基板50之间设有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具有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反射性。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例如包含是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或者玻璃等作为光扩散材料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了多个气泡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材。

在光源20的周边,在位于贯通孔13的底部的布线基板50的表面上设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例如是包含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或者玻璃等作为光扩散材料的白色的树脂部件。

在一张导光板10设有多个发光区域1。如图1所示,在导光板10形成沿x方向以及y方向延伸的格子状的槽14,槽14划分出各个发光区域1。

如图2所示,在槽14内设有划分部件43。划分部件43具有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例如是包含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或者玻璃等作为光扩散材料的白色的树脂部件。或者,划分部件43也可以是al、ag等金属部件。

划分部件43抑制邻接的发光区域1间的导光。例如可限制从发光状态的发光区域1向非发光状态的发光区域1的导光。由此,能够进行以各个发光区域1为驱动单位的局部调光。

在图2中,划分部件43填充于槽14内。划分部件43也可以以沿着槽14的内表面的方式设为膜状。

图2中示出在第一面11侧具有开口、底部未到达第二面12的有底的槽14,但槽14也可以从第一面11贯通至第二面12。或者,也可以是在第二面12侧具有开口、底部未到达第一面12的有底的槽14。或者,也可以是设于导光板10的内部的中空槽。

在贯通孔13内的光源20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光调整部件31。第一光调整部件31位于贯通孔13内。第一光调整部件31能够与光源20一体地形成。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与光源20的上表面(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是第二透光性部件22的上表面)相接,直接覆盖光源20的上表面。或者,也可以在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与光源20之间夹设有另一层(例如第三透光性部件等)。

与第一光调整部件31隔离地在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上设有第二光调整部件32。第一光调整部件31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具有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反射性以及透光性。第一透光性部件33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过率能够设为第一光调整部件31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透过率的2倍~100倍。

在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与第二光调整部件32之间设置第一透光性部件33,第二光调整部件32设于第一透光性部件33上。第一透光性部件33相比于第一光调整部件31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过率更高。

如图3a所示,第一光调整部件31具有透光性树脂31a和分散地包含在透光性树脂31a中的光扩散材料31b。透光性树脂31a例如是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光扩散材料31b例如是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或者玻璃等。第二光调整部件32也与第一光调整部件31相同,具有透光性树脂和分散地包含在透光性树脂中的光扩散材料。

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光扩散材料的浓度低。因而,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过率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针对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过率高。

或者,也可以使第二光调整部件32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薄,从而使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透过率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透过率高。

另外,第一光调整部件31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例如也可以是al、ag等金属部件、或者电介质多层膜。

第一光调整部件31覆盖光源20的上表面的整个面。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不从光源20的上表面突出。因而,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平面尺寸与光源20的平面尺寸相同。

在图1所示的发光区域1的俯视时,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宽度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宽度大。这里的宽度表示x方向的宽度、y方向的宽度以及相对于这两个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宽度。即,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平面尺寸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平面尺寸大,第二光调整部件32以隔着第一透光性部件33间接地覆盖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整个面的方式扩展。

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外缘32a位于比贯通孔13的缘13a靠内侧,与贯通孔13的缘13a隔离。即,第二光调整部件32未跨越导光板10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边界。即使在导光板10的热膨胀率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热膨胀率之差大的情况下,也由于第二光调整部件32没有位于它们的边界,因此第二光调整部件32不会受到导光板10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热膨胀率差所引起的应力的影响。由此,能够防止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剥离、裂纹的产生等。

第一光调整部件31使光源20向正上方向出射的光的一部分扩散反射,使其他一部分透过。由此,在发光区域1的发光面上能够抑制光源20的正上方区域的亮度与其他区域的亮度相比极端变高。但是,在该情况下,反而有光源20的正上方区域与其他区域相比变暗的隐患。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光调整部件31隔离地在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上设置第二光调整部件32,在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与第二光调整部件32之间设有相比于第一光调整部件31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透过率更高的第一透光性部件33。在第一光调整部件31与第二光调整部件32之间的第一透光性部件33中,从光源20出射的光、贯通孔13内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所反射的光等被导光,被该第一透光性部件33导光后的光的一部分由第二光调整部件32扩散反射,其他一部分透过第二光调整部件32。

