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606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和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具有前表面、后表面、两第一侧面和两第二侧面,两第一侧面分别连接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左右两侧缘,所述两第一侧面分别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具有夹角,两第二侧面分别连接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上下两侧缘。由于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将第一侧面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之间设置一夹角,从而有效的调整背光源发出的光在反射片中的光路,进而解决直下式入光造成的四周暗影。
【专利说明】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液晶电视背光源的入光方式主要为侧入式和直下式。侧入式入光方式是将LED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通过LED光源发出的光在导光板内传播并由网点把光反射出导光板而投射到液晶屏上。直下式入光方式是将LED光源以矩阵的形式均匀的设置在反射片的后方,LED光源发经反射片、扩散板将光导出而投射到液晶屏上。
[0003]然而由于直下式入光方式是将LED光源以矩阵的形式均匀的设置在扩散板的下面,因此在LED光源的颗数较少或成本较低时往往难以同时兼顾中心亮度和光学品味两个指标,从而造成液晶屏出现四周暗影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直下式入光造成的四周暗影。
[000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和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具有前表面、后表面、两第一侧面和两第二侧面,两第一侧面分别连接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左右两侧缘,所述两第一侧面分别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具有夹角,两第二侧面分别连接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上下两侧缘。
[0006]优选地,所述背光源具有多个以矩阵形式排列的设置在反射片的后表面上的光源,其中临近反射片之后表面左右两侧缘的光源与反射片的后表面的相应侧缘之间的距离为光源之间距离的0.34倍至0.56倍。
[0007]优选地,所述背光源为LED背光源,所述光源为LED光源。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的夹角在50度至66度之间。
[0009]优选地,所述两第二侧面也分别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具有夹角。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侧面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的夹角在50度至66度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反射片前方的扩散片。
[0012]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框、液晶屏、上述背光模组和背板。
[0013]由于本实用新型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的反射片将第一侧面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之间设置一夹角,从而有效的调整背光源发出的光在反射片中的光路,进而解决直下式入光造成的四周暗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视图;[0015]图2为图1所示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3为图2所示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片和LED背光源组合后的立体组合图;
[0017]图4为图3所示反射片和LED背光源组合后沿A-A线的截面图;
[0018]图5为图3所示反射片和LED背光源组合后沿B-B线的截面图。
[001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请参阅图1至图3,其揭示了本实用新型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框100、液晶屏200、背光模组300和背板400。
[0022]请参阅图1和图2,前框100具有框体110以及从框体110垂直延伸出来的侧边120。液晶屏200固定在框体110上。
[0023]请参阅图2至图4,背光模组300具有反射片310、扩散片320以及LED背光源330。反射片310设置在液晶屏200的后方,其具有前表面311、后表面312、两第一侧面313和两第二侧面314。前表面311和后表面312均呈方形。两第一侧面313分别连接在前表面311和后表面312的左右两侧缘,该第一侧面313向外倾斜,且其与垂直反射片310的方向具有夹角α,该夹角α的范围在50度和66度之间,亦即50度≤夹角α <66度。两第二侧面314分别连接在前表面311和后表面312的上下两侧缘,该第二侧面314也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310的方向具有夹角β,该夹角β的范围也在50度和66度之间。
[0024]请参阅图2,扩散片320设置在反射片310和液晶屏200之间,用于对经过反射片310的光进行散射,从而使光均匀的投射到液晶屏200上。
[0025]请参阅图3至图5,LED背光源330具有多个以矩阵形式排列的LED光源331,相邻的LED光源331之间具有预定距离P。LED光源331设置在反射片310的后表面312上,且临近反射片310之后表面312左右两侧缘的LED光源331分别与后表面312相应侧缘之间具有预定距离L,该预定距离L在预定距离P的0.34倍和0.56倍之间,亦即0.34倍的预定距离P <预定距离L < 0.56倍的预定距离P。
[0026]请参阅图2,背板400具有盖板410以及从盖板410的侧缘延伸出来的侧板420,盖板410置于LED背光源330的后方,侧板420固定在前框100的侧边120上,从而在盖板410和框体110之间形成容纳液晶屏200和背光模组300的容纳空间。
[0027]由于本实用新型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反射片310的第一侧面313与垂直反射片310的方向之间设置有50度至66度的夹角α,从而有效的调整LED背光源330发出的光在反射片310中的光路,进而降低直下式入光造成的四周暗影;此外,本实用新型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LED背光源330将预定距离L设置在预定距离P的0.34倍和
0.56倍之间,以进一步调整LED背光源330发出的光在反射片310中的光路,从而进一步降低直下式入光造成的四周暗影。
[0028]经以32寸的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经实验,在两第一侧面313与垂直反射片310的方向平行时,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由中心向四边逐渐变暗而造成的四周暗影明显,在以预定距离L=0.56倍的预定距离P、且夹角α =50度时,预定距离L=0.4倍的预定距离P、且夹角α =63度时,预定距离L=0.34倍的预定距离P、且夹角α =66度时以及预定距离L=0.44倍的预定距离P、且夹角α =66度时四组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因第一侧面313反射会引起光路的改变,且随着夹角α的增大,第一侧面313反射到液晶屏200边缘的光逐渐增多,从而造成液晶屏200边缘的亮度逐渐增大;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因预定距离L的增大也会引起光路的改变,从而造成第一侧面313反射到液晶屏200边缘的光逐渐减少,进而造成液晶屏200边缘的亮度逐渐减小。为明显降低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四周暗影较明显,使其中心亮度和光学品味效果同时符合要求,夹角α的范围选择在50度和66度之间以及预定距离L选择在预定距离P的0.34倍和0.56倍之间为佳。
[002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和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具有前表面、后表面、两第一侧面和两第二侧面,两第一侧面分别连接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左右两侧缘,所述两第一侧面分别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具有夹角,两第二侧面分别连接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上下两侧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具有多个以矩阵形式排列的设置在反射片的后表面上的光源,其中临近反射片之后表面左右两侧缘的光源与反射片的后表面的相应侧缘之间的距离为光源之间距离的0.34倍至0.56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为LED背光源,所述光源为LED光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的夹角在50度至66度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二侧面也分别向外倾斜并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具有夹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面与垂直反射片的方向的夹角在50度至66度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反射片前方的扩散片。
8.一种直下式入光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前框、液晶屏和背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屏和背板之间的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中所述的背光模组。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3731204SQ201320877882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周立志 申请人:Tcl海外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