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消音装置的吸隔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542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音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消音装置的吸隔声结构。



背景技术:

消音装置被大量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噪音治理中,但是消音装置的消音效果取决于消音结构的设计。从大量采用隔声结构,到发展出吸隔声结构,将吸声和隔声同时处理,但是,现有的吸隔声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声音处理后,声音与隔声板振荡,在消音装置内或声源侧产生混响,让在此场合内工作的人员无法忍受;2、消音量不够,由于受到空间和结构设计美观的要求的限制,对于吸隔声结构不可能一味的增厚,而且即使增厚,消音效果也悬殊不大,如吸音层的消音量在4~12db,而隔声板一般在15~25db,当增加一层隔声板形成两层隔声板时,降噪效果只能增加4~7db,而非想象中的两倍的隔声量,经过发明人研究,其原因在于在隔声材料上产生的固体传声和共振所导致,由于实际的施工中不可能为了达到理想的消音量将数十层隔声层叠加,现有技术未能给出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消音装置的吸隔声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用于消音装置的吸隔声结构,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护面层、吸音层、隔声层、耗能层、外面板,通过调整吸音层的厚度,增加隔声层、耗能层的组合结构数量,将消音量提高10~60db,在提高60db时吸隔声结构的厚度≤10cm。

进一步的,所述吸音层由吸音层龙骨和填充在龙骨内的吸音材料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隔声层为各种板材或各种隔声材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隔声层由隔声框架和橡胶毡板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耗能层由消音棉和龙骨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吸音、隔声、耗能后再隔声的结构,使得隔声层不会产生共振和固体传声,彻底解决了消音装置内或声源侧混响的问题,并且在厚度小于10cm的情况下将消音量最大提高60db,且自身重量很轻,满足了实际工程施工中对空间和吸隔声量的需求,同时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护面层,2、吸音层,3、隔声层,4、耗能层,5、外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消音装置的吸隔声结构,至少包括依次连接的护面层1、吸音层2、隔声层3、耗能层4、外面板5,通过调整吸音层2的厚度,增加隔声层3、耗能层4的组合结构数量,将消音量提高10~60db,在提高60db时吸隔声结构的厚度≤10cm。

所述吸音层2由吸音层龙骨和填充在龙骨内的吸音材料构成。

所述隔声层3为各种板材或各种隔声材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隔声层3由隔声框架和橡胶毡板组成。

所述耗能层4由消音棉和龙骨组成。

上述结构可以根据消音量的需要增加耗能层和隔声层,吸隔声结构的厚度在4~10cm之间,根据实际消音需要调整。

由于吸音层的消音量在4~12db,吸音层的消音量最大也就在14db左右,通过增厚吸音层消音是不明显的,而隔声层隔声根据材质的不同,一般在15~25db,但是多层隔声板反而起不到预想的消音效果,还会产生共振和固体传声,本发明通过吸音、隔声、耗能后再隔声的结构,通过增加隔声层和耗能层的组合结构,形成护面层1、吸音层2、隔声层3、耗能层4、隔声层3、耗能层4、外面板5这种结构,使得隔声层不会产生共振和固体传声,彻底解决了消音装置内或声源侧混响的问题,并合理的利用隔声、耗能后再隔声,在厚度10cm左右将消音量最大提高60db,且自身重量很轻,这是现有技术所无法达到的,满足了实际工程施工中对空间和吸隔声量的需求,同时降低了成本。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