由此,光源20的正上方区域不会变得过亮,且不会变得过暗,结果,能够减少发光区域1的发光面内的亮度不均匀。

由于从光源20向直接正上方向出射的光的一部分被第一光调整部件31抑制了透过,因此为了抑制光源20的正上方区域变得过暗,期望的是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透过率比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透过率高。

另外,为了抑制光源20的正上方附近的面内亮度的急剧变化,期望的是使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宽度在俯视时大于第一光调整部件31的宽度。

设于光源20的下表面的覆盖部件24、以及设于光源20的周边的布线基板50的表面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能够抑制光源20的附近的布线基板50暴露于从光源20出射的光,防止布线基板50的恶化。另外,光反射性的覆盖部件24以及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能够使发光区域1的发光面即第一面11侧反射光,提高从第一面11取出的光的亮度。

在设于导光板10的第二面12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第一面11之间的区域中,在重复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反射与第一面11的反射的同时,来自光源20的光朝向划分部件43在导光板10内被导光。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第一面11之间的区域中,朝向第一面11的光的一部分从第一面11被取出到导光板10的外部。

另外,根据需要,使贯通孔13内的第一透光性部件33中含有荧光体,从而能够校正发光区域1的发光色的色调。

图3b是光源20的其他例的示意剖面图。

在图3b所示的光源20中,由覆盖部件24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以及下表面。在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透光性部件22。在覆盖的发光元件21的侧面覆盖部件24上也设有第二透光性部件22。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状,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上表面也沿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上表面形成。

图4a以及图4b是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中配置有光源20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中央部的上表面形成凸部,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中央部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厚。

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上表面形成为凹面状,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上表面为平坦面。因此,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中央部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厚。

在导光板10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为相同的材料、或者导光板10的热膨胀率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热膨胀率之差较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第二光调整部件32形成为跨越导光板10与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边界。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外缘32a位于比贯通孔13的缘13a靠外侧。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贯通孔13的侧壁13b相对于导光板10的第一面11以及第二面12倾斜。贯通孔13的侧壁13b与第一面11形成钝角,贯通孔13的侧壁13b与第二面12形成锐角。贯通孔13的侧壁13b的下端位于比贯通孔13的侧壁13b的上端靠近光源20的位置。因此,能够使设于第二面12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更接近光源20,能够增加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反射成分而提高亮度。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图7所示的面状光源的布线基板50具有绝缘基材51、布线层52、以及覆盖层53。布线层52设于绝缘基材51的下表面,由覆盖层53覆盖该布线层52的表面。覆盖层53例如是树脂层。

在布线基板50上设有光反射性部件44。光反射性部件44例如是包含氧化钛、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锌或者玻璃等作为光扩散材料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了多个气泡的白色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片材。

光反射性部件44设于布线基板50的绝缘基材51与导光板10的第二面12之间。而且,光反射性部件44设于贯通孔13内的第一透光性部件33的下表面与布线基板50的绝缘基材51之间。

而且,光反射性部件44设于光源20的下表面与布线基板50的绝缘基材51之间。光源20利用粘合部件63粘合于光反射性部件44的上表面。粘合部件63例如是树脂部件。

贯通光源20的正下方的区域中的光反射性部件44、绝缘基材51、以及布线层52地设有接合部件62。接合部件62将发光元件21的电极与布线层52连接。接合部件62例如是焊料。

接合部件62以及接合部件62的附近的布线层52的一部分从覆盖层53露出。接合部件62以及布线层52的露出部由抗蚀剂54覆盖。

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布线基板50的绝缘基材51上设置白色的粘合片材45,在该粘合片材45上配置有光源20。在粘合片材45与导光板10的第二面12之间设有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剖面图。

光源20具有发光元件21与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的第二透光性部件122。第二透光性部件122例如是透光性树脂,不包含荧光体。在导光板10的第一面11上设有荧光体片材71。荧光体片材71是包含荧光体的树脂片材。

如图1所示,由划分部件43(槽14)划分出的一个发光区域1的第一面11形成为具有四个角部的四边形状,光源20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平面形状也形成为具有四个角部的四边形状。在图1所示的俯视时,光源20以及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角部与第一面11的角部对置。

或者,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俯视那样,从图1的状态起将第二光调整部件32例如旋转45度而配置,使连结第一面11的角部的对角线与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侧面(或者边部)交叉。在图1中,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角部没有位于将第一面11的角部连结的对角线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从光源20出射的光扩散到发光区域1的四角。

