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292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灯具的发光结构,特别是一种安装在车辆前侧的灯具模块,凭借两种不同的反射结构以形成不眩光且清晰的配光图案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车辆前侧的灯具模块又可称作为头灯(Headlight),其中所具备的光源,随着近年的节能环保的诉求及行车时的发光效率,渐渐往发光二极管头灯(LEDHeadlights)发展,使用发光二极管头灯的频率逐渐升高。发光二极管头灯的发光结构需使用遮板或挡板通过透镜的成像,形成清楚的明暗截止线(Cut-offline),避免对于对向来车产生眩光,但也因为遮板或挡板而阻碍了发光二极管头灯的使用效率,而降低了光源的使用效率。美国专利第8746941号,其中在车灯发光结构中,前端挡光的挡板或遮板上设立一凸起部,凸起部可以将光遮蔽,并使所形成的配光图案中部分区域截止线下降,而不会对对向驾驶产生眩光,但缺点则是所形成的截止线会模糊不清;美国专利第8287165号、第7722232号及欧洲专利第2187116号,其中也设立一凸起部或凸条,以减弱对对向驾驶的眩光,使得所投射出的光符合法规的规定,但缺点是所照射的亮度会明显偏暗,影响自身驾驶者的辨识;美国专利第8092059号,其中凭借发光结构的前端形成一斜面,以将对向驾驶端所产生的光遮蔽,以符合法规,但缺点也是将投射至对向的光遮蔽,连带影响驾驶者前方所投射的光的亮度变暗许多;美国专利第20100309679号,其中也于发光结构的前端形成一斜面作遮光,但提供两个光源的成本太高,且没有补光结构会使暗区太弱,而不能通过法规要求;美国专利第8820993号,其中利用一凹洞结构,将光投射出以改善光强度,并使截止线的对比度下降。承接上段,现有的车灯技术中,所揭示的技术多以改善眩光问题为主,避免对对向驾驶产生眩光,但却容易减少自身车灯的发光效率及光的照射强度,光的照射强度不足则会使明暗截止线变得模糊不清,及容易减低对于自身路面的辨识度。因此,本发明有鉴于现有技术及现有车灯技术的缺失,提出了一种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以减弱对向车道的眩光及增强自向车道的光强度,并形成清晰的明暗截止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在符合法规的情况下,灯光投射在地面上时,会减弱对于对向来车的眩光,以避免会车时,对向来车的驾驶会产生太刺眼的光线;以及,增强自向车道的光强度,避免因为减弱对向车道的光线而影响自身车灯的光强度,使自身驾驶仍然可以清楚辨识前方的道路状况,以提升夜间的行车安全性。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安装于车辆前侧的照射灯具中,凭借光的反射及折射,于前方地面投射出一配光图案,以供车辆驾驶作照明之用。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反射罩,其内侧具有一反射面;一基座,其设置于该反射罩下方,且该基座的后端与该反射罩相连接,该基座的后端具有一发光组件,以作为第一焦点的位置,且该发光组件投射出光线至该反射罩,并凭借该反射面反射至该基座上,以作为第二焦点的位置;一挡片,其设置于该基座的前端,该挡片自该基座的前端两侧逐渐往中心延伸以成一弧形状,并凸向该基座的后端,且该挡片的最凸点位于该第二焦点的位置;一第一反射体,其设置于该基座的前端并位于该挡片后方,且位于该最凸点的靠车辆驾驶者同方向的一侧,该第一反射体顶部具有一反射斜面,该反射斜面自该基座的前端向后端方向以向上倾斜;一第二反射体,其设置于该基座的前端并位于该挡片前方,并位于该最凸点的另一侧,该第二反射体顶部具有一挡光斜面,该挡光斜面自前方向后方往下倾斜;及一投影透镜组,其接合至该基座的前端,以使该发光组件投射至该反射罩的该光线经该基座上的该挡片及该第二反射体所透射与该第一反射体所反射至该投影透镜组中,以折射以形成一配光图案。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称该第一焦点及该第二焦点间的距离是一焦距。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反射体与该挡片的距离介于零至该焦距的十分之一,该第一反射体的高度与该挡片同高或比该挡片的高度高出该焦距的十分之一以内,该第一反射体与该第二焦点的距离介于零至该焦距的十分之一。