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749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分别单独构成的支架的多根支承臂支承设备 主体的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众所周知,电子打击乐器、混音装置等电子音响设 备的设备主体由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例如,在下述专利文 献l的电子音响设备中,由设置在支架上的一根臂来支承混音 装置主体的底面的中心部。在该结构中,因臂只有一根所以不稳定。
在此,考虑在支架上设置在多个部位抓住设备主体外缘的 支承臂来实现支承状态的稳定化。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4—109544号7^寺艮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因为支承臂抓住设备主体的外缘,
支承臂从设备主体的外缘向外侧突出。因此,不仅体积大外观
难看,而且有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所研究出来的, 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使支承臂不从设备主体外缘突出,且在 支架上稳定地支承设备主体的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l的电子音响设备 是由具有多根支承臂(4)、且另外单独构成的支架(2)来支 承的电子音响设备(l),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备主体(IOO)、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20a)的、与上述支架的上述 多根支承臂相对应的多个凹部(26),构成为将上述支架对应 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通过上述多个凹 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一种电子音响设备,由具有多根支 承臂的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备主体与 多个凹部,该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与上述 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将上述支架的对应的支承臂以 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借助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 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上述支架构成为总是对上述多个支 承臂施加使该多个支承臂向相互接近或离开方向的力。
优选是上述支架构成为可以总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 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由处于嵌入上述各凹部状 态下的支承臂将对应的凹部的壁部(26a)分别向上述设备主 体的上述底表面的上述多个凹部的中间位置(Pl )的方向推压, 通过上述多根支承臂的协作借助上述多个凹部支承上述设备主 体(技术方案3)。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技 术方案1或2的电子音响设备中,上述设备主体的下壳体的上表 面竖立设置形成有肋。
优选是在上述设备主体上竖立设置从上述多个凹部的上述 中间位置延伸到上述各凹部的肋(28)(技术方案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技 术方案1或2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在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表面设 置有上述多个凹部,在上述各个凹部的外侧竖立设置有上述肋。
优选是上述多个凹部及上述支承臂的个数分别为3个以上
(技术方案7)。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电子音响设备
系统由支架与技术方案l、 3、 5、 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 设备构成,该支架具有多根支承臂,且可以总是对上述多根支 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 另外上述括号内的符号为例示。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l、 8,支承臂不会从设备主体的外 缘突出,且可以将设备主体稳定地支承在支架上。
根据技术方案3,可以不需要紧固螺钉,就能用支架简单 地支承设备主体。
根据技术方案5,将肋设成兼具增强设备主体自身的增强 作用、和在凹部向由支承臂所施力的方向增强的增强作用,可 以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适当的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7,可以更加稳定地将设备主体支承在支架上。


