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凸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147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压凸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优选适用于冷冲压模具的冲压凸模。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社会现代工业的发展,在很多领域常需要使用厚料带有小孔的产品,在对这些产品的成形制造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冷冲压模具进行冲孔加工。模具的主要结构包括上模本体、凸模固定板、凸模、卸料板、凹模、凹模固定板、下模本体。冲孔时,凸模象打孔机一样穿过产品进入凹模,并将切下的废料推入下模本体。由于凸模在工作过程中所受的力较大,冲头常易折断。冲头折断模具失效时,就需中断生产,将模具从机床拆卸下来,并经过拆卸卸料板及冲头固定板等一系列零件,重新更换新凸模,然后经过装模调试等一系列过程,产品才能恢复生产。尤其当凸模折断未及时发现时,还需花费人力对这些产品进行排查,将未冲孔的产品挑出返工,这极大的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提高了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尤其对超大型模具和产品,如果凸模折断频次过高,凸模折断数量过多,将造成生产瓶颈,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冲压凸模。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压凸模,一端为凸模固定杆,另一端为凸模冲压部分,所述凸模冲压部分的自由端为冲压刃口,所述冲压刃口为扁平状,所述冲压刃口的表面由矩形段和倒梯形段组合而成,所述冲压刃口的倒梯形段的两边为凸模斜刃部分,底边为凸模直边部分。所述冲压刃口表面矩形段的宽度小于凸模固定杆的最大宽度,所述冲压凸模表面各处为圆角过渡。所述冲压刃口的矩形段宽度为10— 20mm,倒梯形段凸模斜刃高度为4 mm,倒梯形段凸模直边为4 mm。所述冲压刃口的矩形段宽度大于20mm,倒梯形段凸模斜刃高度为5 mm,倒梯形段凸模直边为5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使用这种凸模的模具在生产厚料冲小孔产品时,可降低冲头断裂频次,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进行;2.结构原理简单,加工方便,具有推广实施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冲压凸模,一端为凸模固定杆1,另一端为凸模冲压部分2,所述凸模冲压部分的自由端为冲压刃口,所述冲压刃口为扁平状,所述冲压刃口的表面由矩形段22和倒梯形段21组合而成,所述冲压刃口的倒梯形段21的两边为凸模斜刃部分,底边为凸模直边部分。由于凸模斜刃部分斜度较大,很显然可以降低冲头断裂频次,提高生产效率。所述冲压刃口表面矩形段22的宽度小于凸模固定杆1的最大宽度,所述冲压凸模表面各处为圆角过渡(图中23所示)。优选的,所述冲压刃口的矩形段宽度为10—20mm时,倒梯形段凸模斜刃高度为4 mm,倒梯形段凸模直边为4 mm。另外的一组优选参数为所述冲压刃口的矩形段宽度大于20mm时,倒梯形段凸模斜刃高度为5 mm,倒梯形段凸模直边为5mm。这两种优选的参数设置,有利于分情况增加冲压刃口的强度,又有利于降低冲裁力对冲压刃口的冲击,即防止折断,延长凸模的使用寿命。与本冲孔凸模相对应的凹模,在凹模刃口下的漏废料孔的孔径应大于凹模刃口孔径2_,与本凸模相对应的下模座上的漏废料孔的孔径,应大于凹模漏废料孔径6_以下, 这是因为由上述凸模冲切产生的废料高度大于平刃,冲孔产生的废料易挂在漏料孔壁上不
易滑落。
权利要求1.一种冲压凸模,一端为凸模固定杆,另一端为凸模冲压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冲压部分的自由端为冲压刃口,所述冲压刃口为扁平状,所述冲压刃口的表面由矩形段和倒梯形段组合而成,所述冲压刃口的倒梯形段的两边为凸模斜刃部分,底边为凸模直边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刃口表面矩形段的宽度小于凸模固定杆的最大宽度,所述冲压凸模表面各处为圆角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刃口的矩形段宽度为10— 20mm,倒梯形段凸模斜刃高度为4 mm,倒梯形段凸模直边为4 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凸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压刃口的矩形段宽度大于 20mm,倒梯形段凸模斜刃高度为5 mm,倒梯形段凸模直边为5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优选适用于冷冲压模具的冲压凸模。一种冲压凸模,一端为凸模固定杆,另一端为凸模冲压部分,所述凸模冲压部分的自由端为冲压刃口,所述冲压刃口为扁平状,所述冲压刃口的表面由矩形段和倒梯形段组合而成,所述冲压刃口的倒梯形段的两边为凸模斜刃部分,底边为凸模直边部分。使用本实用新型凸模的模具在生产厚料冲小孔产品时,可降低冲头断裂频次,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进行;结构原理简单,加工方便,具有推广实施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2212460SQ20112031390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6日
发明者付筱筠, 李小冬, 李帅勇 申请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