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4478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发声器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以2015年9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72150号和2016年8月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53885号为基础申请,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声器,其在接收电信号后发出声音。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这种发声器中,发声体与端子接头电连接,端子接头处焊接有棒状引脚。然后,当发声体插入基座内并安装到基座的分隔壁时,引脚被嵌入到突设于基座的连接端子的槽部中。(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5014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发声器中,为了使连接端子与端子接头实现电连接,需要使用引脚,这增加了部件的数量。另外,由于使用了引脚,需要将端子接头与引脚焊接起来。此外,还需要多次将引脚折弯,进而导致加工工序的增加。

鉴于以上几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减少部件数量以及加工工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发声器包括:发声体,其接收电信号并发出声音;端子接头,其经由导电部件与发声体电连接;固定有发声体的基座;以及连接端子,其以穿过基座的状态被固定在基座上,突出到基座外部的部位电连接于外部装置。连接端子由金属板材制成,并且突出到基座内部的部位设置有一端开口的槽部。端子接头,由金属板材制成,机械接合于发声体,并具有焊接有导电部件的端子接头主体部,以及自端子接头主体部延伸并从槽部的开口端部压入到槽部中的突起板部。

据此,由于被压入到连接端子槽部的突起板部与端子接头被设置为一体,发声器中无需使用引脚,减少了部件数量,同时无需对端子接头和引脚进行焊接,也无需将引脚弯折,从而可减少加工工序。

而且,由于端子接头由金属板材制成,所以容易设置成以下形状:当将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压入到槽部中时,施加到突起板部上的负载,难以传递到导电部件与端子接头主体部的焊接部上。

在突起板部被向槽部压入的方向上,比起该突起板部的顶端侧的尺寸,接近端子接头主体部侧的尺寸可以被设置得更大。

据此,在将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压入到连接端子的槽部中时,能够吸收突起板部顶端侧的变形,能够防止负载传递到端子接头主体部,进一步地,可以使导电部件与端子接头主体部的焊接部上不产生应力。

突起板部,在该突起板部的端子接头主体部侧端部与该突起板部被压入到槽部的部位之间,可以具有弯曲部。

据此,通过在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中形成弯曲部,突起板部的长度变长,并且当突起板部被压到连接端子的槽部中时,突起板部顶端侧的变形容易被吸收,因此能够可靠减少施加于焊接部的负载。

突起板部还可以具有:连接到端子接头本体部的根部、被嵌合到连接端子的槽部中的嵌合部、以及在根部与嵌合部之间弯曲形成的弯曲部。

由此,由于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弯曲部的存在使得根部与嵌合部之间的距离增加。因此,突起板部可以通过弯曲部吸收:发声体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发声器各组成部件伸缩所带来的反复应力等。因此,发声器降低了作用在连接导电部件与端子接头主体部的焊接部上的应力,从而可以防止焊接部的破损。此外,发声器可以防止连接端子的槽部与突起板部的嵌合部之间的接触不良,从而抑制两者在接触部位的电阻值变化。另外,弯曲部可以在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上被设置成至少一个或多个。

弯曲部,可以沿着以突起板部的板厚方向为法线的表面弯曲。

据此,在制造端子接头时,通过剪切加工金属板材,可以同时形成突起板部的根部,嵌合部以及弯曲部。作为剪切加工,例如,可以利用冲压机进行冲剪加工等处理。因此,无需在突起板部的板厚方向上对金属板材料进行弯曲加工,即可形成弯曲部。因此,可以简化制造工艺,并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弯曲部可以沿着一个假想面弯曲,该假想面与突起板部所嵌合的槽部的内壁和内壁的彼此相对方向相交叉。

据此,可以设定突起板部所需的长度,而不增加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在槽部的内壁与内壁彼此相对的方向上的体型。因此,发声器能够在槽部的内壁与内壁彼此相对的方向上实现突起板部体型的小型化。

弯曲部可以包括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第一弯曲部从嵌合部朝向根部侧弯曲成凸圆弧状,第二弯曲部从所述第一弯曲部向与根部相反一侧弯曲成凸圆弧状。

据此,弯曲部由于具有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其长度可变得更长。因此,突起板部可以通过第一、第二弯曲部更好地吸收:发声体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发声器各构成部件伸缩等。因此,发声器可在防止连接端子接头主体部与导电部件的焊接部的破损的同时,防止连接端子的槽部与突起板部的嵌合部之间的接触不良。另外,除了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之外,弯曲部也可以具有第三弯曲部等。

