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3367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背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包括:底框;光源,设置在底框上;反射片,设置在底框上;至少一个光学片,设置在光源和反射片上方;以及支撑件,固定至底框并支撑光学片。支撑件包括紧固至底框的锁定部以及从锁定部延伸的支撑部,并且所述锁定部定位得低于反射片。
【专利说明】
背光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背光单元和包括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IXD)。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器(IXD)是一种目前广泛使用的显示设备。通常,IXD包括填充在由公共电极、滤色器等形成的上基板与由薄膜晶体管、像素电极等形成的下基板之间的液晶材料。通过对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产生电场,从而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LCD能够调节光的透射率以显示图像。
[0003]IXD的IXD面板为非发射型光接收元件,因此LCD通常包括用于在LCD面板的背面向其提供光的背光单元。
[0004]作为用于背光单元的光源,通常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和发光二极管(LED)。通常,由于CCFL的功耗较低且提供了明亮的白光,因此它已广泛地用作用于背光单元的光源。然而,由于LED提供了较好的色彩再现性、较长的寿命、以及较低的功耗,因此近来它已越来越受欢迎。
[0005]根据光源相对于LCD面板定位的位置,背光单元可分为侧光式或直下式。在侧光式中,光源定位在LCD面板的侧面以通过光导提供光,然而在直下式中,光源定位在LCD面板的背面以向其提供光。其中,直下式背光单元具有优点,诸如光利用率高、容易处理、尺寸无限制以及价格相对较便宜。
[0006]当使用点光源(例如,LED)作为直下式背光单元的光源时,可在LED封装的发光表面上设置光学透镜,使得LED光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是集中在发光表面的上部部分,而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LCD面板上。通常,光学透镜下方定位有反射光的反射片,且光学透镜上方定位有使光均勾地分布的漫射器。
[0007]在该【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此可包括不构成在该国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已经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0008]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单元和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设备,该背光单元通过改善局部亮度增加或减小来向LCD面板均匀地提供光。
[0009]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包括:底框;光源,设置在底框上;反射片,设置在底框上;至少一个光学片,设置在光源和反射片上方;以及支撑件,固定至底框并支撑光学片。支撑件包括紧固至底框的锁定部以及从锁定部延伸的支撑部,并且锁定部定位得低于反射片。
[0010]锁定部可包括定位在底框与反射片之间的支撑板、以及穿透底框以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底框下方的钩状件(hook)。
[0011]底框可包括基本平坦的底座部以及比底座部进一步向下凹陷的凹口,支撑板定位在该凹口内,并且凹口的深度可与支撑板的厚度相同或大于支撑板的厚度。
[0012]支撑板的顶部表面可定位在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
[0013]反射片可包括孔,支撑部穿过该孔。
[0014]背光单元可进一步包括基板,光源安装在该基板上,其中基板可固定至底框并定位得低于反射片。
[0015]底框可包括基本平坦的底座部以及比底座部进一步向下凹陷的凹槽,基板定位在该凹槽内,并且凹槽的深度可与基板的厚度相同或大于基板的厚度。
[0016]基板的顶部表面可定位在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
[0017]反射片可通过粘合剂附接至基板。
[0018]背光单元可进一步包括附接至基板并定位成覆盖光源的侧面发射透镜。
[0019]光学片可包括漫射器。
[0020]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制备底框;将包括光源的光源单元固定至底框;将支撑件固定至底框,使得支撑件支撑至少一个光学片;以及在固定支撑件之后,通过将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用作导向件将反射片设置于底框上。
[0021]支撑件可包括紧固至底框的锁定部以及从锁定部延伸的支撑部,反射片可包括形成在支撑部的对应位置处的孔,并且将反射片设置于底框上可包括使孔与支撑部适配。
[0022]光源单元可包括基板以及安装在基板上的光源,并且将反射片设置于底框上可包括将反射片附接至基板。
[0023]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单元,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背光单元包括:底框;光源,设置在底框上;反射片,设置在底框上;至少一个光学片,设置在光源和反射片上方;以及支撑件,固定至底框并支撑光学片。支撑件包括紧固至底框的锁定部以及从锁定部延伸的支撑部,并且锁定部设置得低于反射片。
