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70431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能在配置有折射光学系统和反射光学系统的状态下进行折射光学系统的透镜的位置调整的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投射光学装置(5)的折射光学系统具备在多个透镜组中最位于反射光学系统侧的第一透镜(L11)及具有收容第一透镜(L11)的收容部(614)的第一透镜架(61)。第一透镜(L11)在反射光通过的一侧具有透镜切口部,收容部(614)具有位于透镜切口部外侧的壁部(617a)以及使第一透镜(L11)的与透镜切口部相反一侧的侧面露出的第一开口部。壁部(617a)上设有使透镜切口部露出的开放部(6141),导向筒(65)形成为使第一开口部及开放部(6141)露出,投射光学用壳体(51)具备使第一开口部露出的第二开口部,构成为能够使开放部(6141)露出。
【专利说明】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已知有利用光调制装置来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发出的光(发射光)进行调制,并通过投射光学装置放大投射该光的投影仪。并且,投影仪中存在从近距离以宽的视场角向屏幕等投射面进行投射的投影仪。在这样的投影仪中,作为能够近距离进行宽视场角投射的投射光学装置,采用了短焦距的投射光学装置。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作为用于近距离宽视场角投射的投射光学系统,与折射光学系统一起使用了折反射复合光学系统。
[0003]专利文献I中披露了一种下述构成的投射成像光学系统,其作为一种采用了固定透镜部、可动透镜部和凹面镜的光学系统,在缩小斜投射的斜光束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度的同时,有效地防止镜筒截断(少歹P)成像光束。
[0004]先行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5922号公报
[0007]在从近距离以宽的视场角投射(近距离投射)时的投射光学系统中,从投射光学装置到屏幕的距离非常近,因此,与一般的投射光学装置相比,对焦所带来的像差变动更大。并且,在投射光学系统中,均是采用了多个高灵敏度的球面透镜、非球面透镜的构成,与一般的投射光学装置相比,各透镜的设置位置的偏差给像差的波动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投射在屏幕上的图像中易产生像场弯曲、像差变动所导致的对比度下降等,存在大幅降低图像质量的问题。为此,在组装透镜组时,需要极力抑制各透镜的设置位置的偏差;在组装之后必须进行光学调整;等等。
[0008]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了折射光学系统和反射光学系统的投射光学装置的情况下,在组装之后进行透镜位置的调整时,例如往往会通过反射镜投射投射图像,边视觉辨认所投射的投射图像的同时,边调整折射光学系统的透镜的位置。
[0009]作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调整方法,考虑有一种下述的方法,S卩、使用作为主件(YX夕一)的投射光学装置(在此,装置具备反射镜但不具备构成折射光学系统的投射光学单元,只作为基准使用),在该投射光学装置中设置要位置调整的投射光学单元来进行位置调整。这时,在调整后需要将投射光学单元从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上卸下后重新组装在实际上使用的投射光学装置(在此,装置具备反射镜,只是不具备构成折射光学系统的投射光学单元)上。但是,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和实际的投射光学装置是不同的装置,存在组装上的偏差,从而即便能够使用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来抑制像差,但在重新组装为实际的投射光学装置时还是有可能产生像差。
[0010]针对这种情况,考虑有一种其它的调整方法,S卩、不使用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而是将要进行位置调整的投射光学单元组装在实际被用作产品的投射光学装置中,在其内部对投射光学单元进行位置调整。这时,无需拆卸调整后的投射光学单元,能够与调整时同样地抑制像差。
[0011]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进行位置调整时,无论在哪种调整方法中均要使用夹具而从投射光学装置的外侧调整内部的投射光学单元的位置。这时,当不采用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时,被反射的投射光不仅被夹具遮挡,而且有时还被构成折射光学系统的透镜、保持透镜的保持架等遮挡。需要注意的是,当采用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时,调整了反射角度,光不会被遮挡。
[0012]另外,以采用实际使用的投射光学装置来进行位置调整为前提,将投射光学装置构成为投射光不会被夹具等遮挡时,存在难以实现近距离投射、投射光学装置变得大型化等问题。
[0013]因此,在采用反射光学系统时,希望研究出不遮挡反射光即可进行透镜位置的调整的投射光学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发明内容】

[0014]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可以作为下面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0015][应用例I]根据本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光学系统,具有沿光轴配置的多个透镜组;第二光学系统,具有反射镜,对从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射出的光进行反射;以及投射光学用壳体,收容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光学系统,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具备:第一透镜,在所述多个透镜组中,位于最靠近所述第二光学系统一侧的位置;第一透镜架,具有收容所述第一透镜的收容部;以及导向筒,收容所述第一透镜架,所述第一透镜在被所述反射镜反射的光通过的一侧具有局部被切除而成的透镜切口部,所述收容部具有:位于所述透镜切口部的外侧的壁部;以及使所述第一透镜的与所述透镜切口部相反一侧的第一侧面露出的第一开口部,所述壁部上设有使所述透镜切口部露出的开放部,所述导向筒形成为使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开放部露出,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备使所述第一开口部露出的第二开口部,并且,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构成为能够使所述开放部露出。
[0016]根据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第一光学系统具备最位于第二光学系统侧的第一透镜以及收容第一透镜的第一透镜架,在第一光学系统以及第二光学系统被收容在了投射光学用壳体内的状态下,第一透镜通过开放部使透镜切口部露出,并通过第一开口部使与透镜切口部相反一侧的第一侧面露出。而且,透镜切口部以及第一透镜架的壁部形成在被反射镜反射的光通过的一侧。由此,不会遮挡被反射镜反射的投射光,并可以实现近距离投射,同时能够利用探针(7° 口一文)等夹具实现沿从透镜切口部朝向第一侧面的第一方向的第一透镜的移动、即第一透镜相对于光轴的位置调整。
[0017]因此,无需使用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即可在作为产品的投射光学装置中边视觉确认投射图像的同时,边进行位置调整,从而能够直接且可靠地维持调整时的像差抑制水平。
[0018][应用例2]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中,还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具有弹性,将从所述开放部露出的所述透镜切口部压向所述第一开口部一侧。
[0019]根据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能够在从第一开口部插入的夹具与按压部之间保持第一透镜,可通过移动夹具来进行第一透镜的位置调整。由此,无需从透镜切口部侧插入夹具,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遮挡被反射镜反射的投射光。
[0020][应用例3]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对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透镜切口部朝向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所述收容部具备一对第三开口部,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分别使一对所述第二侧面露出,所述导向筒形成为使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露出,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构成为能够使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露出。
