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琴调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8977发布日期:2018-11-09 20:01阅读:8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琴调弦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古琴调弦器,属于乐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古琴,是在中国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琴有七根琴弦,又称七弦琴。七根琴弦上起琴面上的“岳山”,经“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琴弦上结“蝇头”,由“绒扣”(细绳)套住“蝇头”穿过琴头连接于琴下“轸池”的七个“琴轸”上,琴弦尾部绕在两个“雁足”上固定。

古琴调音通过逆时针或顺时针拧动“琴轸”来带动“绒扣”的松紧而实现。由于“绒扣”上劲和回劲都很有限,因此古琴的调音只能是微调。特别是琴弦的尾部是固定在“雁足”上的,不能调节。这样的古琴构造带来二点不便:第一、古琴上弦必需使劲拉紧琴弦才能上好弦,但用力过度又会损伤琴弦。因此上弦的难度非常大,非专业人士不能为,特别是一些初学者,更是视古琴上弦为畏途,给古琴学习带来不便;第二、“蝇头”打结处会收紧,加之琴弦本身也存在应力,用久后会松弛,即使改变“琴轸”的调节度也不能解决,这时就必需重新上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实现轻松上弦、调弦、调音目的的古琴调弦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古琴调弦器,所述的古琴主要包括一安装有七根琴弦的琴体,所述的七根琴弦上起琴体的琴面上岳山,经龙龈,转向琴体的琴底一对雁足,琴弦上结蝇头,由绒扣(细绳)套住蝇头后穿过琴头连接于琴下轸池的七个琴轸上,琴弦尾部绕在雁足上并固定,所述的古琴调弦器由安装在雁足上的可拧动螺丝构成,且所述雁足通过固定安装的螺丝相对转动进行琴弦的拉紧或放松。

作为优选:所述的琴弦尾部绕在两个并排布置的雁足上固定,所述的雁足上两外侧端部分别轴向固定有一颗可拧动的螺丝,并使螺丝转动带动相应雁足的轴向转动,进行琴弦松紧度的调节。

本发明属于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在古琴上加装这一装置,无论是新琴,还是老琴,都可以实现轻松上弦、调弦、调音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介绍: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古琴调弦器,所述的古琴主要包括一安装有七根琴弦1的琴体2,所述的七根琴弦1上起琴体2的琴面3上岳山4,经龙龈5,转向琴体2的琴底6至少一雁足7,琴弦1上结蝇头,由绒扣(细绳)套住蝇头后穿过琴头连接于琴下轸池的七个琴轸8上,琴弦1尾部绕在雁足7上并固定,所述的古琴调弦器由安装在雁足7上的可拧动螺丝9构成,且所述雁足7通过固定安装的螺丝9相对转动进行琴弦1的拉紧或放松。

图中所示,所述的琴弦1尾部绕在两个并排布置的雁足7上固定,所述的雁足7上两外侧端部分别轴向固定有一颗可拧动的螺丝9,并使螺丝9转动带动相应雁足7的轴向转动,进行琴弦1松紧度的调节。

本发明通过在琴体的雁足处安装一个小装置,以实现在雁足处可以调节琴弦的松紧度,从而可以克服以上两点不便:一是轻松上弦,无需用力,人人可以上弦;二是琴弦变松后,无需重新上弦,在雁足处调节即可,克服反复上弦的麻烦。同时,本发明小巧玲珑,隐藏在“雁足”下面,不改变古琴的构造,不影响古琴古朴的形象。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古琴调弦器,所述的古琴主要包括一安装有七根琴弦的琴体,所述的七根琴弦上起琴体的琴面上岳山,经龙龈,转向琴体的琴底一对雁足,琴弦上结蝇头,由绒扣套住蝇头后穿过琴头连接于琴下轸池的七个琴轸上,琴弦尾部绕在雁足上并固定,所述的古琴调弦器由安装在雁足上的可拧动螺丝构成,且所述雁足通过固定安装的螺丝相对转动进行琴弦的拉紧或放松;本发明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要在古琴上加装这一装置,无论是新琴,还是老琴,都可以实现轻松上弦、调弦、调音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黄家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海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05.14
技术公布日:2018.11.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