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适配器、光分配装置和光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23345发布日期:2022-07-02 05:2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光纤适配器、光分配装置和光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具有光纤适配器,尤其涉及一种光纤适配器、光分配装置和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高速信息传播要求的提高,光纤作为高速信息载体,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对光纤接续点的监控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尤其进入5g时代,光纤线路的应用越来越广,光纤接续点的数量也以几何级数级快速增长,光纤接续点的路由管理和故障排查越来越重要。可以通过在光纤对接点上检测溢出光的方式,提高路由管理与故障排查的效率。因此,产生了具有透光性能的光纤适配器,具有透光性能的光纤适配器可以把连接点漏出的检测光导出,帮助施工人员找到光纤线路路由信息。
3.而光纤适配器大多安装在具体的光分配装置的支架或外壳内,在业务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光分配装置中光纤适配器的安装空间越来越紧张。
4.因此,如何设计光纤适配器,即可以提升导光效率又可以节约光纤适配器的安装空间,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适配器、光分配装置和光通信系统,即可以提升导光效率又可以节约光纤适配器的安装空间。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适配器,包括适配器主体和导光件,适配器主体包括前端面、外侧面和内表面,所述前端面连接在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表面之间,所述内表面包围形成收容空间,所述前端面围设形成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收容空间,以供光纤连接器从所述开口处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适配器主体设有出光孔,所述出光孔连通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侧面。导光件包括采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导光件安装在所述出光孔中,所述采光面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内部,所述出光面的朝向和所述前端面的朝向不同,所述采光面至所述出光面的导光路径呈直线状。
7.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应用在光纤适配器中,将光纤适配器中插入的光纤连接器的插芯位置的光传导至光纤适配器的外部,在光纤适配器外部的光显示光纤适配器内部的光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故障。导光件提供了直线状的导光路径,光从光纤适配器内传导至光纤适配器外部的过程中,不经过任何的反射,可以提升光传导的效率。而且导光件将光纤适配器内的光传导至适配器主体的外侧面上,不占用适配器主体的前端面的空间,无需在前端面的外围预留空间给导光结构,因此,本技术有利于光纤适配器的前端面的尺寸小型时化的设计。
8.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用于检测其内部光路的显示灯位于光纤适配器的主壳体的外侧面,通常外侧面设置安装结构,安装结构用于将光纤适配器安装至配线架,可以将导光件结合在安装结构的位置,不需要额外占用空间,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具有
尺寸小,节约空间的优势。
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适配器主体包括中心套筒,所述中心套筒的内部空间为所述收容空间的一部分,且用于收容光纤连接器的插芯,所述中心套筒设有切口,所述切口连通所述中心套筒的内壁面和外壁面,所述切口为所述出光孔的一部分。中心套筒上设置切口,切口的设置一方面提供导光路径,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心套筒具有弹性扩展的性能,可以保证中心套筒和光纤连接器插芯之间的紧密配合。
10.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路径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中心套筒的轴向方向。本方案提供的导光路径与光纤连接器的径向方向相同,使得导光路径的尺寸较小,有利于提升导光效率。
11.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件的采光面位于所述切口内。本方案通过将采光面设置在切口中,中心套筒的内部的光纤连接器的插芯的光在中心套筒内部就可以直接进入导光件,可以提升导光效率,减少光泄露的风险。
1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主体和聚光部,所述采光面为所述导光主体的一端的端面,所述聚光部形成于所述导光主体的远离所述采光面的一端,所述出光面为所述聚光部的表面,所述聚光部用于汇聚光线。聚光部的设计使得导光件的出光面能够汇聚光线,当出光面发光时,光线不会发散,具有较好视觉效果。