[0024]锁定部可包括定位在底框与反射片之间的支撑板、以及穿透底框以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底框下方的钩状件。
[0025]底框可包括大体平坦的底座部以及比底座部进一步向下凹陷的凹口,支撑板定位在该凹口内,并且凹口的深度可与支撑板的厚度相同或大于支撑板的厚度。
[0026]支撑板的顶部表面可定位在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
[0027]反射片可包括孔,支撑部穿过该孔。
[0028]背光单元可进一步包括基板,光源安装在基板上,并且基板可固定至底框并定位得低于反射片。
[0029]底框可包括大体平坦的底座部以及比底座部进一步向下凹陷的凹槽,基板定位在该凹槽内,并且凹槽的深度可与基板的厚度相同或大于基板的厚度。
[0030]基板的顶部表面可定位在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的顶部表面。
[0031 ]反射片可通过粘合剂附接至基板。
[0032]背光单元可进一步包括附接至基板并定位成覆盖光源的侧面发射透镜。
[0033]光学片可包括漫射器。
[0034]根据本公开的该背光单元使支撑件在光学空间内的暴露最小化,因此使得由支撑件导致的不必要的光散射最小化,这改进了从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的分布。
[0035]此外,支撑件可用作用于组装反射片的导向件,因此不需要附加装置以在适当位置处组装反射片,并且不会出现由于这种附加装置导致的局部亮度降低。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IXD)的分解透视图。
[0037]图2是沿线A-A截取的图1的剖面图。
[0038]图3是图2的一部分Al的放大剖面图。
[0039]图4A和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支撑件的透视图。
[0040]图5、图6、图7、图8和图9是用于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0041]图10和图1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光反射系数和亮度分布的图。
[0042]图12和图13是图示根据一比较实例的背光单元的光反射系数和亮度分布的图。
[0043]图14是图示从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
[0044]图15是图示图14的B-B区域的亮度分布以及比较实例的亮度分布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在下文中将参考在其中示出了本系统和方法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系统和方法。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的,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修改,所有这些方式都不背离本系统和方法的精神或范围。
[0046]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被扩大或放大。将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例如层、膜、区域、或基板)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者还可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相反,当一个元件被称为“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元件。
[0047]参考图1至图4详细描述了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不器(LCD)。
[0048]图1是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IXD)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沿线A -A截取的图1的剖面图。图3是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4 A和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支撑件的透视图。
[0049]参考图1和图2,IXD包括IXD面板100和背光单元200。
[0050]背光单元200向LCD面板提供光,并且LCD面板100通过控制所提供的光来显示图像。IXD进一步包括定位在LCD面板100与背光单元200之间的模具框架SOOt3LCD进一步包括在包围IXD面板100的边缘时保护LCD面板100并防止IXD面板100与背光单元200分离的顶框400。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省略模具框架300和顶框400中的任一者或二者。
[0051 ] IXD面板100包括下显示基板110、上显示基板120、以及液晶层(未示出)。下显示基板110与上显示基板120在二者之间保持预定间隔的同时彼此附接,液晶层形成在下显示基板110与上显示基板120之间。
[0052]下显示基板110包括透明绝缘基板(例如,玻璃)以及形成在绝缘基板上的多个薄膜晶体管、数据线、栅极线、像素电极等。数据线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端,并且栅极线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端。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形成的像素电极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端。
