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7322发布日期:2019-10-23 01:4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的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车辆的驾驶辅助技术,需要在车身上搭载用于检测该车辆的外部的信息的传感器。作为上述传感器的例子,可以列举lidar(lightdetectionandranging)传感器、摄像机。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灯室内配置有摄像机的灯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55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上述那样的灯装置搭载于车身时,除了灯单元相对于车身的姿态、照明基准位置以外,还对传感器单元相对于车身的姿态、检测基准位置进行调节。如上所述,在自动驾驶辅助中利用通过传感器所获取的信息。因而,并不希望在将灯装置搭载于车辆后,一般用户能够容易地调节传感器单元的检测基准位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限制一般用户对灯装置所具备的传感器单元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行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个实施方式是搭载于车辆的灯装置,

所述灯装置具备:

灯单元,其射出照明光;

传感器单元,其对所述车辆的外部的信息进行检测;

壳体,其划分出容纳所述灯单元和所述传感器单元的空间;

第一对准机构,其对所述灯单元的照明基准位置进行调节;

第二对准机构,其配置于所述空间内,对所述传感器单元的检测基准位置进行调节;以及

切换装置,其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允许从所述壳体的外侧仅对所述第一对准机构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根据所述第一对准机构的操作而对所述第二对准机构进行操作。

根据这样的结构,只要切换装置不使得第二状态成立,就不能对容纳于壳体内的第二对准机构进行操作。因而,能够限制一般用户对灯装置所具备的传感器单元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行为。

上述灯装置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构成。

所述切换装置也能够切换为第三状态,在所述第三状态下允许仅对所述第二对准机构进行的操作。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独立地对灯单元的照明基准位置和传感器单元的检测基准位置进行调节,因此作业性得以提高。

上述灯装置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构成。

所述切换装置的一部分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进行装卸,

在取下所述切换装置的一部分的状态下,仅所述第一状态成立。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对切换装置的一部分进行管理以使得一般用户不能得到,能够使得一般用户不能够进行传感器单元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

或者,上述灯装置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构成。

所述切换装置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空间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无需关注能够装卸的部件的所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装置的管理。

上述灯装置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构成。

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lidar传感器单元、摄像机单元、以及毫米波传感器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说明书中,“传感器单元”是指具备所希望的信息检测功能、且其自身可以独立进行流通的部件的构成单元。

在本说明书中,“灯单元”是指具备所希望的照明功能、且其自身可以独立进行流通的部件的构成单元。

在本说明书中,“驾驶辅助”是指至少部分地进行驾驶操作(方向盘操作、加速、减速)、行驶环境的监视、以及驾驶操作的援助中的至少一项的控制处理。即,是指包括从减轻碰撞损伤制动功能、车道保持辅助功能这样的部分的驾驶辅助到完全自动驾驶动作。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灯装置的结构。

图2是表示车辆中的灯装置的位置的图。

图3表示上述灯装置中的第一对准机构和第二对准机构的结构。

图4表示在上述灯装置中使用的切换装置的结构。

图5表示上述切换装置的使用方法。

图6表示上述切换装置的使用方法。

图7表示上述切换装置的使用方法。

图8表示上述切换装置的其他例子。

图9表示上述切换装置的其他例子。

附图标记说明

1:左前灯装置;11:壳体;13:灯室;14:灯单元;15:传感器单元;16:第一对准机构;17:第二对准机构;18、19:切换装置;86:钥匙部;100: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附图中,为了将各个部件调整为能够识别的大小而对比例尺进行了适当调整。

在附图中,箭头f表示图示的构造的前方。箭头b表示图示的构造的后方。箭头l表示图示的构造的左方。箭头r表示图示的构造的右方。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左”以及“右”表示从驾驶席观察所见的左右的方向。

图1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左前灯装置1的结构。左前灯装置1具备壳体11和透光罩12。壳体11与透光罩12一起划分出灯室13。左前灯装置1搭载于图2所示的车辆100的左前角部lf。在车辆100的右前角部rf,搭载有具有与左前灯装置1左右对称的结构的右前灯装置。