第一弯曲部外周上的根部侧部位,比第二弯曲部外周的根部相反侧部位,位于更靠近根部的位置。

由此,能够在端子接头主体部与连接端子之间的有限空间内,设定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需的长度。然后,通过该结构,能够以较小的力在三维空间里任一方向上移动。因此,突起板部可以通过弯曲部更好地吸收:发声体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发声器各组成部件的伸缩等。因此,发声器可在防止连接端子接头主体部与导电部件的焊接部损坏的同时,防止连接端子的槽部与突起板部的嵌合部之间的接触不良。

端子接头,可以通过由树脂板材制成的端子板与发声体形成为一体。

端子接头主体部可以包括: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其抵接在端子板上同时焊接有导电部件;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其通过狭缝部从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上分离,同时不与端子板抵接;以及连接部,其用于连接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与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突起板部可以从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的自由端向连接端子侧延伸。

由此,在将端子接头的突起板部压入连接端子的槽部时,不仅突起板部,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也发生变形。因此,变形部分的长度仅增加与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相当的量,使得当突起板部被压入槽部中时,突起板部顶端侧的变形能够被容易地吸收,从而可以更可靠地抑制施加到焊接部的负载。

发声体可以包括: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的振动板,使该振动板振动的振动板驱动部,以及收纳振动板驱动部的框架;框架与端子板可以被机械接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发声器,包括:发声体,其接收电信号并发出声音;基座,其安装有所述发声体;端子接头,其经由导电部件与发声体电连接,该端子接头具有金属板材,该金属板材包括机械接合于发声体、同时焊接有导电部件的端子接头主体部,和从所述端子接头主体部延伸的突起板部;以及连接端子,其具有以贯穿所述基座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的金属板材,连接端子在基座外侧电连接于外部装置的同时,在基座内侧具有突起板部可被压入的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发声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拆掉发声器壳体后的正面图。

[图3]是沿图2中iii-iii线截面图。

[图4]是沿图2中iv-iv线截面图

[图5a]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正面图。

[图5b]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左侧视图。

[图5c]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仰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立体图。

[图7]是将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的发音体组装于基体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8a]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正面图。

[图8b]是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右侧视图

[图8c]是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仰视图。

[图9a]是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正面图。

[图9b]是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右侧视图。

[图9c]是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仰视图。

[图10]是将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的发音体组装于基体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1a]是本公开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正面图。

[图11b]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右侧视图。

[图11c]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仰视图

[图12a]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正面图。

[图12b]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右侧视图。

[图12c]是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仰视图。

[图13]是将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的发音体组装于基体状态时的立体图。

[图14a]是本公开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正面图。

[图14b]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右侧视图

[图14c]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的仰视图。

[图15a]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正面图。

[图15b]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右侧视图。

[图15c]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仰视图。

[图16]是第四实施例所涉及的发声器中端子接头和端子板的立体图。

[图17a]是表示本公开的比较例在制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的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比较例发声器在制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的立体图。

[图17c]是表示比较例发声器在制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的立体图。

[图17d]是表示比较例发声器在制造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公开发声器的比较例进行说明。在实际的产品中,采用的是将引脚嵌入到连接端子的槽部时使端子接头与引脚的焊接部上不产生应力的结构以及制造方法。关于该结构及制造方法,参考图17a至17d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7a所示,引脚90以单体状态被弯曲成j形。端子接头91上,形成有可插入引脚90的通孔91a。发声体92的树脂部上,形成有可插入引脚90的通孔92a。

然后,如图17b所示,将引脚90插入各通孔91a,92a中,随后如图17c所示,将引脚90自发声体92的通孔92a突出的部分弯折成大约90°,形成可嵌入连接端子槽部的嵌入部90a后,如图17d所示,将端子接头91与引脚90焊接。

这样,将引脚90的嵌入部90a嵌入到连接端子的槽部时,即使对引脚90的嵌入部90a施加弯曲负载,该负载也不会传递到端子接头91与引脚90的焊接部上,因此不会在焊接部上产生应力。