[0021]根据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在第一光学系统以及第二光学系统被收容在了投射光学用壳体内的状态下,第一透镜除了透镜切口部及第一开口部以外,还有一对第二侧面露出。由此,能够进行沿第一方向的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第一透镜的位置调整。
[0022][应用例4]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中,所述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以及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分别构成为具备两个孔部、两个切口部、或者一个孔部和一个切口部。
[0023]根据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能够使两个孔部、两个切口部、一个孔部和一个切口部对应于一个开口部来插入两个探针,用两个探针分别抵接透镜的侧面,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保持透镜。在进行位置调整的透镜较大时、或具有重量时,能够特别发挥其效果。
[0024][应用例5]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中,所述收容部具备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的、使所述第一透镜的侧面露出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所述导向筒形成为使所述第一固定用开口部露出,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备使所述第一固定用开口部露出的第二固定用开口部。
[0025]根据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能够从第二固定用开口部插入例如填充有粘接剂的分配器等,并经由第一固定用开口部向露出的第一透镜的侧面注入粘接剂。由此,能够向透镜的侧面与收容部之间的间隙注入粘接剂等,能够将第一透镜可靠地固定于收容部。
[0026][应用例6]优选地,在根据上述应用例的投射光学装置中,所述多个透镜组具备调焦(7才一力只調整)用的透镜组。
[0027]根据这样的投射光学装置,在进行近距离投射时,能够将调焦带来的像差变动抑制得小。
[0028][应用例7]根据本应用例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备:发出光的光源装置;根据图像信息调制所述光的光调制装置;以及对通过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射的、上述任一应用例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
[0029]根据这样的投影仪,由于具备能维持调整时的像差抑制水平的投射光学装置,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像差变动,提高投射图像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
[0031 ]图2是投影仪的光学单元的示意图。
[0032]图3是投射光学装置的立体图。
[0033]图4是投射光学装置的简要截面图。
[0034]图5是投射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5]图6是投射光学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6]图7是第一透镜组和第一透镜架的立体图。
[0037]图8是第一透镜组和第一透镜架的分解立体图。
[0038]图9的(a)和(b)是示出按压部、开口部、固定用开口部的光轴方向截面图。
[0039]图10是示出按压部、开口部、固定用开口部的、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图。
[0040]图11是示出变形例的投射光学装置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架以及前侧按压部件的立体图。
[0041]附图标记
[0042]I…投影仪、3…光学单元、5…投射光学装置、6…第一光学系统、7…第二光学系统、31...光源装置、50...投射光学单兀、51...投射光学用壳体、51A…壳体主体、51B…外罩、53...透光板、6L...第一透镜架、62...第二透镜架、63...第三透镜架、64...第四透镜架、61P、62P、63P…凸轮销、65...导向筒、66...凸轮筒、71...反射镜、73...上侧按压部件(按压部)、74…前侧按压部件、351…液晶面板(光调制装置)、514...第二开口部、515…第四开口部、516…第二固定用开口部、613…倾斜部、614…收容部、653…开口部、654…第四开口部、655…开口部、663、664、665…凸轮槽、6141...开放部、6142...第一开口部、6143…第三开口部、6145...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521...直行槽、C…光轴、LI...第一透镜组、Lll…第一透镜、Llll…第一透镜切口部(透镜切口部)、L112…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3...第三透镜切口部、L2…第二透镜组、L3...第三透镜组、L4...第四透镜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0044]〔实施方式〕
[0045]〔投影仪I的使用方式和动作〕
[0046]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的使用方式的立体图。需要注意的是,投影仪I具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
[0047]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以底面IA为上侧的方式支撑设置在设于壁面W的支撑装置SD上。并且,作为投射面的屏幕SC在设置投影仪I的壁面W的下侧设置于靠近投影仪I的位置。
[0048]投影仪I是通过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351来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装置31发出的发射光,并通过投射光学装置5(均参照图2)放大投射调制光作为图像光的装置。需要注意的是,投影仪I从底面IA的相反侧向屏幕SC投射被投射光学装置5的反射镜71(参照图2之后的图)反射的图像光(投射光)。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构成为从近距离以大画面(宽视场角)向屏幕SC进行投射的所谓的短焦距型投影仪。
[0049]〔投影仪I的光学单元3的构成和动作〕
[0050]图2是投影仪I的光学单元3的示意图。光学单元3基于控制部(未图示)的控制进行动作,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图像光。如图2所示,光学单元3具备光源装置31以及照明光学装置32,光源装置31具有光源灯311及反射体312,照明光学装置32具有透镜阵列321、322、偏光转换元件323、重叠透镜324以及平行化透镜325。并且,光学单元3具备颜色分离光学装置33以及中继光学装置34,颜色分离光学装置33具有二向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中继光学装置34具有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
[0051]并且,光学单元3具备电光装置35,电光装置35具有作为光调制装置的三个液晶面板351(红色光(R光)用的液晶面板为351R,绿色光(G光)用的液晶面板为351G,蓝色光(B光)用的液晶面板为351B)、三个入射侧偏光板352、三个射出侧偏光板353以及作为颜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354(夕口只夕、^夕口今、力)。并且,光学单元3具备投射光学装置5及收容各光学装置31?35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6。
[0052]光学单元3通过上述构成,将从光源装置31发出后经由照明光学装置32的光通过颜色分离光学装置33分离为R光、G光、B光三个颜色的光。并且,在各液晶面板351根据图像信息分别调制被分离后的各颜色光,形成为各颜色光的调制光。各颜色光的调制光射入十字分色棱镜354而合成为图像光,通过投射光学装置5放大投射至屏幕SC(图1)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各光学装置31?35被用作各种一般的投影仪的光学系统,故省略具体的说明。
[0053]〔投射光学装置5的概要〕
