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扬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5744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扬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击弦鸣乐器,特别是一种扬琴。
背景技术
扬琴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打击弦鸣乐器。明末由波斯传入,最初是为曲艺伴奏,并形成多种流派,早已成为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和山东琴曲等乐种的主要乐器之一。扬琴在我国经过近四百年的流传和演进,不仅在演奏艺术、乐曲创作上,而且在乐器制作上,都具有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制作时,在木制的方框上,正面和底面用木板封满,在底面木板上开设若干音孔,形成音箱。音箱的两端左侧设有固定琴弦的铁制挂钩,右侧设有调节琴弦的铁制螺丝,琴弦在扬琴音箱面板上通过时与设在音箱面板上的琴码接触,当演奏者打击琴弦后,通过琴码引起音箱面板振动,就能从扬琴音箱底面的音孔发出。由于在演奏时,扬琴发出的声音从底面的音孔传出,先传到地面,然后无方向散音,这样影响音量,也影响音色。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量大,音色浑厚圆润的扬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扬琴,包含面板、侧板和底板,面板和底板之间设有带音孔的音梁,面板、侧板和底板闭合构成扬琴主音箱,扬琴面板两端设有铁制挂钩和紧弦螺丝,铁制挂钩与紧弦螺丝之间连接有琴弦,扬琴主音箱面板上还设有多个琴码,每根琴弦与一个琴码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扬琴主音箱两侧分别连接一个副音箱,主音箱与副音箱连接处设有音箱接口。该音箱接口为设在主音箱与副音连接处的音孔。两侧的副音箱的音窗向外。
扬琴面板与两侧的副音箱上端齐平,铁制挂钩和紧弦螺丝可分别设在两侧的副音箱顶部,并在副音箱顶部设有顶盖,用来保护铁制挂钩和紧弦螺丝。
在两侧的副音箱底部分别设有滑轮,便于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扬琴增加了两个副音箱,使得音量增大,音色浑厚圆润,并且由于两个副音箱的音窗向外,面对观众,可以直接将声音传递给观众,增加了观众的感官享受。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一种扬琴,包含面板、侧板和底板,面板和底板之间设有带音孔的音梁,面板、侧板和底板闭合构成扬琴主音箱1,扬琴面板两端设有铁制挂钩2和紧弦螺丝3,铁制挂钩2与紧弦螺丝3之间连接有琴弦4,扬琴主音箱1面板上还设有多个琴码5,每根琴弦1与一个琴码5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扬琴主音箱1两侧分别设有副音箱6,主音箱1与副音箱6连接处设有音箱接口7。
在本实施例中,该音箱接口7为设在主音箱与副音连接处的音孔。由于音孔即音箱接口的设置,使得主音箱与两侧的副音箱相通,增加了共鸣空间的体积,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扬琴的音量增大,音色浑厚圆润。优选地,两侧的副音箱的音窗向外。这样,在演奏时,音窗面向观众,扬琴发出的声音直接传递给观众,能够给观众更好的感官享受。
在本实施例中,扬琴面板与两侧的副音箱上端齐平,将铁制挂钩2和紧弦螺丝3可分别设在两侧的副音箱6顶部,并在副音箱6顶部设有顶盖8,用来保护铁制挂钩和紧弦螺丝。顶盖8与副音箱箱体连接处设有盖折页10。在两侧的副音箱6底部分别设有滑轮9,便于移动。这样,副音箱取代了原来支架的作用,演奏者在演奏前就不再需要另用支架将扬琴架起才可演奏,只要将该扬琴拖动到合适的位置就可以演奏,不仅造型美观,而且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传统扬琴的档次,是发展民族文化中传统乐器的一个典范,取代了传统扬琴的定位,具有广泛的乐器市场前景。
权利要求1.一种扬琴,包含面板、侧板和底板,面板和底板之间设有带音孔的音梁,面板、侧板和底板闭合构成扬琴主音箱,扬琴面板两端设有铁制挂钩和紧弦螺丝,铁制挂钩与紧弦螺丝之间连接有琴弦,扬琴面板上还设有多个琴码,每根琴弦与一个琴码接触,其特征在于在扬琴主音箱两侧分别连接一个副音箱,主音箱与副音箱连接处设有音箱接口。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琴,其特征在于该音箱接口为设在主音箱与副音连接处的音孔。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琴,其特征在于两侧的副音箱的音窗向外。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琴,其特征在于扬琴面板与两侧的副音箱上端齐平铁制挂钩和紧弦螺丝分别设在两侧的副音箱顶部。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琴,其特征在于副音箱顶部设有顶盖。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琴,其特征在于两侧的副音箱底部分别设有滑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扬琴,其特征在于在扬琴主音箱两侧分别连接一个副音箱,主音箱与副音箱连接处设有音箱接口。本实用新型的扬琴增加了两个副音箱,使得音量增大,音色浑厚圆润,并且由于两个副音箱的音窗向外,面对观众,可以直接将声音传递给观众,增加了观众的感官享受。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传统扬琴的档次,是发展民族文化中传统乐器的一个典范,取代了传统扬琴的定位,具有广泛的乐器市场前景。
文档编号G10D7/00GK2826592SQ200520045259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3日
发明者王玉仁, 王世宇, 王娇, 张心岩 申请人:王玉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