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6722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乐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古琴作为我国由古至今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于孔子时期就已盛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文人四艺之首的重要地位。在形制上古琴琴身以琴面与底板胶合成一个共呜箱,琴面系有七根弦即七弦琴,古琴整体由桐木或梓木制造,琴身长约120厘米、宽约20厘米及厚约6厘米,轸子长约4.4厘米及宽约1.5厘米;在艺术上古琴的音域宽且温厚,音色古朴而典雅,内涵丰富,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
[0003]古琴在每次弹奏前都需要根据琴曲的不同要求进行调弦定音,而调弦定音通常是采用传统的绒到旋绕轸颈的方式调节音的高低和变调,因此古琴轸子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是目前采用古琴轸子调弦定音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方面是调弦特别费力,由于琴弦需要紧到一定的位置才能达到所需音调,这就要求操作者的指力及腕力达到一定的力度才能旋转古琴轸子,而一般情况下妇女及儿童是很难旋转动古琴轸子的,对七根弦进行调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以致于妇女或儿童弹奏古琴前都需要请调琴师或男士帮助调弦定音。二是调弦非常频繁,由于套接于古琴轸子上的绒线自身的张力及受温度与湿度的变化等因素的作用而时刻影响着绒线连接的琴弦的松紧度,从而极容易使得琴弦固定好的音高失准而走音,又称跑弦,如古琴在后台调好音后移到前台则出现弦松的现象,导致弹奏者在演奏前仍然需要再进行一次调弦定音。造成古琴跑弦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轸子与轸池之间的摩擦力小而引起的,导致轸子与轸池之间摩擦力小的原因有这两方面:一是轸子与轸池长时间地旋转摩擦使得轸子与轸池之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以致轸子与轸池之间的摩擦系数变小;二是由于轸子的轸项的顶面部位面积较小,致以轸子与轸池的接触面小而使得轸子在轸池上容易打滑。
[0004]好的古琴应具备用料传统、考宄;工艺传统、精良;声音表现中正;外观符合审美等条件,也就是说从古到今对古琴的选材有着非常特别的要求。古琴上除了琴弦之外的其它部件均由木质材料制作,新的木质材料制成的琴难出好音,年代久远的木材可以用来制成古琴的不多,通常斫琴用的木材一般选用老木。因老木不易变形、开裂且木性较稳定,以致于求一段良木斫琴成为历来琴人的终极追求。
[0005]目前人们采用西洋乐器调节钮的蜗轮及蜗杆等齿轮传动的方式在古琴上对音高进行调节定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古琴利用轸子调弦定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非常省力,但不论是齿轮传动还是螺旋传动的方式他们均需要采用金属材料制作齿轮、螺母及螺杆等部件安装到古琴的底板及轸子上,如专利号为201420418405.2的“一种古琴调弦定音琴轸装置”、专利号为03245441.4的“螺旋拉杆琴轸”及专利号201320107221.X的“不走音古琴轸子”等专利技术均是采用将金属部件安装到古琴的本体或轸子上,这不仅改变了古琴的形制,也破坏了古琴的音域,使得古琴在艺术殿堂中失去崇高的地位,从而让古琴没有了古朴典雅的传统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改变了古琴的面板、底板或轸子的木质结构,则对古琴来说是颠覆性的破坏,即在古琴的面板、底板或轸子中添加金属部件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古琴本体中人为地添加非木质材料如金属只能导致一把传世好琴变为垃圾琴。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保证音域且调弦省力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所述古琴包括轸子及轸池,所述轸子包括轸项,轸项的顶面中部设置有顶孔,所述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为设置有中心孔的正多棱柱体的螺帽,所述螺帽的中心孔的圆形截面积大小与轸项的顶孔的圆形截面积大小对应相等,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上端面及下端面的面积均大于或等于轸项的顶面的面积。
[0008]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下端面上等距离设置若干个径向排列的凸板,轸项的顶面上等距离设置有与螺帽下端面上的凸板相对应的径向排列的凹槽。
[0009]所述正多棱柱体为正六棱柱体。