[0054]图3是投射光学装置5的立体图。图4是投射光学装置5的简要截面图。需要注意的是,图3是卸下后面说明的外罩51B后的状态下的投射光学装置5的示意图。
[0055]如图3、图4所示,投射光学装置5作为投射光学系统,构成为联合有第一光学系统6(折射光学系统)和第二光学系统7(反射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通过第一光学系统6使从十字分色棱镜354射出的图像光折射,并在由非球面的反射镜71构成的第二光学系统7反射而投射至屏幕SC。投射光学装置5具备以一个或多个透镜为一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组作为第一光学系统6,这些透镜组沿光轴C配置。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构成为短焦距的投射光学装置,第一光学系统6具有对射入的图像光进行调焦(7才一力只調整)的功能。
[0056]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之后的图中,以图像光射入投射光学装置5的第一光学系统6的射入侧为后侧,以从第一光学系统6射出图像光的射出侧为前侧。并且,在图3所示的图中,纸面的上方为上侧,下方为下侧。并且,以面向从第一光学系统6射出图像光的射出侧观察时的左右方向为左侧、右侧来适当使用。由此,在图1中,投射光学装置5是以上下左右颠倒的状态设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投影仪I的上下左右颠倒的状态。
[0057]投射光学装置5概略地构成为除了具备第一光学系统6和第二光学系统7之外,还具备作为装置的基底的、收纳第一光学系统6和第二光学系统7的投射光学用壳体51;以及使反射镜71所反射的反射光(投射光)透过的透光板53。并且,投射光学用壳体51具备在上侧具有开口部且收容第一光学系统6和第二光学系统7的壳体主体51A;以及覆盖壳体主体51A的上部并保持透光板53的外罩51B。
[0058]图5、图6是投射光学单元50(第一光学系统6)的分解立体图。需要注意的是,图5主要图示了第一光学系统6中的前侧,图6主要图示了第一光学系统6中的后侧。如图4?图6所示,第一光学系统6具备导向筒65、凸轮筒66、沿光轴C从前侧依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组LI?第四透镜组L4、以及分别保持对应的透镜组LI?L4的第一透镜架61?第四透镜架64。
[0059]投射光学装置5通过第一光学系统6对从第四透镜组L4射入的图像光进行了光学处理之后,从第一透镜组LI向第二光学系统7的反射镜71射出,通过反射镜71反射所射出的图像光而向第一透镜组LI的上方将其作为投射光射出。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透镜组LI?第四透镜组L4中的第一透镜组LI位于向反射镜71射出光的第一光学系统6的最前段。
[0060]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壳体主体51A包括:配置于入射侧端部的凸缘511、从凸缘511向前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收容部512、和从第一收容部512延伸设置并向前侧扩展的第二收容部513。凸缘511形成为平面观察时为矩形的形状,电光装置35固定在凸缘511的后端面。并且,凸缘511的中央部具有插通孔5111,保持第四透镜组L4的第四透镜架64的后侧插入通过该插通孔5111。
[0061 ]第一收容部512形成为在大致圆筒状上以中心轴为界上侧被切下的大致半圆筒状,其内部收容第一光学系统6。并且,在第一收容部512的上端部的前侧、后侧,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有固定部5121,用于将投射光学装置5固定于投影仪I内部的固定部件(未图示)。
[0062]第二收容部513形成为在向前侧扩展的筒状上以中心轴为界上侧被切下的大致半圆筒状(半圆锥台形状)。第二收容部513的前侧端部5131开口,反射镜71设置在前侧端部5131附近的内表面上。
[0063]如图4所不,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外罩51B在壳体主体51A的上部设置为从第二收容部513的前侧端部5131大致覆盖到第一收容部512的前侧中间位置。外罩51B大致构成为具备透光板保持部521和倾斜部522,透光板保持部521以与投射光轴大致垂直的角度保持让被反射镜71反射的投射光透过的矩形透明的透光板53,倾斜部522以不遮挡透过透光板53的投射光的角度形成,其中,投射光轴是连接投射光束的中心的线。需要注意的是,外罩5IB通过螺丝固定在壳体主体51A的上端部。另外,通过将外罩5IB固定于壳体主体5IA,从而能够防止从第一光学系统6射出的光等向外部泄漏。
[0064]如图3?图6所示,导向筒65包括前侧圆筒部651和后侧圆筒部652。直行槽6521贯通后侧圆筒部652的侧面而形成,通过从前侧朝着后侧沿着光轴C的方向切开而形成直行槽6521。需要注意的是,在后侧圆筒部652的侧面,在以光轴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按120°的等间距形成有三个直行槽6521。在后侧圆筒部652的后端部形成有四个固定部6522,固定部6522具有用于通过螺丝固定后面说明的第一调整用筒67的螺纹孔(未图示)。并且,在后侧圆筒部652的后侧端部附近,呈同心圆状地突出形成有一个固定部6523,固定部6523具有用于固定后面说明的调整用固定部件70的螺纹孔(未图示)。
[0065]与形成为不干涉来自反射镜71的投射光的外罩51B的倾斜部522相匹配地,前侧圆筒部651形成有切割上部而成的切口部6511。前侧圆筒部651覆盖从后侧圆筒部652向前侧凸出形式的第一透镜架61和第二透镜架62的外周侧。需要注意的是,导向筒65用螺丝固定于壳体主体51A的内部。
[0066]凸轮筒66形成为圆筒状,导向筒65的后侧圆筒部652插嵌在其内侧,凸轮筒66能够以光轴C为中心相对于导向筒65转动。凸轮筒66由形成为圆筒状的保持部661构成。在保持部661的内周面形成有从前侧端部朝着后侧沿着光轴C的方向切开的导向槽662、以及按照规定路径形成而限定第一透镜组LI?第三透镜组L3的移动动作的凸轮槽663、664、665。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部661的内周面,在以光轴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按120°的等间隔形成有三个导向槽662和凸轮槽663、664、665。
[0067]凸轮筒66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固定未图示的杆部件的固定部666。当进行调焦时,可通过转动杆部件来使凸轮筒66相对于导向筒65转动而进行调整。
[0068]如图4所示,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第三透镜组L3分别保持于第一透镜架61、第二透镜架62、第三透镜架63,其插嵌于导向筒65,构成为可沿光轴C移动。在各透镜架61、62、63上形成有凸轮销61?、62?、63?,该凸轮销61?、62?、63?卡合于导向筒65的直行槽6521和凸轮筒66的凸轮槽663、664、665。
[0069]于是,随着凸轮筒66的转动,凸轮销61P、62P、63P被引导至直行槽6521与凸轮槽663、664、665的交点,从而各透镜架61、62、63沿光轴C方向移动。
[0070]如图4所示,第四透镜组L4保持在第四透镜架64上。而且,第四透镜架64经由第一调整用筒67、第二调整用筒68、调整用环69而插嵌于导向筒65。投射光学装置5通过这些透镜组L1、L2、L3的移动来进行图像光的调焦。
[0071]下面说明构成投射光学单元50(第一光学系统6)的各部件的构成及组装。
[0072]〔第一透镜组L1、第一透镜架61的构成〕
[0073]第一透镜组LI由一个非球面透镜(称为第一透镜LI I)构成。第一透镜LI I是第一光学系统6所具备的多个透镜中位于最靠近第二光学系统7侧的位置的透镜。第一透镜Lll具有在光轴C的上侧的规定位置与光轴C水平地从平面观察时的圆形切割而成的形状。并且,具有也沿第一透镜Lll的左右方向在规定位置垂直切割而成的形状。
[0074]第一透镜架61具备保持第一透镜组LI的保持部611及凸轮销61P。保持部611大致形成为圆筒状。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部611前侧的外周面上部形成有与外罩51B的倾斜部522匹配的倾斜部613。在保持部611的前侧端部形成有收容第一透镜Lll的收容部614。
[0075]需要注意的是,凸轮销61P从保持部611的后侧端部周边的外周面沿与光轴C交叉的方向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在以光轴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按120°的等间距设有三个凸轮销61P。凸轮销61P在圆柱形的基础上形成为前端部变细的锥形。需要注意的是,在后面详细说明第一透镜LI I和第一透镜架61。
[0076]〔第二透镜组L2、第二透镜架62的构成〕
[0077]第二透镜组L2由第二透镜L21和第三透镜L22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构成,在光轴C的上侧的规定距离与光轴C水平地切割而成。与第一透镜架61大致相同地,第二透镜架62具备保持第二透镜组L2的保持部621和三个凸轮销62P。在保持部621前侧的外周面上部形成有与外罩51B的倾斜部522匹配的台阶部623。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透镜组L2通过热铆保持在保持部621的形成有台阶部623的前侧端部的内周面。