如图1所示,左前灯装置1具备灯单元14。灯单元14是向车辆100的外侧射出可见光的装置。灯单元14容纳于灯室13内。作为灯单元14可以举例示出前照灯单元、车宽灯单元、方向指示灯单元、雾灯单元等。

左前灯装置1具备传感器单元15。传感器单元15容纳于灯室13内。灯室13是由壳体11划分出的空间的一个例子。传感器单元15是对车辆100的外部的信息进行检测,并输出与该信息对应的信号的装置。传感器单元15可以是lidar传感器单元、摄像机单元、以及毫米波传感器单元中的任一种。

lidar传感器单元具备射出非可见光的结构、以及对该非可见光至少经存在于车辆的外部的物体反射后的结果的返回光进行检测的结构。根据需要,lidar传感器单元可以具备对射出方向(即检测方向)进行变更而使该非可见光进行扫掠的扫描机构。例如,可以使用波长为905nm的红外线作为非可见光。

lidar传感器单元例如能够基于从向某一方向射出非可见光的时间点至检测到返回光所经过的时间,获取直至与该返回光相关联的物体为止的距离。另外,通过将这样的距离数据与检测位置相关联并汇总,能够获得与返回光相关联的物体的形状有关的信息。在此之上或者是作为替代地,基于射出光和返回光的波长的不同,能够获得与返回光相关联的物体的材质等属性有关的信息。

摄像机单元是用于获取图像来作为车辆的外部的信息的装置。图像可以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中的至少一种。摄像机单元可以具备对可见光具有感光度的摄像机,也可以具备对红外线具有感光度的摄像机。

毫米波传感器单元具备发射毫米波的结构、以及接收该毫米波经存在于车辆100的外部的物体反射后的结果的反射波的结构。作为毫米波的频率的例子,可以列举24ghz、26ghz、76ghz、79ghz等。毫米波传感器单元例如能够基于从向某一方向发射毫米波的时间点至接收到反射波所经过的时间,获得直至与该反射波相关联的物体为止的距离。另外,通过将这样的距离数据与检测位置相关联并汇总,能够获得与反射波相关联的物体的动作有关的信息。

左前灯装置1具备第一对准机构16。第一对准机构16是对灯单元14的照明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

左前灯装置1具备第二对准机构17。第二对准机构17是对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进行调节的机构。

图3中的(a)表示从图1中的箭头iiia方向看到的左前灯装置1的一部分的外观。图3中的(b)表示沿着图3中的(a)中的线iiib-iiib而从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

第一对准机构16包括对准螺杆61。对准螺杆61具有头部61a和轴部61b。壳体11具有贯通孔11a。头部61a配置于壳体11的外侧。轴部61b穿过贯通孔11a而向灯室13内延伸。在轴部61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螺纹槽。

第一对准机构16包括联接构件62。联接构件62具有贯通孔。在贯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联接构件62以使螺纹槽彼此螺合的方式与对准螺杆61的轴部61b结合。另一方面,联接构件62与灯单元14的一部分结合。

由于头部61a配置于壳体11的外侧,因此能够从壳体11的外侧操作第一对准机构16。通过用规定的工具旋转头部61a,轴部61b也沿相同方向进行旋转。由此,螺合的联接构件62沿轴部61b进行位移。通过使得灯单元14的姿态根据该位移进行变化,从而改变灯单元14的照明基准位置。由于通过联接构件62调节灯单元14的照明基准位置的方法本身为公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对准机构17包括对准螺杆71。对准螺杆71具有头部71a和轴部71b。头部71a配置于灯室13内。在轴部71b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槽。

第二对准机构17包括联接构件72。联接构件72具有贯通孔。在贯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槽。联接构件72以螺纹槽彼此螺合的方式与对准螺杆71的轴部71b结合。另一方面,联接构件72与传感器单元15的一部分结合。

