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9672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光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源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有一种背光模块的架构是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1de, LED)加上光学控制膜的设计,此光学控制膜为一高反射率多孔反射片,可将灯箱高度分为上下两层混光区。其中,下层混光区可将单颗发光二极管的能量重新分配至侧边并由光学控制膜的多孔结构入射至上层混光区。当光线通过光学控制膜的多孔结构而进入上层混光区后,可等效视为多颗发光二极管,而后经由上层混光区的高度距离做多颗等效发光二极管的混光。
[0003]然而,在光学控制膜的架构下,每一区多孔结构(一区对应一个光源)的四个角落皆需要分隔件(spacer)作支撑。当采用区域控制(local dimming)技术设计时,背光模块区数愈多或尺寸愈大即需要愈多分隔件,这将造成组装与物料成本大幅上升。并且,光学控制膜的模具成本高昂,若无法减少模具面积,将增加成本并减弱产品竞争力。

【发明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光源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光源装置包含基板、多个光源以及多个光调控元件。光源设置于基板上。光调控元件分别对应光源设置于基板上。各光调控元件包含顶板以及两侧板。顶板位于对应的光源上方。顶板相对于基板具有最大高度。两侧板位于对应的光源的两侧。各侧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顶板连接于第一边缘之间。第二边缘支撑于基板上。顶板与侧板各具有光穿透部以及光反射部。第一边缘分隔第一宽度。第二边缘分隔第二宽度。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具有差值。差值相对于两倍最大高度的比值是大于0且小于0.6。
[0006]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光源中的任两相邻者分隔一间距,并且此间距为第一宽度的1至6倍。
[0007]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各光反射部靠近对应的光源的区域的光反射比例是大于远离对应的光源的区域的光反射比例,并且各光穿透部靠近对应的光源的一区域的光穿透比例是小于远离对应的光源的一区域的光穿透比例。
[0008]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各光穿透部为多个穿孔,并且靠近对应的光源的穿孔的孔径是小于远离对应的光源的穿孔的孔径。
[0009]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各光调控元件是由光学膜片弯折而成。光学膜片上具有第一折线以及第二折线。第一折线与第二折线平行设置。第一折线与第二折线分别位于顶板与侧板之间。
[0010]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各光调控元件是由光学膜片弯折而成,且顶板与各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为连续平滑面。
[0011]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顶板与侧板的反射率介于70%至100%。
[0012]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各光调控元件具有长轴平行于各自的顶板与侧板,并且光调控元件的长轴相互平行。
[0013]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光源装置还包含底板。底板具有曲面,并且基板设置于曲面上。曲面具有曲率中心轴。各光调控元件具有长轴平行于各自的顶板与侧板,并且长轴平行于曲率中心轴。
[0014]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光源装置还包含底板。底板具有曲面,并且基板设置于曲面上。曲面具有曲率中心轴。各光调控元件具有长轴平行于各自的顶板与侧板,并且长轴垂直于曲率中心轴。
[0015]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源装置是采用能够利用自身结构体站立的三维光调控元件,将其配置于对应的光源上方,以取代已知二维的光学控制膜以及支撑光学控制膜的大量的分隔件。由于本发明的光调控元件的整体材料面积小于已知二维的光学控制膜的整体面积,并且孔洞数量也较少,因此可大幅降低模具与材料成本。此外,本发明还针对光调控元件的几何尺寸(例如,上方宽度、下方宽高、高度等)以及光源之间的距离进行参数限定,借以实现光能量分布均匀的目的,并有效减少光斑(Mura)的现象发生。
[0016]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17]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0018]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0019]图2A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学膜片的正视图;
[0020]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光学膜片所折成的光调控元件的立体图;
[0021]图3为绘示两侧板的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在不同大小关系之下所对应的光调控元件水平位置一标准化亮度的实验数据图表;
[0022]图4为绘示光调控元件中的侧板与基板之间的夹角一光斑程度的实验数据图表;
[0023]图5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光调控元件的侧视图;
[0024]图6A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扩散板与棱镜片组未绘示;
[0025]图6B为绘示图6A中的光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6]图7A为绘示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扩散板与棱镜片组未绘示;
[0027]图7B为绘示图7A中的光源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8]图8为绘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扩散板与棱镜片组未绘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0030]请参照图1,其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1的局部侧视图。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1包含基板10、多个光源11、多个光调控元件12、扩散板13、棱镜片组14以及底板15,其中图1中仅绘示两个光源11与两个光调控元件12作为示例。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部件的详细结构、功能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0031]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0设置于底板15上。光源11设置于基板10上。光调控元件12分别对应光源11设置于基板10上。也就是说,底板15是作为光源装置1的壳体底部,用以承载底板15上方的各部件。扩散板13设置于光调控元件12上方。棱镜片组14设置于扩散板13背对光调控元件12的一侧。
[0032]具体来说,光源装置1的各光调控元件12包含顶板120以及两侧板121。顶板120位于对应的光源11上方。两侧板121位于对应的光源11的两侧。各侧板121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121a与第二边缘121b。如图1所示,各侧板121的上边缘即为第一边缘121a,而各侧板121的下边缘即为第二边缘121b。顶板120连接于两侧板121的第一边缘121a之间。两侧板121的第二边缘121b支撑于基板10上,借以使光调控元件12站立于基板10上。于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光调控元件12能够稳固地站立于基板10上,各光调控元件12还包含两延伸板123,此两延伸板123分别连接两侧板121的第二边缘121b,并远离对应的光源11反向延伸。
[00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