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二反射体与该挡片的距离介于零至该焦距的十分之一,该第二反射体的高度与该挡片同高或比该挡片的高度低于该焦距的十分之一以内,该第二反射体与该第二焦点的距离介于零至该焦距的十分之一。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挡片自该基座上的高度是该焦距的三十八分之一至该焦距的八分之一。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反射体距离该挡片0~7毫米,该第二反射体距离该挡片0~7毫米。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挡片自该基座上的高度是4~8毫米。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反射体自该基座上的高度是5~10毫米,该第二反射体自该基座上的高度是2~5毫米。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挡光斜面的倾斜角度是15~70度。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反射斜面的倾斜角度是3~8度。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第一反射体能够增强所形成于该配光图案上的该光线亮度,及该第二反射体能够减弱所形成于该配光图案上的该光线亮度。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基座还包含:一遮光板,其设置于该反射罩下方,且该遮光板的后端与该反射罩相连接,该遮光板的后端具有该发光组件,该遮光板的前端具有该挡片、该第一反射体及该第二反射体;及一散热器,其设置于该遮光板下,用于散去该发光组件所产生的热能。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投影透镜组还包含:一连接座,其接合至该基座的前端;及一透镜,其设置于该连接座的前端,以折射该挡片及该第二反射体所透射与该第一反射体所反射的该光线。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发光组件是发光二极管。所述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其中:该反射罩的该反射面是会聚型反射面。本发明使用的时候,第一反射体设置在基座的前端并位于挡片的后方,且位于最凸点的靠车辆驾驶者同方向的一侧,例如车辆驾驶的驾驶位置在左边时,第一反射体则也位于左边与驾驶位置同侧,第一反射体的顶部具有一反射斜面,其自基座的前端向后端方向以向上倾斜;第二反射体设置在基座的前端并位于挡片的前方,并位于最凸点的另一侧,当第一反射体在左侧时,第二反射体则会在右侧,反之也然,两者分别位于最凸点的两侧,第二反射体的顶部具有一挡光斜面,挡光斜面自前方向后方往下倾斜;投影透镜组接合至基座的前端,以使发光组件投射到反射罩的光线,会经基座上的挡片及第二反射体所透射与第一反射体所反射至投影透镜组中,并折射以形成一配光图案。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凭借第一反射体及第二反射体反射出可以减弱对向车道亮度并增强自向车道亮度的发光结构,可以使对向车道驾驶的眩光会减弱,并提高本身驾驶时前方车道的照明,凭借符合法规的配光图案产生出明暗清晰的截止线,大大提高驾驶时的安全性。底下凭借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加说明,当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位于遮光板上的发光组件、挡片、第一反射体及第二反射体的立体示意简图。图5为本发明位于遮光板上的发光组件、挡片、第一反射体及第二反射体的俯视简图。图6为本发明光反射及折射路径的侧视图。图7为本发明光反射及折射路径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光折射所形成的配光图案。附图标记说明:10发光结构;12基座;122遮光板;124散热器;14反射罩;142反射面;16挡片;162最凸点;18第一反射体;182反射斜面;20第二反射体;202承接面;204挡光斜面;22投影透镜组;222连接座;224透镜;24发光组件;26配光图案;262第一亮区;264第二亮区;L1第一投射路径;L2第二投射路径;L3第三投射路径;L4第四投射路径;H水平线;V垂直线。