图l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 打击乐器、即电子音响设备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俯视图。
图3 ( a)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主视图,图3(b)是表示 电子音响设备的右侧视图。
图4表示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图。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上侧观察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沿图2的A— A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8表示图2的F1向视图。
图9( a)是表示在下壳体的底表面的支承用凹部的立体图,
图9 (b)是表示沿图4的B — B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IO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侧视
示意图。
图ll是表示支承臂与支承用凹部的变形例的支承用凹部 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2 ( a)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 一变形例的电 子音响设备的仰视示意图,图12 (b)是表示采用该变形例的 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侧^L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 一变形例的电子音 响设备的立体图与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l是表示从斜下方观察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 打击乐器、即电子音响设备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立体图。该 电子音响设备系统是通过由支架2支承的构成为电子鼓的电子 音响设备l而成的。在同一图中,省略了对支架2下部的图示, 在该下部设有可以稳定地设置在地板面上的三条腿。另外,在 图l中,省略了螺紋孔、螺栓的图示。
图2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俯视图。图3(a)是表示电子 音响设备l的主视图,图3 (b)是表示电子音响设备l的右侧视 图。图4表示电子音响设备1的仰视图。如图2所示,在电子音 响设备1中配设有打击演奏用的多个鼓垫部40L 、 40R 、 30A 30F。在图2中,具有鼓垫部30E、 30F的一侧(图2的下 侧)是电子音响设备l的前侧,演奏者位于电子音响设备l的前 方进行演奏。以下,以演奏者为基准来确定电子音响设备l的
前后左右方向。
如图l所示,电子音响设备I具有设备主体IOO,设备主体 100由上壳体10及下壳体20构成。如图2、图3(a)所示,将多 个鼓垫部40L、 40R、 30A 30F配置在也作为设备主体100上表 面的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分别左右对称地构成鼓垫部 40L、 30A、 30C、 30E与鼓垫部40R、 30B、 30D、 30F,并将 它们配置在左右对称的位置。
鼓垫部40L、 40R是由鼓垫体50L、 50R与鼓垫体保持部 41L、 41R构成,分别与上壳体10单独构成,并安装在上壳体 IO上,详细说明将在后面用图7中进行介绍。另一方面,鼓垫 部30A 30D是由鼓垫体50A 50D与鼓垫体保持部31A 31D构 成。鼓垫部30E、 30F不具有相当于鼓垫体保持部的部分,只 由鼓垫体50E、 50F构成。鼓垫体50L、 50R、 50A 50F的表面 提供被打击的被打击面51L、 51R、 51A 51F。
鼓垫体保持部31A 31D与上壳体IO —体形成。鼓垫体 50A 50D与上壳体10单独构成,并被安装在鼓垫体保持部 31A 31D上。鼓垫体50E、 50F与上壳体10是单独构成,并被 安装在上壳体10上。对这些安装状态,将在后面用图7进行介 绍。
被打击面51A 51F、 51L、 51R都是圆形,虽然只是高出 一点点,它们的中心部最高。被打击面51A 51F (严格来说是 与它们的中心部连接的假想面)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平行。 另一方面,被打击面51L、 51R (严格来说是与它们的中心部 相切的々i想面)朝向上方、前方及左右方向内侧,其详细情况 将在后面用图7、图8等进行介绍。
以下,对鼓垫部40、 30、鼓垫体50、,皮打击面51、鼓垫体 保持部41、 31等之间进行区别时,附加"L"、 "R"、 "A"、 "B"…… 等符号。因鼓垫部40倾倒所以也将其称为"倾倒鼓垫部",因鼓垫部30没有倾倒所以也将其称为"非倾倒鼓垫部,,。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上壳体10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上 侧观察下壳体2 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沿图2的A — A线剖切的
