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49513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光源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照明灯具内的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LED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各国白炽灯禁售令的出台,作为具有发光效率高、节能、环保、寿命长等优点的LED照明灯具已逐步进入家用、商业、办公室照明等领域。特别的,LED照明灯具在重点照明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货架照明灯、生鲜灯、射灯等LED照明灯具。
[0003]然而,目前市场上大多能够实现重点照明的LED照明灯具发出光线的光束角等不可调整,导致无法对不同大小被照物体的被照物体进行重点照明。
[0004]因此,现有的LED照明灯具的照明效果单一,越来越不能满足一些特殊的重点照明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照明装置内的光源模组,该光源模组具有可以调整的光束角,从而满足照明装置不同的重点照明需求。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包括基板、设置于基板上的若干组发光单元及与若干组发光单元对应配合的若干透镜,当若干组发光单元中的每组发光单元分别单独发光时,从每组发光单元对应的透镜射出光线的光束角均不同。
[0007]进一步的,所述若干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下表面设有凹槽,所述每组发光单元与每个透镜上的凹槽对应配合。
[0008]进一步的,所述每个透镜设有第一光入射面、第二光入射面、光反射面及光出射面,所述每个透镜上的光反射面的曲率不同。
[0009]进一步的,所述光反射面为所述每个透镜上相对的两个外侧面,所述光出射面为所述每个透镜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光入射面为所述凹槽的底面,所述第二光入射面为所述凹槽对应的两个内侧面。
[0010]进一步的,所述基板呈圆形平板状,所述若干组发光单元中的每组发光单元均绕基板中心分布于基板的圆周上,所述透镜呈圆环状,所述凹槽呈圆环形。
[0011]进一步的,所述基板呈矩形平板状,所述若干组发光单元中的每组发光单元均沿直线分布于基板上且相互间隔,所述透镜呈直条状,所述凹槽呈直条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每组发光单元包括若干LED发光单元。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入射面为外凸的圆弧形曲面。
[0014]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组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组发光单元、第二组发光单元及第三组发光单元,所述若干透镜包括与第一组发光单元配合的第一透镜、与第二组发光单元配合的第二透镜及与第三组发光单元配合的第三透镜,当第一组发光单元发光时,从所述第一透镜射出光线的光束角为60度,当第二组发光单元发光时,从所述第二透镜射出光线的光束角为36度,当第三组发光单元发光时,从所述第三透镜射出光线的光束角为24度。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光源模组内的各组发光单元可以分别单独发光,并可以实现光源模组具有不同大小的光束角,从而可以实现光源模组光束角的可调,从而可以对不同的物体进行重点照明。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源模组的立体视图;
[0018]图2为图1所示光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3为图2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沿图1内A-A线的剖面图;
[0021 ]图5为图4所示透镜的对应的光路图;
[0022]图6为图1所示光源模组内第一组发光单元发光时,第一透镜对应的配光曲线图;
[0023]图7为图1所示光源模组内第二组发光单元发光时,第二透镜对应的配光曲线图;
[0024]图8为图1所示光源模组内第三组发光单元发光时,第三透镜对应的配光曲线图;
[002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源模组的立体视图;
[0026]图10为图9所示光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11为图10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8]图12为沿图9内B-B线的剖面图;
[0029]图13为图12所示透镜的对应的光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 ] 实施例一
[0032]图1至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应用于照明灯具内的光源模组100,该光源模组100包括基板1、设置于基板I上的若干发光单元2及与若干发光单元2配合的若干圆环状的透镜3。
[0033]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模组100内的各个元件作详细说明。