[0078]〔第三透镜组L3、第三透镜架63的构成〕
[0079]第三透镜组L3由第四透镜L31、第五透镜L32、第六透镜L33这三个透镜构成,第四透镜L31和第五透镜L32是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与第一透镜架61大致相同地,第三透镜架63具备保持第三透镜组L3的保持部631及三个凸轮销63P。第三透镜组L3通过热铆保持在保持部631前侧的内周面的规定位置上。
[0080]〔第四透镜组L4、第四透镜架64的构成〕
[0081]如图4、图6所示,第四透镜组L4由第七透镜L41?第十五透镜L49这九个透镜构成。第四透镜架64以光圈(未图示)位置为基准由第一分割架641和第二分割架642构成。第一分割架641保持第七透镜L41和第八透镜L42,第二分割架642保持光圈和第九透镜L43至第十五透镜L49。第四透镜架64在第二分割架642的大致中间的外周面具有向与光轴C交叉的方向突出形成的凸缘6421。在将各透镜固定于第一分割架641和第二分割架642各自的筒上之后,进行光轴调整(调心)。之后,利用粘接剂将第一分割架641和第二分割架642固定为一体。
[0082]〔导向筒65与第三透镜架63、第二透镜架62、第一透镜架61的组装〕
[0083]如图4?图6所示,组装时,最先使第三透镜架63的凸轮销63P从前侧卡合于导向筒65的直行槽6521,将第三透镜架63插入后侧圆筒部652的内表面。接着,与第三透镜架63同样,使第二透镜架62的凸轮销62P从前侧卡合于直行槽6521,将第二透镜架62插入后侧圆筒部652的内表面。由此,如图4所示,第三透镜架63的保持第三透镜组L3的保持部631的区域(保持部631的前侧区域)成为插入第二透镜架62的保持部621后侧的内周面的状态。
[0084]接着,如图4所示,与第二透镜架62同样,使第一透镜架61的凸轮销61P从前侧卡合于直行槽6521,将第一透镜架61插入后侧圆筒部652的内表面。由此,第二透镜架62的保持第二透镜组L2的保持部621的区域(保持部621的前侧区域)成为插入第一透镜架61的保持部611的内周面的状态。
[0085]由此,第一透镜架61、第二透镜架62、第三透镜架63成为凸轮销61P、62P、63P卡合保持于导向筒65的状态。并且,凸轮销61P、62P、63P的前端部成为从导向筒65的直行槽6521突出的状态。
[0086]〔导向筒65和凸轮筒66的组装〕
[0087]沿着凸轮筒66的导向槽662引导卡合保持于导向筒65的第一透镜架61、第二透镜架62、第三透镜架63的突出的凸轮销61P、62P、63P的前端部,从凸轮筒66的前侧插入导向筒65。由此,导向筒65的后侧圆筒部652插入凸轮筒66内。凸轮筒66能够以光轴C为中心相对于导向筒65转动。
[0088]〔关于投射光学装置5中的第四透镜架64的调整〕
[0089]第四透镜架64(第四透镜组L4)是第一光学系统6中被固定的透镜组,但是,通过相对于导向筒65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后调焦(/?/夕7才一力只調整))相对于可移动的第一透镜架61至第三透镜架63(第一透镜组LI?第三透镜组L3)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用于使第四透镜架64转动的部件是第一调整用筒67、第二调整用筒68、调整用环69,调整后,在调整位置将第四透镜架64固定于导向筒65的部件是调整用固定部件70。
[0090]〔第一调整用筒67的构成〕
[0091]如图5、图6所示,第一调整用筒67由圆筒状的保持部671和形成在保持部671的外周面且平面观察时为矩形的凸缘672构成。保持部671的内表面形成有螺纹槽6711。在凸缘672的四个角部分别形成有孔部6721。将保持部671的前侧从导向筒65的后侧圆筒部652的后端侧插入,使凸缘672抵接于后侧圆筒部652的后端部,将插入通过凸缘672的孔部6721的螺丝SCl拧入后侧圆筒部652的后端部上所配备的固定部6522的螺纹孔(未图示)中,从而将第一调整用筒67固定。
[0092]〔第二调整用筒68的构成〕
[0093]如图6所示,第二调整用筒68构成为具备圆筒状的保持部681、形成于保持部681的外周面后端部的凸部682、在外周面上形成于凸部682的前侧的固定用突起683、以及形成于保持部681的内周面后端部的凹部684。固定用突起683与光轴C平行,并向与光轴C交叉的方向突出形成,在以光轴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等间距设置。并且,凸部68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6821,保持部681的前侧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部6811。
[0094]〔调整用环69的构成〕
[0095]如图6所示,调整用环69具备环状的保持部691及固定部692,固定部692从保持部691的后端部朝着光轴C延伸且具有开口部6921。并且,在保持部69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部6911。
[0096]〔调整用固定部件70的构成〕
[0097]如图5、图6所示,调整用固定部件70构成为具备固定用主体701和固定片702,固定用主体701在平面观察时大致为矩形、且以沿着导向筒65的固定部6523外周面的曲率形成,固定片702从固定用主体701的后端部中央向后侧延伸、且向光轴C侧低一阶地形成。在固定用主体701上沿周向形成有狭缝状的孔部7011。在固定片702的后侧端部形成有以在转动方向上夹住第二调整用筒68的固定用突起683的方式切开的切口部7021。
[0098]〔第四透镜架64向导向筒65的组装〕
[0099]首先,从第二调整用筒68的后侧插嵌结束了光轴调整的第四透镜架64,使第四透镜架64的凸缘6421位于第二调整用筒68的凹部684。接着,从第四透镜架64的后侧插入调整用环69(开口部6921),使调整用环69的螺纹部6911与第二调整用筒68的螺纹槽6821拧合。由此,第四透镜架64被第二调整用筒68和调整用环69夹持而固定。
[0100]接着,从前侧将被第二调整用筒68和调整用环69夹持的第四透镜架64插入被固定在导向筒65的后侧端部的第一调整用筒67的保持部671。之后,使第二调整用筒68的螺纹部6811与第一调整用筒67的螺纹槽6711拧合,从而将第四透镜架64固定于导向筒65。
[0101]通过上述组装,组装成投射光学单元50(第一光学系统6)。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进行后面说明的后调焦,将该投射光学单元50固定于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之后进行后调焦。
[0102]〔第四透镜架64的后调焦(/?/夕7才一力只調整)〕
[0103]如上所述,可以使第四透镜架64(第四透镜组L4)相对于导向筒65(第一调整用筒67)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四透镜架64转动,可进行投射光学装置5的后调焦。通过投射光学装置5投射从缩小侧射入的光(图像光),边视觉辨认该投射的投射图像的同时,边转动第四透镜架64来进行后调焦。
[0104]需要注意的是,在转动第四透镜架64时,把持住调整用环69的保持部691进行转动。通过转动调整用环69,从而可以改变第二调整用筒68(螺纹部6811)相对于第一调整用筒67(螺纹槽6711)的拧合状态。其结果,包括第二调整用筒68及调整用环69在内地第四透镜架64相对于第一调整用筒67(导向筒65)转动。
[0105]〔第四透镜架64的固定〕
[0106]在结束了通过第四透镜架64的后调焦时,接着,通过调整用固定部件70将第四透镜架64固定于导向筒65。详细而言,将调整用固定部件70的固定用主体701设置在导向筒65的固定部6523的规定部位。这时,切口部7021成为夹住第二调整用筒68的固定用突起683中任一个突起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第四透镜架64时的转动节距是固定用突起683的节距(30°节距),并不是任意节距。
[0107]接着,在调整用固定部件70的切口部7021夹住第二调整用筒68的固定用突起683的状态下,将螺丝SC2插入通过孔部7011,与导向筒65的固定部6523上具有的螺纹孔拧合。由此,能够将第四透镜架64固定于导向筒65。
[0108]图7是第一透镜组LI和第一透镜架61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透镜组LI和第一透镜架61的分解立体图。需要注意的是,图7、图8示出的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及分解图。图9是示出按压部、开口部、固定用开口部的光轴C方向的截面图。需要注意的是,图9的(a)主要示出了按压部(上侧按压部件73)、第一开口部6142、第二开口部514、开口部653,图9的(b)主要示出了按压部(上侧按压部件73)、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开口部655。图10是示出按压部、开口部、固定用开口部的、与光轴C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图。参照图4?图10,说明第一透镜Lll的位置调整及固定。
[0109]〔第一透镜Lll的构成〕
[011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LII由合成树脂材料的非球面透镜构成。在光轴C的上侦叭即被反射镜71反射的投射光通过的一侧,第一透镜Lll的不干预来自第二透镜组L2的入射光的上方区域被沿水平方向切割。该部分成为作为透镜切口部的第一透镜切口部LI 11。并且,换言之,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具有在作为规定位置的、避开与反射镜71所反射的投射光的干涉的位置进行切割而成的形状。