剖视图。
如图4、图6所示,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侧凹成盘状,在 其外缘附近形成有多个下侧凸台23 ( 23A、 23B等)。在上表面 20c还形成有4个下侧凸台21A 21D。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 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侧形成有与下侧凸台23相对应的上侧 凸台15(15A、 15B等)。在内表面10c还形成有与下侧凸台 21A 21D相对应的上侧凸台11A 11D。
另外,如图7的右部所示,在上壳体10的外缘沿整周上形 成有呈阶梯状的勾状部10b,在下壳体20的外缘与勾状部10b 相对应在整周上形成有呈阶梯状的勾状对应部20b。在上壳体 10与下壳体20的组合状态下,将上壳体10的勾状部10b与下壳 体20的勾状对应部20b相嵌合,使它们相互啮合,成为双咬合 状态。而且,用螺钉24连接各上侧凸台15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3, 并用螺钉22连接各上侧凸台ll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1(参照图4、 图7)。
如图4、图6所示,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形成有向上方 凹的3个支承用凹部26A 26C。支承用凹部26A 26C在仰视中 位于相当于正三角形顶点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下壳体20的 上表面20c与下壳体20 —体形成有从支承用凹部26A 26C的中 间位置延伸Pl到各支承用凹部26的分别为突条状的肋 28A 28C (参照图6)。肋28在分别向上方延伸设置,从中间位 置P1笔直延伸到各支承用凹部26。在3个部位的任一肋28都分 别形成有平行的多条肋(例如3条)。上述中间位置P1相当于由 支承用凹部26A 26C形成的正三角形的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图4、图6、图7所示,在下壳体20的前后方向的 大致中央沿左右方向设有用于收容电池的电池收容部29。而 且,在下壳体20的后部设有用于配设各种端子的端子配设部 25。
如图5所示,在上壳体IO的内表面10c的后部的左右两端部 固定配设有扬声器14L、 14R。另外,在内表面10c的后半部设 有电路板17。即、在内表面10c上形成有多个电路板用凸台12 (12A等),用多个螺钉13通过电路板用凸台12将电路板17连 接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
如图2所示,在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的前部配设有乐 音参数设定用等的各种操作器群5。打击被打击面51时,通过 未图示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使电路板17产生与被检测出 的打击相对应的乐音信号,由扬声器14产生鼓等的乐音。
因为鼓垫部30A、 30B相对于鼓塾部30C、 30D只是尺寸不 同、而其基本结构相同,所以以鼓垫部30D为代表进行-说明其 结构。如图7所示,鼓垫部30D的鼓垫体保持部31D —体连接形 成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从上表面10a向上方突出(鼓出)。 鼓垫体保持部31D具有壁部32,壁部32的水平剖面的外部轮廓 形状为越往上方直径越小的圆形。在壁部32的上部内侧一体形 成有水平的板状保持部33。在板状保持部33上形成有多个(例 如4个)安装孑L33a。
鼓垫部30D的鼓垫体50D的上表面是被打击面51D,从其 下部突出设置有与安装孔33a相对应的具有弹性的嵌合安装销 52D。通过将嵌合安装销52D分别压入嵌合在其对应的安装孔 33a,从而将鼓垫体50D固定在板状保持部33上(参照图5)。
因为鼓垫部30E与鼓垫部30F的结构相同,作为代表对鼓 垫部30F进行il明。如图7所示,鼓垫部30F没有如鼓垫保持部31的构成。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形成有与上述安装孔33a 相同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在鼓垫体50F形成有与上述的嵌合 安装销52D相同的嵌合安装销52F。而且,将对应的嵌合安装 销52F嵌合在这些安装孔,将鼓垫部30F直接安装在上壳体10 的上表面10a上。
图8表示图2的F1向视图。在此,如图2所示,被打击面51R、 51D、 51F的各中心部CR、 CD、 CF在俯视中位于 一 直线L1上, 上述F1指的是相对于该一直线L1垂直的方向。如图8所示,相 对于鼓垫部30D的被打击面51D垂直的轴线L30(严格来说是通 过被打击面51D的中心部CD,并与该中心部CD相连接的假想 面相垂直的轴线)与垂直于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直线L0 平行。
另 一方面,相对于鼓垫部40R的被打击面51R垂直的轴线 40 (严格来说是通过被打击面51R的中心部CR,并与该中心部 CR相连接的假想面相垂直的轴线)相对于直线LO成夹角6 1。 因此,鼓垫部40R向鼓垫保持部31D所处位置方向、即前方且 向左方(沿直线L1方向)倾倒。关于鼓垫部40L,其与鼓垫部 40R左右对称,向鼓垫保持部31C所处位置方向、即前方且向 右方倾倒角度6 1。
