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87628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镜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下列条件:-0.62<(R3-R4)/(R3+R4)<-0.51;0.54<(R5-R6)/(R5+R6)<0.67。藉以达到一种具有高解析度、大视角的光学成像镜组,透过良好的透镜厚度的配置,在兼顾摄影的成像品质同时能达成小型化,有利于搭载在行动装置上。
【专利说明】
光学成像镜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镜头,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四片式光学 成像镜组。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装置快速发展,应用于行动装置上的小型化光学镜 头已不可或缺,又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进步,发展出了面积更小、像素更高的影像感测 器,更带领小型化光学镜头进入高像素领域,因此成像品质成为各业者研究的方向。
[0003] 传统用于手机相机的光学镜头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的结构来进行设计,例如美国专 利7, 145, 736号内容所示,但其能拍摄的视角也因各透镜的限制而无法提高,又由于感光 元件的像素大小不断减少,所要求的成像品质不断提高,普通的三片式透镜组将无法满足 高品质摄像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镜头组,尤指一种具有高解析 度、大视角的光学成像镜组,透过良好的透镜厚度的配置,在兼顾摄影的成像品质同时能达 成小型化,有利于搭载在行动装置上。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该光 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 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 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三 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 皆为非球面;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 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 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0006] 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 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 下列条件:
[0007] -0. 62< (R3-R4) / (R3+R4) <-〇. 51 ;
[0008] 0· 54〈(R5-R6) AR5+R6)〈0· 67。
[0009] 当(R3-R4V(R3+R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修正光学系统的球差。
[0010] 当(R5-R6V(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加强修正光学系统的像差并有助于缩短光 学系统的长度。
[0011]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49〈 (CT1+CT3)/TD〈0. 61。藉此,维持适当的厚度来有效的分配光学系统的正屈折力,用以 平衡成像品质与敏感度。
[0012]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25〈(CT2+CT4)/TD〈0. 32。藉此,可维持镜头小型化且有助于降低影像周边的像散与畸变。
[0013] 较佳地,该光学成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并满足下列条件:2. 0 f Fno 5 2. 4。藉 此,增加镜头的入光量,进而提高影像的对比度。
[0014]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 件:-0. 76〈f l/f2〈-0. 61。藉此,有助于提高视场角的同时,仍对光学系统的像差有良好的控 制。
[0015]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1. 25〈f2/f4〈2. 29。藉此,平衡光学系统的屈折力配置,有助于降低光学系统对公差的敏感 度。
[0016]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 2,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 4,并满足下列 条件:18〈V4-V2〈38。藉此,有助于修正光学系统的色差。
[0017] 较佳地,该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0V,并满足下列条件: I/ I tan(HFOV) I〈1.19。藉此,可具有较大的视场角来获得较大的摄像范围。
[0018]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学成像镜组 的最大成像高度对角线的一半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TTL/ImgH〈l. 68。藉此,可维持镜 头小型化,方便搭载于轻薄型可携式电子设备。
[0019] 另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 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 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 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 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一第四 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 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至少一个反曲 占.
[0020] 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 R4,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 下列条件:
[0021] -0. 65< (R3-R4) / (R3+R4) <-〇. 57 ;
[0022] 0· 51〈(R5-R6) AR5+R6)〈0· 71。
[0023] 当(R3_R4V(R3+R4)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助于修正光学系统的球差。
[0024] 当(R5-R6V(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加强修正光学系统的像差并有助于缩短光 学系统的长度。
[0025]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45〈 (CT1+CT3)/TD〈0. 67。藉此,维持适当的厚度来有效的分配光学系统的正屈折力,用以 平衡成像品质与敏感度。
[0026]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23〈(CT2+CT4)/TD〈0. 35。藉此,可维持镜头小型化且有助于降低影像周边的像散与畸变。
[0027] 较佳地,该光学成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并满足下列条件:2. 0 f Fno 5 2. 4。藉 此,增加镜头的入光量,进而提高影像的对比度。
[0028]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 件:-0. 82〈fl/f2〈-0. 58。藉此,有助于提高视场角的同时,仍对光学系统的像差有良好的控 制。
[0029]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1. 21〈f2/f4〈2. 42。藉此,平衡光学系统的屈折力配置,有助于降低光学系统对公差的敏感 度。
[0030]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并满足下列 条件:18〈V4-V2〈38。藉此,有助于修正光学系统的色差。
[0031] 较佳地,该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0V,并满足下列条件: I/ I tan(HFOV) I〈1.19。藉此,可具有较大的视场角来获得较大的摄像范围。
[0032] 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学成像镜组 的最大成像高度对角线的一半为ImgH,并满足下列条件:TTL/ImgH〈l. 68。藉此,可维持镜 头小型化,方便搭载于轻薄型可携式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0033] 图I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34] 图I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5] 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36] 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7] 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38] 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39] 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40] 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1] 图5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42] 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3] 图6A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44] 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5] 图7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46] 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7] 图8A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意图。
[0048] 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0049] 附图标记说明
[0050]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光圈
[0051]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第一透镜
[0052]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物侧表面
[0053] 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像侧表面
[0054]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第二透镜
[0055] 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物侧表面
[0056] 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像侧表面
[0057]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第三透镜
[0058] 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物侧表面
[0059] 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像侧表面
[0060]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第四透镜
[0061] 141、241、341、441、541、641、741、841 :物侧表面
[0062] 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像侧表面
[0063]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
[0064] 180、280、380、480、580、680、780、880 :成像面
[0065]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 :光轴
[0066] f :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067] Fno :光学成像镜组的光圈值
[0068] HFOV :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0069] R3 :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0] R4 :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1] R5 :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2] R6 :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
[0073] Π :第一透镜的焦距
[0074] f2 :第二透镜的焦距
[0075]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0076] V2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0077] V4 :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0078] CTl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79] CT2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80] CT3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81] CT4 :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0082] TD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0083] TTL :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0084] ImgH :光学成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对角线的一半
【具体实施方式】
[0085] 〈第一实施例〉
[0086] 请参照图IA及图1B,其中图I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I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I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1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以及成像 面1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1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110 的像侧表面112与被摄物之间。
[0087] 该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1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皆为非球面。
[0088] 该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1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21及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
[0089] 该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1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1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