[0053]上显示基板120定位成面向下显示基板110并包括其上形成有滤色器、公共电极等的透明绝缘基板。每一个滤色器可代表一种原色,例如红色、绿色、以及蓝色。公共电极由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替代地,滤色器和公共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可定位在下显示基板110内。
[0054]偏振器可分别附接至下显示基板110和上显示基板120。偏振器可使LCD面板100上的入射光偏振,以仅透射在一个方向上振动的光。在LCD面板100中,当薄膜晶体管通过施加于栅极线的信号而接通时,施加于数据线的信号被施加于像素电极,这使得将在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之间产生电场。电场的强度基于施加于像素电极的信号的电压水平。通过控制电压水平,并且从而控制电场的强度,可控制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以通过液晶层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方向。液晶层和偏振器的组合偏振效应决定了其透射率。因此,可控制通过液晶层和偏振器的光的透射率以显示图像。
[0055]IXD包括至少一个驱动装置(未示出)(例如驱动器)以及控制施加于LCD面板100的信号的控制器。作为IC芯片,驱动装置可安装在LCD面板100上,或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和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上,以电连接至LCD面板100。一些驱动装置可集成到LCD面板100中。
[0056]背光单元200定位在IXD面板100下方,以向IXD面板100提供光。
[0057]背光单元200包括底框210、容纳在底框210内并固定至底框210或由底框210支撑的光源单元220、光学透镜230、支撑件240、反射片250、以及光学片260。
[0058]底框210是一种容器,并且其上表面敞开,且其容纳空间具有预定深度。例如,底框210可具有总体为四边形的类似托盘的形状。底框210包括底部210a、从底部210a的边缘在大体倾斜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的翼状件210b、以及从翼状件210b的上端在大体平行且向外的方向上(例如,与底部210a平行)延伸的边缘210c。底部210a包括大体平坦的底座部211、以及比底座部211进一步向下凹陷(在负z方向上)的凹槽212和凹口 214。底框210可进一步包括从边缘210c向下延伸的壁210d。从底部210a至边缘210c的高度与底框210的深度对应。由底框210的底部210a和翼状件210b限定的容纳空间可具有总体为倒梯形的剖面。
[0059]底框210可由金属材料(例如铝板、铝合金板、或镀锌钢)形成。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底框210可由塑性材料(例如聚碳酸酯(PC))形成。
[0060]光源单元220容纳在底框210内。光源单元220包括基板221、以及安装在基板221上的光源222。光源222(其可为发光二极管(LED)封装)安装在基板221上,使得光源222的发光表面面向LCD面板100。用于发射白光的白色LED封装可用作LED封装,或者也可使用红色、绿色、以及蓝色LED封装的混合布置。除了 LED封装之外,其它点光源或线光源可用作光源222。
[0061]基板221可具有狭长的杆状。基板221向光源222供电并支撑光源222。基板221可为快速地排放由光源222产生的热的电路板,例如金属芯印刷电路板(MCPCB) ο光源222电连接至基板221的电线以接收电力,并将电能转换成光能以发光。一个基板221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光源222。光源222的总数及它们的布置可根据LCD面板的尺寸、光源的输出等以各种方式修改。
[0062]光学透镜230也安装在基板221上。光学透镜230定位成基本覆盖光源222,因此从光源222发出的光通过光学透镜230折射和漫射。由于光学透镜230使光源222的被向上引导的光漫射,使得光未聚集,因此光学透镜230可用于减少光源222的数量并应用大功率光源。
[0063]光学透镜230可为主要在侧面方向上折射并漫射光源222的被向上引导的光的侧面发射透镜。光学透镜230可为主要在向上方向上折射并漫射光源222的光的顶部发射透镜。由于与顶部发射透镜相比,侧面发射透镜可进一步缩短光路,因此光学片260(如稍后描述的)可定位得更靠近光源222,如此可减小背光单元200的整体厚度,以实现更轻薄的LCD。
[0064]在本说明书中,基板221、光源222、以及光学透镜230—起被称为光源组件。可在底框210的底部210a处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光源组件,并且光源组件的数量与基板221的数量相同。如图3中所示,光源组件安装在底部210a的凹槽212上。凹槽212的深度dl可大于基板221的厚度,使得光源组件的基板221定位在与底座部211(其形成底部210a的整体平坦的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211。因此,当在剖面图内观察时,基板221的顶部表面定位在与底座部211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211的顶部表面。结果,防止反射片250(如稍后描述的)在光源组件附近突出或翘起。即,当反射片250附接至基板221时,基板221的顶部表面和底座部211的顶部表面可几乎定位在相同的高度处,以防止反射片250翘起。如果在基板221的顶部表面和底座部211的顶部表面之间存在高度差,则反射片250的附接部分可不平滑。