[0111]并且,如图8所示,以光轴C为中心沿垂直方向切割第一透镜Lll的不干预来自第二透镜组L2的入射光的左右方向的区域。将该部分作为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并且,第一透镜Lll在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的相反侧具有沿水平方向切割而成的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并且,在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形成有由于用于成型第一透镜Lll的水口(歹一卜)而形成的突出部L114。
[0112]〔第一透镜架61的构成〕
[0113]如上所述,第一透镜架61具备保持第一透镜组LI的保持部611以及凸轮销61P。保持部611大致形成为圆筒形。在保持部611的前侧的外周面上部形成有与外罩51B的倾斜部522匹配的倾斜部613。换言之,倾斜部613为在作为规定位置的、避开与反射镜71所反射的投射光的干涉的位置进行切割而成的区域。并且,在保持部611的前侧端面形成有收容第一透镜LI I的收容部614。
[0114]如图8所示,收容部614的前侧开放,内周面形成为与第一透镜LU的外周面相似的形状,用于收容从前侧插入的第一透镜L11。在收容部614的上侧形成有从倾斜部613凹下的被切割那样的形状的凹口部617。另外,凹口部617具有位于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外侧的壁部617a,在该壁部617a的中央部形成有露出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的一部分的开放部6141。第一透镜架61的倾斜部613及凹口部617以从切口部6511露出的方式收容于导向筒65(参照图3)。即、导向筒65形成为使开放部6141露出。
[0115]如图8所示,收容部614在开放部6141与倾斜部613的连接部分的侧面形成有向前侧突出且承接并固定后面说明的上侧按压部件73的固定部615。与后面说明的上侧按压部件73的孔部733对应地,固定部615形成有两个螺纹孔6151。并且,收容部614在前侧端面6146形成有承接并固定后面说明的前侧按压部件74的固定部616。另外,与后面说明的前侧按压部件74的孔部743对应地,固定部616形成有三个螺纹孔6161。
[0116]收容部614形成有向内侧均匀延伸的承接部6147。并且,在承接部6147上形成有多个向前侧突出的承接面6148。需要注意的是,在将第一透镜Lll设置于了收容部614时,承接面6148成为承接第一透镜Lll的后侧表面的外周部的面,以限制第一透镜Lll向后侧移动。
[0117]〔第一开口部6142、第三开口部6143的构成〕
[0118]如图8所示,收容部614具备使第一透镜LII的第一侧面(第三透镜切口部LI 13的表面)露出的第一开口部6142,其中,该第一侧面位于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的相反一侧。第一开口部6142在收容部614的下侧构成为相对于从光轴C起的垂直平面对称的、具有矩形形状的两个孔部。并且,收容部614具备使左右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S卩、位于与从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朝着第一侧面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一对第二侧面露出的一对第三开口部6143。需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开口部6142同样,第三开口部6143分别形成为具有矩形形状的两个孔部。
[0119]〔开口部653、第二开口部514的构成〕
[0120]如图9、图10所不,导向筒65及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形成为使第一开口部6142露出。具体地,导向筒65具有露出第一开口部6142的开口部653,投射光学用壳体51具有露出第一开口部6142的第二开口部514。需要注意的是,与第一开口部6142同样,导向筒65的开口部653构成为相对于从光轴C起的垂直平面对称的、具有矩形形状的两个孔部。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第二开口部514也与第一开口部6142同样地构成。
[0121]〔第四开口部654、515的构成〕
[0122]并且,导向筒65及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具备与左右的第三开口部6143相对的两个第四开口部(将导向筒65的第四开口部作为第四开口部654,将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第四开口部作为第四开口部515)。与第三开口部6143同样,导向筒65的第四开口部654形成在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相对于通过光轴C的垂直面呈大致对称的位置。并且,第四开口部654分别形成为具有矩形形状的两个孔部。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第四开口部515也与第三开口部6143同样地构成。
[0123]〔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的构成〕
[0124]为了固定位置调整后的第一透镜LU,收容部614具备使第一透镜LU的侧面露出的多个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更加详细地,如图8、图10所示,多个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在第一透镜Lll的上侧及下侧形成为孔部。具体地,上侧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设有两个,设置成分别使第一透镜切口部LI 11与左右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的角部的侧面露出。下侧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构成为一个矩形孔部,使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侧的侧面露出。
[0125]〔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开口部655的构成〕
[0126]如图10所示,导向筒65具有露出下侧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的开口部655,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具有露出该下侧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的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上侧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在外罩51B尚未安装于壳体主体51A的投射光学装置5(参照图3)中露出。这样,导向筒65形成为使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露出,投射光学用壳体51具备使下侧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露出的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
[0127]〔按压部(上侧按压部件73)的构成〕
[0128]如图8所示,第一透镜架61上具备作为按压部的上侧按压部件73,该上侧按压部件73具有弹性,在大致垂直于光轴C的方向上按压成为第一透镜Lll的上侧的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来形成上侧按压部件73。上侧按压部件73由平面观察时为矩形的部件主体731以及从部件主体731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并弯曲形成而具有弹性的两个弹簧部732构成。并且,在部件主体731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螺丝SC3插入通过的孔部733。
[0129]〔前侧按压部件74的构成〕
[0130]如图8所示,第一透镜架61上具备前侧按压部件74,前侧按压部件74具有弹性,与光轴C大致平行地按压第一透镜Lll的前侧表面。通过金属板的弯曲加工来形成前侧按压部件74。前侧按压部件74具备与第一透镜LU的平面形状相匹配的、平面观察时大致为U字形的部件主体741。并且,前侧按压部件74在部件主体741的最下部和上侧两端部具备向内侧延伸且弯曲形成而具有弹性的三个弹簧部742。并且,部件主体741的弹簧部742附近分别形成有用于螺丝SC4插入通过的孔部743。
[0131]〔第一透镜Lll向第一透镜架61的组装〕
[0132]组装时,最先将上侧按压部件73设置于第一透镜架61的固定部615。之后,从前侧将螺丝SC3插入上侧按压部件73的孔部733,使其与固定部615的螺纹孔6151拧合,将上侧按压部件73固定于固定部615。
