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1612阅读:2743来源:国知局
芦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芦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芦笙。



背景技术: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是文山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

现目前的芦笙都是由以前的老工艺人手工做出来的,在芦笙使用过之后,吹管的内部会积存一些水,水在吹管内容易腐蚀吹管,吹管的材质是木制的。容易发霉易坏。笙笛簧片遇水蒸气也容易生锈影响音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芦笙,其能够拆卸吹管以方便将吹管内部的积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芦笙,包括笙斗和分别与所述笙斗连接的发声部和吹管;

所述吹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笙斗的一侧设置有与所 述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吹管和所述发声部位于所述笙斗上相邻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吹管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筒状,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内螺纹;

所述第二连接部凸设在所述笙斗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脱离所述第二限位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圆筒状,所述第一限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周壁;

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外周壁的凹槽;

所述第一限位部选择性地容置于所述凹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脱离所述凹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周壁,并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呈波纹形;

所述凹槽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并且所述凹槽呈波纹 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凹槽的内周壁围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适配的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上套设有加固件。

进一步地,所述吹管还包括吹嘴和吹管主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吹管主体的一端,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吹管主体一体成型,所述吹嘴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吹管主体上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吹嘴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吹管主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与吹嘴相适配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芦笙,包括笙斗和分别与所述笙斗连接的发声部和吹管;

所述吹管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笙斗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向适配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吹管和所述发声部位于所述笙斗上相邻的两侧,所述发声部包括第一发声部和第二发声部,所述第一发声部与所述第二发声部间隔设置在所述笙斗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芦笙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芦笙通过吹管和笙斗的可拆卸连接,使得使用者在使用过该芦笙之后能将吹管从笙斗上取下,便于吹管中积水的处理,避免积水在吹管内将吹管腐蚀,改善了簧片沾水影响音色的情况。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时间,并且保证了芦笙的音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芦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IV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V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标:10-芦笙;100-吹管;110-吹管主体;111-第一气流通道;120-第一连接部;121-第一限位部;122-加固件;130-吹嘴;131-进气通道;200-笙斗;210-笙斗主体;220-第二连接部;300-发声部;310-笙苗;311-笙苗主体;3112-控音孔;312-扩音筒;320-第一发声 部;330-第二发声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芦笙10,其能够拆卸吹管100以方便将吹管100内部的积水处理。其中,芦笙10包括吹管100、笙斗200和发声部300,吹管100和发声部300分别与笙斗200连接,并且,吹管100和发声部300分别位于笙斗200上相邻的两侧。

吹管100包括吹管主体110、第一连接部120和吹嘴130。在本实施例中,吹管主体110为圆筒状,吹管主体110内部具有一个第一气流通道111。第一连接部120和吹嘴130分别设置在吹管主体110相对的两端,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0和吹嘴130均为圆筒状,吹嘴130上具有进气通道131,进气通道131与第一气流通道111连通,以使使用者能通过吹嘴130通过进气通道131将气流吹进吹管主体110,进而气流依次进入笙斗200和发声部300,使得发声部300发声。

第一连接部120与笙斗200可拆卸地连接,以使吹管100与笙斗 20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0与吹管主体110一体成型,第一连接部120的外径与吹管主体110的外径相同,并且第一连接部120的内周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第一连接部120通过内螺纹与笙斗200配合以实现吹管100和笙斗200的可拆卸连接。

吹嘴130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20连接于吹管主体110的另一端,吹嘴130用于使用者将流动的气流吹进吹管主体110,流动气流进一步流入笙斗200以及发声部300以使芦笙10发出声音。在本实施例中,吹嘴130呈圆筒状,并且吹嘴130外周壁的直径小于吹管主体110的外径,另外,吹嘴130的轴线与吹管主体110的轴线共线,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吹嘴130和吹管主体110的轴线也可以不共线,只要满足进气通道131与第一气流通道111连通即可。吹嘴130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吹管主体110远离第一连接部120的一端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与吹嘴130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吹嘴130与吹管主体11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吹嘴130与吹管主体11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使得吹嘴130和吹管主体110的结构较简单,制作吹嘴130和吹管主体110的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并且螺纹连接的联接可靠、使用方便以及可重复使用。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吹嘴130和吹管主体11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为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卡接等连接方式。

笙斗200包括笙斗主体210和第二连接部220,第二连接部220连接于笙斗主体210上连接发声部300的一侧,并且第二连接部220与第一连接部120相匹配,第二连接部220与第一连接部120选择性地连接,以使吹管100连接于笙斗200,或者第二连接部220与第一 连接部120相分离,以使吹管100从笙斗200上拆卸下来,以实现吹管100和笙斗200的可拆卸连接。

