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涂膜和硬涂膜卷绕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3566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硬涂膜和硬涂膜卷绕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硬涂膜和硬涂膜卷绕体。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带触摸面板的显示器制品的市场正在扩大中,对具有低电阻(高导电性) 等的功能层的薄膜构件的需要正在提高。导电层的赋予一般通过利用真空环境下的溅射 形成金属氧化物膜来进行。通过辊对辊方式连续进行溅射时,被卷取为卷状的基材薄膜放 置在真空环境下,从而辊中的薄膜的层间的空气被去除,因此薄膜间的距离变近,极端情况 下,成为薄膜之间彼此贴附的状态(粘连)。将这样的强力贴附状态的薄膜抽出并使其在生 产线上移动时,有时从被卷取的辊剥离时会受到损伤,或者在生产线上移动时摆动、与导辊 接触时受到损伤,从而使成品率大幅下降。
[0003] 对此,提出了通过对薄膜表面赋予防粘连功能来防止薄膜损伤的方法。例如提出 了,为了防止粘连,通过低聚物?单体的相分离而在薄膜表面形成凹凸的技术(专利文献 1)。但是,对于相分离现象,通过涂覆的工序,对其分离程度、即用于进行凹凸的均匀形成的 控制是困难的。因此,粗大化的凹凸成为外观上的缺点,反之,若凹凸的形成不充分,则有时 防粘连性能不足。
[0004] 另一方面,还提出了试图通过在薄膜中添加颗粒而形成凹凸,由此确保防粘连性 的技术(专利文献2和3)。同样地,作为尝试通过添加颗粒而形成凹凸的例子,提出了通过 使含有颗粒的热塑性树脂多层化而对薄膜表面赋予突起,制成透明度高的防粘连薄膜的技 术(专利文献4)。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123685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42653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3 :日本特许第4673488号
[0010] 专利文献4 :日本特许第4228446号

【发明内容】

[0011]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2] 然而,专利文献1和2的技术中,虽然充分确保了防粘连性,但由于大量添加粒径 较大的颗粒,因此防粘连层的雾度变高,有时无法达成市场要求的高透明性,或者有时添加 的颗粒脱落。另外,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热塑性的树脂由于其材料特性而缺乏耐损伤性, 即使具有一定程度的防粘连性能,仍然担心在如上所述的特殊环境下在生产线中的损伤 等。
[0013] 鉴于上述观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发挥高度的防粘连性和耐损伤性、并 且能够同时达成光的高透过性(低雾度化)的硬涂膜及其卷绕体。
[0014]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5] 本申请发明人等为了解决前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得到了以下的见解。 为了通过颗粒来显现防粘连性能,需要形成由颗粒造成的突起。作为突起形成用的颗粒,通 常,从粒径·折射率?高球度的观点出发,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有 机颗粒。经由使它们在粘结剂中分散、涂布、干燥以及固化的各工序,从而得到期望的膜时, 如果粘结剂的组成仅为以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为代表的有机系材料,则颗粒由于比重的 关系而发生沉降,难以使膜表面形成突起。对于这种情况,也考虑了相对于所添加的颗粒的 粒径使厚度极薄从而增大突起这样的方法,但此时,与公知技术等中的不良情况同样地,所 添加的颗粒脱落的可能性变高,因此仍然不适当。另一方面,作为获得必要的防粘连性能的 手段,考虑了大量添加颗粒来使凹凸的数量增加的方法,但会成为雾度上升、即透明性降低 的原因。
[0016] 基于上述见解进一步反复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采用下述构成,可达成前述目的, 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0017] 本发明为一种硬涂膜,其为在透明高分子基材的一个主面具有硬涂层的硬涂膜,
[0018] 前述硬涂层由包含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复合树脂及微粒形成,
[0019] 前述硬涂层在表面具有平坦部和由前述微粒赋予的隆起部,
[0020] 前述硬涂层的隆起部引起的雾度0. 5%以下。