[0065]当设置多个光源组件时,如图示的,光源单元220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向每一个光源组件供电的一个或多个连接板223。多个光源组件可连接至连接板223。例如,基板221的端部部分可像插头一样插入到连接板223的插入孔(未示出)内,以连接至连接板223。底部210a可包括用于安装连接板223的凹槽(未示出),使得连接板223定位在与底部210a的底座部211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部210a的底座部211。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替代连接板223,可使用电线向光源组件供电。
[0066]用于支撑光学片260的支撑件240设置在底框210上。可在底框210的底部210a处以预定间隔设置多个支撑件240。支撑件240包括锁定至底框210的锁定部、以及从锁定部向上延伸的支撑部241。因此,支撑件240固定至底框210,并且支撑部241从底框210以预定高度向上突出。
[0067]支撑件240可由塑料(例如,聚碳酸酯)或金属形成,且可形成为单个部件。支撑件240可涂覆有光学材料(例如,光吸收材料),以使通过支撑件240的光散射或反射最小化。
[0068]作为一种用于基本支撑光学片260的支柱,支撑部241具有比支撑板242小的剖面并从支撑板242直立地延伸。支撑部241的上端可接触光学片260,以支撑光学片260并防止光学片260下垂,并保持光源222与光学片260之间的光路。
[0069]支撑部241可具有薄的细长形状(例如,圆柱形或多边形形状),以使由支撑部241导致的光散射和反射最小化,且可具有其剖面面积朝向其上端逐渐减小的形状。支撑部241可具有例如圆锥形,如图4A中所示,或多角锥形状,例如三角锥、四角锥(参考图4B)等。然而,支撑部241的其直接接触光学片260的端部部分可形成为圆的或平坦的。
[0070]锁定部用于将支撑部241稳定地固定至底框210,使得支撑部241将光学片260支撑在适当位置处。锁定部可包括接触底框210的顶部表面的支撑板242、以及接触底框210的底部表面的钩状件243。为此,底框210包括穿透孔215,钩状件243可穿过穿透孔215,以接触底框210的底部表面,从而固定至底框210的底部表面。在穿过穿透孔215之后,钩状件243可弹性地恢复。因此,通过将底框210夹在支撑板242与钩状件243之间而将支撑件240紧固至底框210。附图中所示的钩状件243的形状仅是示例性地给出并可进行各种修改。
[00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242确保了与底框210的宽接触面积,使得支撑件240不会摇动并稳定地紧固。因此,支撑板242可具有平坦形状,并可为圆形板或多边形板,例如四边形板、五边形板等。
[0072]支撑件240紧固成将支撑板242定位在底框210的底部210a的凹口214内。穿透孔215形成在凹口 214的中央,并且支撑件240的钩状件243插入到穿透孔215内,以紧密地附接至凹口 214的底部表面。凹口 214的深度d2可大于支撑板242的厚度,使得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定位在与底座部211(其形成底部210a的整体平坦的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211。因此,当在剖面图内观察时,支撑板242的顶部表面定位在与底座部211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底座部211的顶部表面。结果,支撑板242被反射片250平坦地覆盖,防止了由支撑板242导致的不希望的光的散射和反射。此外,还防止了反射片250在支撑板242附近突出和翘起。
[0073]反射片250定位在底框210上。反射片250允许从光学透镜230发射的光和由其它结构(例如,漫射器261)反射的光朝向LCD面板100反射和引导,从而提高了光学效率。
[0074]整个反射片250可安装在底框210的内表面上。例如,反射片250可包括平坦部250a、从平坦部250a的边缘在大体倾斜且向上的方向上延伸的翼状件250b、以及从翼状件250b大体水平地延伸的边缘250c,使得它们分别与底框210的底部210a、翼状件210b、以及边缘210c对应。反射片250可由塑性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或聚苯乙烯(PS))形成。反射片250可包括光反射材料(例如,二氧化钛(T12)),以增大光反射系数。
[0075]反射片250的平坦部250a形成有光学透镜230可穿过的第一孔253以及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可穿过的第二孔254。因此,当反射片250安装在底框210上时,如图3中所示,光学透镜230通过第一孔253暴露于反射片250上方,并且支撑部241通过第二孔254暴露于反射片250上方。然而,基板221的未定位光学透镜230的部分被反射片250覆盖。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同样被反射片250覆盖。因此,底框210的整个内表面(此处,光学透镜230和支撑件的支撑部241未突出于反射片250上方)被反射片250覆盖。由反射片250和漫射器261 (如稍后描述的)限定的空间在此被称为背光单元200的光学空间。
[0076]第一孔253可具有与光学透镜230的水平剖面形状对应的形状,且可具有例如圆形。第一孔253可具有使得光学透镜230的最厚部分(S卩,具有最大剖面面积的部分)可穿过的尺寸。
[0077]第二孔254可具有与支撑部241的水平剖面形状对应的形状。例如,如果支撑部241具有圆形水平剖面形状,则第二孔254可具有圆形形状,且如果支撑部241具有四边形水平剖面形状,则第二孔254可具有四边形形状。第二孔254可具有使得支撑部241的最厚部分可穿过的尺寸。例如,当第二孔254和支撑部241具有圆形水平剖面形状时,第二孔254的内径与支撑部241的最厚部分的外径相同或几乎相同。
