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256435阅读:来源:国知局
度不均匀。因此,在显示状态ST2下,不容易看见后侧上的物体75 ;并且这基本不是问题。
[0119]在非显示状态STl下,如果经由非像素部分30η可见后侧上的物体75,则物体75的图像应很容易被感知到,因为显示区域的亮度是均匀的。另一方面,在显示状态ST2下,即使经由非像素部分30η可见后侧上的物体75,物体75的图像在大多数情形下不容易感知至IJ。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在断开状态下(非显示状态STl),如此设计以使显示装置的后侧上的物体75不容易被透视和感知到。藉此,可提供容易看见的液晶显示装置。
[0120]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的示意图。
[0121]图6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11的光线的偏振状态的示例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11的横截面。
[0122]如图6所示,光线在入射到第二偏光层52之前是自然光并且不被偏振。在穿过第二偏光层52后,光线基本为线性的偏振光。在穿过第二相位差层62后,光线的偏振方向旋转90度。在穿过第一相位差层61后,光线基本为圆形的偏振光。在示例中,圆形的偏振光是顺时针的。已经穿过液晶层30的光线恰在入射至像素电极1e上之前基本为线性偏振光。基本维持了在像素电极1e处被反射的光线的偏振状态。
[0123]在像素电极1e处被反射的光线在穿过液晶层30后基本为圆形偏振光。圆形偏振光是顺时针的。在穿过第一相位差层61后,光线是线性偏振光。在穿过第二相位差层62后,光线的偏振方向旋转90度。光线入射在第二偏光层52上。入射在第二偏光层52上的光线(线性偏振光)的轴向与第二偏光层52的透射方向对齐。藉此,获得了明亮状态。
[0124]例如,图6中所示的状态是其中电压不施加于液晶层30的状态(电势差例如是第一电压)。
[0125]另一方面,当电压施加于液晶层30时,液晶层30的有效延迟变化了 ;并且光线恰在入射在像素电极1e上之前例如不再为线性偏振光。光线在像素电极1e处被反射,穿过液晶层30、第一相位差层61和第二相位差层62,并且入射在第二偏光层52上。入射在第二偏光层52上的光线具有沿第二偏光层52的吸收轴的偏振光分量并且被第二偏光层52所吸收。换句话说,获得了暗淡状态。
[0126]另一方面,在像素间区域15内,入射在第二偏光层52上并且穿过第二相位差层62、第一相位差层61和液晶层30的光线入射在第一偏光层51上。此时,第一偏光层51的吸收轴沿穿过液晶层30的光线的偏振方向配置。藉此,在像素间区域15内,穿过液晶层30的光线被第一偏光层51所吸收。
[0127]优选在液晶层30与第一偏光层51之间不设置相位差层。例如在液晶层30与第一偏光层51之间设置相位差层的情形下,穿过像素间区域15的光线在相位差层内从线性偏振光变化为椭圆形偏振光。椭圆形偏振光的一部分分量穿过第一偏光层51。即,光线从后侧不期望地穿过第二偏光层52。
[0128]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液晶层30与第一偏光层51之间区域内的延迟例如是50nm或更小(并且更优选地,20nm或更小)。藉此,能够抑制上述椭圆形偏振光。透射率Tr可能在像素间区域15内更低。具有更高对比度的更亮显示是可能的。
[0129]此外,例如在液晶层30与第一偏光层51之间设置有相位差层的情形下,由于相位差层的厚度故液晶显示装置变得更厚;并且液晶显示装置变得更重。因此,优选在液晶层30与第一偏光层51之间不设置相位差层。
[0130]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10和111中,偏光层配置在前部和后部处。如上所述,偏光层例如通过粘合层分别固定于第一基板单元1u和第二基板单元20u (在设置相位差层的情形下,偏光层经由相位差层固定)。通过在前部和后部处配置具有类似特征的偏光层(例如偏光板)来增加液晶显示装置的机械强度。例如,抑制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翘曲。
[0131]例如,可考虑第三参考示例,其中设置第二偏光层52,并且设置吸光层而非第一偏光层51。在这种情形下,前部和后部的构型是不对称的。因此,很容易在液晶显示装置内发生巨大的翘曲。例如,通过拉伸来制造偏光层(偏光板)。因此,偏光层可能因施加于偏光层等等的受热历程而收缩。通过在前部和后部处配置具有类似特征的偏光层,由于在前部和后部处均发生收缩,发生的翘曲可能会小。能够提供高度可靠的液晶显示装置。
[0132]第二实施例
[0133]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0134]如图7所示,光学层65进一步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20内。光学层65设置在第二偏光层52与反电极21之间。在其他方面,液晶显示装置120类似于液晶显示装置110 ;并且省略对其的描述。
[0135]可能认为光学层65是第二基板单兀20u的一部分。光学层65和第二基板单兀20u可为独立的机构。
[0136]光学层65改进了入射在光学层65上的光线的行进方向。例如,光学层65使得入射在光学层65上的光线漫射(即散射)。例如,光学层65根据入射在光学层65上的光线的方向(沿X-Y平面的方向)改变了入射在光学层65上的光线的漫射光(例如散射光)的强度。光学层65的构型和特征的示例如下所述。
[0137]基本在光学层65内维持了入射光线的偏光特征。通过使用光学层65,甚至在像素电极1e具有相对较高镜面反射率的情形下也能抑制像素电极1e处的图像反射;并且容易看见的显示是可能的。
[0138]光学层65的雾度例如不小于70%并且不大于95%。藉此,获得了良好的散射特性;并且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对比度的显示。