因为鼓垫部40L与鼓垫部40R只是倾倒的方向不同,具有 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主要对鼓垫部40R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鼓垫部40R的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 42除了相对于鼓垫体保持部31D的壁部32增加了倾斜之外,其 余采用同样的结构。但是,鼓垫部40R的鼓垫体保持部41R与 上壳体10分别单独构成,并安装在上表面10a上。在安装状态 下,如图8所示,鼓垫体保持部41R沿轴线L40从上表面10a突 出(鼓出)。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部42的水平剖面的外部轮廓形状为 沿轴线40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圆形。壁部42的板状保持部53 、 安装孔43a及形成在鼓垫体50R上的嵌合安装销52R与鼓垫部 30D的板状保持部33、安装孔33a及嵌合安装销52D相同。但是, 板状保持部43不是水平的且相对于轴线L40垂直。通过将嵌合 安装销52R嵌合在分别对应的安装孔43a,从而将鼓垫体50R固 定在板状保持部43上。
如图7所示,从板状保持部43的下表面垂下形成有多个(例 如4个)安装凸台44 ( 44A、 44B等)。在各安装凸台44上沿轴 线L40形成有螺紋连接用的螺紋底孔44a。另一方面,在上壳体 IO的上表面10a从上表面10a向上方一体突出设置形成有与安 装凸台44相对应的对应凸台16 ( 16A、 16B等)(参照图5 )。
在将鼓垫体保持部41R安装在上壳体10的安装状态下,安 装凸台44的下表面44b与对应凸台16的上表面16a都相对于轴 线L40垂直,且相互平行地相向抵接。将螺^T53从下方通过对 应凸台16螺紋连接在安装凸台44的螺紋底孔44a,从而将鼓垫 体保持部41R安装固定在上壳体10上。
另外,虽然安装凸台44向下方凸、对应凸台16向上方凸, 都是鼓出形状,但是也可以是将任何一方设为平坦,而只将另 一方设为凸起的鼓出形状。另外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机构 也不限于螺钉53。
上壳体IO、下壳体20是通过模具成形树脂分别一体形成。 鼓垫体保持部41是通过模具成形树脂形成。在上壳体IO、下壳 体20的模具成形时的脱才莫方向为沿直线LO的方向。另 一方面, 鼓垫体保持部41的模具成形时脱模方向为沿轴线L 4 0的方向。
假设鼓垫体保持部41也与上壳体10 —体形成,若按沿直线 LO方向脱下成形用的模具,壁部42的内侧面42b (参照图8)、板状保持部43的安装凸台44的螺紋底孔44a或安装孔43a(参照 图7)等成为所谓的妨碍脱膜的下陷部,用简单的模具结构难 以成形。即,使鼓垫体保持部41与上壳体10 —起一体成形且使 之不成为妨碍脱膜的下陷结构是困难的。然而,通过分别单独 构成鼓垫体保持部41与上壳体IO,将不平行的沿着轴线L40与 直线LO的方向作为各自的拔模方向,配设倾倒的鼓垫部40就会 变得容易。
如图8所示,倾倒鼓垫部40的结果,鼓垫体保持部41R的壁 部4 2为沿轴线L 4 0越向上方直径越小的形状,且壁部4 2的鼓垫 部30D侧的外表面42a相对于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在鼓垫部 30D侧成锐角6 2。在此,外表面42a与鼓垫部30D的鼓垫部40R 侧的外表面32a大致平行。因此,将鼓垫部40R相对于鼓垫部 30D接近配置变得容易。
按如下的方式组装电子音响设备l。首先,使上壳体10的 安装凸台44的下表面44b与对应凸台16的上表面16a抵接,用螺 钉53将它们螺紋连接,将鼓垫体保持部41固定在上壳体IO上 (参照图7)。接着,将电路板17、扬声器14(14L、 14R)等 必要构成元件安装在上壳体10的内表面10c上(参照图5),嵌 合上壳体10的勾状部10b与下壳体20b的勾状对应部20b (参照 图7),使上侧凸台15、 11与对应的下侧凸台23、 21抵接(参照 图4 图7)。然后,用螺钉24 (参照图4)连接上侧凸台15与下 侧凸台23,且用螺钉22 (参照图4 )连接上侧凸台ll与下侧凸 台21。这样,在使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在双咬合状态下固定上 壳体10与下壳体20。
接着,如图7所示,将鼓垫体50的嵌合安装销52贯通嵌合 在对应的鼓垫体保持部41、 31的安装孔43a、 33a(在鼓塾体 50E、 50F处为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的未图示的安装孔),相对于鼓垫体保持部41、 31(在鼓垫体50E、 50F处为上壳体10 的上表面10a)固定鼓垫体50。另外,鼓垫体50的固定也可以 在组装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将鼓垫体保持 部41L、 41R组装在上壳体10上之前安装鼓垫体50L、 50R。
接着,说明由支架2支承电子音响设备1的结构。支承用凹 部26A、 26B、 26C (参照图4 )只是在朝向上不同,全都具有 同样的结构。
图9( a)是表示在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的支承用凹部26C 的立体图。图9 (b)是表示沿图4的B — B线剖切的剖视图。将 支承用凹部26A 26C形成为在下壳体20向上方鼓出(参照图 6)。支承用凹部26A、 26B、 26C全都在仰视下为矩形,中间位 置Pl侧的壁部26aA、 26aB、 26aC相对于连4妻支承用凹部26A、 26B、26C与中间位置P1的各直线大致垂直(参照图4、图9( b ))。