[0034]如图1至图3所示,基板I呈圆形平板状,其可以为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上具有导电线路(未图示)。若干发光单元2可以通过表面贴装工艺(Surface MountTechnology,SMT)或插入式封装技术(Through Hole Technology,THT)被安装在基板I的一个表面上。通过基板I上的导电线路,若干发光单元2之间相互电性连接。基板I的另一个表面上还可以电性连接驱动电源组件(未图示),驱动电源组件可以驱动发光单元2发光。
[0035]如图2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若干发光单元2分成第一组发光单元21、第二组发光单元22及第三组发光单元23,每一组发光单元21,22,23内均包括若干发光单元2。第一、第二及第三组发光单元21,22,23均绕基板I的中心分布于基板I的圆周上,且第一、第二及第三组发光单元21,22,23分别由内而外分布,即第一组发光单元21的分布圆周直径Dl小于第二组发光单元22的分布圆周直径D2,第二组发光单元22的分布圆周直径D2小于第三组发光单元23的分布圆周直径D3。具体的,发光单元2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ED、或者其他类型的发光器。
[0036]如图2及图4所示,若干透镜3包括与第一组发光单元21配合的第一透镜31,与第二组发光单元22配合的第二透镜32及与第三组发光单元23配合的第三透镜33。第一透镜31、第二透镜32和第三透镜33均呈圆环状,且均可以由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光学级透明塑料制成。具体的,第一透镜31、第二透镜32和第三透镜33均可以通过注塑技术一体成型而成。
[0037]如图3及图4所示,具体的,第一透镜31下表面均设有一个呈圆环形的第一凹槽311,第一凹槽311的中心直径dl与第一组发光单元21的分布圆周直径Dl相同,因此,第一组发光单元21与上述第一凹槽311相对应。第二透镜32的下表面设有一个呈圆环形的第二凹槽321,第二凹槽321的中心直径d2与第二组发光单元22的分布圆周直径D2相同,因此,第二组发光单元22与上述第二凹槽321相对应。第三透镜33的下表面设有一个呈圆环形的第三凹槽331,第三凹槽331的中心直径d3与第三组发光单元31的分布圆周直径D3相同,因此,第三组发光单元31与上述第三凹槽331相对应。
[0038]进一步的,以下针对第一透镜31、第二透镜32及第三透镜33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0039]如图3至图5所示,圆环状的第一透镜31设有第一光入射面312及第二光入射面313,第一光入射面312为第一凹槽311对应的底面,第二光入射面313为第一凹槽311对应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第一透镜31还包括光反射面314及光出射面315,光反射面314为第一透镜31上相对的两个外侧面,光出射面315为第一透镜31的上表面。第一光入射面312为外凸的曲面,第二光入射面313为两个倾斜的圆台面,光反射面314为倾斜且外凸的曲面。
[0040]圆环状的第二透镜32设有第一光入射面322及第二光入射面323,第一光入射面322为第二凹槽321对应的底面,第二光入射面323为第二凹槽321对应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第二透镜32还包括光反射面324及光出射面325,光反射面324为第二透镜32上相对的两个外侧面,光出射面325为第二透镜31的上表面。第一光入射面322为外凸的曲面,第二光入射面323为两个倾斜的圆台面,光反射面334为倾斜且外凸的曲面。
[0041 ]圆环状的第三透镜33设有第一光入射面332及第二光入射面333,第一光入射面332为第三凹槽331对应的底面,第二光入射面333为第三凹槽331对应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第三透镜33还包括光反射面334及光出射面335,光反射面334为第三透镜33上相对的两个外侧面,光出射面335为第三透镜33的上表面。第一光入射面332为外凸的曲面,第二光入射面333为两个倾斜的圆台面,光反射面334为倾斜且外凸的曲面。
[004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至第三透镜31,32,33的光出射面315,325,335具有磨砂或蚀纹,来消除光线内的黄斑。
[0043]如图5所示,当第一组发光单元21内的发光单元2发光时,负30度至正30度范围内的光线照射至第一透镜31的第一光入射面312,且光线在第一光入射面312上发生向内折射后进一步照射至光出射面315并从光出射面315延伸出去。负30度至负90度及正30度至正90度范围内的光线照射至第二光入射面313发生向外折射后进一步照射至光反射面314,光线在光反射面314反射后进一步照射至光出射面315并从光出射面315延伸出去。
[0044]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第二透镜32及第三透镜33的截面结构与第一透镜31的截面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透镜32的光反射面324的曲率,第三透镜33的光反射面334的曲率及第一透镜31的光反射面314的曲率是不同的。因此,光线通过第二透镜32的光束角不同于光线通过第一透镜31的光束角,光线通过第三透镜32的光束角也不同于光线通过第二透镜32及第一透镜31的光束角。当然,影响上述光束角的因素并不仅限于透镜的光反射面的曲率,还可以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