1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主体和聚光部,所述采光面为所述导光主体的一端的端面,所述出光面为所述导光主体的另一端的端面,所述聚光部位于所述采光面和所述出光面之间的导光路径上,所述聚光部用于汇聚光线。本方案将聚光部设置在导光路径中间位置,位于采光面和出光面之间,可以实现将光线汇聚在导光件的内部或者采光面上,有利于提升采光面的光线效果。
1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主体包括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沿所述光纤适配器的径向方向排列,所述采光面为所述第一主体的远离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所述聚光部为所述第一主体的朝向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所述出光面为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本方案将聚光部设置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的位置,这样仍然保证出光面为平面状,可以根据需求配置聚光部在导光路径上的具体的位置,能够更好地将光汇聚在出光面上,导光效果更好,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可以实现光纤适配器小尺寸的设计。
15.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光面朝向第一方向,所述前端面朝向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本方案提供一种具体的出光面的设计方案,通过出光面的朝向和前端面朝向垂直的设计,可以使得光纤适配器匹配具体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组装环境,在提升导光效率的基础上,有利于节约空间。
16.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出光面朝向第一方向,所述前端面朝向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本方案提供一种具体的出光面的设计方案,通过出光面的朝向和前端面朝向形成锐角的设计,可以使得光纤适配器匹配具体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组装环境,在提升导光效率的基础上,有利于节约空间。
1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侧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出光孔设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适配器主体包括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的固定部和突出设置在所述第三侧面上的连接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导光
件,所述连接部用于将所述光纤适配器固定在光分配装置中,所述第二侧面或所述第四侧面用于朝向与所述光纤适配器相邻的光纤适配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外侧面上的突出的结构均设置在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上,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上不设置任何突出的结构,因此,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均呈平面状,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设置为尽量小,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之间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光纤适配器的宽度方向,本技术可以保证光纤适配器的宽度尽量小,节约宽度方向的空间。当多个光纤适配器排列在光分配装置中时,在光纤适配器的宽度方向上,多个光纤适配器依次排列为一排,也就是说,第二侧面和第四侧面为邻接相邻的光纤适配器的表面,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排列更多数量的光纤适配器。
18.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一固定臂位于所述出光孔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所述第二固定臂位于所述透光孔和所述第四侧面之间,部分所述导光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臂和所述第二固定臂之间。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固定部不只可以将光纤适配器固定至配线架,还可以通过固定部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共同固定导光件,这样固定部的功能得到拓展,使得光纤适配器结构简洁,不需要额外配置导光件的固定结构,使得光纤适配器可以实现尺寸小型化。
1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光纤适配器还包括弹片结构,所述弹片结构设在所述适配器主体的外侧面,所述弹片结构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弹性部和所述导光件配合用于固定光分配装置中的配线架,所述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三侧面,所述第二弹性部和所述连接部配合用于固定所述光分配装置中的所述配线架。本方案通过弹片结构实现光纤适配器与配线架之间的组装,具有方便组装的优势。
