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十三孔陶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66595阅读:1407来源:国知局
新型十三孔陶笛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陶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
【背景技术】
[0002]陶笛是风靡全世界的陶土乐器。中国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呜嘟”,呜嘟是人类迄今最早的哨口式陶土乐器(既是陶笛),“呜嘟”基本上都有6-10个指孔(除去哨口不算)。现今世界上使用的陶笛多是十二孔陶笛,十二孔陶笛是由日本人明田川孝在意大利人十孔陶笛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所以他们称之为“Ocarina”(在意大利语里是小鹅的意思)。“呜嘟”和十二孔陶笛自身音域窄,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普及。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复管陶笛,复管陶笛是在十二孔陶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腔体。复管陶笛的出现虽然拓展了陶笛的高音音域,但现今技术中的复管陶笛最低音还是保留在6(La),且大多数陶笛低音6(La)声音虚、音量较弱、音准也很难控制,气息稍微控制不当6(La)就会变成6#(La#),音准难以保证。
[0003]另外,世界所流行的12孔陶笛指孔和指法的不统一,从而使陶笛在演奏作品创作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现有技术中的12孔陶笛按指法类型一般分为:(l)、Aktea指法陶笛:这种指法类型的陶笛属于早期的十二孔陶笛,由于指孔位置设计的不合理、操作上比较不方便所以现在很少见到,这种指法在十根手指控制的十个主指孔之上,又在右手中指指孔(B)前和右手食指指孔(A)后分别各加了右手中指副孔(M)和右手食指副孔(K),使陶笛的音域从低音6(La)到高音的4(Fa)有了13度音的音域,其笛身正面腔体板和笛身背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请参阅图1、图2所示;(2)、Nighe指法陶笛:这也是我国国内与港澳台比较常见指法的陶笛,这种指法类型的陶笛在十根手指控制的十个主指孔之上,左手中指指孔后加了一个左手中指副孔(L)、在右手中指指孔前加了一个右手中指副孔(M),使陶笛的音域从低音6(La)到高音的4(Fa)有了13度音的音域,其笛身正面腔体板和笛身背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请参阅图1、图3所示;(3)、Tiamo指法陶笛:这种指法的陶笛在韩国比较流行,日本、港澳台、和国内也有一少部分人在用这种指法的陶笛,这种指法是在十根手指控制的十个主指孔之上,在右手食指指孔前加了一个右手食指副孔(K)、在右手中指指孔加了一个右手中指副孔(M),使陶笛的音域从低音6(La)到高音的4(Fa)有了13度音的音域,其笛身正面腔体板和笛身背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请参阅图1、图4所示。
[0004]现在人们常用的复管陶笛基本上是由Nighe指法陶笛和Tiamo指法陶笛改进而产生的,虽然大大的拓展了陶笛的高音音域但还是无法统一陶笛指法,也因为低音音域的限制在演奏曲目和创作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更限制了陶笛的普及与发展。
[0005]在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3179498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十三孔陶笛,这种十三孔陶笛是在现有十二孔陶笛的基础上,在右手拇指指孔旁边开一个大孔并安装按键,这种陶笛存在着如下缺点:(I)、音色不好、音域窄,增加的大孔会使空气大量流失造成空气柱震动不好,形成低音弱、高音虚,甚至有些时候吹不出声音,音域无法达到现有的12孔复管陶笛从低音的6(La)到高音高音两个点的5(Sol)的21度音或以上音域宽度;(2)、制作工艺繁琐、操作不方便,这种设计需要安装特制的按键,制作和保养工艺繁琐,演奏者在演奏速度比较快的曲目的时候的操作不方便,更没有考虑到半音阶的操作;(3)、不能统一各国陶笛的指法,不利于陶笛的推广和普及,很难得到国际上陶笛爱好者的认可。
[0006]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作出改进,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这种新型十三孔陶笛适于世界上的多种演奏指法习惯,有利于世界陶笛指法的统一,同时具有音域宽、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的优点。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这样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由笛身正面腔体板和笛身背面腔体板组成带有吹口的笛身本体,笛身背面腔体板上设有发音孔、左手拇指孔和右手拇指孔,其特征在于:笛身正面腔体板的一侧设有顺序排列分布的右手食指指孔、右手中指指孔、右手无名指指孔、右手小指指孔,笛身正面腔体板的另一侧顺序排列分布左手食指指孔、左手中指指孔、左手无名指指孔、左手小指指孔,所述右手食指指孔前设有右手食指副孔,所述右手中指指孔前设有右手中指副孔,所述左手中指指孔后设有左手中指副孔。