而且,也可以是,光源20也旋转45度地配置,连结第一面11的角部的对角线与光源20的侧面(或者边部)交叉。

另外,如图11所示,第二光调整部件32的角部也可以带有圆角。

发光元件21的半导体层叠构造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能够以上述的发光色发光的发光层。例如半导体层叠构造可以在n型半导体层与p型半导体层之间包含一个以上的发光层。另外,发光层可以是双异质构造、单一量子阱构造(sqw)那样具有单一的活性层的构造,也可以是多重量子阱构造(mqw)那样具有集合体的活性层组的构造。

另外,半导体层叠构造也可以包含多个发光层。例如半导体层叠构造可以是在n型半导体层与p型半导体层之间包含多个发光层的构造,也可以是多次重复依次含有n型半导体层、发光层、以及p型半导体层的构造而成的构造。多个发光层可以包含发光色不同的发光层,也可以包含发光色相同的发光层。另外,发光色相同指的是在使用上可视为相同的发光色的范围,例如可以在主波长下存在几nm左右的偏差。作为发光色的组合,能够适当选择。例如在半导体层叠构造包含两个发光层的情况下,作为发光色的组合,可列举蓝色光与蓝色光、绿色光与绿色光、红色光与红色光、紫外光与紫外光、蓝色光与绿色光、蓝色光与红色光、或者绿色光与红色光等。

另外,光源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以下,参照图12a~图15c,对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光源进行说明。

图12a所示的光源20a包含第一发光元件21b和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的旁边的第二发光元件21g。第一发光元件21b发出蓝色光,第二发光元件21g发出绿色光。

光源20a还包含荧光体层22r。荧光体层22r覆盖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上表面、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侧面、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侧面。荧光体层22r将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一起密封。荧光体层22r包含透光性树脂和分散在透光性树脂中的红色荧光体。红色荧光体由第一发光元件21b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1g发出的光激发,发出红色光。

光源20a还包含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覆盖部件24与第一光调整部件31。第一光调整部件31设于荧光体层22r上。覆盖部件24以使第一发光元件21b的电极23的表面露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而且以使第二发光元件21g的电极23的表面露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下表面。

图12b所示的光源20b以及图12c所示的光源20c也与光源20a相同,包含第一发光元件21b、第二发光元件21g、荧光体层22r、覆盖部件24、以及第一光调整部件31。

在图12b所示的光源20b中,覆盖部件24覆盖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侧面、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侧面。覆盖部件24也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之间。

光源20b还包含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上、第二发光元件21g上以及覆盖部件24上的透光性部件22c。透光性部件22c例如是透光性树脂部件。荧光体层22r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上,未配置于第二发光元件21g上。透光性部件22c覆盖荧光体层22r。

在图12c所示的光源20c中,覆盖部件24覆盖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侧面、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下表面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侧面。另外,光源20c包含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上、第二发光元件21g上以及覆盖部件24上的透光性部件22c。荧光体层22r配置于透光性部件22c上,第一光调整部件31配置于荧光体层22r上。

一个光源所含的第一发光元件21b并不局限于一个,另外,一个光源所含的第二发光元件21g也不限于一个。多个发光元件可以串联连接,也可以并联连接。另外,多个发光元件也可以分别独立地驱动。

在俯视时,第一发光元件21b的面积可以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面积相同,可以比其大也可以比其小。在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串联连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设定俯视时的第一发光元件21b的面积以及/或者第二发光元件21g的面积,能够将来自发光装置的光设定为目标色调。在俯视时,第二发光元件21g的面积优选的是比第一发光元件21b的面积大。一般来说,发出绿色光的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发光效率比发出蓝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21b的发光效率低。因此,通过在俯视时使第二发光元件21g的面积比第一发光元件21b的面积大,能够加强来自发光效率比第一发光元件21b低的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光。

图13a~图13c是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配置例的示意俯视图。

在图13a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b的周围配置有四个第二发光元件21g。与此相反,在图13b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周围配置有四个第一发光元件21b。

在图13c所示的例子中,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b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1g配置为矩阵状。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在x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在不位于端部的第一发光元件21b的周围配置有四个第二发光元件21g,在不位于端部的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周围配置有四个第一发光元件21b。

在图12a~图13c所示的光源中,作为一个光源所含的多个发光元件的发光色的组合,并不局限于蓝色光与绿色光,可列举蓝色光与蓝色光、绿色光与绿色光、红色光与红色光、紫外光与紫外光、蓝色光与红色光、或者绿色光与红色光等。