[0133]接着,从前侧将第一透镜Lll插入第一透镜架61的收容部614。这时,抵抗上侧按压部件73的弹簧部732的按压力进行插入。由此,第一透镜LU成为从开放部6141露出的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被上侧按压部件73的弹簧部732向下方(第一开口部6142侧)按压的状态。换言之,第一透镜LU成为被上侧按压部件73向与光轴C大致垂直的方向弹性按压的状态(在垂直于第一透镜切口部LI 11的侧面的方向上被弹性按压的状态)。
[0134]接着,在第一透镜Lll的前侧表面设置前侧按压部件74。之后,从前侧将螺丝SC4插入前侧按压部件74的孔部743,使其与前侧端面6146的螺纹孔6161拧合。由此,通过前侧按压部件74的弹簧部742,使第一透镜LU的后侧表面的外周部与承接面6148抵接,并通过与光轴C方向大致平行地向后侧按压第一透镜LU的前侧表面的外周部,从而第一透镜Lll的前后方向得到固定。
[0135]通过以上组装,如图7、图9、图10所示,第一透镜Lll成为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被固定而收容在收容部614内的状态。
[0136]〔第一透镜LII的位置调整〕
[0137]在第一光学系统6以及第二光学系统7(反射镜71)安装于了壳体主体51A,而外罩51B尚未安装于壳体主体51A的状态(参照图3)下,调整第一透镜Lll相对于光轴C的位置。在投射光学装置5中,在进行第一透镜Lll的位置调整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开放部6141露出,如图10所示,第一开口部6142以及一对第三开口部6143露出。这样,导向筒65形成为使开放部6141和第一开口部6142、以及一对第三开口部6143露出。另外,投射光学用壳体51具有使第一开口部6142露出的第二开口部514,并构成为能够使一对第三开口部6143及开放部6141露出。
[0138]通过反射镜71反射而投射从缩小侧射至投射光学单元50(第一光学系统6)的光(图像光),边视觉确认该投射的投射图像的同时,边上下左右移动第一透镜Lll来进行位置调整。通过进行第一透镜Lll的位置调整,从而校正投射图像的像场弯曲等像差。
[0139]〔位置调整用夹具的构成〕
[0140]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调整用夹具具备可移动的第一探针(未图示),通过使第一探针与形成在第一透镜Lll下侧的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的侧面抵接,从而抵抗上侧按压部件73的按压力而使第一透镜Lll向上方移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置调整用夹具具备可移动的第二探针(未图示),通过使第二探针与形成在第一透镜LU的左右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抵接,从而向左右方向移动第一透镜LI I。
[0141]第一探针由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未图示)构成。并且,与两个第一开口部6142相对应地,第一探针由两个探针构成。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探针的移动量被调整为均匀。
[0142]第二探针由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未图示)和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未图示)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第二探针通过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按压左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的侧面,通过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按压右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的侧面。
[0143]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左侧的两个第三开口部6143对应地,第二探针中的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由两个探针构成。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探针各自的构成相同,向右方按压左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的侧面。与右侧的两个第三开口部6143对应地,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探针由两个探针构成。另外,两个探针的移动量被调整为均匀。
[0144]这样,第一探针、第二探针构成为在按压对应的第一透镜LU的切口部(第三透镜切口部LI 13、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时在两处按压相同的切口部的侧面。换言之,第一开口部6142和第三开口部6143由两个孔部构成,以便在通过夹具(探针)按压第一透镜Lll的切口部时能在两处按压相同的切口部的侧面。
[0145]〔夹具的设置〕
[0146]如图10所示,第一探针将两个探针分别从投射光学装置5的外侧插入通过分别形成在投射光学用壳体51 (壳体主体51A)和内侧的导向筒65上的第二开口部514、开口部653,并插入通过形成在第一透镜架61的收容部614上的第一开口部6142。之后,使各探针的前端与第一透镜LI I的第三透镜切口部LI 13的露出侧面抵接。
[0147]由此,第一透镜LU成为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的侧面被上侧按压部件73(两个弹簧部732)弹性按压,第三透镜切口部LI 13被第一探针在两处按压的状态。由此,能够在第一探针与相对的上侧按压部件73之间保持第一透镜LI I。
[0148]如图10所示,第二探针将左侧的两个探针分别从投射光学装置5的外侧插入通过形成在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和导向筒65上的左侧的第四开口部515、654,并插入通过形成在第一透镜架61的收容部614上的左侧的第三开口部6143。之后,使各探针的前端与第一透镜LI I的左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的露出侧面抵接。
[0149]并且,如图10所示,第二探针将右侧的两个探针分别从投射光学装置5的外侧插入通过形成在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和导向筒65上的右侧的第四开口部515、654,并插入通过形成在第一透镜架61的收容部614上的右侧的第三开口部6143。之后,使各探针的前端与第一透镜LI I的右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的露出侧面抵接。
[0150]由此,第一透镜LU成为左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被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两个第二探针弹性按压,右侧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被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两个第二探针按压的状态。由此,能够在相对的第二探针(左右的第二探针)之间保持第一透镜LU。
[0151]〔通过夹具对第一透镜Lll的调整〕
[0152]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位置调整用夹具,从而通过上侧按压部件73和第一探针保持第一透镜LI I的上下方向的切口部(第一透镜切口部L111、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并且,通过第二探针保持第一透镜LI I的左右方向的切口部(左右的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
[0153]更加详细地,在第一透镜LU的位置调整中,通过改变第一探针的移动量来进行第一透镜LI I的上下方向的调整,通过改变右侧的不具备压缩螺旋弹簧的第二探针的移动量来进行第一透镜LI I的左右方向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边视觉确认投射图像的同时,边进行位置调整,调整至没有像场弯曲等像差的位置。
[0154]〔第一透镜LII向第一透镜架61 (收容部614)的固定〕
[0155]在结束了位置调整时,在该调整后的状态下,将第一透镜Lll固定于第一透镜架61(收容部614)。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紫外线固化型的粘接剂进行固定。