[0009]本发明新型十三孔陶笛将笛身正面腔体板副孔增加至3个,结合人体工程学对副孔的位置进行了合理分布,将陶笛最低音由低音6(La)扩展到了低音5(Sol),将陶笛的音域拓展到了极限,有效的解决了陶笛原有的低音6(La)声音虚、音量较弱、音准难控制的问题,使低音6(La)发音饱满有力,且又多了一个低音5(Sol)拓展了低音音域。本发明的十三孔陶笛运用到复管陶笛上(复管陶笛有双腔、三腔、四腔、五腔等等),同样会使复管陶笛的第一腔体(主腔体)最低音由低音6(La)增加到了低音5(Sol)。本发明结合了世界上多种陶笛指法,无论使用哪种指法的陶笛爱好者均能直接上手,无需学习新的指法和改变演奏习惯,从而对世界陶笛指法的统一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1]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12孔陶笛和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十三孔陶笛的笛身背面腔体板指孔分布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Aktea指法陶笛的笛身正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Nighe指法陶笛的笛身正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Tiamo指法陶笛的笛身正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型十三孔陶笛的笛身正面腔体板的指孔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新型十三孔陶笛应用在复管陶笛上的笛身正面腔体板指孔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新型十三孔陶笛应用在复管陶笛上的笛身背面腔体板指孔分布示意图。
[0012]图中:1、笛身正面腔体板;2笛身背面腔体板;A右手食指指孔;B右手中指指孔;C右手无名指指孔;D右手小指指孔;E左手姆指孔;F右手姆指孔;G左手食指指孔;H左手中指指孔;I左手无名指指孔;J左手小指指孔;K右手食指副孔;L左手中指副孔;M右手中指副孔;O发首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4]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由笛身正面腔体板I和笛身背面腔体板2组成带有吹口的笛身本体,笛身背面腔体板2上设有发音孔0、左手拇指孔F和右手拇指孔E,笛身正面腔体板I的一侧设有顺序排列分布的右手食指指孔A、右手中指指孔B、右手无名指指孔C、右手小指指孔D,笛身正面腔体板I的另一侧顺序排列分布左手食指指孔G、左手中指指孔H、左手无名指指孔1、左手小指指孔J,所述右手食指指孔A前设有右手食指副孔K,所述右手中指指孔13如设有右手中指副孔M,所述左手中指指孔H后设有左手中指副孔L。
[0015]本发明在最基础的十根手指的主指孔之上又分别在右手食指指孔A、右手中指指孔B和左手中指指孔H的傍边各加了一个副孔,将陶笛的最低音由低音6(La)扩展到了低音5(Sol),将陶笛的音域拓展到了极限,有效的解决了陶笛原有的低音6(La)声音虚、音量较弱、音准难控制的问题,使低音6(La)发音饱满有力,且又多了一个低音5(Sol)拓展了低音音域。
[0016]本发明所述的十三孔陶笛运用到三腔复管陶笛上,其指孔分布如图6、图7所示,从而将复管陶笛的最低音拓展到与小提琴一样的低音5(Sol),而在高音方面甚至会超过小提琴的音域,使大部分小提琴的曲目可以移植到陶笛上。这样的设计对于陶笛的曲目创作、曲目移植、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本发明也可应用到双腔、四腔、五腔等陶笛上,原理相同。
[001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由笛身正面腔体板和笛身背面腔体板组成带有吹口的笛身本体,笛身背面腔体板上设有发音孔、左手拇指孔和右手拇指孔,其特征在于:笛身正面腔体板的一侧设有顺序排列分布的右手食指指孔、右手中指指孔、右手无名指指孔、右手小指指孔,笛身正面腔体板的另一侧顺序排列分布左手食指指孔、左手中指指孔、左手无名指指孔、左手小指指孔,所述右手食指指孔前设有右手食指副孔,所述右手中指指孔前设有右手中指副孔,所述左手中指指孔后设有左手中指副孔D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十三孔陶笛,这种新型十三孔陶笛在右手食指指孔前设置了右手食指副孔、在右手中指指孔前设置了右手中指副孔、在左手中指指孔后设置了左手中指副孔。本发明结合人体工程学对陶笛指孔的位置进行了合理分布,将陶笛最低音由低音6(La)扩展到了低音5(Sol),将陶笛的音域拓展到了极限。本发明适于世界上的多种演奏指法习惯,有利于世界陶笛指法的统一,同时具有音域宽、结构简单、容易制作的优点。
【IPC分类】G10D7/00
【公开号】CN105529013
【申请号】CN201610068315
【发明人】路铜柱
【申请人】路铜柱
【公开日】2016年4月2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