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540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属于一种处理二极管引线校直的专用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是二极管生产大国,全国有数百家生产二极管的企业,每年的二极管生产数量约1200亿只二极管,而未电镀红毛管经过电镀后造成引线弯曲,必须经过校直后才能打印测试包装。目前的二极管大多采用人工进行校直,由于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下,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造成二极管的校直成为了各个厂家的生产瓶颈。国内好多同行看到这个瓶颈,有厂家尝试用机器校直的方式取代人工搓直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些方法采用震动料盘排向,利用传动皮带的间隙形成校直通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校直,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工的校直,但是由于机械校直的特性,造成二极管排向过程中相互摩擦,镀锡层被破坏发黑,并且双向强制搓直,造成二极管引线的断脚和卡阻现象发生,同时,机构复杂,噪声大,不能自动分离大弯曲的二极管,后续还要人工挑选,对二极管生产厂家引起了新的困惑。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它能够使每一个二极管均能逐一经过精校直,不会存在二极管漏引直现象,并且引直效果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它包括支承架、第一校直辊、第二校直辊、均料机构、使二极管引出线排向一致的换向装置、驱动第一校直辊旋转并给均料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驱动第二校直辊旋转的第三驱动机构,换向装置包括若干换向料斗和使换向料斗震动的震荡机构,换向料斗上具有换向槽道,并且换向料斗上开有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位于换向槽道的末端,第一校直辊和第二校直辊为相对差速运动,并且第一校直辊和第二校直辊之间留有[XI]的精校直通道,换向料斗的第一出料口、均料机构和精校直通道依次衔接。进一步,所述的支承架上安装有分流机构,分流机构包括可调节分流滑板和若干分流板,分流板固定在分流滑板上,并且分流板分别位于相邻的换向槽道之间的前侧。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校直辊的两侧和支承架之间分别安装有可调节精校直通道间隙的调节机构,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一校直辊同轴安装的可调轴承座以及与可调轴承座对应的两个紧固螺钉和一个调节螺钉,调节螺钉安装在支承架上,可调轴承座的一端通过紧固螺钉安装在支承架上,另一端上开有调节槽,该端的紧固螺钉穿过调节槽拧紧在支承架上,并且可调轴承座的该端抵在调节螺钉上。进一步,所述的换向料斗由转向挡板、滑板、底板和两侧的间隔板组成,所述的第一出料口设置在转向挡板和底板之间。[0008]进一步,所述的震荡机构包括震荡支架、第二电磁铁、第二弹性支架和第二吸铁板,第二电磁铁安装在震荡支架上,第二吸铁板固定在换向料斗的下方,所述的换向料斗通过第二弹性支架安装在震荡支架上,第二吸铁板与第二电磁铁配合并位于第二电磁铁的一侧。进一步,所述的均料装置包括若干排向轮组件、挡条安装板、脱料板和排向轮支承
轴,排向轮组件与换向槽道--对应,排向轮组件包括排向轮、扭簧和两个挡圈以及与排向
轮的外圆相配合卡固二极管胶体的挡条,脱料板位于挡条的末端并与挡条形成第二出料口,挡条铰接在挡条安装板上,扭簧的一端连接在挡条上,扭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挡条安装板上,排向轮上开有若干可卡住二极管胶体的受料槽,两个挡圈分别安装在排向轮的两侧,两个挡圈的外圆可抵接受料槽内二极管的引出线,排向轮套装在排向轮支承轴上,排向轮支承轴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的支承架上,挡条安装板和脱料板均固定连接在支承架上。进一步,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链轮、第一减速电机、第一链条、与第一校直辊同轴的大链轮、套装在排向轮支承轴上的第一小链轮以及可调节的张紧轮组件,第一驱动链轮套装在第一减速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一驱动链轮、大链轮、第一小链轮和张紧轮组件通过第一链条传动连接。