但是,在比较例的发声器中,为将连接端子与端子接头91电连接,需要使用引脚,这造成了部件数量的增加。另外,由于使用了引脚,所以需要将端子接头与引脚焊接。此外,为使焊接部上不产生应力,需要在将引脚90插入到各通孔91a,92a前后,多次弯折引脚90,其结果会导致加工工序增多。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本公开的多个实施方式。在每个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在先实施方式中描述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有时赋与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掉重复部分的说明。在每个实施方式中仅描述一部分结构时,其它结构可以使用在先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除每个实施例中明确说明的可具体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外,只要不对组合造成妨碍,说明书中没有明确指出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部分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针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声器,可以用于例如安装在车辆中向车室外发出警报音。

如图1至图4所示,树脂制成的基座10大致呈矩形筒状。在基座10的一端开口部,接合有大致呈有底矩形筒状的树脂制盖体12,以封闭基座10的一端侧。基座10的另一端开口部,气密接合有大致呈有底矩形筒状的壳体14,以封闭基座10的另一端侧。

由基座10以及壳体14形成的空间里,收纳有接收电信号并发出声音的发声体20。发声体20包括:通过振动产生声音的圆锥状振动板201;使该振动板201振动、并包含线圈及磁铁的振动板驱动部202;以及收纳振动板驱动部202,并固定振动板201外周边缘部的金属制框架203。

在发声体20中,框架203通过螺钉等机械固定于基座10,振动板201的外周边缘部通过粘接接合于基座10。

振动板驱动部202的线圈,经由充当导电部件的金属丝线(tinselwire)22,与由导电性金属板材(例如黄铜)制成的端子接头24电连接。另外,振动板驱动部202与金属丝线22,以及金属丝线22与端子接头24,均通过焊接相接合。

由树脂制成的板状端子板26,通过铆接接合于框架203,而端子接头24通过铆接接合于端子板26。换言之,端子接头24经由端子板26实现了与发声体20框架203的一体化。

端子接头24,经由由导电金属板材(例如黄铜)制成的连接端子28,电连接于外部装置。其后,来自外部装置的电信号(即声源信号),经由连接端子28、端子接头24和金属丝线22,被输入到振动板驱动部202的线圈上。在发声体20中,振动板驱动部202通过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电信号使振动板201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发声体20产生的声音,通过形成在基座10以及盖体12内的声音通道进行传播,并且作为警报声,从设置在盖体12上的发声孔121向外部放出。

为抑制由基座10、壳体14和发声体20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压力波动,在基座10上设置有通孔(未示出),使得由基座10、壳体14和发声体20形成的空间与外部连通。通孔由压力调整膜(未示出)覆盖,该压力调整膜由具有通气性但不透水的纤维制成。

连接端子28以贯穿基座10外周壁的状态被固定于基座10。具体来说,连接端子28可以在基座10成型后被压入到基座10,或者在基座10成型时作为插入件成型而设置于基座10。连接端子28由金属板材(金属制板)制成。

基座10的外周表面上,突出设置有用于外部线束的筒状连接器外壳101,连接端子28中突出到基座10外部的部位,位于连接器外壳101的内部。

连接端子28中突出到基座10内部的部位(以下称为连接端子28的内侧部位),被弯折成直角,其顶端部朝向壳体14一侧。

接着,在连接端子28内部位的顶端侧,形成顶端面(即,与壳体14相对的面)开口的槽部281(槽)。另外,槽部281自顶端面向弯折部侧延伸。

下面,参照图5a至图6,对端子接头24以及端子板26进行说明。

端子接头24,通过使用模具被加工成图5a,5b和5c所示的形状。具体而言,在端子接头24中,端子接头主体部241和突起板部242被配置成l形。用于与端子板26铆接接合的铆接突起部243,突出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一个端面。并且,端子接头24需经镀锡处理。具体而言,可以在用模具加工后进行镀锡,或者先对该材料进行镀锡再用模具进行加工。

然后,在将铆接突起部243插入到设置在端子板26上的端子板通孔(图中未示)中之后,通过使铆接突起部243的顶端发生塑性变形,如图6所示将端子接头主体部241机械接合于端子板26。在端子接头主体部241机械接合于端子板26的状态下,突起板部242自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一端侧端部,向远离端子板26方向延伸。