[0021] 该硬涂膜中,由于硬涂层在表面具有由微粒赋予的隆起部,因此能够发挥高度的 防粘连性。另外,由于使硬涂层的隆起部引起的雾度Hpartl&为0.5%以下,因此能够提高硬 涂膜整体的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过性。进而,由于作为硬涂层的形成用的粘结剂使用除有 机成分以外还含有无机成分的复合树脂,因此由于弹性模量的提高而能够发挥高硬度,能 够得到良好的耐损伤性。需要说明的是,雾度的测定方法基于实施例的记载。
[0022] 虽然通过添加微粒而形成了隆起部,但对于能够将硬涂层的隆起部引起的雾度 Hpartl&抑制为较低的理由尚未确定,可推测如以下所述。在该硬涂膜中,使用包含无机成分 的复合树脂作为粘结剂。无机成分的比重通常较高,因此复合树脂自身的比重也变高。其 结果,复合树脂中添加的微粒变得不易沉降(换言之,变得停留在硬涂层的表面侧),变得 容易形成隆起部。另外,微粒上的复合树脂也变得不易向平坦部侧流出,微粒上也具有一定 程度的厚度地存在复合树脂。其结果,在微粒的上下形成复合树脂的层,与之相应地促进隆 起部的形成。这样,即使少量微粒也可促进隆起部的形成而得到期望的防粘连性,因此可认 为能够实现硬涂层的低雾度化。进而,在这种防止微粒的沉降的硬涂层的厚度方向上的作 用的基础上,认为使微粒在硬涂层的面内均匀分散这样的面方向上的作用也产生影响。即, 分散在复合树脂中的无机成分对微粒有位阻作用,由此微粒彼此接触和/或极其接近的可 能性变低。其结果,微粒的聚集引起的具有较大波纹的凹凸的形成受到抑制,可认为这是透 明性的维持和/或提高的一个原因。另外,该面内方向上的作用也同时有助于抑制由微粒 的过度聚集而形成的粗大的突起状物这样的不良情况产生,认为在该方面也是透明性的维 持和/或提高的一个原因。但是,雾度抑制的机理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能得到本发明的效 果,也可以单独或复合采用其他机理。
[0023] 优选前述微粒的众数粒径Ρ[μm]与前述平坦部的厚度Τ[μm]满足P多T。根据 上述关系,微粒造成的隆起部的形成变容易,能够发挥期望的防粘连性。
[0024] 前述无机成分优选为众数粒径为lnm以上且lOOnm以下的纳米颗粒。通过使用众 数粒径小的纳米颗粒作为无机成分,不易产生可见光的散射,即使复合树脂中的有机成分 与纳米颗粒的折射率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硬涂层的雾度大幅增大。
[0025] 从硬度、折射率、稳定性的观点出发,前述无机成分优选包含氧化硅。
[0026]前述硬涂层的表面的前述隆起部的数量为100个/0. 452mmX0. 595mm以下是优选 的。通过使隆起部的数量为上述范围,能够抑制隆起部引起的雾度Hpal^le的上升。
[0027]本发明中还包括该硬涂膜的长条体卷取成卷状而成的硬涂膜卷绕体。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硬涂膜的截面示意图。
[0029]图2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透明导电性薄膜的截面示意图。
[0030] 图3为实施例1的硬涂膜的隆起部的截面SEM图像。
[0031] 图4为比较例1的硬涂膜的隆起部的截面SEM图像。
【具体实施方式】
[0032][第1实施方式]
[0033] 对于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图一边在以下进行说 明。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硬涂膜的截面示意图。硬涂膜10在透明高分子 基材1的一个面la具有硬涂层2。硬涂层2在其表面具有平坦部21和由微粒3赋予的隆 起部22。
[0034]〈透明高分子基材〉
[0035] 作为透明高分子基材1,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具有透明性的各种塑料薄膜。例如, 作为该材料,可列举出:聚酯系树脂、醋酸酯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 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降冰片烯系树脂等聚环烯烃系树脂、(甲基) 丙烯酸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 聚丙烯酸酯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三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等。这些当中,特别优 选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
[0036] 透明高分子基材1的厚度优选为2~200μπι的范围内、更优选为2~100μπι的 范围内。透明高分子基材1的厚度若低于2μm,则有时透明高分子基材1的机械强度不足, 使薄膜基材为卷状而连续形成透明导电层5的操作变困难。另一方面,厚度若超过200μm, 则有时无法实现透明导电层5的耐损伤性、作为触摸面板用的打点特性的提高。
[0037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