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3512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背光源和导光板,胶框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背光源的凹槽;背光源包括出光面,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对;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形成于背光源与胶框之间,当背光源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按照本申请的方案,可以使得背光源与凹槽配合时,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避免了由于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专利说明】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模组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源和F P C (FI e X i b I e 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
[0003]在液晶显示模组组装时,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ACF胶)与FPC连接,然后通过背光源上遮光胶带与液晶面板的下偏光片粘接,与背光源组装在一起成为液晶显示模组。
[0004]—般而言,液晶显示模组中的背光源可分为有光源背光和无光源背光两种。有光源背光是指,光源(如发光二极管,LED)在背光内,单独的背光即可点亮。而无光源背光是指光源在FPC上,背光需组装上FPC后才能点亮。
[0005]对于有光源背光,其可包括遮光胶带、上增亮膜、下增亮膜、扩散片、导光板、胶框、反射膜、LED-FPC等。有光源背光的组装顺序为先将反射膜装在胶框上,接着将导光板与LED-FPC组装在一起,接着将组装好的导光板与LED-FPC—起装入胶框,再组装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及遮光胶带。
[0006]对于无光源背光,其组装顺序为先将反射膜装在胶框上,接着将导光板装入胶框,接着组装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及遮光胶带。组装好的背光再与已邦定FPC的LCD进行组装,最后FPC弯折将LED装入胶框上的LED槽内。
[0007]有光源背光中,LED-FPC先通过LED-FPC胶带与导光板组装,再装入胶框,因此LED与导光板间隙较小或为0,LED发出的光可直接进入导光板,光的利用率高。
[0008]然而,无光源背光中,由于LED是最后组入背光,受FPC上LED的打件精度及人工组装精度的影响,LED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存在一定的波动,这样一来,LED可能在整个灯槽内移动,从而导致LED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间隙波动。
[0009]参见图1所示,为背光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A为图1中附图标记140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2B为沿图2A中线段A-A的截面图。结合图1?图2B可知,LED130与胶框110构成的灯槽之间存在间隙G,这样一来,LEDllO可以在灯槽内移动,从而导致LEDllO与导光板120之间的间隙波动。
[0010]例如,当LED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间隙在O?0.2mm之间波动时,针对包括三个LED的背光而言,其亮度波动在5%?20%之间,从而导致背光模组的亮度波动,当LED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间隙较大时,容易出现背光模组亮度偏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1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背光模组,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1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背光源和导光板,胶框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背光源的凹槽;背光源包括出光面,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对;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形成于背光源与胶框之间,当背光源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0013]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在背光模组容纳背光源的凹槽中设置弹性件,并且在背光源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可以使得背光源与凹槽配合时,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避免了由于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0014]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弹性件的存在,使得背光源的第一侧面与凹槽之间具有一间隙,该间隙有利于背光源的散热,进而可避免由于背光源过热而导致的失效。
【附图说明】
[00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6]图1示出了现有的背光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0017]图2A为图1局部放大图;
[0018]图2B为沿图2A中线段A-A的剖视图;
[0019]图3A示出了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0]图3B为沿图3A中线段B-B的剖视图;
[0021]图4A示出了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2]图4B为沿图4A中线段C-C的剖视图;
[0023]图5A示出了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4]图5B为沿图5A中线段D-D的剖视图;
[0025]图6A示出了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0026]图6B为沿图6A中线段E-E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00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29]参见图3A所示,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B为沿图3A中线段B-B的剖视图。
[0030]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310、背光源330和导光板320。
[0031]其中,胶框3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背光源330的凹槽。背光源330包括出光面,导光板320包括入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对。这样一来,导光板320的入光面可以接收背光源330的出光面发出的光,并使光线从导光板均匀射出。
[0032]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311,弹性件311形成于背光源330与胶框310之间,当背光源3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311处于压缩状态。
[0033]这样一来,由于背光源3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311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311可以向背光源330提供一弹力。由于该弹力的存在,可以使得背光源330与凹槽的相对位置位置固定。
[0034]可选地,弹性件311可以形成于凹槽与背光源330的第一侧面之间。在这里,第一侧面可以是背光源330的与出光面相对的侧面。在这些实现方式中,在弹性件311的弹力作用下,背光源330的出光面可以与导光板320的入光面相贴合,从而保证了背光源330与导光板320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由于背光源330与导光板32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保持不变,可以避免由于背光源330与导光板320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0035]或者,第一侧面还可以是背光源的与出光面相邻的侧面。在这些实现方式中,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背光源与凹槽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摩擦力,该摩擦力的存在可以使得背光源与凹槽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若导光板与胶框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由于背光源与凹槽之间相对位置也固定,显然,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保持不变,同样可以避免由于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0036]可选地,弹性件311可以为弹片,且弹片包括第一端面312,第一端面312与胶框310固定。在这里,“固定”一词的含义例如可以包括,第一端面312与胶框310—体成型,以及,第一端面312与胶框310通过某种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0037]当背光源330与凹槽配合时,由于弹片311的存在,背光源330可以与凹槽形成过盈配合关系,使得背光源330不在凹槽内移动。
