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9608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具显示面周边亮度提升设计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0002]背光模块是显示装置重要的组件之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由背光模块内的光学膜材调整光线分布,对显示效果(例如显示亮度及画质)产生直接影响。以采用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模块为例,发光二极管产生光线,此时视为点光源的形式,经光学膜材引导光线为平面光源后输出至液晶面板,以提供显示装置所需光线。
[0003]然而,相对于显示区中央可获得各方向光源所提供的光线,在显示区的边角处能获得的光线较为受限,因而已知显示装置在显示区角落或边缘处容易有暗带或亮度不均匀的情形产生。针对上述问题,是有提出于已知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的四角落增设反射结构,以提高角落处的亮度。然而,此一作法又会衍生像是制作成本提高问题。因此,已知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改善显示装置周边暗纹的情形。
[0005]背光模块包含载板、光源模块及光学调控膜。光源模块包含有多光源,并设置于载板的承载面。光学调控膜是设置于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个出光孔。光学调控膜分配光源模块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孔穿射而出。光学调控膜具有周边区及中央区。周边区与承载面间的平均垂直距离不同于中央区与承载面间的平均垂直距离。
[0006]背光模块包含载板、光源模块及光学调控膜。光源模块包含有多光源,并设置于载板的承载面。光学调控膜是设置于光源模块上方并具有多个出光孔。光学调控膜分配光源模块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孔穿射而出。光学调控膜具有周边区及中央区。此外,周边区与中央区于承载面上亦分别形成有周边投影区及中央投影区。中央区及中央投影区的相对关系较周边区与周边投影区的相对关系接近平行。
[0007]通过光学调控膜与承载面之间垂直距离的改变,可调整出光分布,使周边区的亮度提升并减少暗纹,以改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0009]图2A及图2B为采用图1的背光模块的实施例剖面图;
[0010]图3为相对中央亮度于周边各位置的分布示意图;
[0011]图4为不同角度间相对亮度于周边各位置的分布示意图;
[0012]图5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剖面图;
[0013]图6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剖面图;
[0014]图7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四实施例剖面图;
[0015]图8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分解立体图;
[0016]图9为采用图8的背光模块的剖面图。
[0017]附图标号
[0018]100背光模块
[0019]110 载板
[0020]112承载面
[0021]118斜侧墙
[0022]122周边投影区
[0023]122L边缘投影区
[0024]124中央投影区
[0025]130,130a 光源
[0026]133,133a 周边光源
[0027]150光学调控膜
[0028]151出光孔
[0029]152周边区
[0030]152C 角隅区
[0031]152L 边缘区
[0032]153反射面
[0033]154中央区
[0034]171第一支撑件
[0035]172第二支撑件
[0036]d间隔距离
[0037]hl,h2垂直距离
[0038]P顶点位置
[0039]q光源投影位置
[0040]q2外缘位置
[0041]X高度差
[0042]Y水平距离
[0043]Θ 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4]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具显示面周边亮度提升设计的背光模块,在光学调控膜的周边区域具有弯曲造型,使得光源发出的光线可调整为较均匀的分布,以改善显示效果。所述光源较佳使用发光二极管,而显示装置较佳是使用液晶显示面板,但不以此为限。
[0045]图1为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第一实施例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不,背光模块100包含载板110、光学调控膜150及包含多光源130的光源模块。载板110具有承载面112,其可由金属材质所制成,或是于塑料材质板面上涂覆反射材质所制成。多光源130是设置于载板110的承载面112,光源130与其电连接的控制电路(图未示)共同构成光源模块。于光源模块上方设置有光学调控膜150。光学调控膜150为多孔结构的光学膜片,其是分配光源模块产生的光线。如图1所示,光学调控膜150具有朝向承载面的反射面153,用以提供反射光线的效果,且光学调控膜150具有多个出光孔151。光学调控膜150反射未自出光孔151出光的光线至其他位置,以分配光源模块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孔151穿射而出。
[0046]如图1所示,光学调控膜150具有周边区152及中央区154。周边区152是指邻接光学调控膜150边缘及角落的部分;反之,中央区154则是被周边区152所围绕而未邻接边缘及角落的部分。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周边区152亦可单指光学调控膜150上较中央区154靠近边缘或角落的一个部分,而不以围绕中央区154为必要。周边区152与中央区154于承载面112上分别形成有周边投影区122及中央投影区124。如图1所示,中央区154在投影方向上对应承载面112上的中央投影区124。周边区152在投影方向上所对应的周边投影区122即为中央投影区124以外的部分。周边区152中包含有角隅区152C对应于光学调控膜150的角落处。
[0047]就光源而言,光源130中包含周边光源133,且周边光源133较其他光源130靠近承载面112的边缘(例如,周边光源133a较光源130a靠近承载面112的边缘),亦即周边光源133位于邻接承载面112侧边及角落的位置。周边光源133中亦可有部分设置对应于角隅区152C,例如周边光源133a。如图1所示,中央区154及中央投影区124的相对关系较周边区152与周边投影区122的相对关系接近平行。以本实施例而言,中央区154与中央投影区124为实质相互平行的平面,而周边区152与周边投影区122实质上为非平行的两平面。此外,在此实施例,光学调控膜150在角隅区152C形成为往显示方向上上掀(即朝背向载板110的方向掀起)的翘曲造形,亦即在角隅区152C的表面与周边投影区形成非平行的两平面。
[0048]请进一步参考图2A及图2B。图2A及图2B为采用图1的背光模块100对应角隅区152C的剖面图。如图2A所示,光源130产生的光线可经反射面153及承载面112来回反射,并自出光孔151处穿出光学调控膜150。换言之,光线是经由出光孔151自光学调控膜150的不同位置穿射而出,而达到分配光源的效果。此外,承载面112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71及第二支撑件172。第一支撑件171是设置于承载面112上并支撑角隅区152C,第二支撑件172是设置于承载面112上并支撑中央区154。在图2A的实施例,第一支撑件171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件172的长度。光学调控膜150藉第二支撑件172作为固定点,并配合长度较长的第一支撑件171将角隅区152C撑起形成与承载面112非平行的曲面或平面。具体而言,角隅区152C与承载面112间的平均垂直距离不同于中央区154与承载面112间的平均垂直距离。如图2A所示,周边光源133于光学调控膜150上具有光源投影位置P (较佳为正向的投影位置),周边区中各位置随着与光源投影位置P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与承载面112间的垂直距离。特别是在角隅区152C的位置,角隅区152C中各位置随着与光源投影位置P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与周边投影区122所在平面间的垂直距离。换言之,愈往角隅区152C的尖角处接近,则光学调控膜150与承载面112间的垂直距离随之增加。如图2B所示,周边光源133通过角隅区152C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