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式液压铆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35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通式液压铆接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直通式液压铆接机
发明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强度环槽铆钉的专用施工工具,尤其是直通式液压铆接机。
技术背景高强度环槽铆钉是继热铆、焊接、高强度螺栓之后又一种新的连接紧固件。其特点是连接可靠;紧固轴力一致且不受温度、保存时间的影响;耐冲击,尤其在振动条件下仍能维持足够的夹紧力,永不松动,保证连接功能的有效性、可靠性。这种铆钉采用冷铆接工艺,由专用施工工具一铆接机来实施。目前国内使用的铆接工具大多是国外产品。中国专利CN2115847U公开了一种液压环槽冷铆枪的技术方案,其结构和国外产品几乎一样。每个高强度环槽铆钉铆接完后,有一个断裂的钉尾残留在铆接机内,原来的铆接机靠内部的一个小油缸将其弹出。在实践中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钉尾被夹爪卡住弹不出(这种情况时而发生),必须卸下铆接机的头部装置取出钉尾,相当麻烦;二是钉尾即使弹出,由于落点不定,在某些场合是不允许的。由于受施工环境条件的限制,铆接机具都是手提工具,铆接机内存在的弹出油缸,要求铆接机的头部装置必须安装在活塞外部,使整个铆接机重量大大增加,这对于铆接机操作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提供一种直通式液压铆接机,它按照实际施工的需要,在充分保证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简化结构,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中空的活塞和穿心油缸盖组装成直通式的穿心油缸,把挤压组件的部分零件装在动力组件的空心的活塞和油缸盖的内部。
这样, 一方面省去弹出油缸,简化结构,减轻重量;另一方面,在夹爪卡住钉尾时可方便地用手推出。


附图说明
附图l为直通式液压铆接机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动力组件A由缸体(l)、油缸盖(3)、空心的活塞(2)组成。动力组件A提供铆接所需的动力。
挤压组件B由有弹簧支撑嫘母(4)、调节垫圈(5)、弹簧(6)、后排出环(7)、夹爪(S)、筒夹(9)、前排出环(10)和挤压模(11)组成。挤压组件B利用动力组件A提供的动力,将套环(12a)和高强度环槽铆钉(12)牢牢地铆接在一起。
把高强度环槽铆钉(12)的钉尾(12c)穿入夹爪(8)中。启动油泵,注入压力油P1 ,夹爪(8)在弹簧(6)、后排出环(7)、筒夹(9)作用下抓住钉尾(12c)向后(图l的右方向)运动;同时活塞(2)带动挤压模(11)向前(图1的左方向)挤压套环(12a),将套环(12a)材料挤压进高强度环槽铆钉(12)的锁紧槽(12d)中,直至将钉尾(12c)从高强度环槽铆钉的断裂槽(12b)处拉断为止。此时,高强度环槽铆钉(12)把两个工件(13)紧紧夹在一起,注入压力油P2,动力组件A复位,完成一个铆接工序循环。
本实用新型省去弹出油缸,把活塞(2)的中间制成一个通孔,同时把油缸盖(3)做成穿心式样,并从活塞(2)的通孔中穿过,把挤压组件B的弹簧支撑螺母(4)、调节垫圈(5)、弹簧(6)的全部,以及后排出环(7)、筒夹(9)部分安装在油缸盖(3)的穿心孔中,大大简化了机具结构,大幅度降低了铆接机的重量。由于铆接机中间前后贯通,所以铆接结束后,残留的钉尾(12c)往前、往后都能自由倒出。
从图1可知,即使断裂的钉尾(12c)被夹爪(8)卡住,只需手工将钉尾(12c)往铆接机后部推,夹爪(8)会顺筒夹(9)内孔的斜面径向往外退而离开钉尾(12c),使钉尾(12c)沿油缸盖(3)的通孔从铆接机的后部出来。将卡住的钉尾(12c)往前推,可能非但推不出,而且是越推越紧。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可把铆接机的挤压组件B的部分长的零件装在动力组件A的空心的活塞(2)、油缸盖(3)的内部,大大縮短挤压组件B的长度,大幅度降低铆接机的重量。本实用新型铆接l英寸(25mm)直径铆钉的铆接机的重量只有15.5kg (国外产品的重量是24kg),受到操作人员的肯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权利要求1. 一种高强度环槽铆钉的直通式液压铆接机,其特征是采用中空的活塞(2)和穿心油缸盖(3)组装成直通式的穿心油缸,把挤压组件B的部分零件装在动力组件A的空心的活塞(2)和油缸盖(3)的内部。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高强度环槽铆钉铆接的直通式液压铆接机,由动力组件A、挤压组件B构成,其动力来自液压缸,挤压组件B将套环(12a)材料强行挤入高强度铆钉(12)的锁紧槽(12d)中,高强度环槽铆钉(12)和套环(12a)把两个工件(13)紧紧夹在一起。采用中空的活塞(2)和穿心油缸盖(3)组装成直通的穿心油缸,以便把挤压组件B的部分长的零件装在动力组件A的空心的活塞(2)、油缸盖(3)的内部,大大缩短挤压组件B的长度,降低铆接机的重量。
文档编号B21J15/20GK201271719SQ200820054820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17日
发明者陈纪平 申请人:陈纪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