20.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件的材质为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体而言,导光件的材质为光学级的pc或亚克力材料。
2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分配装置,包括配线架和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光纤适配器,所述光纤适配器安装在所述配线架上。
22.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线架包括安装板和标示板,所述安装板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光纤适配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光纤适配器,所述标示板位于所述安装板的边缘,所述标示板和所述安装板呈夹角设置,所述标示板用于设置标记,所述标记用于标示所述光纤适配器的编号,所述光纤适配器的所述导光件的出光面和所述标记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标示板的外围,且所述出光面的朝向和所述标示板朝向相同。当检测光分配装置中的光通信线路时,工作人员对应出光面的发光情况和标示板上的标记,可以确认故障的线路编号。
23.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配线架包括安装板和标示板,所述安装板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光纤适配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光纤适配器,所述标示板位于所述安装板的边缘,所述标示板和所述安装板呈夹角设置,所述标示板用于设置标记,所述标记和所述光纤适配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标示板底面,且所述出光面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标记的位置处,所述标记具有透光性,所述标示板上除所述标记之外的其它区域为不透光材质,所述出光面用于照亮所述标记。本方案将导光件的出光面和标示板的标记结合在配线加上的同一个位置,当检测光分配装置中的光通信线路时,工
作人员只需要观看标示板上的标记的发光情况,可以确认故障的线路编号,不但可以节约空间,还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
24.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通信系统,包括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光分配装置。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立体图;
26.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一个方向的分解图;
27.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另一方向的分解图;
28.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外壳的立体剖面图;
29.图5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外壳和锁芯组装状态的立体剖面图;
30.图6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立体剖面图;
31.图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剖面图;
32.图8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导光件的立体图;
33.图9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导光件的剖面图;
34.图10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导光件的立体图;
35.图1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导光件的剖面图;
36.图1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导光件的剖面图;
37.图1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剖面图;
38.图1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配线装置的配线架的示意图;
39.图15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配线装置的配线架和光纤适配器组装示意图;
40.图16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配线装置的配线架和光纤适配器组装示意图;
41.图1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描述。
43.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光纤适配器100包括适配器主体10和导光件20,适配器主体10包括外壳11、锁芯12、中心套筒13和弹片结构14,导光件20可以为一体式的导光结构,也可以为两件式结构,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20的导光路径为直线状。
