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6994阅读:16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琴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琴,其特征在于:设置由两横向边框和两纵向边框构成的琴托,在琴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拉伸悬置线的支撑件,两横向边框上方各设置有一根拉固在两端的支撑件之间的悬置线,石琴条呈纵向悬置在两根悬置线上,各石琴条在横向上平行且依次排列,在悬置线下方、位于相邻的两根石琴条之间分别设置用于支撑悬置线的立桩,且1/3以上数量的石琴条均不超出其各自正下方所对应的两横向边框的外间距。本实用新型针对架悬式石琴,采取对其横向边框进行局部或整体加宽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石琴的稳定性,提升了石琴的品质;且相比与平板式琴座即美观又节约材料。
【专利说明】一种石琴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以石材制作加工的打击乐器,特别是以磬石制作而成的石琴。
【背景技术】
[0002]石琴是以玉石、灵璧磬石、广西响石、山东砭石等敲击可发出声音的石料制作而成,其中尤以灵璧磬石制作的声音最优美。目前市场上的石琴,以架悬方式为主,只为满足其基本功能,悬置起来敲响就行,专利022935991、201120409187.2等均为此类。其石琴条长度皆明显超出琴架的范围,张扬于外,琴架则显得太骨感、太单薄,容易产生变形的质量问题,影响品质。而这种形式也与我们通常认知的“琴”的形式不相符,缺乏琴的形式美。专利200720040184.x则以平板式琴座,提高了琴架的稳定性,其形成的座悬形式亦突出了对石琴条的托底效果,但其构思过于简单化,不仅浪费材料,亦有蠢笨之憾。广西有一种石琴,也设置平板式底座,但其起悬置作用的粗线绳却贴合于座板之上,石琴条置于其上却无从固定,是比较初级的版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基于加宽横向边框方式的石琴,以期可以提高石琴的稳定性,提升石琴的形式美。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石琴,其结构特点在于:设置由两横向边框和两纵向边框构成的琴托,在琴托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拉伸悬置线的支撑件,两横向边框上方各设置有一根拉固在两端支撑件之间的悬置线,石琴条呈纵向悬置在两根悬置线上,各石琴条在横向上平行且依次排列,在悬置线下方、位于相邻的两根石琴条之间分别设置用于支撑悬置线的立桩,且1/3以上数量的石琴条均不超出其各自正下方所对应的两横向边框的外间距。
[0006]本实用新型石琴,其结构特点也在于:在石琴条与悬置线对应的位置处、及立桩与悬置线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通孔,悬置线依次穿过各石琴条的通孔及立桩的通孔。
[0007]两横向边框的上表面与两纵向边框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且两横向边框的下表面与两纵向边框的下表面也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一平板状的琴托。
[0008]在所述琴托的框内设置有平板,所述平板与琴托的各边框相契合。
[0009]在琴托的框内、位于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平板,在上表面的平板上和/或下表面的平板上设置有音效槽或音效孔。
[0010]在琴托的内框设置有力撑件,所述力撑件连接于两横向边框之间和/或两纵向边框之间。
[0011]在琴托上设置线桩,所述悬置线通过支撑件支撑后固定在所述线桩上。
[0012]在琴托的上部,设置有以上盖形式与琴托相互配合的琴盖。
[0013]在琴托的四周设置有边条。
[0014]在琴托的底部设置有底脚。[0015]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6]1、本实用新型针对架悬式石琴,采取对其横向边框进行局部或整体加宽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石琴的稳定性,提升了石琴的品质;且相比与平板式琴座即美观又节约材料;
[0017]2、本实用新型以加宽式琴托的设置,追求对石琴条的托底效果,以座悬的方式,使之石琴更具琴的形式美;
[0018]3、本实用新型突破了原有架悬式的思维桎梏、平板式琴座的蠢笨,使之可塑性更强,其琴托的外边框、内边框、其支撑、其底脚……,均可以百变其形,使之设计可以更具创意,使之石琴可以更具美感;
[0019]4、本实用新型在音效方面也有诸多着力,使之石琴音效得到提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图;
[0022]图中标号:1琴托;2悬置线;3支撑件;4石琴条;5立桩。
[0023]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石琴是设置由两横向边框和两纵向边框构成的琴托1,在琴托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拉伸悬置线2的支撑件3,两横向边框上方各设置有一根拉固在两端支撑件3之间的悬置线2,石琴条4呈纵向悬置在两根悬置线2上,各石琴条4在横向上平行且依次排列,在悬置线2下方、位于相邻的两根石琴条4之间分别设置用于支撑悬置线2的立桩5,且1/3以上数量的石琴条4均不超出其各自正下方所对应的两横向边框的外间距。
[0025]具体实施中相应设置也可以包括:
[0026]用来支撑拉伸悬置线2的支撑件3可以设置在琴托I的纵向边框上,这样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可以将二者进行一体化处理,甚或以一个部件一块材料实现二者所具备的功倉泛。
