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8791阅读:8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该中音阮包括共鸣腔体、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有共振面板,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共振面板与琴弦之间设置有琴码,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将共鸣腔分隔为对等的两部分,所述共振面板为没有开设音孔的完整面板。该中音阮只靠不开设音孔的单共振面板的震动发音,发音集中,音质、音色也较现有双板式中阮更优。
【专利说明】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演奏乐器领域,涉及一种中音阮,特别涉及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

【背景技术】
[0002]阮乐器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起源于秦始皇时期,最早是在拨浪鼓上安装琴弦,逐步演化成弹拨乐器。汉武帝时期此类乐器被称为“秦琵琶”或“汉琵琶”,武则天时期以“阮咸”定名,且均以实木制作。唐宋时期为阮乐器最鼎盛的时期,宋朝后简称为阮,元朝后逐渐衰落,直至失传。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民族音乐,复制研发出了当今的阮乐器。
[0003]现有的阮分为低音阮、大阮、中阮、小阮,其中,中阮为中音乐器,音色恬静、柔和。现有中阮为共鸣箱震动发音。共鸣箱为正圆形,直径40厘米,共鸣箱的边框由硬木制作,共鸣箱的厚度约为11厘米,共鸣箱的边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上均匀封软木板,分别称为面板和背板,面板上均对称开有两个形状如圆形、小鸟形或者“3”形的音孔。现有的中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共鸣箱的面板上开设音孔,会使面板上的纤维的连续性被阻断,因而面板上只有音孔以下的部分参与震动,导致现有中阮的发音不集中,音色、音质也不佳。第二,共鸣箱的直径较大,共鸣箱会挡住左手演奏的范围,导致其第12?24品难以演奏,特别是第17?24品几乎无法演奏。第三,现有中阮的琴头多采用清朝的“如意”造型,宽7厘米、厚6厘米、长达22厘米,加上4个琴轴,琴头的重量至少为1.5千克以上,由于阮乐器的演奏方式为45度斜抱,若琴头过重会增加演奏者左手的负担,导致左手不灵活,整体过于笨重也不方便携带。第四,琴轴的手柄长达12厘米,不仅笨重而且琴轴极易损伤,稍有磕碰就会变形,而市场上无法购买到此类配件,因而一旦损坏,其维修或者更换十分困难。因此对现有中阮进行进一步的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共振面板上不开设音孔,以解决现有中阮发音不集中、音质、音色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减小现有中阮共鸣腔体的体积,以解决其演奏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减小琴轴组件的体积并减轻中阮整体的重量,以提高中阮的耐用性、减轻演奏者演奏时的负担和方便携带。
[0005]本实用新型改进现有中阮的核心思想为:仅在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未开设音孔的共振面板,而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中阮只靠单共振面板的震动发音,共振面板与共鸣腔体的边框所形成的空间起拢音作用,未开设音孔的共振面板整体都能充分震动,因此发音更集中,音质、音色也优于现有中阮。
[0006]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包括共鸣腔体、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有共振面板,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共振面板与琴弦之间设置有琴码,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将共鸣腔分隔为对等的两部分,所述共振面板为没有开设音孔的完整面板。
[0007]上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共鸣腔体的直径优选为34?38厘米,共鸣腔体的厚度优选为4?8厘米。
[0008]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上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减轻琴头的重量,将琴头为设计为镂空结构;优选地,所述琴头为直立上仰造型结构,形似汉朝官帽;更优选地,所述琴头的前后两面和镂空部分均为阶梯形结构。
[0009]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上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琴轴组件的调节握炳为扁平结构,调节握炳的尺寸不大于成年人大拇指的指肚;所述琴轴组件的调节握炳分别位于琴头两侧。
[0010]上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琴弦为2?8根,且同一直径的琴弦不多于两根。优选地,所述琴弦为4根,且4根琴弦直径均不相同。
[0011]上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指板上设计有把位徽标。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中阮,仅在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共振面板,且共振面板上未开设音孔,而共鸣腔体的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中阮只靠单共振面板的震动发音,共振面板与共鸣腔体的边框所形成的空间起拢音作用,未开设音孔的共振面板整体都能充分震动,因此所述中阮的发音更集中,音质、音色也较现有双板式中阮更优。