具体实施方式由于纳米技术的进步、环保意识的抬头及再加上LED灯具使用的普及,应用在车辆上的发光组件多半使用节省能源的LED作为车头灯的应用,纳米技术可以应用于反射罩上,将LED发出的灯光经反射时的反射率提高到95%以上,减少反射所失去的光能。但是,因此也容易产生太刺眼及太强的光线,对于驾驶者而言,自向车道的照明可以十分清晰,但对于对向来车则容易产生眩光,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眩光,且同时又可补足自向车道的光强度的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以使夜间行车时不影响他人行车且对于自身照明有清晰的辨识度。首先,请先参照本发明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车用头灯模块的发光结构10包括一基座12、一反射罩14、一挡片16、一第一反射体18、一第二反射体20及一投影透镜组22。其中,反射罩14的内侧具有一反射面142,本实施例中反射面142是会聚型反射面,且反射罩14的下方设置有基座12,基座12包含一遮光板122及一散热器124,遮光板122则位于反射罩14下方,散热器124则设置在遮光板122下,基座12的遮光板122后端与反射罩14相连接,且基座12的遮光板122后端具有一发光组件24,于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24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遮光板122的形状可以依照使用者需求调整,本实施例中配合发光组件24的位置,将遮光板122作为阶梯状,但不以此形状为限制,在基座12后端的发光组件24位置作为第一焦点的位置;同时,发光组件24投射出光线至反射罩14,并凭借反射面142反射至基座12的遮光板122上,其是第二焦点的位置,第一焦点及第二焦点间的距离是一焦距;请同时参照本发明图4所示,挡片16设置在基座12的遮光板122的前端,挡片16并自基座12的前端两侧,逐渐往基座12中心延伸以形成一弧形状,且弧形状会凸向基座12的后端,且挡片16往两侧延伸可为直线形状,挡片16的最凸点162的位置则是第二焦点的位置;投影透镜组22包含一连接座222及一透镜224,连接座222接合至基座12的前端,透镜224则设置于连接座222的前端。承接上段,请参照本发明图5所示并请同时再参照图2及图4,以说明一第一反射体18及一第二反射体20与挡片16更清楚的位置关系。第一反射体18设置在基座12的遮光板122前端,并位于挡片16后方,且第一反射体18位于挡片16中最凸点162靠近车辆驾驶者同方向的一侧,由于在中国台湾的行车时,驾驶者坐在左边位置驾驶车辆,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一反射体18位于最凸点162的左边,在此的前后左右方向以基座12的方向为准,第一反射体18顶部则具有一反射斜面182,反射斜面182自基座12的前端向后端方向,以向上倾斜;第二反射体20设置在基座12的遮光板122前端,并位于挡片16中最凸点162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因第一反射体18在最凸点162的左侧,因此第二反射体20则位于最凸点162的右侧,第二反射体20顶部具有一承接面202及一挡光斜面204,承接面202自前方向后方往上倾斜,并于最高点连接挡光斜面204,挡光斜面204则自前方向后方往下倾斜,于本实施例中的承接面202可依使用者需求而增设,主要方便使用者设置第二反射体20,不应以此为限制。其中,挡片16自基座12上的高度是4~8毫米、第一反射体18自基座12上的高度是5~10毫米、第二反射体20自基座12上的高度是2~5毫米、第一反射体18距离挡片16是0~7毫米、第二反射体20距离挡片16是0~7毫米、承接面202的倾斜角度是30~70度、挡光斜面204的倾斜角度是15~70度及反射斜面182的倾斜角度是3~8度,在本实施例中档片16的高度从遮光板122以上5毫米、第一反射体18的高度从遮光板122以上5~5.51毫米、第二反射体20的高度从遮光板122以上为2.2~3.86毫米、第一反射体18与挡片16的距离是0毫米、第二反射体20与挡片16的距离是0毫米、承接面202的倾斜角度是36.65度、挡光斜面204的倾斜角度是26.57度及反射斜面182的倾斜角度是6度,因上述的第一反射体18具有反射斜面182,反射斜面182最高点是5.51毫米的高度,而反射斜面182最低点的高度则是5毫米;同理,第二反射体20具有承接面202及挡光斜面204,主要以挡光斜面204的高度及角度为主,承接面202不可阻碍到自第二反射体20所透射的光线,承接面202及挡光斜面204的最高点相连接处的高度是3.86毫米,而承接面202及挡光斜面204最低点的高度则是2.2毫米,此都为本实施例的示范说明,不应以此为限制。