作为支承用凹部26的代表对支承用凹部26C的结构进行说 明,如图9 ( a)、图9 ( b)所示,在壁部26aC—体形成有向内 侧突出的卡定爪27。在支承用凹部26C的上部(底部)形成用 模具成形卡定爪27时拔模用的孔26bC。
另 一方面,如图l所示,支架2在上部具有三根支承臂4( 4A、 4B、 4C)。在支架2设有可沿未图示的内螺紋上下移动的可动 部3,使可动部3旋转使其向上方移动时,则成为向3根支承臂4 闭合的方向、即相互4妄近的方向施加力的结构。4吏可动部3向 下方移动时,3根支承臂4向打开的方向、即相互分离的方向移 动时。另外,只要如这样通过规定的操作、总是在闭合3根支 承臂4的方向上给予施加力的结构,采用什么样的结构都可以。
支承臂4A、 4B、 4C的前端部4a ( 4aA、 4aB、 4aC )向上 方弯曲着,若使可动部3向上方移动,其结果,各前端部4a相 互朝向内侧。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包装各前端部4a。如图9(b)
所示,支承电子音响设备l时,将弯曲的各前端部4a大致笔直 地嵌入支承用凹部26内。在该状态下,通过由可动部3的操作 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上施加力,各前端部4a抵接在对应的 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的内侧面,成为由各支承臂4的施加力 向中间位置P1 (参照图4)方向推压该壁部26a的状态。
这样,3根支承臂4协作,通过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 26A支承下壳体20。而且,因为各前端部4a具有弹性,在壁部 26a形成有卡定爪27,所以各前端部4a嵌入卡定爪27。因此, 即使假设施加只是举起电子音响设备l的力,前端部4a也不会 轻易地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从而稳定地维持支承状态。
另外,因为在下壳体20形成有与各支承用凹部26的各壁部 26a相连接的朝向中间位置P1的肋28A 28C (参照图6),得到 有效的增强来对应对抵抗从支承臂4受到的力,可以抑制组装 电子音响设备l时的变形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同 一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10a混合存 在倾倒鼓垫部与非倾倒鼓垫部,可以增加用于提高多样性、打 击容易性等的自由度。特别是,使在离演奏者最远的位置且在 左右方向上相距最远的一对鼓垫部40L、 40R向位于中央的l人 演奏者方向倾倒,并且^f吏其相互向内向的方向倾倒,因此,可
以容易地进行打击操作。
另外,在鼓垫部40R处的鼓垫体保持部41R的鼓垫部30D
图8),因此,相对于与鼓垫部40R倾倒一侧相邻的非倾倒鼓垫 部的鼓垫部3 0 D,可以容易地紧密相接地配置鼓垫部4 0 R 。
另外,鼓垫部40与设备主体100的上壳体10为分别单独构 成,通过用螺钉53连接安装凸台44与对应凸台16而将鼓垫部40 固定在上壳体10上(参照图7),因此,不需采用复杂的模具可
以通过组装上壳体10与鼓垫部40来制造,这与将它们 一体形成 相比,制造容易。
另 一 方面,由于使鼓垫部30A 30D的鼓垫体保持部 31A 31D及对应凸台16与上壳体10 —体形成(参照图7 ),所以 结构简单。另夕卜,因为将鼓垫部30E、 30F的鼓垫体50E、 50F 直接安装在上壳体10的上表面10a上,所以不仅结构简单,还 可以将多种类型的鼓垫部配设在 一 个设备主体100的上表面 10a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另外,因为借助设置在底表面20a上的3 个凹部26将设备主体100支承在支架2的支承臂4上(参照图1 ), 所以,可以使支承臂4不会从设备主体100的外缘向外侧突出, 将设备主体100稳定地支承在支架2上。
特别是通过对支架2的支承臂4总是对该支承臂施加使该 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将对应的凹部26的壁部26a向中 间位置P1的方向推压,从而由3根支持臂4的协作来支承机器主 体IOO。这样,在不用紧固螺钉的状态下简单地支承设备主体 100,支架2的拆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而且,因为形成有从各支承用凹部26到中间位置P1的肋28 (参照图6),肋28兼具增强下壳体20自身的增强作用及在组装 时对凹部26向由支承臂4施力的方向增强的增强作用,用简单 的结构可以实现适当地提高刚性。特别是从各凹部26延伸的3 个部位的肋28不相互平行,因此,抑制打击所产生的电子音响 设备l的变形的效果高。另外,3个凹部26成正三角形,因此, 设备主体100的支承状态稳定。
另外,从容易进行打击操作的方面考虑,若鼓垫部40的倾 倒方向为向左右方向中的含有内侧方向的成分或演奏者侧方向 成分的中至少一方成分的方向倾倒,可以得到相应的效果。
另外,倾倒的鼓垫部并非仅限于例示的两个。例如,从使 被配置在较远位置的鼓垫部向演奏者侧倾倒,而容易进行打击 的方面考虑,与被配置在比该鼓垫部更靠近演奏者一侧的鼓垫 部相比较,可以使其向倾倒程度大于含有演奏者侧方向成分的 方向倾倒。优选是设定为在离演奏者越远的位置的鼓垫部向演 奏者侧的倾倒的程度越大。在左右方向上也可以同样地考虑。 可以使左右间距越远的鼓垫部向左右方向内侧的倾倒的程度越 大。
另外,增加配设鼓垫部的自由度的结果,如下所示,可以 提高鼓垫部的多样性。