在端子板26上,形成有用于与框架203铆接接合的端子板通孔261。端子板26通过冲剪加工而形成。

然后,在端子接头24与端子板26的一体化状态下,将设置在框架203中的突起部(图中未示出)插入到端子板通孔261中,通过使突起部的顶端塑性变形,将端子板26机械接合到框架203,进而使端子接头24和端子板26与框架203一体化。

在这里,将实现一体化的发声体20、金属丝线22、端子接头24以及端子板26,称为发声体集合体2。

如图7所示,当将发声体集合体2组装到底座10上时,使发声体集合体2沿着箭头x所示的方向移动。以下,将箭头x所示的方向称为移动方向x。具体而言,移动方向x是指,自基座10上接合有壳体14的一侧朝向基座10上的盖体12接合侧的方向,即突起板部242被向槽部281压入的方向。

当沿着移动方向x观察发声体集合体2时,突起板部242的大部分从框架203的外周边缘部向外侧突出(参见图2)。

突起板部242在移动方向x上的尺寸为:与其顶端侧(即远离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一侧)的尺寸24a相比,接近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一侧的尺寸24b被形成得更大。(参见图5a~5c)

在本实施例中,突起板部242的顶端侧在移动方向x上的尺寸24a被设定为1.5mm左右。端子接头24的板厚被设定为大约0.8mm。并且,槽部281的宽度稍小于端子接头24的板厚。具体而言,槽281的宽度被设定为大约0.65mm。

然后,在将发声体集合体2组装于基座10时,通过发声体集合体2的移动,如图2至图4所示,端子接头24的突起板部242被压入到连接端子28的槽部281中。由此,端子接头24与连接端子28之间实现电连接。

此时,当沿着移动方向x观察时,如果突起板部242与槽部281的位置发生偏移,则突起板部242变形成与槽部281的位置一致并进入到槽部281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压入到连接端子28的槽部281中的突起板部242与端子接头24被设置为一体,所以无需使用比较例中发声器的引脚,减少了部件数量,同时无需将端子接头与引脚焊接,也无需将引脚弯折,从而减少了加工工序。

另外,由于端子接头24由金属板材(金属制板)制成,所以容易设置成以下形状:当将突起板部242压入槽部281中时,施加到突起板部242上的负载,难以传递到金属丝线22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焊接部上。

另外,由于突起板部242在移动方向x上的尺寸为,与其顶端侧(即远离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一侧)的尺寸24a相比,接近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一侧的尺寸24b的尺寸被形成得更大,所以突起板部242被压入槽部281时,能够吸收突起板部242顶端侧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施加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上的负载。

(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将参照图8a至图1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接头24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省略或者简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8a至9c所示,端子接头主体部241具有:与端子板26抵接的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不与端子板26抵接的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以及将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与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连接的连接部246。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与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被狭缝部247分离开来。

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和突起板部242是连续的。而且,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在移动方向x上的尺寸,和突起板部242在移动方向x上的尺寸相等,且固定。

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和突起板部242被配置成l形,突起板部242自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的自由端向连接端子28侧延伸。

铆接突起部243被形成为具有通孔的筒状。然后,当铆接突起部243被插入到设置在端子板26上的端子板通孔(未示出)中之后,通过使铆接突起部243的顶端发生塑性变形,将端子接头主体部241机械接合于端子板26。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将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端子板26接合后,将金属丝线22插入到铆接突起部243的通孔中,并将金属丝线22焊接于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另外,标有附图标记248的部位,为将金属丝线22与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焊接后得到的焊接部。

然后,当将发声体集合体2组装于基座10时,沿着移动方向x如果观察到突起板部242与槽部281的位置发生偏移,为使突起板部242与槽部281的位置一致,突起板部242以及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发生变形,且突起板部242进入到槽部281中。

在本实施中,省略了比较例中发声器的引脚,从而减少了部件个数,同时也无需将端子接头与引脚焊接,无需将引脚弯折,从而可减少加工工序。

另外,由于端子接头24由金属板材制成,所以容易设置成以下形状:当将突起板部242压入槽部281中时,施加到突起板部242上的负载,难以传递到金属丝线22与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的焊接部248上。

另外,在将突起板部242压入槽部281时,如果突起板部242与槽部281之间的位置发生偏移,则不仅突起板部242发生变形,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也随之变形。因此,变形部位的长度仅增加与端子接头主体可动部245相当的量,并且当突起板部242被压入到槽部281中时,突起板部242顶端侧的变形容易被吸收,因而可以更好地抑制施加到焊接部248的负载。