[0156]虽然不管顺序如何,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将作为第一透镜LII的下侧的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的侧面(突出面L114)固定于收容部614。详细而言,从投射光学装置5的外侧将填充有粘接剂的分配器的前端部插入形成在投射光学用壳体51 (壳体主体51A)和导向筒65的下侧的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开口部655。之后,从与第三透镜切口部LI 13相对形成的收容部614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向露出的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的侧面(突出面L114)注入粘接剂。
[0157]接着,将第一透镜LII的第一透镜切口部LI 11与第二透镜切口部LI 12的角部固定于收容部614。在此,当将投射光学单元50设置于了未设有外罩51B的投射光学用壳体51(壳体主体51A)上时,第一透镜架61的收容部614的上侧为开放状态(露出状态)。因此,位于收容部614的上侧角部的两个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也是开放状态。因此,直接将分配器的前端部插入位于收容部614的上侧角部的两个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分别向露出的第一透镜LI I的侧面注入粘接剂。
[0158]如上所述,通过注入粘接剂,从而粘接剂被注入第一透镜LU的侧面与收容部614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之后,对注入的粘接剂照射紫外线,使粘接剂固化。通过以上工序,第一透镜LU的侧面与第一透镜架61的收容部614的内表面通过粘接剂固定,第一透镜LU固定于第一透镜架61。
[0159]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了第一透镜Lll的位置调整和固定之后,从上侧将设有透光板53的外罩51B设置于壳体主体51A,从而完成投射光学装置5。并且,用胶带贴住壳体主体51A的第二开口部514、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及第四开口部515将其封闭。
[016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效果。
[016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向反射镜71射出光的第一光学系统6的最前段的第一透镜组LI具备能包含其它多个透镜组在内地进行最终位置调整的透镜(第一透镜Lll)。另外,该第一透镜LI I和第一透镜架61在作为规定位置的、避开与被反射镜71所反射的投射光的干涉的位置具备被切除一部分的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和倾斜部613。而且,通过上侧按压部件73在大致与光轴C垂直的方向上弹性按压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需要注意的是,收容部614上具备使与第一透镜切口部LI 11相对的第三透镜切口部LI 13的侧面露出的第一开口部6142,从而可以从导向筒65的开口部653及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第二开口部514插入位置调整用的第一探针,使其经由第一开口部6142与第三透镜切口部L113的侧面抵接。为此,能够在该第一探针与相对的上侧按压部件73之间保持第一透镜LU,通过移动第一探针来移动(位置调整)第一透镜LU。根据该构成,无需从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的方向(反射光的光路方向)插入探针,从而能够防止夹具遮挡反射光。
[0162]因此,能够在使用具备反射镜71的第二光学系统7时,实现不遮挡反射光即可进行第一透镜LU的位置调整的投射光学装置5。并且,由于不使用作为主件的投射光学装置而能使用作为产品的投射光学装置5来边视觉确认投射图像的同时,边进行位置调整,因此,能够直接且可靠地维持调整时的像差的抑制水平。
[016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收容部614的第三开口部6143形成为在相对的位置露出第一透镜LU的侧面(第二透镜切口部L112的侧面)。由此,在进行第一透镜LU的位置调整时,除了第一开口部6142以外,另外将第二探针插入第三开口部6143,从而能够更加平衡地保持第一透镜LI I,能够稳定地移动(调整)第一透镜LI I。并且,导向筒65及投射光学用壳体51上具备与第三开口部6143相对形成的第四开口部654、515,从而能够从投射光学装置5的外侧插入第二探针。
[016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在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6142、第二开口部514、开口部653、左右的第三开口部6143、左右的第四开口部515、654)中,一个开口部构成为两个孔部。由此,与该两个孔部对应地插入两个探针,能够使第一透镜LI I的侧面分别与两个探针抵接,从而与用一个探针抵接时相比,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一透镜LU。根据该构成,在要进行位置调整的透镜较大的情况下、或者具有重量的情况下,能够特别发挥其效果。
[016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在收容部614上具备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在导向筒65和投射光学用壳体51上具备与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相对的开口部655、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由此,能够从开口部655、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插入填充有粘接剂的分配器,并经由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向露出的第一透镜Lll的侧面注入粘接剂。由此,对于结束了位置调整的投射光学装置5,可从外侧向第一透镜LU的侧面与收容部614之间的间隙注入粘接剂,能够可靠地将第一透镜LI I固定于收容部614。
[016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具备第一光学系统6及第二光学系统7作为投射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组LI至第三透镜组L3构成为用于调焦,在进行近距离投射时,能够将由调焦带来的像差变动抑制为较小。
[0167]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具备能够维持调整时的像差抑制水平的投射光学装置5,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像差变动,能够提高投射图像的质量。
[0168]需要注意的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来加以实施。变形例如下所述。
[0169]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具备按压部(上侧按压部件73),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按压部。
[0170]图11是示出不具备按压部的投射光学装置中的第一透镜L11、第一透镜架161和前侧按压部件174的立体图。
[0171]如图11所示,该变形例中的第一透镜架161具有使第一透镜Lll的第一透镜切口部Llll露出的、作为开放部的切口 1611。虽未图示,但变形例的投射光学装置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导向筒65以及投射光学用壳体51相同的导向筒以及投射光学用壳体,第一透镜架16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透镜架61中的第一开口部6142、第三开口部6143相同的第一开口部、第三开口部。另外,通过从切口 1611及第一开口部插入的探针调整第一透镜LI I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并且,从切口 1611插入的探针的前端弯曲成L字形,形成为不会遮挡被反射镜71反射的投射光。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透镜LU的左右方向的调整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
[0172]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前侧按压部件74具备三个弹簧部742,且形成为一体,但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分体形成,由具有共同形状的三个前侧按压部件174构成的形式。
[017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中,导向筒65上形成有使收容部614的第一开口部6142露出的开口部653,但也可以构成为收容部614从导向筒65凸出,以露出第一开口部6142ο
