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系统镜片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906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摄像系统镜片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本申请是为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3年8月13日;申请号为: 201310351251.X;发明名称为:摄像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系统镜片组,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化的摄像系统镜片组。
【背景技术】
[0003]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 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親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 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0S Sensor)两 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 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 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0004]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系统,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结构为主, 但由于现今对成像品质的要求更加提高,现有的三片式光学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 需求。另外虽有四片式透镜的结构设计以提升成像品质,但其屈折力的平衡配置不佳,易导 致其总长无法有效缩短,造成其在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性受限。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系统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 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 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摄像系统镜片组中透镜总数为四片,且任二相邻透 镜间皆具有间隙。其中,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二透镜色散系 数为V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 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6] 0<f/f2<0.5;
[0007] V2<32;以及
[0008] 0.75<T12/CT2<2.5〇
[0009]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系统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 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 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像侧 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摄像系统镜片组中透镜总数为四片,且任二相邻透镜间皆具有间 隙。其中,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二透镜色散系数为V2,其满 足下列条件:
[0010] 0<f/f2<0.5;以及
[0011] V2<32〇
[0012]藉由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以 及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配置,可有效加强摄像系统镜片组的望远特性,使摄像系统镜 片组具有短总长、短后焦的优势。
[0013] 当f/f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助于降低摄像系统镜片组的敏感度。
[0014] 当V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利于修正色差。
[0015] 当T12/CT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助于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组装,并维持摄像系统镜 片组的小型化。
[0016]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7]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18]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19]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20]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1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22]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3]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24]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0025]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26]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 图;
[0027]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28]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 图;
[0029]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0030]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 图。
[0031] 其中,附图标记
[0032]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
[0033]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
[0034]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
[0035]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
[0036]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
[0037]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
[0038]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
[0039]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
[004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
[004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
[004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
[0043]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
[0044]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
[0045]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250、350、450、550、650、750
[0046] 成像面:160、260、360、460、560、660、760
[0047] 电子感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
[0048]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49]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50]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51] f:摄像系统镜片组的焦距
[0052] fl:第一透镜的焦距
[0053]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0054]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0055] Fno.摄像系统镜片组的光圈值
[0056] HF0V:摄像系统镜片组的最大视角一半
[0057]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58]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59]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60] R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61 ]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62]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63]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64]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65]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66]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006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68]摄像系统镜片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 镜。其中,摄像系统镜片组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
[0069]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提供摄像系统镜片组所需的正屈折力,并可有效 加强缩短摄像系统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 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有助于加强正屈折力配置,更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
[0070]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降低摄像系统镜片组的敏感度并减少球差产生。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第二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有利于 修正像散(481^811^1:18111) 0
[0071]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有效平衡正屈折力配置。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 光轴处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可有效加强像散修正。第三透镜可 具有至少一反曲点,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电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
[0072]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藉此可使摄像系统镜片组的主点远离(principal point)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以维持摄像系统镜片组的小型化。第四透镜物侧表 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可有助于修正像差。第四透 镜像侧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