[0139]图8A-8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140]这些附图示出光学层65。图8A是示出光学层65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图SB是示出光学层65的不意性平面图。图8C是不出另一不例的光学层65的不意性平面图。图8D是示出光学层65的另一示例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0141]如图8A所示,光学层65包括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和第二光学单元67。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沿X-Y平面配置(在平行于第一主表面1a的平面内)。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是透光的。第二光学单元67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的任意两个之间。第二光学单元67也是透光的。在示例中,提供多个第二光学单元67。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和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单元67交替地配置。例如,第二光学单元67与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选择出的至少一个单元之间的边界68相对于X-Y平面是倾斜的。第二光学单兀67的折射率高于或低于第一光学单兀66的折射率。
[0142]例如,用于从第一入射方向入射在光学层65上的光线(第一入射光线Lil)的光学层65的散射光的强度不同于用于从第二入射方向入射在光学层65上的光线(第二入射光线Li2)的光学层65的散射光的强度。此处,第一入射方向在X-Y平面内的方向不同于第二入射方向在X-Y平面内的方向。
[0143]例如,用于第一入射光线Li I的光学层65的散射光的强度高于用于第二入射光线Li2的光学层65的散射光的强度。例如,第一入射光线Lil被光学层65散射和漫射。另一方面,对于第二入射光线Li2来说,光学层65的散射(漫射)水平低;并且透光率高。例如通过相对于X-Y平面倾斜的边界68获得这种散射特征。光学层65例如是各向异性的散射层。光学层65是各向异性向前散射膜。
[0144]例如,具有高折射率的区域和具有低折射率的区域设置在光学层65内。光学层65例如是透明膜。例如,光学层的散射水平随着光线的入射方向而不同。光学层65具有散射中心轴线。散射中心轴线例如对应于图8A所示的第一入射光Lil的光轴。散射中心轴线例如对应于散射最大的光线的入射方向。
[0145]如图SB所示,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具有带状构型。例如,第一光学单元66和第二光学单兀67沿与Z-轴方向相交(例如正交)的一个方向延伸。在不例中,光学层65例如是百叶窗结构类型。
[0146]在图8C所示的另一示例中,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具有彼此分离的岛状构型。在该示例中,光学层65例如是柱状结构类型。
[0147]在图8D所不的不例中,光学层65包括多层(第一层65a,第二层65b等等)。这些层沿Z-轴方向堆叠。第一层65a包括透光且沿X-Y平面配置的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a,以及透光和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a的两个单元之间的第二光学单元67a。第二光学单元67a的折射率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a的折射率。在这种情形下,第二光学单元67a与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单元66a中选择出的至少一个单元之间的边界68a相对于X-Y平面倾斜。
[0148]第二层65b包括透光且沿X-Y平面配置的多个第三光学单元66b,以及透光和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单元66b中两个单元之间的第四光学单元67b。第四光学单元67b的折射率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单元66b的折射率。第四光学单元67b与从所述多个第三光学单元66b中选择出的至少一个单元之间的边界68b相对于X-Y平面倾斜。例如,边界68b的延伸方向与边界68a的延伸方向对齐。例如,包括边界68b的平面与包括边界68a的平面之间的角度可为30度或更小。例如,通过在光学层65内提供多层来扩大散射面积。通过在光学层65内设置多层,能够抑制着色(例如出现彩虹颜色)等等。光学层65内设置的层数可为三层或更多层。
[0149]图9A和9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特征的示意性平面图。
[0150]这些附图是示出光学层65的特征的示意图并且示意性地示出当光线入射到光学层65上时穿过光学层65的光强度。图9A对应于当第一入射光线Lil入射时的情景。在示例中,第一入射光线Lil沿Y-Z平面入射在光学层65上。第一入射光线Lil的入射角(Z-轴方向与第一入射光线Lil之间的角度)是30度。图9A对应于例如光线从平行于散射中心轴线的方向入射的情形。图9B对应于当第三入射光线Li3入射时的情景。在示例中,第三入射光线Li3沿X-Z平面入射在光学层65上。第三入射光线Li3的入射角(Z-轴方向与第三入射光线Li3之间的角度)是30度。图9B例如对应于其中光线从垂直于散射中心轴线的方向入射的情形。
[0151]这些附图中示出的同心圆对应于以Z-轴方向作为基准的角度(等角线)。同心圆的中心对应于大致沿Z-轴方向从光学层65发射出的透射光(垂直发射的光)。这些附图示出的明亮区域BI和B2是透射光强度高的区域。
[01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