另外,在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上分别设置有加固件122,在本实施例中,加固件12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加固件122分别套设在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上。以避免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裂开,增强吹管100的强度,提高吹管100的使用时限。

在本实施例中,笙斗200具有容置空间(图未示),该容置空间用于流动的气流通过并导入至发声部300以使芦笙10发出声音。第二连接部220呈圆筒状,并且第二连接部220的外周壁上开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20上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第二连接部220与第一连接部120通过螺纹的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吹管100与笙斗200的可拆卸连接。

另外,发声部300设置在笙斗200上与吹管100相邻的侧面,并且发声部300包括多个笙苗310,多个笙苗310贯穿笙斗200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笙苗310包括笙苗主体311、扩音筒312,笙苗主体311的一端贯穿笙斗200,扩音筒312套设在笙苗主体311的另一端。另外,笙苗主体311呈圆筒状,并且笙苗主体311具有第二气流通道(图未示),第二气流通道用于气流的通过并使笙苗310发出声音。笙苗主体311位于笙斗200内部的部分上开设有安装槽(图未示),安装槽用于安装簧片,安装槽贯穿笙苗主体311一侧的周壁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流进笙斗200内部容置空间的流动气流通过安装槽并使得簧片上的簧舌震动发出声音,然后流动的气流流进第二气流通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笙苗主体311上开设有控音孔3112,控音孔3112用于控制笙苗310发出声音,控音孔3112贯穿笙苗主体311一侧的周壁并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使用时,使用者按住控音孔3112,设置被按住控音孔3112的笙苗310则发出声音,若使用者放开控音孔3112,则设置该控音孔3112的笙苗310不发出声音。以此来控制芦笙10发出不同的音调。

扩音筒312用于将发声部300发出的声音的响亮程度增大,以使芦笙10发出的声音更加的洪亮有劲。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笙苗310的长度分别不同,多个笙苗310分别并行设置在笙斗200上。另外,多个笙苗310的高度不相同,以致扩音筒312的高度不一。在本实施例中,扩音筒312可以套设在一个笙苗310上,也可以套设在多个笙苗310上。

多个笙苗310分别组成第一发声部320和第二发声部330,第一发声部320与第二发声部330间隔设置在笙斗200上,以使使用者在使用时,能将手从第一发声部320和第二发声部330之间的缝隙中穿过,使得使用者方便控制芦笙1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芦笙10通过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220之间的螺纹连接,实现吹管100与笙斗200的可拆卸连接,使得吹管100便于拆卸,方便处理吹管100中的积水,以避免吹管100腐烂,同时也避免了积水影响芦笙10的音色,保证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芦笙(图未示),其能够其能够拆卸吹管100以方便将吹管100内部的积水处理。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芦笙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芦笙10的区别在于,第一连接部120和第二连接部220的设置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1,第二连接部22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图未标),第一限位部121与第二限位部相配合以使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220相连接,或者第一限位部121脱离第二限位部以使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220相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0为圆筒状,第一限位部121凸设在第一连接部120的内周壁。另外,第二限位部为开设在第二连接部220外周壁的凹槽。第一限位部121选择性地容置于该凹槽中,以使第一连接部120与第二连接部220相连接,或者,第一限位部121脱离该凹槽,以使第一连接部120脱离第二连接部22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1环设于第一连接部120的内周壁,并且第一限位部121呈波纹型。于第二连接部220上,凹槽环设于第二连接部220,并且该凹槽也呈波纹型,同时该凹槽与第一限位部121相适配。波纹型的凹槽于第一限位部121的配合,以使的使用者在取下吹管100时,能稍作旋转就能轻松地取下吹管100,避免使用过大的力气直接拔下吹管100造成吹管100的破坏,增加了吹管100的使用寿命。另外,波纹型的第一限位部121与波纹型的凹槽相配合,也使得吹管100连接于笙斗200时不易产生轴向的旋转,避免给使用者带来不适。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1的截面为半圆形,该凹槽的内周壁同时也围成与第一限位部121相适 配的半圆形。

本实施例提供的芦笙采用了第一限位部121与凹槽的卡接,使得吹管100方便取下笙斗200,增加了芦笙的使用寿命,并且,第一限位部121与凹槽的配合也使得吹管100不易产生轴向的旋转,增强了使用者的体验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2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02月28日 13:18
    如果这些乐理能出版一书更佳
    0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02月28日 13:16
    你所作乐制方面有科学见解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