由于头部71a配置于灯室13内,因此不能从壳体11的外侧操作第二对准机构17。因而,左前灯装置1具备切换装置18。切换装置18是能够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装置,在该第一状态下允许从壳体11的外侧仅对第一对准机构16进行的操作,在该第二状态下根据第一对准机构16的操作而对第二对准机构17进行操作。

切换装置18具备第一齿轮81。第一齿轮81与第一对准机构16中的对准螺杆61的轴部61b结合。即,若在壳体11的外侧旋转对准螺杆61的头部61a,则第一齿轮81也沿相同方向旋转。

切换装置18具备第二齿轮82、第三齿轮83、以及轴84。轴84由轴承机构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齿轮82与第一齿轮81啮合。第二齿轮82设为在通常时能够在轴84的周围进行空转。第三齿轮83与轴84结合。因而,第三齿轮83沿与轴84相同方向旋转。

在第二对准机构17中的对准螺杆71的头部71a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71c。齿轮71c与第三齿轮83啮合。

图3中的(b)所示的状态与上述第一状态对应。若在壳体11的外侧旋转对准螺杆61的头部61a,则第一齿轮81也沿相同方向旋转。该旋转被传递至第二齿轮82。然而,由于第二齿轮82在轴84的周围进行空转,因此第三齿轮83不旋转。因而,允许仅对第一对准机构16进行的操作。

轴84具有空心部84a。在壳体11形成有贯通孔11b。贯通孔11b与空心部84a连通。在通常时贯通孔11b被罩85覆盖。

如图4中的(a)所示,切换装置18具备钥匙部86。钥匙部86具有圆柱形状的轴部86a。如图4中的(b)所示,钥匙部86具备一对突起86b。各突起86b从轴部86a的侧面突出。各突起86b被未图示的弹性构件朝向轴部86a的外侧进行施力。

钥匙部86具备操作构件86c。若使得操作构件86c向图4中的(a)所示的位置移动,则各突起86b克服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而被强制地拉回至轴部86a内,并容纳于轴部86a内。若从操作构件86c放开手,则各突起86b因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而向轴部86a的外侧突出。

图4中的(b)表示各突起86b的突出量为最大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突起86b能够通过朝向对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进行克服的方向的力从而朝向轴部86a进行位移。操作构件86c的位置根据各突起86b的突出量而在图4中的(a)所示的位置与图4中的(b)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位移。标记86d表示操作构件86c位于各突起86b的突出量为最大的位置。

参照图5至图7,对钥匙部86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5所示,在因取下罩85而露出的贯通孔11b内插入有钥匙部86。此时,使得操作构件86c向图4中的(a)所示的位置移动,并在各突起86b容纳于轴部86a内的状态下完成钥匙部86的插入。虽然通过从操作构件86c放开手而各突起86b能够从轴部86a突出,但是突出被空心部84a的内壁所阻止。

如图6所示,轴84具有一对贯通孔84b。各贯通孔84b仅形成于轴84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各贯通孔84b沿轴84的径向延伸,并连通轴84的外部和空心部84a。在从操作构件86c放开手的状态下使钥匙部86旋转的期间中,一对突起86b与一对贯通孔84b对置的状态会暂时成立。此时,一对突起86b因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而突出,并分别进入一对贯通孔84b内。

如图7所示,在第二齿轮82的内周面形成有一对横孔82a。各横孔82a沿第二齿轮82的径向延伸。在通过对准螺杆61使第一齿轮81和第二齿轮82旋转的期间中,一对横孔82a与一对贯通孔84b对置的状态会暂时成立。此时,一对突起86b因弹性构件的作用力而进一步地突出,并分别进入一对横孔82a内。由此,通过一对突起86b而将第二齿轮82和轴84结合。