4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光件的材质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具体而言,导光件的材质为光学级的pc或亚克力材料。
45.一种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图3和图4,外壳11包括主壳体111,主壳体111呈筒状,主壳体111包括外侧面s1、前端面s2、主壳内表面s3和后端面s4,前端面s2和后端面s4均连接在主壳内表面s3和外侧面s1之间且相对设置。主壳体111内设收容空间r,前端面s2围设形成开口w,开口w用于供光纤连接器插入收容空间r中。类似地,后端面s4也围设形成开口,且此开口用于供对端光纤连接器插入收容空间r中。光纤连接器和对端光纤连接器在光纤
适配器内部对接,实现光信号的传送。主壳体111的内部设有固定套筒112,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套筒112呈圆筒状结构,主壳体111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固定套筒112的中心轴和主壳体111的中心轴可以共线且构成光纤适配器的中心轴。固定套筒112的一端通过套筒连接部113连接至主壳体111的主壳内表面s3,套筒连接部113和主壳内表面s3之间形成组装空间114,此组装空间114用于容纳部分锁芯12。
46.在组装空间114位置处,主壳内表面s3突出设置第一卡持部115和第二卡持部116,具体而言,主壳体111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板体,这四个板体依次连接构成方形筒状结构,第一卡持部115突出设置在其中一个板体的表面,第二卡持部116突出设置在另一个板体的表面,且第一卡持部115所在的板体和第二卡持部116所在的板体邻接。第一卡持部115和第二卡持部116用于固定锁芯12。
47.外侧面s1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面s11、第二侧面s12、第三侧面s13和第四侧面s14。第一卡持部115的数量为两个,这两个第一卡持部115分别对应设置在第一侧面s11所对应的内表面位置及第三侧面s13所对应的内表面的位置,第二卡持部116的数量也为两个,这两个第二卡持部116位于第二侧面s12所对应的内表面的位置,且分别邻近两个第一卡持部115设置。主壳体111的外侧面s1还突出设置固定部117和连接部118,具体而言,固定部117突出设置在第一侧面s11上,连接部118突出设置在第三侧面s13上,固定部117用于固定导光件20,连接部118用于将光纤适配器固定在光分配装置中,在光分配装置中可以排列多个光纤适配器,第二侧面s12和第四侧面s14用于朝向相邻的光纤适配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主壳体111的外侧面s1上的突出的结构均设置在第一侧面s11和第三侧面s13上,第二侧面s12和第四侧面s14上不设置任何突出的结构,因此,第二侧面s12和第四侧面s14均呈平面状,第二侧面s12和第四侧面s14之间的垂直距离可以设置为尽量小,第二侧面s12和第四侧面s14之间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光纤适配器的宽度方向,本技术可以保证光纤适配器的宽度尽量小,节约宽度方向的空间。当多个光纤适配器排列在光分配装置中时,在光纤适配器的宽度方向上,多个光纤适配器依次排列为一排,也就是说,第二侧面s12和第四侧面s14为邻接相邻的光纤适配器的表面,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排列更多数量的光纤适配器。第一侧面s11和第三侧面s13之间的延伸方向定义为光纤适配器的高度方向,一种实施方式中,光纤适配器的高度比光纤适配器的宽度长。
48.如图4所示,主壳体111设有第一通孔111h,第一通孔111h连通外侧面s1和主壳内表面s3,第一通孔111h设置在第一侧面s11上。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固定部117包括第一固定臂1171和第二固定臂1172,所述第一固定臂1171位于第一通孔111h和第二侧面s12之间,第二固定臂1172位于第一通孔111h和第四侧面s14之间。第一固定臂1171和第二固定臂1172之间用于容纳导光件20。第一固定臂1171设有朝向第二固定臂1172的第一滑槽1173,第二固定臂1172设有朝向第一固定臂1171的第二滑槽1174,第一滑槽1173和第二滑槽1174相对设置,第一滑槽1173和第二滑槽1174用于与导光件20配合,以将导光件20安装至外壳11。
49.如图3所示,连接部118设有固定孔1181,此固定孔1181可以用于与螺丝等紧固件配合,将光纤适配器锁固在光分配装置中。如图4所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7在第一侧面s11上的位置位于主壳体111的前端面s2和后端面s4之间的中心位置,连接部118在第三侧面s13上的位置位于主壳体111的前端和后端面s4之间的中心位置。在主壳体
111的截面方向上,此截面为垂直于固定套筒112的中心轴的截面,套筒连接部113位于固定部117和连接部118之间,也就是说套筒连接部113在主壳体111的内部位于主壳体111的前端面s2和后端面s4之间的中心位置。
50.主壳体111的外侧面s1设有定位凹部119,定位凹部119用于固定弹片结构14。一种实施方式中,定位凹部119包括位于第一侧面s11上的第一部分1191、位于第三侧面s13上的第二部分1192和位于第二侧面s12上的中间部分1193,第一部分1191、第二部分1192和中间部分1193均为凹槽的结构。第一部分1191的形态和第二部分1192的形态相同,中间部分1193用于连接第一部分1191和第二部分1192,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91和第二部分1192呈矩形凹槽状,中间部分1193呈长条状。