[0027]其全部石琴条4均不超出其各自正下方对应的横向两边框的外间距,横向两边框的外边沿加工为一条直线,不仅有利稳定性,更易于加工。
[0028]在琴托I的两端,每端可以上下各设置一个与两根悬置线2分别对应的支撑件3。其支撑件3可以制作成龙头形、凤头形等与石琴整体造型契合的形状。
[0029]在石琴条4与悬置线2对应的位置处、及立桩5与悬置线2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通孔,悬置线2依次穿过各石琴条4的通孔及立桩5的通孔,使石琴条得以稳固。
[0030]两横向边框的上表面与两纵向边框的上表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且两横向边框的下表面与两纵向边框的下表面也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一平板状的琴托I。这一结构易于制作,也有利于座悬式的形成,可提升石琴的形式美。
[0031]在琴托I的框内设置平板,平板与琴托I的各边框相契合。平板可以偏琴托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可以居中设置,也可以上下表面各设置一块,不仅有利于琴托的稳定,对其石琴的音效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可根据总体造型设计的要求来取舍。[0032]也可以在琴托I的框内、位于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平板,在上表面的平板上和/或下表面的平板上设置有音效槽或音效孔。
[0033]在琴托I的内框设置力撑件,力撑件连接于两横向边框之间和/或两纵向边框之间,可以有效提闻琴托的稳定性。
[0034]在琴托I上设置线桩,悬置线2通过支撑件3支撑后固定在线桩上。这在后期安装石琴条4时,可以降低固定、拉紧悬置线2的难度。
[0035]在琴托I的上部,可以以上盖形式设置与琴托I相互配合的琴盖,其与琴托I形成盒体结构。该上盖的设置可以采取易于拆卸的方式。
[0036]在琴托I的四周设置边条。在提高琴托稳定性的同时,边条与琴托各边框齐口,可以提高美观程度;边条向上超出琴托厚度,则会形成箱体,可以提高音效;边条向下超出琴托厚度,则会对琴托形成支撑,起到抬升琴体的作用,使之更加美观。具体可根据总体造型设计的要求来取舍。
[0037]在琴托I底部设置若干底脚,可以采取易于拆卸的方式。此举看似简单,但若设计得当、设置合理,在抬升琴体的同时,对其石琴整体的美观程度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0038]常规形态下,其石琴条4可制作为长方条形,其石琴总体可以制作为梯形或长方形。但有鉴于本实用新型对各组成部件在造型上的约束性降低,其石琴条4、其琴托I的内外边框、其支撑3、其底脚等等,均可以百变其形,如纵向、横向边框的内外边均可采取曲线状设计等,我们尽可以发挥想象,使之设计更具创意,使之石琴更具美感,更有市场竞争力。
【权利要求】
1.一种石琴,其特征在于:设置由两横向边框和两纵向边框构成的琴托(1),在琴托(I)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拉伸悬置线(2)的支撑件(3),两横向边框上方各设置有一根拉固在两端支撑件(3 )之间的悬置线(2 ),石琴条(4 )呈纵向悬置在两根悬置线(2 )上,各石琴条(4)在横向上平行且依次排列,在悬置线(2)下方、位于相邻的两根石琴条(4)之间分别设置用于支撑悬置线(2)的立桩(5),且1/3以上数量的石琴条(4)均不超出其各自正下方所对应的两横向边框的外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石琴条(4)与悬置线(2)对应的位置处、及立桩(5)与悬置线(2)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通孔,悬置线(2)依次穿过各石琴条(4)的通孔及立桩(5)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两横向边框的上表面与两纵向边框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且两横向边框的下表面与两纵向边框的下表面也在同一平面上,形成一平板状的琴托(I)。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琴托(I)的框内设置有平板,所述平板与琴托(I)的各边框相契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琴托(I)的框内、位于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平板,在上表面的平板上和/或下表面的平板上设置有音效槽或音效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琴托(I)的内框设置有力撑件,所述力撑件连接于两横向边框之间和/或两纵向边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琴托(I)上设置线桩,所述悬置线(2)通过支撑件(3)支撑后固定在所述线桩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琴托(I)的上部设置有以上盖形式与琴托(I)相互配合的琴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琴托(I)的四周设置有边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琴,其特征在于:在琴托(I)的底部设置有底脚。
【文档编号】G10D13/08GK203552674SQ201320756555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5日
【发明者】王辉 申请人:王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