[0078]光学透镜230可穿过的第一孔253的附近区域在反射片250的平坦部250a中可翘起。在这种情况下,翘起部分对透射通过光学片260以提供给IXD面板100的光的分布具有不利影响,这是因为翘起部分与平坦部250a的其余部分对光的反射不同。例如,在整个发光表面上,光可显示为局部更亮或更暗。因此,为了防止反射片250翘起,第一孔253的附近区域可通过双面胶带(未示出)或粘合剂附接至基板221或底框210的底座部211。
[0079]光学片260定位在底框210和反射片250上方。因此,光学片260定位在光源222、光学透镜230、以及支撑件240上方。光学片260的边缘可设置于底框210的边缘210c上。在这种情况下,反射片250的边缘250c可定位在光学片260的边缘与底框210的边缘210c之间。光学片260由支撑件240的通过反射片250的第二孔254突出的支撑部241支撑,并且因此在保持预定光路的同时不会下垂。
[0080]光学片260可包括漫射器261、棱镜片262、保护片263等。漫射器261用于使光散射,以产生均匀亮度的面光源。棱镜片262用于控制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光聚集,从而提高亮度。保护片263用于保护棱镜片262的棱镜免受刮擦等。进一步,保护片263可加宽由于棱镜片262而变窄的视角。
[0081 ]光学片260可不包括棱镜片262和保护片263中的一者,而包括多个另一者。光学片260可进一步包括具有除以上描述的那些特性之外的特性的光学片。例如,光学片260可包括反射式偏振片,该反射式偏振片可通过分尚、传输、以及反射光的偏振分量来提尚发光效率。
[0082]虽然未图示,但是用于信号转换并供电的变换板和/或印刷电路板(PCB)可作为印刷电路板(PCB)安装在底框210的下表面上。变换板将外部电源转换成恒定的电压水平并将该恒定的电压水平提供给光源222。用于信号转换的印刷电路板(PCB)可将模拟数据信号转换成数字数据信号,并通过附接至LCD面板100的柔性印刷电路板将该数字数据信号传输至LCD 面板 100。
[0083]IXD可包括模具框架300,在该模具框架300中,IXD面板100稳定地固定在背光单元200上,并且在IXD面板100与背光单元200之间具有预定高度。模具框架300可为顶侧和底侧敞开的大体为立方体形状的方形框架。模具框架300可与底框210结合。例如,模具框架300可钩挂并固定至定位在底框210的壁210d中的钩状件(未示出)等,并包围底框210的边缘210c。在这种情况下,模具框架300的一部分挤压光学片260的设置于底框210的边缘210c上的边缘,因此可限制光学片260的运动。IXD面板100固定在模具框架300上。IXD面板100可通过粘合构件(未示出)附接至模具框架300的平坦表面,该粘合构件可为具有碰撞吸收能力以缓冲施加于LCD面板100的碰撞的双面缓冲带。
[0084]现在将简单描述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背光单元200中向LCD面板100提供光的过程。首先,当通过连接板223和基板221向光源222供电时,光源222发光。发射的光在通过光学透镜230的同时被折射并漫射至侧面,并被反射片250朝向光学片260反射。从光学透镜230发出的光的一部分可被直接引向光学片260。然后,光在透射通过光学片260的同时被漫射,且光的传播方向受到控制,从而向LCD面板100的整个表面提供光。
[0085]现在将参考图5至图9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组装过程。
[0086]图5至图9是用于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0087]在图5至图9中,图示了底框210的两个光源组件以及安装在这两个光源组件之间的支撑件240,并且它们被相对放大,但应理解的是,这仅仅是为了简化对各个部件的组装顺序和关系的描述、以及避免太复杂的附图。
[0088]参考图5,制备底框210。在底框210中,形成用于安装光源组件的凹槽212以及用于安装支撑件240的凹口 214。凹槽212和凹口 214可具有对应的形状和深度,以容纳光源组件的基板221。凹口214可具有对应的形状,以容纳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在凹口214中形成由此可插入支撑件240的钩状件243的穿透孔215。
[0089]参考图6,将光源组件安装在底框210的凹槽212上。光源组件包括基板221、以及安装在基板221上的光源222和光学透镜230。由于底框210的凹槽212形成为具有比基板221的厚度大的深度,因此在将光源组件安装在凹槽212上之后,基板221不会突出到底框210的底座部211之外。
[0090]参考图7,将支撑件240安装在底框210的凹口214上。可通过将钩状件243推动到设置在凹口 214中的穿透孔215内来执行支撑件240的安装。钩状件243在穿过穿透孔215之后被凹口 214的底部表面止挡,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板242紧密地附接至凹口 214的顶部表面。因此,作为支撑件240的锁定部,支撑板242和钩状件243与凹口 214的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互锁,以将支撑件240固定至底框210。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钩状件243可插入到穿透孔215内,使得钩状件243紧紧地适配在穿透孔215内并固定至穿透孔215。由于底框210的凹口 214形成为具有比支撑板242的厚度大的深度,因此在将支撑件240安装在凹口 214上之后,支撑板242不会突出到底框210的底座部211之外。
[0091]当锁定部具有支撑板242和钩状件243的结构时,可通过将钩状件243推动到设置在底框210中的穿透孔215内来将支撑件240与底框210锁定。因此,与其它锁定方式(例如,螺栓和螺母、螺钉、粘合剂等)相比,可缩短组装时间,并且当拆卸以进行修理时,支撑件240可容易地分离。