[0014]2、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阮的共鸣腔体的直径为34?38厘米、共鸣腔体的厚度为4?8厘米,较现有中阮共鸣箱的直径以及厚度均有所减小,共鸣腔体的直径的减小使得琴颈,也就是指板外漏于共鸣腔之外的部段拉长了大约4厘米,12品位比传统中阮向上提升了 2个品位,这能够减小共鸣腔体挡住左手的演奏范围,使左手自由演奏区域扩大了 16个半音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阮的演奏更为方便,其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0015]3、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阮的琴头设计为镂空结构,并且采用了新的阶梯形结构,加上琴轴组件的调节握柄更为小型化,使得整个琴头的重量由现有琴头的1.5千克降低到0.3千克,琴头重量的减轻对于减轻演奏者左手的负担十分有利,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阮的演奏更为灵活自如,中阮整体重量的减轻使得其携带也更为方便。
[0016]4、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阮的琴轴组件的调节握炳为扁平结构,且调节握炳的尺寸不大于成年人大拇指的指肚,非常小巧,与现有阮的调节握柄相比,不但容易操作和控制,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琴轴的抗撞击性,从而提高阮的耐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侧视图;
[0019]图3为图1的后视图;
[0020]图中,1—共鸣腔体、2—指板、3—琴头、4一缚弦、5—琴弦、6—共振面板、7—琴码、8—调节握炳、9 一镂空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实施例所描述的形式。
[0022]实施例1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中阮的主体为红木材质,包括共鸣腔体1、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2、指板一端的琴头3、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4、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4根直径各不相同的琴弦5。所述共鸣腔体整体呈圆形,其直径为36厘米、厚度为6厘米,在共鸣腔体的边框上沿共鸣腔体的直径方向固设有一个贯穿共鸣腔体的支撑条,以支撑共鸣腔体的边框,避免其发生变形;所述指板上嵌合有24品条,由于共鸣腔体直径的减小,第12品位较现有的阮向上提升了 2个品位;所述琴头为镂空结构,琴头的前后两面和镂空部分9均为阶梯形结构,琴头长18厘米、宽4.5厘米、厚3厘米,琴头上对称安装4个琴轴组件,琴轴组件包括齿轮琴轴组件的调节握炳8为扁平结构且设置在琴头两侧,调节握炳的尺寸不大于成年人大拇指的指肚,琴头的重量为0.3千克。所述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有泡桐木材质的共振面板6,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共振面板与琴弦之间设置有琴码7,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将共鸣腔分隔为对等的两部分,所述共振面板为没有开设音孔的完整面板。
[0024]实施例2
[0025]本实施例中,所述音量和音色可调式多功能阮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共鸣腔体的直径为34厘米、厚度为4厘米。
[0026]实施例3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音量和音色可调式多功能阮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阮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共鸣腔体的直径为38厘米、厚度为8厘米。
【权利要求】
1.一种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包括共鸣腔体、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位于指板上端的琴头、固定在共鸣腔体上的缚弦、固定在琴头上用于调节琴弦张紧程度的琴轴组件和两端分别固定在缚弦和琴轴组件上的琴弦,其特征在于,共鸣腔体的一端面上固定有共振面板,另一端面为敞开结构,共振面板与琴弦之间设置有琴码,与共鸣腔体固置为一体的指板将共鸣腔分隔为对等的两部分,所述共振面板为没有开设音孔的完整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腔体的直径为34?38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腔体的厚度为4?8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头为镂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头的前后两面和镂空部分均为阶梯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轴组件的调节握炳为扁平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握炳的尺寸不大于成年人大拇指的指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轴组件的调节握炳分别位于琴头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弦为2?8根,且同一直径的琴弦不多于两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共振面板式中音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琴弦为4根,且4根琴弦直径均不相同。
【文档编号】G10D1/00GK204178690SQ201420604303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7日
【发明者】沈非 申请人:四川溪音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