图7所示的状态与上述第二状态对应。若在壳体11的外侧旋转对准螺杆61的头部61a,则第一齿轮81也沿相同方向旋转。该旋转被传递至第二齿轮82。由于通过钥匙部86将第二齿轮82和轴84结合,因此轴84沿与第二齿轮82相同方向旋转。由于第三齿轮83与轴84结合,因此第三齿轮83也沿与第二齿轮82相同方向旋转。第三齿轮83的旋转通过齿轮71c而传递至对准螺杆71。由此,对准螺杆71向与对准螺杆61相同方向旋转。即,根据第一对准机构16的操作而对第二对准机构17进行操作。

由此,螺合的联接构件72沿轴部71b进行位移。通过使得传感器单元15的姿态根据该位移而变化,从而改变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由于通过联接构件72调节传感器单元15的照明基准位置的方法本身为公知,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由于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各突起86b的突出量为最大,因此操作构件86c到达标记86d。即,用户根据操作构件86c到达标记86d的事实而能够识别第二状态成立的情况。

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结束后,通过使得钥匙部86的操作构件86c向图5所示的位置移动,一对突起86b被拉回至轴部86a,第二齿轮82和轴84的结合被解除。即,完成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的切换。在该状态下,或者在将钥匙部86从空心部84a拔出后,可以操作第一对准机构16来调节灯单元14的照明基准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只要切换装置18不使得第二状态成立,就不能操作容纳于壳体11内的第二对准机构17。因而,能够限制一般用户对左前灯装置1所具备的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行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切换装置18的一部分的钥匙部86被设为能够从壳体11的外侧进行装卸。在取下钥匙部86的状态下,仅第一状态成立。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管理钥匙部86以使得一般用户不能得到,能够使得一般用户不能够进行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

如图4中的(c)所示,钥匙部86的操作构件86c可以设为能够卡定于标记86e所示的位置。可以设定为该位置下的各突起86b的突出量比图4中的(b)所示的状态小。如图8所示,该突出量设定为一对突起86b仅能够与轴84中的一对贯通孔84b卡合的量。

在该情况下,切换装置18也可以采用仅允许对第二对准机构17的操作的第三状态。即,通过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使钥匙部86旋转,从而使轴84独立于第二齿轮82而旋转。因而,轴84的旋转通过第三齿轮83和齿轮71c而传递至对准螺杆71,另一方面,轴84的旋转不会传递至第一对准机构16的对准螺杆61。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独立地调节灯单元14的照明基准位置和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因此作业性得以提高。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容易进行本发明的理解而进行的示例。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改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切换装置18的一部分的钥匙部86被设为能够从壳体11的外侧进行装卸。然而,如图9所示,可以将具有与钥匙部86相同的切换功能的切换装置1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灯室13内。

切换装置19具备主体91。主体91配置于轴84的空心部84a内。一对突起92设为能够从主体91突出。由于主体91和一对突起92的关系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轴部86a和一对突起86b的关系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根据各突起92的突出量而能够有选择地采用上述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以及第三状态。

突起92的突出量可以通过与主体91连结的未图示的操作构件(操纵杆、按钮、转盘等)进行调节。该操作构件配置于在将左前灯装置1搭载于车辆100后而一般用户不能触碰到的位置。

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也能够限制一般用户对左前灯装置1所具备的传感器单元15的检测基准位置的调节行为。进一步地,由于无需关注能够装卸的部件的所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换装置19的管理。

钥匙部86并非必须具备操作构件86c。也可以采用通过朝向从轴84的空心部84a拉出钥匙部86的方向对钥匙部86施加一定值以上的力而在克服弹性构件的作用力的同时将一对突起86b拉回至轴部86a内的结构。

左前灯装置1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左后灯装置。左后灯装置搭载于图2所示的车辆100的左后角部lb。左后灯装置的基本结构可以与左前灯装置1为前后对称。

左前灯装置1的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右后灯装置。右后灯装置搭载于图2所示的车辆100的右后角部rb。右后灯装置的基本结构可以与上述左后灯装置为左右对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