[0010]所述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下端面上等距离设置4个径向排列的凸板,轸项的顶面上等距离设置有4个径向排列的凹槽。
[00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因本实用新型的两端面通常比轸子的顶面大,以致本实用新型的一端面与轸子的顶面啮合后则另一端面与轸池接触面比轸子的顶面与轸池接触面大,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摩擦力,大大地降低了古琴容易走音即跑弦现象的发生;因本实用新型采用螺帽的结构而适合扳手操作,极大地减轻了古琴调弦定音的难度,也方便妇女或儿童弹奏时能轻松旋转定调;本实用新型使用久后若采取更换措施,相对于轸子本体的更换则更方便,成本也低廉;本实用新型完全由木质材料制作,没有破坏古琴的形制,继续传承了古琴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与轸子结合的剖示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与轸子的拆分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轸子结合的剖示图;
[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轸子的拆分图。
[0019]图中:1、轸子,2、轸项,3、顶面,4、顶孔,5、中心孔,6、螺帽,7、上端面,8、下端面,9、凸板,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一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所述古琴包括轸子I及轸池,轸子I包括轸项2,轸项2的顶面3中部设置有顶孔4。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为设置有中心孔5的正六棱柱体的螺帽6,螺帽6的中心孔5的圆形截面积大小与轸项2的顶孔4的圆形截面积大小对应相等,正六棱柱体的螺帽6上端面7及下端面8的面积均大于轸项2的顶面3的面积。
[0021]螺帽6的上端面7的面积比轸项2的顶面3的面积大,这使得螺帽6的上端面7代替轸项2的顶面3与轸池接触而增大了摩擦力,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止古琴跑弦;同时螺帽6的下端面8与轸项2的顶面3的接触面因使用久后致摩擦力变小即出现打滑现象时可很方便地更换新的螺帽6,成本也非常低廉;因螺帽6是正六棱柱体,用扳手可非常轻松地旋转螺帽6,因此妇女或儿童在演奏前使用扳手很容易对古琴进行调弦;特别是螺帽6采用与古琴本体相应的硬质木料制作,没有改变古琴的形制,也没有破坏古琴的音域。
[0022]实施例二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正六棱柱体的螺帽6下端面8上等距离设置4个径向排列的凸板9,轸项2的顶面3上等距离设置有与螺帽6下端面8上的凸板9相对应的4个径向排列的凹槽10,其它设置与实施例一同。螺帽6的下端面8上设置的凸板9与轸子I的顶面3上设置的凹槽10相配合可更好地调弦定音,也消除了轸子I的顶面3与螺帽6下端面8因摩擦力小而打滑的现象发生。
【主权项】
1.一种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所述古琴包括轸子及轸池,所述轸子包括轸项,轸项的顶面中部设置有顶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为设置有中心孔的正多棱柱体的螺帽,所述螺帽的中心孔的圆形截面积大小与轸项的顶孔的圆形截面积大小对应相等,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上端面及下端面的面积均大于或等于轸项的顶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下端面上等距离设置若干个径向排列的凸板,轸项的顶面上等距离设置有与螺帽下端面上的凸板相对应的径向排列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多棱柱体为正六棱柱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下端面上等距离设置4个径向排列的凸板,轸项的顶面上等距离设置有4个径向排列的凹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涉及一种乐器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目前古琴调弦定音费力等问题。该便于古琴轸子调音装置为设置有中心孔的正多棱柱体的螺帽,所述螺帽的中心孔的圆形截面积大小与轸项的顶孔的圆形截面积大小对应相等,所述正多棱柱体的螺帽上端面及下端面的面积均大于或等于轸项的顶面的面积。使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保证音域且调弦省力。
【IPC分类】G10D3-14
【公开号】CN204577077
【申请号】CN201520303764
【发明人】缪悦颜
【申请人】缪悦颜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