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以及新型十角二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2647阅读:20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以及新型十角二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传统乐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十角二胡,更具体地,尤其涉及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



背景技术:

二胡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族拉弦乐器之一,依据制琴产地可分为:苏州琴、上海琴、北京琴;依据琴筒形状可分为四类:六角二胡、八角二胡、圆筒二胡、扁筒二胡。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乐器制作、科技和演奏人员,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出现了扁圆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边筒、直边蛋形筒和椭圆筒等二胡新品种。

二胡诸多形制变化中,其核心变革在于琴筒形式,因为琴筒作为二胡的最重要部分,是二胡发音的共鸣箱,起着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琴筒形状多样,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cm,前口径(对边)8.8cm,后口径8cm。除正六方形以外,还有八方形和椭圆形,不同形状的琴筒具有不同的发音特点,但因为它们的形状基本上都是有规则的,所以琴筒和振动膜的共振频率范围也就比较狭窄,要扩大二胡的音量,特别是高音区的音量,就必须改革二胡的琴筒,使之更科学合理。20世纪50年代后的30多年里,仅传统的六方形琴筒前口径就经历了8.4cm、8.5cm、8.8cm等多次规格上的变异。形状不规则的琴筒比形状规则的琴筒音量要大,因此就这基础上,又研制出扁圆筒二胡、扁六角二胡和扁八角二胡等,这些琴筒的音量有明显的增大,但音色大部分都不够优美。

为保持音色纯正,六角琴筒应用最为广泛。而用六角二胡在演奏过程中,常会因演奏者个人动作不标准使弓体与琴筒边角敲击摩擦发出不和谐的碰撞噪声,久而久之,会对琴筒边角产生一定磨损。故此,这类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一)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由于六角琴筒拥有最为纯正的音色,且应用广泛,但其简洁的结构致使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较难解决,故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其目的在于克服了演奏过程中弓体与琴筒边角碰撞问题,还能保证原有六角琴筒的优美音色。而搭载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的二胡即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型十角二胡,它既能做到技术创新,还继承优良传统的纯正音色。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包括: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音窗、琴皮、玳瑁,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长13.1cm,前口径对长边平行间距8.8cm,后口径对长边平行间距8.0cm,琴筒壁厚根据各制琴产地规格而定,即:上海琴壁厚1.1cm、苏州琴壁厚1.05cm、北京琴壁厚0.9cm,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初始成形为常规正六角形琴筒体,即琴筒内外边均为正六角形,而后将琴筒外壁上部的四个上方边角进行去角,保留底部的两个边角,且所去四个所述上方边角的每个边角的去角规格尺寸一致,去角底边垂直于内外正六边形的该角连线,去角路径均从琴筒前口径到后口径保持筒壁厚度一致进行等厚去角,即得到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所述琴皮通过固定蒙死方式安装在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的前口径上,所述玳瑁通过使用不粘胶将其粘贴在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的所述琴皮的右上边缘,覆盖位置至少从最上边起往右三条边,所述音窗安装在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的后口径内部。

进一步地,本发明包括的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外壁所去的四个所述上方边角去角尺寸要满足所述琴皮在蒙皮过程中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整体结构及各边角结构受力需求,即琴筒去角处最薄壁厚应大于3m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型十角二胡,包括: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琴托、琴弦、琴杆、琴轴、琴头、琴马、控制垫、千斤、琴弓,所述琴托固定在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底部,通过在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上方距前口边缘37~38mm处为圆心钻上下孔,且下孔钻好后烙方,然后将所述琴杆严紧固定其中,且所述琴杆上方安装有所述琴头和所述琴轴,所述琴轴分上琴轴和下琴轴,所述琴弦分外弦和内弦,其弦尾均通过分弦口固定在所述琴托下部的固定螺丝上,所述内弦的弦头缠绕在所述上琴轴上,所述外弦的弦头缠绕在所述下琴轴上,所述千斤通过缠线的方式将所述琴弦与所述琴杆拉紧,确定有效弦长,所述琴马安装在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的前口蒙皮和所述琴弦之间,所述控制垫放置在所述琴马下方的蒙皮与所述琴弦之间,在所述琴弦间安装上所述琴弓便构成了所述一种新型十角二胡。

(三)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

(1)本发明的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创新性提出一种新颖的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结构,外部非等边正十角形设计可以很好的避免演奏过程中琴弓与琴筒边角碰撞发出的噪声,从而还可降低琴筒边角磨损及玳瑁更换次数,进而对琴皮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而且琴筒外部通过去角处理,不仅能使体积减小,还可达到整体圆滑美观效果。

(2)本发明的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创新性提出一种新颖的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结构,内部延续传统正六角形设计,能使其保有原有六角琴筒的优美音色。

(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型十角二胡,由于搭载了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的创新设计,不仅实现传统技术的改革与突破,还做到致敬和继承传统文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a-a纵断面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十角二胡立体结构图;

图中:1-控制垫;2-琴马;3-琴皮;4-玳瑁;5-琴弦;6-千斤;7-琴头;8-上琴轴;9-下琴轴;10-琴杆;11-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2-琴托;13-上方边角;14-音窗;15-琴筒内壁;16-分弦口;17-固定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包括: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音窗14、琴皮3、玳瑁4,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长13.1cm,前口径对长边平行间距8.8cm,后口径对长边平行间距8.0cm,琴筒壁厚根据各制琴产地规格而定,即:上海琴壁厚1.1cm、苏州琴壁厚1.05cm、北京琴壁厚0.9cm,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初始成形为常规正六角形琴筒体,即琴筒内外边均为正六角形,而后将琴筒外壁上部的四个上方边角13进行去角,保留底部的两个边角,且所去四个所述上方边角13的每个边角的去角规格尺寸一致,其尺寸要满足所述琴皮3在蒙皮过程中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整体结构及各边角结构受力需求,即琴筒去角处最薄壁厚应大于3mm,去角底边垂直于内外正六边形的该角连线,去角路径均从琴筒前口径到后口径保持筒壁厚度一致进行等厚去角,即得到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所述琴皮3通过固定蒙死方式安装在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的前口径上,所述玳瑁4通过使用不粘胶将其粘贴在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的所述琴皮3的右上边缘,覆盖位置至少从最上边起往右三条边,所述音窗14安装在所述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体11的后口径内部。

如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型十角二胡,包括: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琴托12、琴弦5、琴杆10、琴轴、琴头7、琴马2、控制垫1、千斤6、琴弓,所述琴托12固定在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底部,通过在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上方距前口边缘37~38mm处为圆心钻上下孔,且下孔钻好后烙方,然后将所述琴杆10严紧固定其中,且所述琴杆10上方安装有所述琴头7和所述琴轴,所述琴轴分上琴轴8和下琴轴9,所述琴弦5分外弦和内弦,其弦尾均通过分弦口16固定在所述琴托12下部的固定螺丝17上,所述内弦的弦头缠绕在所述上琴轴8上,所述外弦的弦头缠绕在所述下琴轴9上,所述千斤6通过缠线的方式将所述琴弦5与所述琴杆10拉紧,确定有效弦长,所述琴马2安装在所述一种外十内六角型琴筒的前口蒙皮和所述琴弦5之间,所述控制垫1放置在所述琴马2下方的蒙皮与所述琴弦5之间,在所述琴弦5间安装上所述琴弓便构成了所述一种新型十角二胡。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时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