(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将参照图11a至图13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接头24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将省略或者简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1a至图12c所示,突起板部242中,在突起板部242位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侧的端部,与突起板部242被压入槽部281的部位之间,形成有弯曲部249。具体而言,弯曲部249,通过将突起板部242多次弯折而形成。

铆接突起部243被形成为具有通孔的筒状。然后,将铆接突起部243插入到设置在端子板26上的端子板通孔(未示出)中之后,通过使铆接突起部243的顶端发生塑性变形,将端子接头主体部241机械接合于端子板26。

而且,如图13所示,在将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端子板26接合后,将金属丝线22插入到铆接突起部243的通孔中,并将金属丝线22焊接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另外,标注有附图标记248的部分,为与焊接金属丝线22后得到的焊接部。

接下来,当将发声体集合体2组装于基座10时,沿着移动方向x观察,如果突起板部242与槽部281之间的位置发生偏移,则突起板部242变形而与槽部281的位置一致并进入到槽部281中。

根据本实施方式,省略了比较例中发声器的引脚,从而削减了部件个数,同时也无需将端子接头与引脚焊接,也无需将引脚弯折,从而减少了加工工序。

另外,由于端子接头24由金属板材制成,所以容易设置成以下形状:当将突起板部242压入槽部281中时,施加到突起板部242上的负载,难以传递到金属丝线22与端子接头主体固定部244的焊接部248。

另外,通过在突起板部242上形成弯曲部249,突起板部242的长度变长,当将突起板部242压入槽部281中时,突起板部242的顶端侧的变形可以容易地被吸收,从而可以更好地抑制施加到焊接部248的负载。

(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将参照图14a至图16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端子接头24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省略或简化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部分的描述。

如图14a,14b和14c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24也包括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突起板部242和铆接突起部243。但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端子接头24的突起板部242,具有根部250、嵌合部260以及弯曲部270。根部250,是突起板部242中连接到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部位。嵌合部260,是突起板部242中被压入连接端子28的槽部281中、并嵌合在槽部281的内壁与内壁之间的部位。弯曲部270,是突起板部242中,根部250与嵌合部260之间形成的弯曲部位。

弯曲部270,沿着以形成突起板部242的金属板材的板厚方向为法线的平面弯曲。因此,在制造端子接头24时,通过冲剪金属板材,可以将具有根部250、嵌合部260以及弯曲部270的突起板部242,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等同时形成。更详细地说,通过对作为基材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剪加工,冲剪出突起板部242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外侧形状后,在突起板部242与端子接头主体部241的分界进行弯折,从而形成端子接头24。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弯曲部270,具有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第一弯曲部271,为自嵌合部260向根部250侧方向弯曲成凸圆弧状的部位。第二弯曲部272,为自第一弯曲部271向与根部250相反一侧弯曲成凸圆弧状的部位。弯曲部270,不限于包含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两个部分,只要其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分即可,并且其形状也不限于圆弧形,例如也可以弯曲成方形。

第一弯曲部271的弯曲角度小于90°。因此,如图14b中箭头273所示,第一弯曲部271外周的根部250侧部位27a,与第二弯曲部272外周的根部250相反侧部位27b相比,位于更靠近根部250的位置。另外,如箭头273所示,第一弯曲部271外周的根部250侧部位27a,与第二弯曲部272外周的根部250相反侧部位27b之间的距离,宜大于弯曲部270的宽度。并且,弯曲部270的宽度,如箭头274所示。由此,当从板厚方向观察突起板部242时,弯曲部270被形成为s形。

铆接突起部243,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介绍的情况相同,被设置成内侧具有通孔的筒状。如图15a,图15b和图15c所示,将铆接突起部243插入到端子板26上开设的端子板通孔(图中未示出)中之后,通过使铆接突起部243的顶端发生塑性变形,将端子接头主体部241机械接合于端子板26。端子接头24、端子板26和发声体20被一体化以形成发声体集合体2。发声体集合体2被组装于基座10。