[0092]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40被描述为在安装光源组件之后安装,但光源组件可在安装支撑件240之后安装。
[0093]参考图8,将反射片250设置于底框210上。在反射片250中形成光学透镜230可穿过的第一孔253以及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可穿过的第二孔254。当将反射片250设置于底框210上时,应正确地定位反射片250。由于反射片250的第二孔254形成为与支撑部241对应,并且支撑部241从底框210的底部210a突出,因此可通过简单地使第二孔254与支撑部241适配而正确地定位反射片250。当在底框210内设置多个支撑件240时,多个支撑部241可用作导向件,使得将反射片250正确地设置于准确位置处。
[0094]由于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充当反射片250的安装导向件,因此无需形成附加导向突起且无需在反射片250中形成附加孔来正确地定位底框210。如果形成导向突起和附加孔,则导向突起未被反射片250覆盖,而是通过附加孔暴露,因此由于导向突起与反射片250之间的反射率的差异,导向突起可看起来相对较暗。根据本公开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未形成导向突起和附加孔,因此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0095]如上所述,在安装支撑件240之后,利用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作为导向件,将反射片250设置于底框210上。在将反射片250设置于底框210上之后,通过第一孔253将光学透镜230设置于反射片250上方,并且通过第二孔254将支撑部241设置于反射片250上方。如此,除了通过第一孔253和第二孔254暴露于反射片250上方的部分之外,底框210的内表面以及安装在其上的部件(例如,光源组件的基板221和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可完全被反射片250覆盖。此外,由于安装有光学透镜230的基板221和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分别容纳在凹槽212和凹口 214内,因此反射片250可具有总体平坦的表面,而没有突出或翘起部分。因此,可使暴露于反射片250上方的部分最小化,以减少不必要的光散射,使得反射片250均勾地反射光。
[0096]在安装反射片250之前,可在第一孔253周围应用粘附构件,例如双面胶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安装反射片250之后,反射片250附接至底框210或基板221,因此防止了反射片250的翘起。
[0097]参考图9,将光学片260的边缘设置于底框210的边缘210c上,以由底框210的边缘210c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光学片260的内部部分可由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支撑。因此,光学片260不会下垂,且均匀地保持与光源222的预定距离。
[0098]可将模具框架300安装在背光单元200上,在该背光单元200中,底框210与光源组件、支撑件240、反射片250、以及光学片260组装在一起。此外,可通过将LCD面板100设置于模具框架300上且然后安装顶框400以包围IXD面板100的边缘来组装IXD。
[0099]现在将参考图10至图15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在凹口 214内定位在反射片250下方和上方的情况的光学特性。
[0100]图10和图1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光反射系数和亮度分布的图。图12和图13是图示根据一比较实例的背光单元的光反射系数和亮度分布的图。图14是图示从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图15是图示图14的B-B区域的亮度分布以及比较实例的亮度分布的曲线图。
[0101]参考图10和图11,当从光源222发出的光透射通过光学透镜230(在这种情况下其为侧面发射透镜)时,光朝向光学透镜230的侧面折射。朝向光学透镜230的侧面折射的光被部分地引向支撑件240。由于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突出于反射片250上方,因此支撑部241可使光散射。然而,由于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定位得低于反射片250,因此不会由支撑板242引起光散射。结果,在支撑件240附近,亮度不会显著地增加,并且获得了相对均匀的亮度分布。
[0102]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同,在图12和图13中所示的比较实例中,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和支撑板242两者均暴露于反射片250上方。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板242可用于防止反射片250翘起,这是因为支撑板242用于挤压反射片250,但由于因暴露的支撑板242所导致的光散射,亮度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从光学透镜230的侧面发出的以待引向支撑件240的光可被支撑板242向上散射,并且因此定位有支撑件240的位置处的亮度增加,如图13中所不O