51.参阅图1,主壳体111的第四侧面s14上设有两个安装导向槽111c,这两个安装导向槽111c在径向方向上连通主壳体11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其中一个安装导向槽111c在轴向方向上从主壳体111的前端面s2朝向套筒连接部113延伸,另一个安装导向槽111c在轴向方向上从主壳体111的后端面s4朝向套筒连接部113延伸,轴向方向为主壳体111的前端面s2和后端面s4之间垂直延伸的方向,径向方向为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垂直延伸的方向)。
52.参阅图3、图4和图6,弹片结构14固定在主壳体111的定位凹部119位置,弹片结构14包括第一弹性部141、第二弹性部142和连接片143,第一弹性部141位于第一侧面s11,第一弹性部141包括固定片1411和弹片1412,弹片1412和固定片1411为一体式结构,固定片1411固定在定位凹部119的第一部分1191中,弹片1412突出设置可具有弹性形变性能。如图6所示,弹片1412和突出在第一侧面s11上的固定部117之间构成用于容纳光分配装置的配线架的安装空间g。即,固定部117的第一固定臂1171和第二固定臂1172之间为导光件20,本方案通过第一弹性部141和导光件20配合用于固定光分配装置中的配线架。第二弹性部142的具体结构和第一弹性部141相同。第二弹性部142位于第三侧面s13,第二弹性部142固定在定位凹部119的第二部分1192中。所述第二弹性部142和所述连接部118配合用于固定所述光分配装置中的所述配线架。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的固定部不只可以将光纤适配器固定至配线架,还可以通过固定部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共同固定导光件,这样固定部的功能得到拓展,使得光纤适配器结构简洁,不需要额外配置导光件的固定结构,使得光纤适配器可以实现尺寸小型化。
53.锁芯12的具体结构参阅图2、图3和图5,一种实施方式中,锁芯12包括锁芯套筒121、一对第一弹臂122和一对第二弹臂123。锁芯套筒121为中空的圆筒状结构,锁芯套筒121的横截面的形态与主壳体111的固定套筒112的形态相同。锁芯套筒121、一对第一弹臂122和一对第二弹臂123之间通过连接基体124互连为一体。具体而言,锁芯套筒121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的外围连接至连接基体124,沿锁芯套筒121的径向方向,一对第一弹臂122分布在锁芯套筒121的相对的两侧,一对第一弹臂122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1221,另一端为第一卡勾端1222,第一固定端1221连接至连接基体124。在锁芯12套向的轴向方向上,第一卡勾端1222位于锁芯套筒121远离连接基体124的端面的外围,即两个第一卡勾端1222之间的区域为锁芯套筒121的外部空间。在锁芯套筒121的轴向方向上,一对第二弹臂123和一对第一弹臂122以连接基体124为中心对称设置(也可以理解为镜相设置),第二弹臂123的一端为连接至连接基体124的第二固定端1231,第二弹臂123的另一端为远离连接基体124的第
二卡勾端1232。第一卡勾端1222和第二卡勾端1232用于固定插入光纤适配器100的光纤连接器。
54.如图5所示,锁芯12和主壳体111组装的过程中,锁芯12的第二弹臂123穿过主壳体111内的组装空间114。锁芯12组装至主壳体111的状态下,第二弹臂123之间的区域用容纳主壳体111的固定套筒112。固定套筒112的一端和锁芯套筒121的一端对接,主壳体111的套筒连接部113和锁芯12的连接基体124对接。在锁芯12套向的径向方向上,连接基体124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定位部1241和第二定位部1242,第一定位部1241和第二定位部1242分布在连接基体124的相邻的两个表面上。第一定位部1241用于与主壳体111内表面的第一卡持部115配合,第二定位部1242用于与主壳体111内表面的第二卡持部116配合,以实现锁芯12和主壳体111之间的固定连接。
55.固定套筒112和锁芯套筒121对接后构成完整的筒结构,此筒结构用于收容且固定光纤适配器100的中心套筒13。此筒结构的内部空间和主壳体111的外部(具体为第一侧面s11)通过出光孔h结构连通。具体而言,锁芯12设有锁芯光孔12h,锁芯光孔12h设在连接基体124和锁芯套筒121上,锁芯光孔12h沿锁芯套筒121的径向方向从锁芯套筒121的内表面延伸至连接基体124的外表面,锁芯12组装在主壳体111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锁芯光孔12h和主壳体111的第一通孔111h沿径向方向正对设置。锁芯光孔12h和第一通孔111h共同构成光纤适配器的出光孔h,光纤适配器的中心套筒13的内部空间为光纤适配器的适配器主体10的内表面所包围形成的收容空间。
56.如图2和图3所示,中心套筒13设有切口131,切口131连通中心套筒13的内壁面132和外壁面133,切口131为出光孔h的一部分,中心套筒13的内部空间为光纤适配器的适配器主体10的收容空间的一部分,中心套筒13用于收容光纤连接器的插芯。具体而言,中心套筒13为陶瓷材料,光纤连接器的插芯的前面也为陶瓷材料。