图16为发声体集合体2组装于基座10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在该状态下,端子接头24的嵌合部260,被压入到固定于基座10的连接端子28中的槽部281,并嵌合于槽部281的内壁与内壁之间。图16中的箭头282,表示槽部281的内壁和内壁的彼此相对方向。可以说,端子接头24的弯曲部270,沿着与槽部281的内壁和内壁的彼此相对方向282交叉的假想面而弯曲。弯曲部270具有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通过被形成为s形,在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连接端子28之间的有限空间内使突起板部242的长度变得更长。

作为连接在发声体20中振动板驱动部202线圈上的导电部件,金属丝线22在被卡止于在设置在端子接头24上的卡钩221上的状态下,通过锡焊接合在端子接头24上。在图16中,为便于说明,焊接金属丝线22与端子接头24焊接后得到的焊接部248,用阴影虚线来表示。在这里,可以想到的、会作用到焊接部248的因素有:发声体20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由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发声器各组成部件的膨胀和收缩所带来的反复应力等。为抑制金属疲劳,发声器优选采用减少焊接部248上的振动以及反复应力的结构。鉴于此,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发音器,由于包含上述结构,从而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端子接头24的突起板部242上,至少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弯曲部270。由此,经由弯曲部270,根部250与嵌合部260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突起板部242可以通过弯曲部270吸收:发声体20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发声器各组成部件的伸缩所带来的反复应力等。因此,发声器可以减小作用在连接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金属丝线22的焊接部248上的应力,从而防止焊接部248被损坏。此外,发声器可以防止连接端子28的槽部281与突起板部242的嵌合部260之间的接触不良,从而抑制其接触部位的电阻值变化。因此,发声器可以长时间维持其发声功能。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70沿着以形成突起板部242的金属板材的板厚方向为法线的平面弯曲。由此,在制造端子接头24时,可以通过对金属板材的冲剪加工,同时形成突起板部242中的根部250、嵌合部260和弯曲部270。即,在突起板部242的板厚方向上,无需进行弯曲加工,也可以形成弯曲部270。因此,可以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70,沿着与突起板部242所嵌合的槽部281的内壁和内壁的彼此相对方向交叉的假想面而弯曲。由此,端子接头24的突起板部242,可以不使弯曲部270在槽部281的内壁和内壁的彼此相对方向上弯曲,从而可以设定突起板部242所需的长度。因此,发声器能够在槽部281的内壁和内壁的彼此相对方向上,实现突起板部242体格的小型化。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70因为具有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可使其长度变得更长。因此,突起板部242可以通过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更好地吸收:发声体20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发声器各组成部件伸缩所带来的反复应力等。因此,发声器可在防止连接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金属丝线22的焊接部248损坏的同时,防止连接端子28的槽部281与突起板部242的嵌合部260之间的接触不良。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271外周的根部250侧部位27a,与第二弯曲部272外周的根部250相反侧部位27b相比,位于更靠近根部250的位置。由此,能够在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连接端子28之间的有限空间内,使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的长度变得更长。然后,通过该结构,弯曲部270呈s形,并且能够以较小的力在三维空间里任一方向上移动。由此,突起板部242可以通过弯曲部270更好地吸收:发声体20发声时引起的振动,从发声器所安装的车辆传递来的振动,或者环境温度变化引起发声器各组成部件伸缩所带来的反复应力等。因此,发声器可在防止连接端子接头主体部241与金属丝线22的焊接部248损坏的同时,防止连接端子28的槽部281与突起板部242的嵌合部260之间的接触不良。

另外,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更改。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彼此不是无关的,除明显不可能组合的情况外,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特别明示为必要或从原理上看明显为必要等情形外,未必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实施方式之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数量、范围等的具体数值,除特别明示为必要或从原理上看明显被限定为特定数值等情形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数值。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或从原理上看被限定为特定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形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70被设置成具有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曲部270可以被设置成具有至少一个弯曲部。另外,除了第一弯曲部271和第二弯曲部272之外,弯曲部270也可以具有三个或更多个弯曲部。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弯曲部270被设置为弯曲成圆弧形。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曲部270也可以弯曲成例如方形等其它形状。

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当从板厚方向观察突起板部242时,弯曲部270形呈s形。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曲部270也可以采用u形、w形、z形等除直线外的各种形状。

以上,根据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就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或结构。本公开涵盖各种变形例以及在等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另外,各种组合、形态,以及仅包含其中一个要素或者多于或少于一个要素的其它组合和形式,也在本公开的范围或思想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