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4414阅读:8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吊扇的扇页与固定盘是固定连接在,在没有使用的时候也是张开,这样容易积攒灰尘,展开的扇页也显得不美观。

目前,也有扇叶隐形的吊扇,隐形吊扇是基于传统的固定翼吊扇的改进,隐形吊扇的扇叶通常是通过转动装置设置在吊扇的转盘上,吊扇启动时,通过离心力将扇叶甩出,停止时,扇叶自动的收回,达到隐形的效果,但这种吊扇的缺点在于,风扇转动时,容易造成晃动,并且隐形的扇叶占用较大的立体空间,体积显著增大,起不到装饰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吊扇在不使用时扇叶有碍美观,而现有的隐形吊扇灯的扇叶占用空间较大,无法对灯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包括底座、吊管、电机、转动部、连接杆、扇叶、灯罩、轴座、扇叶座、支杆和灯口,所述吊管的顶部与底座相连接,且吊管的底部与电机相连接,所述电机的底部设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底部与连接杆相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设有支杆,所述连接杆的末端设有轴座,所述轴座与扇叶座相连接,所述扇叶固定安装于扇叶座上,所述灯口的底部与灯罩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扇叶呈落下状态时与水平面呈45°夹角。

优选的,所述转动部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灯口的顶部穿过该通孔固定于转动部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灯罩为扇形,且灯罩的顶面与扇叶平行。

优选的,所述扇叶共设有八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的扇叶可自动进行缩放,使用时,扇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自动张开,关闭后,扇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下,扇叶呈落下状态时与水平面呈45°夹角,灯罩为扇形,且灯罩的顶面与扇叶平行,扇叶共设有八个,使扇叶形成一个倒扣的莲花形状,对灯罩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使风扇在不使用时也能够很好的物尽其用,该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制造成本低,有利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扇叶与连接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扇叶与连接杆正视图。

图中:1、底座,2、吊管,3、电机,4、转动部,5、连接杆,6、扇叶,7、灯罩,8、轴座,9、扇叶座,10、支杆,11、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包括底座1、吊管2、电机3、转动部4、连接杆5、扇叶6、灯罩7、轴座8、扇叶座9、支杆10和灯口11,吊管2的顶部与底座1相连接,底座1上设有螺钉孔,可通过螺钉孔将底座1固定到天花板上,吊管2的底部与电机3相连接,电机3的底部设有转动部4,电机3带动转动部4转动,转动部4的底部设有通孔,灯口11的顶部穿过该通孔固定于转动部4的内部,转动部4的底部与连接杆5相连接,转动部4带动连接杆5同步转动,连接杆5的底部设有支杆10,用以固定扇叶6落下时的角度,连接杆5的末端设有轴座8,轴座8与扇叶座9相连接,扇叶6可以轴座8为中心点旋转,扇叶6固定安装于扇叶座9上,支杆10不与扇叶6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扇叶座9支撑住扇叶6,扇叶6呈落下状态时与水平面呈45°夹角,扇叶6共设有八个,使扇叶6呈落下状态时,呈倒扣的莲花形状,灯口11的底部与灯罩7相连接,灯罩7为扇形,且灯罩7的顶面与扇叶6平行,扇叶6在不使用时,可对灯罩7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时,首先需对整个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有一个结构上的了解,该扇叶可缩放的装饰吊扇灯将风扇和照明灯的功能结合于一体,在使用风扇功能时,电机3带动转动部4旋转,转动部4与连接杆5相连接,扇叶6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自动张开,对空气施加向下的压力,形成风,关闭风扇功能时,扇叶6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落下,支杆10对扇叶6起到定位的作用,使扇叶6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扇叶6设于灯罩7的外侧,扇叶6共设有八个,使扇叶6呈落下状态时,呈倒扣的莲花形状,灯口11的底部与灯罩7相连接,灯罩7为扇形,且灯罩7的顶面与扇叶6平行,扇叶6在不使用时,可对灯罩7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