[017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中,导向筒65上形成有使收容部614的第三开口部6143露出的第四开口部654,但也可以构成为收容部614从导向筒65凸出,以露出第三开口部6143。
[0175]并且,壳体主体51Α上形成有使收容部614的第三开口部6143露出的第四开口部515,但也可以构成为使壳体主体51Α的立壁向下侧下降(在上下方向上离开光轴C),以露出第三开口部6143。
[017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中,收容部614具有第三开口部6143,但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三开口部6143的收容部。
[017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中,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6142、第二开口部514、开口部653、左右的第三开口部6143、左右的第四开口部515、654)构成为一个开口部具备两个孔部。但是,不限于两个孔部,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两个切口部、一个孔部和一个切口部。
[017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中,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6142、第二开口部514、开口部653、左右的第三开口部6143、左右的第四开口部515、654)构成为一个开口部具备两个孔部。但是,不限于两个孔部,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一个孔部。并且,不限于孔部,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一个切口部。
[017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射光学装置5中,与收容部614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相对地,在导向筒65上形成有开口部655,在投射光学用壳体51 (壳体主体51Α)上形成有第二固定用开口部516。但是,有时会由于导向筒65、投射光学用壳体51的形状等而无法在双方上形成第二固定用开口部,因此,可以在位于与第一固定用开口部6145相对的位置上的任一部件(导向筒65、投射光学用壳体51)上形成第二固定用开口部。
[0180]如图1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通过支撑装置SD以底面IA为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壁面W上,向设于投影仪I下侧的屏幕SC投射投射图像。但是,不限定投影仪I的设置方式,也可以设在顶棚面、地面、桌面等而向设在壁面W的屏幕SC进行投射。并且,还可以将投影仪I设在桌面上并向相同桌面进行投射。
[018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中,电光装置35采用了使用对应于R光、G光、B光的三个光调制装置的所谓三片式(3板方式)。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单片式的光调制装置。并且,还可以追加采用用于提高对比度的光调制装置。
[018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中,电光装置35采用了透过式光调制装置(透过式液晶面板35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反射式光调制装置。
[018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中,电光装置35采用了液晶面板351作为光调制装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一般是基于图像信号调制入射光束的装置即可,例如可以采用微镜式光调制装置等、其它方式的光调制装置。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微镜式光调制装置,例如可以米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
[018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中,光学单元3采用了由透镜阵列321、322构成的积分透镜光学系统作为实现从光源装置31发出的光束的照度均匀化的照明光学装置32。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由导光杆构成的积分棒光学系统。
[018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投影仪I的光学单元3中,光源装置31的光源灯311采用了超高压水银灯等放电灯,但也可以采用激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1de:发光二极管)、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元件、娃发光元件等各种固体发光元件。
【主权项】
1.一种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光学系统,具有沿光轴配置的多个透镜组; 第二光学系统,具有反射镜,对从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射出的光进行反射;以及 投射光学用壳体,收容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和所述第二光学系统, 所述第一光学系统具备: 第一透镜,在所述多个透镜组中,位于最靠近所述第二光学系统一侧的位置; 第一透镜架,具有收容所述第一透镜的收容部;以及 导向筒,收容所述第一透镜架, 所述第一透镜在被所述反射镜反射的光通过的一侧具有局部被切除而成的透镜切口部, 所述收容部具有: 位于所述透镜切口部的外侧的壁部;以及 使所述第一透镜的与所述透镜切口部相反一侧的第一侧面露出的第一开口部, 所述壁部上设有使所述透镜切口部露出的开放部, 所述导向筒形成为使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开放部露出, 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备使所述第一开口部露出的第二开口部,并且,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构成为能够使所述开放部露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还具备: 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具有弹性,将从所述开放部露出的所述透镜切口部压向所述第一开口部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位于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一对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透镜切口部朝向所述第一侧面的方向, 所述收容部具备一对第三开口部,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分别使一对所述第二侧面露出, 所述导向筒形成为使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露出, 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构成为能够使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露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以及一对所述第三开口部分别构成为具备两个孔部、两个切口部、或者一个孔部和一个切口部。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部具备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透镜的、使所述第一透镜的侧面露出的第一固定用开口部, 所述导向筒形成为使所述第一固定用开口部露出, 所述投射光学用壳体具备使所述第一固定用开口部露出的第二固定用开口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透镜组具备调焦用的透镜组。7.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出光的光源装置; 根据图像信息调制所述光的光调制装置;以及 对通过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进行投射的、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射光学装置。
【文档编号】G03B21/14GK105824110SQ201610041739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1日
【发明人】竹花直人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