[0103]图14是图示从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200发出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图。在该亮度分布中,发射到背光单元200的光学片260上方的光由照相机拍摄,并且具有相对高亮度的部分用红色表示,而具有相对低亮度的部分用蓝色表示。换言之,越接近红色,亮度越高,而越接近蓝色,亮度越低。在这种情况下,背光单元200总计具有布置成矩阵形式的45个光源222、以及以预定间隔布置的8个支撑件240。在该图中,几乎观察不到圆圈部分的中央与其附近区域之间在亮度上的差异。
[0104]图15图示了对于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与图14中所示的实线B-B对应的亮度分布以及比较实例的亮度分布。在该图中,虚线表示光源222的位置,而水平轴上的数字表示光源222距背光单元200的中央列的相对位置。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定位得低于反射片250,并被反射片250覆盖。如图15的曲线图中所示,定位有支撑件240的点呈现出比其附近区域略微较高的亮度。据推测,这是因为由支撑件240的支撑部241引起的光散射已使局部亮度增大至一定程度。
[0105]进一步地,在图15中,示出了比较实例的亮度分布,在该比较实例中,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设置在反射片250上方,而与图14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其它情况由交替的长短划线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定位有支撑件240的点的亮度比其附近区域相对较高,并且总体亮度分布不像图14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那样均匀。换言之,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当支撑件240的支撑板242定位在底框210的凹口214内,并且支撑板242定位成被反射片250覆盖时,不会出现由支撑板242导致的光散射,从而使由于支撑件240的不必要的光散射最小化。因此,在支撑件240附近产生的亮度增加最小化。
[0106]虽然已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系统和方法,但应理解的是,本系统和方法并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系统和方法涵盖了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主权项】
1.一种背光单元,包括: 底框; 光源,设置在所述底框上; 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框上; 至少一个光学片,设置在所述光源和所述反射片上方;以及 支撑件,固定至所述底框并支撑所述至少一个光学片, 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紧固至所述底框的锁定部以及从所述锁定部延伸的支撑部,并且 其中所述锁定部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锁定部包括: 支撑板,定位在所述底框与所述反射片之间;以及 钩状件,穿透所述底框以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所述底框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底框包括: 平坦的底座部;以及 凹口,比所述底座部进一步向下凹陷,并且所述支撑板定位在所述凹口内, 其中所述凹口的深度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相同或大于所述支撑板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表面定位在与所述底座部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所述底座部的顶部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反射片包括孔,所述支撑部穿过所述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进一步包括: 基板,所述光源安装在所述基板上, 其中所述基板固定至所述底框并定位得低于所述反射片。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底框包括: 基本平坦的底座部;以及 凹槽,比所述底座部进一步向下凹陷,并且所述基板定位在所述凹槽内, 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所述基板的厚度相同或大于所述基板的厚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基板的顶部表面定位在与所述底座部的顶部表面相同的高度处或定位得低于所述底座部的顶部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 所述反射片通过粘合剂附接至所述基板。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单元,进一步包括: 侧面发射透镜,附接至所述基板并定位成覆盖所述光源。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5892144SQ201610085093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4日
【发明人】崔光旭, 朴英民, 黃相湖
【申请人】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