[0038]参见图4A所示,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B为沿图4A中线段C-C的剖视图。
[0039]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410、背光源430和导光板420。其中,胶框4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背光源430的凹槽。背光源430包括出光面,导光板420包括入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对。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411,弹性件411形成于背光源430与胶框410之间,当背光源4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411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411同样可以是弹片。
[0040]与图3A和图3B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弹片411还包括第二端面413,且第二端面413与胶框410—体成型。也即是说,本实施例的弹片411可以包括一与胶框410—体成型的第二端面413,而其第一端面可以与胶框410固定(如图4A所示),或者,其第一端面可以为一不与胶框固定的自由端面。
[0041 ]在如图3A、图3B所示的实施例以及如图4A、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弹片311、411与背光源330、430的第一侧面接触的面可以是为弧面。
[0042]由于背光源4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411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411可以向背光源430提供一弹力。由于该弹力的存在,可以使得背光源430与凹槽的相对位置位置固定。当导光板420与胶框410的相对位置固定时,由于背光源430与凹槽之间相对位置也固定,显然,背光源430与导光板420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保持不变,同样可以避免由于背光源430与导光板420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0043]参见图5A所示,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B为沿图5A中线段D-D的剖视图。
[0044]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510、背光源530和导光板520。其中,胶框5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背光源530的凹槽。背光源530包括出光面,导光板520包括入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对。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511,弹性件511形成于背光源530与胶框510之间,当背光源5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511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511同样可以是弹片,且其可以具有一与胶框510固定的第一端面512。
[0045]与图3A、图3B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弹片511与背光源530的第一侧面接触的面为斜面。
[0046]当背光源5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511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511可以向背光源530提供一弹力。由于该弹力的存在,可以使得背光源530与凹槽的相对位置位置固定。当导光板520与胶框510的相对位置固定时,由于背光源530与凹槽之间相对位置也固定,显然,背光源530与导光板520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保持不变,同样可以避免由于背光源530与导光板520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0047]参见图6A所示,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再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B为沿图6A中线段E-E的剖视图。
[0048]与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610、背光源630和导光板620。其中,胶框6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背光源630的凹槽。背光源630包括出光面,导光板620包括入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对。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611,弹性件611形成于背光源630与胶框610之间,当背光源6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611处于压缩状
??τ O
[0049]与图3Α和图3Β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11为泡棉胶带。
[0050]当背光源630与凹槽配合时,弹性件611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611可以向背光源630提供一弹力。由于该弹力的存在,可以使得背光源630与凹槽的相对位置位置固定。当导光板620与胶框610的相对位置固定时,由于背光源630与凹槽之间相对位置也固定,显然,背光源630与导光板620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保持不变,同样可以避免由于背光源630与导光板620之间的间隙变化导致的背光模组亮度波动。
[0051]此外,与弹片相比,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泡棉胶带的安装更加方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且无需改变现有胶框的结构。
[0052]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当背光源与凹槽配合时,背光源的第一侧面与凹槽的间隙为d,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可以取1mm。背光源的第一侧面与凹槽之间的该间隙有利于背光源的散热,进而可避免由于背光源过热而导致的失效。
[0053]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背光源可以是各种可以发光的装置,例如可以包括发光二极管。
[005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主权项】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背光源和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胶框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容纳所述背光源的凹槽; 所述背光源包括出光面,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且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形成于所述背光源与所述胶框之间,当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凹槽配合时,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形成于所述凹槽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侧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侧面为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弹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包括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胶框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包括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胶框一体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侧面接触的面为弧面。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与所述背光源的第一侧面接触的面为斜面。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为泡棉胶带。9.根据权利要求3或8所述的背光模组,特征在于: 当所述背光源与所述凹槽配合时,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凹槽的间隙为d,且1mm。10.根据权利要求1-4或8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5507306SQ201620150911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9日
【发明人】张翠, 陈江
【申请人】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