图IO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子音响设备的侧视
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该电子音响设备中的前半部与后半部,
上表面的角度不同,前半部成为上表面10aA,后半部成为上表 面10aB。该电子音响设备为2人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的电子鼓, 假设l位演奏者位于前侧,l位演奏者位于后侧。另外,与在该 电子音响设备演奏时的前后左右的方向无关,例如,也可以将 前后方向^见为左右方向。
在上表面10aA、上表面10aB上以各打击面分别与上表面 10aA、上表面10aB平行的方式配设多个鼓垫部30。而且,在 上表面10 a A 、上表面10 a B上配设打击面向演奏者侧倾倒的鼓 垫部40。鼓垫部40为左右间隔成对存在时,将其设为分别向左 右方向内侧倾倒。
根据该变形例,在实现由2人演奏者进行同时演奏的电子 鼓的基础上,可以确保打击操作的容易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向支架2向3根支承臂4 的闭合的方向的施加力,借助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的结 构,但并不局限于此,如下所示,也可以是各支承臂4各自独
立地嵌合在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结构。
图11是表示支承臂4与支承用凹部26的变形例的支承用凹 部26的剖面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支承用 凹部26的内壁的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卡合孔26c。另外,将 支承臂4形成为嵌合在支承用凹部26的形状。在支承臂4设有与 卡合孔26c对应可自由突出没入的一对卡合球54。 3根支承臂4 及3个支承用凹部26全部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将嵌合各支承臂4插入到碰到对应的支 承用凹部26的底部为止,在插入途中,没入的卡合球54突出, 嵌入到卡合孔26c中。这样,由支架2的各支承臂4支承下壳体 20,可以避免无意中将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拔出。将下壳 体20从支架2取下时,可以用适当的力将各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 部26拔出。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为3 组,从更加稳定地支承电子音响设备l的方面考虑,也可以采 用4组以上。在该情况下,使各组的配置位置尽可能的平衡地 相间隔开成多边形(凸多边形)。而且,将中间位置P1(参照 图4)设为相当于多边形的重心的位置。
另外,如下所示,即使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只有2组, 通过加长支承用凹部26的长度,也能成为可以稳定支承的结 构。
图12 ( a)是表示支承臂4及支承用凹部26的另 一变形例的 电子音响设备的仰视示意图,图12 ( b )是表示采用该变形例 的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12 (a)、图12 (b)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下壳体 20的底表面20a只设有2个相互分开的支承用凹部26,这些支承 用凹部26在相同的方向(例如、前后方向)长且平行。支架2具有两根支承臂4,可以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
在通过将支承臂4嵌入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并向闭合的方 向施加力,从而以夹持支承用凹部26的状态,借助支承用凹部 26支承下壳体20。另夕卜,当然也可以在支承用凹部26内设置卡 定爪27(参照图9)。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与图6的结构相同, 在一对支承用凹部26之间形成有多条直线形的肋28。
图13 ( a )是表示支承臂及支承用凹部的另 一变形例的电 子音响设备的立体图,图13(b)为沿A—A线的局部放大剖视 图。在该变形例中,除了将图l中的支承用凹部26 ( 26A、 26B、 26C )与前端部4a ( 4aA、 4aB、 4aC )的结构分别变更为如图 13中所示的支 K用凹部26,的内周壁26A,、 26B,、 26C,与前端部 4a(4aA,、 4aB,、 4aC,)的结构之外,其他结构与图l中所示 相同。如图13(b)所示,在支承用凹部26,的内周壁26A,凹陷 形成有朝向设备主体设备的外周部延伸的卡合槽26d。在支承 臂4的前端部4aA'形成有与卡合槽26d对应的可与该卡合槽26d 自由卡合脱离的突缘部4aa。 3根支承臂4及3个支承用凹部26' 全部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用支架2支承设备主体100,将各支 承臂4插入支承用凹部26',并使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与对 应的卡合槽26d对准,旋转可动部3,使各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 部4aa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 4aa插入对应的卡合槽26d并与之卡合,从而实现由支架2的各 支承臂4支承下壳体20。当将下壳体20从支架2取下时,旋转可 动部3 ,使各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 a a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将各支承臂4的前端突缘部4aa从支承用凹部26,的卡合槽26d 拔出,然后将支承臂4从支承用凹部26'抽出。