说明完本发明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后,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作方式,请参照本发明图6及图7所示并请同时参照图5,发光组件24会投射出光线至反射罩14,经反射面142反射至基座12上第二焦点的位置,此时光线经第一反射体18上的反射斜面182会反射至投影透镜组22,凭借透镜224折射出一第一投射路径L1的光;光线经第二反射体20时,部分光线会被挡光斜面204反射至投影透镜组22的连接座222,被反射至连接座222的光线则是第三投射路径L3的光,其余未被挡光斜面204反射的光线会自承接面202与挡光斜面204相连的最高点透射至投影透镜组22,凭借透镜224折射出一第二透射路径L2的光;光线经挡片16时,部分光线会被挡片16的高度所阻挡,其余的光线则透射至投影透镜组22,凭借透镜224折射出一第四投射路径L4的光。在发光组件24投射光线时,及部分反射至遮光板122上的光线会产生热能,这些热能则可被遮光板122下的散热器124散去。接着,请参照本发明图8所示并请同时参照图2、图6及图7,而经透镜224所折射出的第一投射路径L1、第二投射路径L2及第四投射路径L4的光可以投射在车辆前方的地面上,以形成一配光图案26,凭借垂直线V区分两个车道,在垂直线V左边的是对向车道而右边则是驾驶者自身的自向车道,然而水平线H则是驾驶者前方的路面水平,于水平线H上的区域则是属于暗区,其一般车灯较不易投射的区域,水平线H下的区域则是属于亮区,其是车灯主要照射的区域。配光图案26顶端所产生的截止线及中间所投射的光线亮度都符合法规的规范,配光图案26于垂直线V左侧是对向车道,而右侧是自向车道,因此配光图案26于垂直线V左边的截止线需低于水平线,以避免给予对向车道太大的投射光线,及在垂直线V右边的截止线需高于水平线,以给予驾驶者自向车道更长距离的灯光投射。然而,因本发明中第二反射体20设计有挡光斜面204,挡光斜面204不会将部分光线反射到透镜224中,会将第三投射路径L3的光反射到投影透镜组22中的连接座222,以减弱配光图案26中第一亮区262的亮度,第一亮区262即是投射至对向车道的亮区且约莫位于对向车道的驾驶者的位置,因此位于左边第一亮区262的灯光减弱更可以减少对对向车道驾驶者的眩光;第一反射体18则增强形成于配光图案26上的光线亮度,使配光图案26中的第二亮区264的亮度会增强,第二亮区264则是驾驶者本身自向的光线亮度且位于驾驶者正前方的位置,凭借增强亮度以提高自向车道的光线,并使驾驶者前方的区域照射得更为清楚,使驾驶者可以在夜间有更高的道路状况辨识度;配光图案26中的其它的亮区,则是经由挡片16所反射出光线,再经透镜224所折射出的形状。上述的第一反射体、第二反射体及挡片的高度是实施例的说明,除了以毫米表示外,因为各种车辆灯具的尺寸不同,更可用第一焦点及第二焦点间的焦距作为测量基准。例如,挡片自基座上的高度是焦距的三十八分之一至焦距的八分之一,第一反射体距离挡片的距离是零至焦距的十分之一,第一反射体的高度可与挡片同高,或是高于挡片的高度于焦距的十分之一以内,第一反射体并距离第二焦点零至焦距的十分之一,第二反射体距离挡片的距离是零至焦距的十分之一,第二反射体的高度可与挡片同高,或是低于挡片的高度于焦距的十分之一以内,第二反射体并距离第二焦点零至焦距的十分之一。以上为另一种计算第一反射体、第二反射体及挡片关系的基准,本发明不应限制其数值为多少,上述数值是较佳的实施例,以完成符合法规的明暗截止线,第一反射体及第二反射体的位置也可以经由当地驾驶位置的规定作调整,本发明所述的图式及说明书内容的第一反射体及第二反射体依照中国台湾车辆驾驶为左驾时的设计,当应用在驾驶座为右边时,则可将上述的结构作成相反设计,所投射出的配光图案也会跟着对调。本发明的主要精神是凭借第一反射体及第二反射体反射出可以减弱对向车道亮度并增强自向车道亮度的发光结构,可以使对向车道驾驶的眩光会减弱,并提高本身驾驶时前方车道的照明,凭借符合法规的配光图案产生出明暗清晰的截止线,大大提高驾驶时的安全性。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