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声琵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82134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声琵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声琵琶,属于电声乐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琵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演奏指法丰富多样,表现力强,经久不衰。其曲目也是源远流长,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琵琶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发展演化的历史。怎样让它成为一个通古达今、中西合璧的乐器,一直是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及制作大师们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实践活动。
[0003]如图1所示,传统的琵琶包括头部、颈部和腹部。其中,腹部包括品、面板、附手和弦。在演奏时,琵琶演奏家采取坐姿将传统的木制琵琶放置在腿上,通过贴附在琵琶腹部附近的外置话筒扩音,弹出音律后通过音响将其声音扩大,但这种演奏方式受限于场地、坐姿,并不适合于需要在舞台上来回走动的现代表演场合,例如:音乐节、室外表演以及电声摇滚音乐会等。
[0004]在公告号为CN20166720IU的中国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旨在解决传统木制琵琶通过音响将声音扩大,扩大后的声音只有一种音色,音质不够纯净的技术问题的水晶电子琵琶。它包括弦、弦轴、面板、琴码和附手,面板中部上设置琴码,下端设置附手,琴码设置在弦的下部,琴码前部设置有拾音器,弦经过琴码与弦轴连接,附手下部的面板上设置有电子综合效果器,拾音器与电子综合效果器电连接。但是,上述水晶电子琵琶仍然采用传统的木制附手,经过拾音器放大后不能很好地表现琵琶的固有音色;采用DIGITECH RP90电子综合效果器虽然可以对乐音进行提纯、美化,但容易造成丧失琵琶固有音色的不良后果。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声琵琶。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电声琵琶,包括头部、颈部和腹部,所述腹部包括品、附手和琴弦,还包括:
[0008]拾音器和音频输出插孔,其中,
[0009]贴附在面板上面的所述拾音器位于所述品与所述附手之间,与所述品接近;所述拾音器的高度小于所述琴弦与所述面板之间的距离;
[0010]在所述拾音器与所述附手的一侧设置有音频输出插孔。
[0011]其中较优地,还设置有音量控制器,所述音量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拾音器与所述附手的一侧。
[0012]其中较优地,所述拾音器设置有地线16和输出端17 ;所述音量控制器设置有输入端63、输出端62和地线61 ;其中,所述拾音器的地线16连接至所述音量控制器的地线61,所述输出端17连接至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入端63。
[0013]其中较优地,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出端62连接至所述音频输出插孔的输入端51,所述音量控制器的地线61连接至所述音频输出插孔的输入端52。
[0014]其中较优地,所述附手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此时,所述拾音器是DiMarz1 DP218。
[0015]其中较优地,所述附手采用竹木材料制成。
[0016]其中较优地,所述附手由电贝司琴桥或架弦器替代。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I)本电声琵琶的音色、音质纯净优美,保持传统琵琶的风格,但表现力更加宽阔;
[0019](2)本电声琵琶改变了传统坐姿的演奏方式,将古典与现代以及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适应了现代音乐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传统琵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声琵琶的主视图;
[00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双线圈拾音器的示意图;
[0023]图4是上述双线圈拾音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声部分的电路原理图;
[0025]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声部分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声琵琶,可以在保持传统琵琶音色的前提下引入电声元素,尤其适用于音乐节、室外或电声摇滚音乐会等演出场合。该电声琵琶可以采用站立方式进行演奏,有效解决演出方式的局限。
[0028]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声琵琶,包括:头部、颈部和腹部。其中,在腹部面板上,设置有:拾音器1、品2、附手3、琴弦4、音频输出插孔5和音量控制器6。如图2所示,拾音器I位于品2与附手3之间,其位置稍微靠近品2,并贴附在面板上面;同时拾音器I的高度小于琴弦4与面板之间的距离。拾音器I在品2的下方位置可以合理地感受到琴弦4的振动。在拾音器I与附手3的右侧设置有音频输出插孔5、音量控制器6。拾音器I感受到琴弦4振动时,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音频输出插孔5将电信号以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至音响设备,从而在保持传统琵琶音色的同时,也适合在现代演出场合的需要。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拾音器I采用双线圈拾音器,优选为DiMarz1DP218。如图3所示,拾音器I具有两个输出端,即地线16和输出端17。如图4所示,音量控制器6带有3个接线端子,即输入端63、输出端62和地线61。其中,拾音器I的地线16连接至音量控制器6的地线61,输出端17连接至音量控制器6的输入端63。音量控制器6的输出端62连接至音频输出插孔5的输入端51,音量控制器6的地线61连接至音频输出插孔5的输入端52,输入端52也是地线。
[0030]如图5所示,在线圈12内部设置有磁性螺钉11,在两个线圈12与磁性螺钉11的下面设置有磁铁13,用于产生磁感线15。当琴弦4在铜丝绕制的线圈12内震动切割被该线圈所缠绕的磁芯产生的磁感线15时,线圈内感应出电信号并流出,电信号通过线圈引线14引出。感应电流的强弱取决于切割磁感线的多寡(琴弦4振幅)、切割频率(琴弦4震动频率)和磁感线自身的强弱。如图6所示,当琴弦4振动时,拾音器I采集琴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音量控制器6的调节,通过音频输出插孔以有线或无线方式输出到音响设备。
[003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附手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或可用电贝司琴桥或架弦器替代,可以承受加强后的琴弦4的拉力,使琴弦4的音色表现更清晰。这种金属附手虽然部分改变了琵琶的原有音色,但在与DiMarz1 DP218拾音器相互配合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演绎出电声状态下的琵琶音色。
[003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附手3仍然采用竹木材料制成。在使用时,这种竹木附手能够承受的拉力较小。通过音频输出插孔5输出的音乐,其音质更偏向于未改装前琵琶的音色,即对琵琶的声音进行了简单放大。
[003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声琵琶的音色、音质纯净优美,有传统琵琶的风格,但表现力更加宽阔。同时,该电声琵琶改变了传统坐姿的演奏方式,将古典与现代以及流行音乐进行有机结合,适应了现代音乐的需求。
[003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声琵琶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的前提下对它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动,都将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主权项】
1.一种电声琵琶,包括头部、颈部和腹部,所述腹部包括品、附手和琴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拾音器和音频输出插孔,其中, 贴附在面板上面的所述拾音器位于所述品与所述附手之间,与所述品接近;所述拾音器的高度小于所述琴弦与所述面板之间的距离; 在所述拾音器与所述附手的一侧设置有音频输出插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音量控制器,所述音量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拾音器与所述附手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拾音器设置有地线(16)和输出端(17);所述音量控制器设置有输入端¢3)、输出端(62)和地线(61); 其中,所述拾音器的地线(16)连接至所述音量控制器的地线(61),所述输出端(17)连接至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入端(6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音量控制器的输出端¢2)连接至所述音频输出插孔的输入端(51),所述音量控制器的地线¢1)连接至所述音频输出插孔的输入端(5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手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拾音器是DiMarz1 DP218。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手采用竹木材料制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琵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手由电贝司琴桥或架弦器替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声琵琶,包括头部、颈部和腹部,腹部包括品、附手和琴弦,还包括:拾音器和音频输出插孔,其中,贴附在面板上面的拾音器位于品与附手之间,与品接近;拾音器的高度小于琴弦与面板之间的距离;在拾音器与附手的一侧设置有音频输出插孔。本电声琵琶的音色、音质纯净优美,有传统琵琶的风格,但表现力更加宽阔,适应了现代音乐的需求。
【IPC分类】G10H3-18
【公开号】CN204390729
【申请号】CN201420749041
【发明人】管亚东
【申请人】管亚东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