[0090] 该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1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1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141及该像侧表面1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091]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140及成像面1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092]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0093]
[0094] 其中z为沿光轴190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c是透 镜表面靠近光轴190的曲率,并为曲率半径(R)的倒数(c = 1/R),R为透镜表面靠近光轴 190的曲率半径,h是透镜表面距离光轴190的垂直距离,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 而A4, A6, A8, A10, A12, A14分别是四、六、八、十、十二、及十四阶的非球面系数。
[0095]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镜组的光圈值 (f-number)为Fno,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0V,其数值如下:f = 1. 96(公 厘);Fno = 2. 07 ;以及 HFOV = 42. 2 (度)。
[009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曲率半径为R3,该 第二透镜120的像侧表面122曲率半径为R4,并满足下列条件:(R3-R4V(R3+R4) = -0. 60。
[009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曲率半径为R5,该 第三透镜130的像侧表面132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下列条件:(R5-R6) AR5+R6) = 0. 60。
[009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l,该第 三透镜13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到该第四透镜140 的像侧表面142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CT1+CT3)/TD = 0. 56。
[009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二透镜12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2,该第 四透镜140于光轴190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到该第四透镜140 的像侧表面142于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CT2+CT4)/TD = 0. 27。
[010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Π ,该第二透镜120的焦 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fl/f2 = -0. 70。
[010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140的焦 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f2/f4 = 1. 54。
[0102]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四透镜140 的色散系数为V4,并满足下列条件:V4-V2 = 33. 3。
[0103]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的一半为HF0V,并 满足下列条件:1/ I tan(HFOV) I =LlO0
[010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中,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到成像面180于 光轴190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学成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对角线的一半为ImgH,并满足下 列条件:TTL/ImgH = L 643。
[0105]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及表2。

[0109] 表1为图IA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 且表面2-9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2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 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4则表示各表面第4-14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 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 的表1、及表2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0110] 〈第二实施例〉
[0111]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2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2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以及成像 面2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2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210 的像侧表面212与被摄物之间。
[0112] 该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2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211及像侧表面212皆为非球面。
[0113] 该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2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21及像侧表面222皆为非球面。
[0114] 该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2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2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231及像侧表面232皆为非球面。
[0115] 该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2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2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241及像侧表面2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241及该像侧表面2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116]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240及成像面2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117]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3、以及表4。
[0118]
[0121]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122] 配合表3以及表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24] 〈第三实施例〉
[0125]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3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3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以及成像 面3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3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310 的像侧表面312与被摄物之间。
[0126] 该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3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3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311及像侧表面312皆为非球面。
[0127] 该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3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21及像侧表面322皆为非球面。
[0128] 该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3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3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331及像侧表面332皆为非球面。
[0129] 该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3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3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341及该像侧表面3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130]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340及成像面3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131]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5、以及表6。
[0132]
[0135]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136] 配合表5以及表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38] 〈第四实施例〉
[0139]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4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4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以及成像 面4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4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410 的像侧表面412与被摄物之间。
[0140] 该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4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4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411及像侧表面412皆为非球面。
[0141] 该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4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21及像侧表面422皆为非球面。
[0142] 该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4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4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431及像侧表面432皆为非球面。
[0143] 该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4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4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441及该像侧表面4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144]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440及成像面4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145]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7、以及表8。
[0146]
[0148]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149] 配合表7以及表8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51] 〈第五实施例〉
[0152]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5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5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以及成像 面5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5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510 的像侧表面512与被摄物之间。
[0153] 该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5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5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511及像侧表面512皆为非球面。
[0154] 该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5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21及像侧表面522皆为非球面。
[0155] 该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5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5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531及像侧表面532皆为非球面。
[0156] 该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5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5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541及像侧表面5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541及该像侧表面5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157]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540及成像面5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158]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9、以及表10。
[0159]
[0162]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163] 配合表9以及表10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65] 〈第六实施例〉
[0166]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6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6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以及成像 面6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6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610 的像侧表面612与被摄物之间。