另外,如图13(b)所示,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上,在从支承用凹部26,的外侧向设备主体的外周部延伸设置有肋28A'。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肋28设置在下壳体20的上表面20c上(参照图6),也可以设在底表面20a或上表面20c及底表面20a的双方。另外,形状也不受限制,没有必要一定是直线形的,也可以是不连续而是断断续续的。而且,没有必要上下方向平行。另外,也不限数量。
另外,虽然将电子音响设备l设为电子打击乐器,但是由支架2支承的设备并不仅限于此,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混音装置等处理电子乐音的各种电子音响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音响设备,由具有多根支承臂的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其特征在于,具有设备主体与多个凹部,该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将上述支架的对应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凹部,借助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
2. —种电子音响设备,由具有多根支承臂的单独构成的支架来支承,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备主体与多个凹部,该多个凹部设置在上述设备主体的底表面,与上述支架的上述多根支承臂相对应,将上述支架的对应的支承臂以嵌入状态卡合在上述的各个 凹部,借助上述多个凹部将上述设备主体支承在上述支架上, 上述支架构成为总是对上述多个支承臂施加使该多个支承臂向相互4妻近或离开方向的力。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架构成为总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 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由处于嵌入上述各凹部状态下的支承 臂将对应的凹部的壁部分别向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述底表面上的 上述多个凹部的中间位置的方向推压,从而通过上述多根支承臂的协作借助上述多个凹部支承上述设备主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备主体的下壳体的上表面竖立设置形成有肋。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设备主体上竖立设置有从上述多个凹部的上述中间位置延伸到上述各凹部的肋。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设备主体的上表面设置有上述多个凹部,在上述各个凹部的外侧竖立设置有上述肋。
7. 根据权利要求l、 3、 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 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凹部及上述支承臂的个数分别为3个以上。
8. —种电子音响设备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电子音响设备系统由支架与权利要求l、 3、 5、 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子音响设备构成,该支架具有多根支承臂,且总 是对上述多根支承臂施加使该多根支承臂相互接近的方向的 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音响设备及电子音响设备系统,在该设备中,支承臂不从设备主体的外缘突出,且将设备主体稳定地支承在支架上。支架(2)的上部具有3根支承臂(4),在设备主体(100)的下壳体(20)的底表面(20a)设有向上方凹的3个支承用凹部(26A~26C)。支承臂(4)的前端部(4a)在被嵌入支承用凹部(26)内的状态下,被向3根支承臂(4)闭合的方向施加力,从而由各端部(4a)向中间位置(P1)方向推压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的壁部(26a)。这样,3根支承臂(4)协作,借助对应的支承用凹部(26)支承下壳体(20)。
文档编号G10H1/32GK101206851SQ20071018754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1日
发明者百武省一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