57.参阅图6和图7,导光件20安装在此出光孔h中,可以理解为,出光孔h用于容纳至少部分导光件20。导光件20的具体结构详见图8、图9、图10和图11。参阅图6、图7和图8,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光件20包括采光面21和出光面22,出光面22和采光面21位于导光件20的两端的端面,从采光面21至出光面22,导光件20的导光路径为直线状。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20应用在光纤适配器中,将光纤适配器中插入的光纤连接器的插芯位置的光传导至光纤适配器的外部,在光纤适配器外部的光显示光纤适配器内部的光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故障。导光件20提供了直线状的导光路径,光从光纤适配器内传导至光纤适配器外部的过程中,不经过任何的反射,可以提升光传导的效率。而且导光件20将光纤适配器内的光传导至光纤适配器的主壳体111的外侧面s1上,不占用光纤适配器前端面s2的空间,无需在前端面s2的外围预留空间给导光结构,因此,本技术有利于光纤适配器的前端面s2的尺寸小型时化的设计。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用于检测其内部光路的显示灯位于光纤适配器的主壳体的外侧面,通常外侧面设置安装结构,安装结构用于将光纤适配器安装至配线架,可以将导光件结合在安装结构的位置,不需要额外占用空间,因此,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具有尺寸小,节约空间的优势。
58.一种实施方式中,出光面22和采光面21的朝向为相背的方向。导光件20安装在出光孔中时,采光面21朝向中心套筒13的内部空间,也可以理解为,采光面21朝向适配器主体10的收容空间的内部。具体而言,沿光纤适配器的径向方向,采光面21朝向光纤适配器的中
心,出光面22朝向光纤适配器的外部。一种实施方式中,出光面22为平面状,平面状的出光面22具有容易加工的优势,制作成本低。一种实施方式中,采光面21为平面状,平面状的采光面21具有容易加工的优势,制作成本低。
59.如图8所示,导光件20包括互连的固定段24和伸入段23,采光面21为伸入段23背离固定段24的端面,出光面22为固定段24背离伸入段23的端面。如图6和图7所示,组装状态下,固定段24位于主壳体111的外表面,伸入段23收容在主壳体111的第一通孔111h和锁芯12的锁芯光孔12h中。固定段24包括第一限位块241和第二限位块242,第一限位块241和第一固定臂1171的第一滑槽1173配合,第二限位块242和第二固定臂1172的第二滑槽1174配合,以实现导光件20和适配器主体10的组装定位,第一限位块241和第二限位块242用于防止导光件20相对适配器主体10转动。具体而言第一滑槽1173、第二滑槽1174、第一限位块241和第二限位块242的延伸方向均为光纤适配器100的径向方向,组装时,第第一限位块241和第二限位块242分别对准第一滑槽1173和第二滑槽1174,且沿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导光件20和适配器主体10的组装。
60.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滑槽1173和第二滑槽1174的内壁设有突出的筋条结构,第一限位块241和第一滑槽1173之间过盈配合,第一滑槽1173的内壁的突出的筋条结构为过盈配合的受力点。第二限位块242和第二滑槽1174之间过盈配合,第二滑槽1174的内壁的突出的筋条结构为过盈配合的受力点。如图4所示,第二滑槽1174的内壁设有筋条11741,筋条11741用于与第二限位块242过盈配合。本方案通过适配器主体10和导光件20之间的过盈配合实现适配器主体10和导光件20之间的径向的固定,防止导光件20沿径向脱离适配器主体10。
61.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径向上的定位结构,防止导光件20没有安装到位,或者防止导光件20在外力作用下径向移动。例如,在第一固定臂1171和第二固定臂1172上设置定位卡块,通过定位卡块实现导光件20在光纤适配器的径向方向上的定位。
62.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适配器主体10内部的光从导光件20之外的其它空间泄露,例如导光件20和出光孔h的内壁可能会存在间隙,此间隙有可能会漏光。本技术可以在导光件20和出光孔h的内壁之间填充胶水。一方面胶水可以固定导光件20和适配器主体10,无需再设置径向上的定位结构,使得光纤适配器的结构更简洁。另一方面,可以将胶水设计为不透光的属性,胶水可以防止光泄露。
63.参阅图9,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20的采光面21可以与光纤连接器的插芯的外表面形态匹配,例如插芯的外表面为圆柱状的情况下,本技术提供的导光件20的采光面21可以为内凹的弧形结构,且采光面21可以与插芯的外表面贴合,这样可以实现采光面21和插芯之间的无缝接触,使得导光的效率更高。
64.图10和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20包括导光主体201和聚光部202,所述采光面21为所述导光主体201的一端的端面,所述聚光部202形成于所述导光主体201的远离所述采光面21的一端,所述出光面22为所述聚光部202的表面,所述聚光部202用于汇聚光线。具体而言,聚光部202为内凹的表面。聚光部202的设计使得导光件20的出光面22能够汇聚光线,当出光面22发光时,光线不会发散,具有较好视觉效果。
65.图12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光件20,如图12所示,所述导光件20包括导光主体201和聚光部202,所述采光面21为所述导光主体201的一端的端面,所述出光面22为所
述导光主体201的另一端的端面,所述聚光部202位于所述采光面21和所述出光面22之间的导光路径上,所述聚光部202用于汇聚光线。本方案将聚光部设置在导光路径中间位置,位于采光面和出光面之间,可以实现将光线汇聚在导光件的内部或者采光面上,有利于提升采光面的光线效果。
66.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光主体201包括两部分,即导光主体201包括第一主体2011和第二主体2012,第一主体2011和第二主体2012沿光纤适配器的径向方向排列。第一主体2011的远离第二主体20012的一端为采光面21,另一端(第一主体2011的朝向第二主体20012的一端)为聚光部202,聚光部202用于将光线汇聚至第二主体2012的一端,第二主体2012的另一端为出光面22。本方案将聚光部202设置在第一主体2011和第二主体2012之间的位置,这样仍然保证出光面22为平面状,可以根据需求配置聚光部202在导光路径上的具体的位置,能够更好地将光汇聚在出光面22上,导光效果更好,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可以实现光纤适配器小尺寸的设计。