[0167] 该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6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6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611及像侧表面612皆为非球面。
[0168] 该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6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21及像侧表面622皆为非球面。
[0169] 该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6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6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631及像侧表面632皆为非球面。
[0170] 该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6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6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641及像侧表面6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641及该像侧表面6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171]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640及成像面6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172]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1、以及表12。
[0173]
[0176]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177] 配合表11以及表12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79] 〈第七实施例〉
[0180]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7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7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以及成像 面7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7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710 的像侧表面712与被摄物之间。
[0181] 该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7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7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711及像侧表面712皆为非球面。
[0182] 该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7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21及像侧表面722皆为非球面。
[0183] 该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7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7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731及像侧表面732皆为非球面。
[0184] 该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7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7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741及像侧表面7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741及该像侧表面7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185]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740及成像面7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186]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3、以及表14。

[0190]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191] 配合表13以及表14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192]
[0194] 〈第八实施例〉
[0195] 请参照图8A及图8B,其中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示 意图,图8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组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 8A可知,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800和一光学组,该光学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 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以及成像 面880,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四片。该光圈800设置在该第一透镜810 的像侧表面812与被摄物之间。
[0196] 该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8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8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811及像侧表面812皆为非球面。
[0197] 该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8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21及像侧表面822皆为非球面。
[0198] 该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890处为凹 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890处为凸面,且该物侧表面831及像侧表面832皆为非球面。
[0199] 该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890处为凸 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890处为凹面,且该物侧表面841及像侧表面842皆为非球面, 且该物侧表面841及该像侧表面842皆具有一个以上反曲点。
[0200] 该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该第四透镜840及成像面880 间且不影响该光学成像镜组的焦距。
[0201]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5、以及表16。
[0202]
[0204]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05] 配合表15以及表16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0207]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镜组,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 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光学成像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 由度。此外,光学成像镜组中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 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 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镜组的总长度。
[0208]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镜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为凸面 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 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209]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镜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 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3D (三维)影像撷取、数位相机、行动 装置、数位平板或车用摄影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0210]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图式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 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 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由物侧至 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 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 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 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 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至少 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 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下列条 件: -0.62< (R3-R4)/(R3+R4)<-〇. 51 ; 0· 54〈(R5-R6) AR5+R6)〈0· 67。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1,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 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49〈(CT1+CT3)/TD〈0. 6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2,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 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25〈(CT2+CT4)/TD〈0. 32。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组的光圈值为 Fno,并满足下列条件: 2. 0 刍 Fno 刍 2. 4。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该第二 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 -0·76〈fl/f2〈-0. 61〇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 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1. 25<f2/f4<2. 29〇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 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并满足下列条件: 18〈V4-V2〈38。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角 的一半为HF0V,并满足下列条件: 1/ 丨 tan(HFOV) |〈1.19〇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成像 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学成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对角线的一半为ImgH,并满足 下列条件: TTL/ImgH〈l. 68。10. -种光学成像镜组,包含有一光圈和一光学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由物侧至 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 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 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 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 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具有至 少一个反曲点; 其中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4,该 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6,并满足下列条 件: -0.65< (R3-R4)/(R3+R4)<-〇. 57 ; 0· 51〈(R5-R6V(R5+R6)〈0. 71。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为CT1,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 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45〈(CT1+CT3)/TD〈0. 67。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为CT2,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 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并满足下列条件: 0· 23〈(CT2+CT4)/TD〈0. 35。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组的光圈值为 Fno,并满足下列条件: 2. 0 刍 Fno 刍 2. 4。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 ,该第 二透镜的焦距为f2,并满足下列条件: -0.82<fl/f2<-0. 58〇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 四透镜的焦距为f4,并满足下列条件: 1. 21<f2/f4<2. 42〇16.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 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并满足下列条件: 18〈V4-V2〈38。17.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组中最大视场 角的一半为HFOV,并满足下列条件: 1/ 丨 tan(HFOV) |〈1.19〇18.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到成 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光学成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对角线的一半为ImgH,并满 足下列条件: TTL/ImgH〈l. 68。
【文档编号】G02B13/18GK105842826SQ201510015060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3日
【发明人】刘焜地, 钟凤招
【申请人】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