图14a所示的光源20d包含第一引线91、第二引线92、以及第三引线93。而且,光源20d包含发出蓝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21b、以及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上的发出绿色光的第二发光元件21g。另外,光源也可以改变第一发光元件的位置与第二发光元件的位置。例如光源也可以包含发出绿色光的第二发光元件、以及配置于第二发光元件上的发出蓝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

第一引线91与第二引线92分离。第一引线91与第三引线93分离。第二引线92与第三引线93分离。

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的示意剖面图。另外,在图14a中,仅图示图14b所示的光源20d中的第一发光元件21b、第二发光元件21g、第一引线91、第二引线92、第三引线93、正侧电极81p、负侧电极81n以及线82a。

第一发光元件21b包含正侧电极23p与负侧电极23n。正侧电极23p与负侧电极23n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第二发光元件21g包含正侧电极81p与负侧电极81n。正侧电极81p与负侧电极81n配置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上表面。

第一发光元件21b的正侧电极23p接合于第一引线91。第一发光元件21b的负侧电极23n接合于第三引线93。第二发光元件21g的正侧电极81p利用线82a连接于第三引线93。第二发光元件21g的负侧电极81n利用线82b连接于第二引线92。

各引线91~93的侧面被覆盖部件24覆盖。各引线91~93的下表面从覆盖部件24露出。

在各引线91~93上以及覆盖部件24上配置有荧光体层22r。荧光体层22r覆盖第一发光元件21b、第二发光元件21g、线82a、82b、以及电极23p、23n、81p、81n。在荧光体层22r上配置有第一光调整部件31。

用空心箭头示意性地表示光源20d中的电流的流动的方向。电流从第一引线91经由第一发光元件21b的正侧电极23p、第一发光元件21b的发光层、第一发光元件21b的负侧电极23n、第三引线93、线82a、第二发光元件21g的正侧电极81p、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发光层、第二发光元件21g的负侧电极81n以及线82b而流向第二引线92。

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发光元件21b的发光层电绝缘的保持部。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保持部与第一引线91、第二引线92、第三引线93以及/或者覆盖部件24相接,从而能够在将第一发光元件21b配置于引线上的情况下抑制第一发光元件21b倾斜。

图15a~图15c所示的光源也包含发出蓝色光的第一发光元件21b与发出绿色光的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层叠构造。也可以改变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的位置。第二发光元件21g经由透光性的粘合部件26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上。

第一发光元件21b包含正侧电极23p与负侧电极23n。正侧电极23p与负侧电极23n配置于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第二发光元件21g包含正侧电极27p与负侧电极27n。正侧电极27p与负侧电极27n配置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下表面。

在图15a所示的光源20e中,在第一发光元件21b的下表面配置有覆盖部件24。在覆盖部件24的下表面,相互分离地配置有第一布线28a、第二布线28b、以及第三布线28c。

在覆盖部件24上以覆盖第一发光元件21b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方式配置有荧光体层22r。在荧光体层22r上配置有第一光调整部件31。

第一发光元件21b的正侧电极23p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一布线28a。第一发光元件21b的负侧电极23n的下表面连接于第二布线28b。第二发光元件21g的正侧电极27p贯通荧光体层22r以及覆盖部件24而连接于第二布线28b。因而,第一发光元件21b的负侧电极23n与第二发光元件21g的正侧电极27p通过第二布线28b而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21g的负侧电极27n贯通荧光体层22r以及覆盖部件24连接于第三布线28c。

电流从第一布线28a经由第一发光元件21b的正侧电极23p、第一发光元件21b的发光层、第一发光元件21b的负侧电极23n、第二布线28b、第二发光元件21g的正侧电极27p、第二发光元件21g的发光层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1g的负侧电极27n而流向第三布线28c。

在图15b所示的光源20f中,以覆盖第一发光元件21b、第二发光元件21g的电极27p,27n以及粘合部件26的方式配置有覆盖部件24。

在图15c所示的光源20g中,覆盖部件24也进一步覆盖第二发光元件21g。在第二发光元件21g上经由透光性的粘合部件29配置有荧光体层22r。

以上,参照具体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适当设计变更而实施的所有方式也是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就属于本发明的范围。除此之外,可理解为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各种变更例以及修正例,则这些变更例以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