67.导光件20组装至适配器主体10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采光面21位于中心套筒13的切口131内部,本方案通过将采光面设置在切口中,中心套筒的内部的光纤连接器的插芯的光在中心套筒内部就可以直接进入导光件,可以提升导光效率,减少光泄露的风险。其它实施方式中,采光面21也可以位于锁芯12的锁芯光孔12h内部。
68.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光面22朝向第一方向x1,所述前端面s2朝向第二方向x2,所述第一方向x1和所述第二方向x2垂直。本方案提供一种具体的出光面的设计方案,通过出光面的朝向和前端面朝向垂直的设计,可以使得光纤适配器匹配具体的光纤配线装置的组装环境,在提升导光效率的基础上,有利于节约空间。
69.参阅图13,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光面22朝向第一方向x1,所述前端面s2朝向第二方向x2,所述第一方向x1和所述第二方向x2的夹角为锐角。
70.图6和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导光件20的导光路径均为光纤适配器的径向方向,即垂直于光纤适配器的中心轴的方向,本方案提供的导光路径与光纤连接器的径向方向相同,使得导光路径的尺寸较小,有利于提升导光效率。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导光路径相对径向方向倾斜设置,只要保证导光路径为直线状,在导光路径上没有任何反射结构,均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范畴。
71.图14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配线装置1000中的配线架400的示意图,配线架400包括安装板401和标示板402,所述安装板401设有多个安装孔4011,所述光纤适配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安装孔4011用于安装所述光纤适配器,所述标示板402位于所述安装板401的边缘,所述标示板402和所述安装板401呈夹角设置,所述标示板402用于设置标记4021,所述标记4021用于标示所述光纤适配器的编号,所述光纤适配器的所述导光件20的出光面22和所述标记一一对应设置。
72.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一种实施方式中,光纤适配器组装至配线架的状态下,所述出光面22位于所述标示板402的外围,可以理解为出光面22没有被标示板402遮挡,且所述出光面22的朝向和所述标示板402朝向相同,出光面22可以和标示板402的表面共面。当检测光分配装置中的光通信线路时,工作人员对应出光面22的发光情况和标示板402上的标记4021,可以确认故障的线路编号。
73.结合图14和图16所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光纤适配器组装至配线架的状态下,所
述出光面22位于所述标示板402底面,且所述出光面2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标记的位置处,可以理解为,标示板402遮盖光纤适配器的导光件的出光面22,出光面22的光直接打在标示板上。标示板402上设置标记的位置具有透光性,所述标示板402上除所述标记之外的其它区域为不透光材质,所述出光面22用于照亮所述标记,也就是说,标记位置可以将出光面22的光透出。本方案将导光件20的出光面22和标示板402的标记4021结合在配线加上的同一个位置,当检测光分配装置中的光通信线路时,工作人员只需要观看标示板402上的标记4021的发光情况,可以确认故障的线路编号,不但可以节约空间,还具有操作方便的优势。
74.本技术提供的光纤适配器和光分配装置用光通信系统中,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光通信系统为fttx系统。fttx系统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fttc(fiber to the curb,光纤到路边)、fttp(fiber to the premises,光纤到驻地)、fttn(fiber to the node or neighborhood,光纤到节点)、ftto(fiber to the office,光纤到办公室)、fttsa(fiber to the servicearea,光纤到服务区)。
75.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以通信设备应用至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参阅图17,图17所示为ftth网络的示意图,在中心机房(central office,co)1和用户终端盒(customer splicing point,csp)4之间设有预连接配线点(connectorised fiber distribution point,cfdp)2和分纤盒3,中心机房1内的通信设备通过光缆连接至预连接配线点2,将信号分配至预连接配线点2,预连接配线点2通过光缆将信号输送至分纤盒3,再通过分纤盒3输出(通过光缆传输)至用户终端盒4。本技术提供的光分配装置可以为预连接配线点2中的装置,也可以为分纤盒3。
76.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77.应理解,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78.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