更进一步,所述的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链轮、第二减速电机、第二链条以及与第二校直辊同轴的第二小链轮,第二驱动链轮套装在第二减速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二驱动链轮和第二小链轮通过第二链条传动连接。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换向料斗和震荡机构的配合能够使原来排向不一的二极管都转变为横向,使其排向一致,在排向轮的均料作用,使二极管能够有序的进入精校直通道进行精校直,能够使每一个二极管均能逐一经过精校直,不会存在二极管漏引直现象,两个校直辊为相对差速运动,使二极管胶体滚动,从而产生搓直的效果,对二极管引出线的引直效果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调节机构的设置,使得精校直通道的间隙具有可调性,适用于各种二极管尺寸,扩大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后视放大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G-G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换向料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J-J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排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L-L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f 8所示, 一种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它包括支承架3、第一校直辊7、第二校直辊8、均料机构、使二极管引出线排向一致的换向装置、驱动第一校直辊7旋转并给均料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驱动第二校直辊8旋转的第三驱动机构,换向装置包括若干换向料斗和使换向料斗震动的震荡机构,换向料斗上具有换向槽道9-1,并且换向料斗上开有第一出料口 9-2,第一出料口 9-2位于换向槽道9-1的末端,第一校直辊7和第二校直辊8为相对差速运动,并且第一校直辊7和第二校直辊8之间留有间隙可调并可落入经过均料机构处理过的二极管的精校直通道78,换向料斗的第一出料口 9-2、均料机构和精校直通道78依次衔接,如图3所示,支承架3上安装有分流机构,分流机构包括可调节分流滑板32和若干分流板33,分流板33固定在分流滑板32上,并且分流板33分别位于相邻的换向槽道9_1之间的前侧。如图1、2所示,第一校直辊7的两侧和支承架3之间分别安装有可调节精校直通道78间隙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一校直辊7同轴安装的可调轴承座34以及与可调轴承座34对应的两个紧固螺钉35和一个调节螺钉36,调节螺钉36安装在支承架3上,可调轴承座34的一端通过紧固螺钉35安装在支承架3上,另一端上开有调节槽34-1,该端的紧固螺钉35穿过调节槽34-1拧紧在支承架3上,并且可调轴承座34的该端抵在调节螺钉36上。如图4飞所示,换向料斗由转向挡板37、滑板38、底板39和两侧的间隔板40组成,第一出料口 9-2设置在转向挡板37和底板39之间。如图4所示,震荡机构包括震荡支架63、第二电磁铁41、第二弹性支架42和第二吸铁板43,第二电磁铁41安装在震荡支架63上,第二吸铁板43固定在换向料斗的下方,换向料斗通过第二弹性支架42安装在震荡支架63上,第二吸铁板43与第二电磁铁41配合并位于第二电磁铁41的一侧。如图4所示,均料装置包括若干排向轮组件、挡条安装板44、脱料板46和排向轮支承轴47,排向轮组件与换向槽道9-1——对应,排向轮组件包括排向轮48、扭簧49和两个挡圈50以及与排向轮48的外圆相配合卡固二极管胶体的挡条51,脱料板46位于挡条51的末端并与挡条51形成第二出料口 46-51,挡条51铰接在挡条安装板44上,扭簧49的一端连接在挡条51上,扭簧49的另一端连接在挡条安装板44上,排向轮48上开有若干可卡住二极管胶体的受料槽48-1,两个挡圈50分别安装在排向轮48的两侧,两个挡圈50的外圆可抵接受料槽48-1内二极管的引出线,排向轮48套装在排向轮支承轴47上,排向轮支承轴47可旋转地支承在支承架3上,挡条安装板44和脱料板46均固定连接在支承架3上。如图2所示,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链轮52、第一减速电机53、第一链条54、与第一校直辊7同轴的大链轮55、套装在排向轮支承轴47上的第一小链轮58以及可调节的张紧轮组件59,第一驱动链轮52套装在第一减速电机53的电机轴上,第一驱动链轮52、大链轮55、第一小链轮58和张紧轮组件59通过第一链条54传动连接。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链轮62、第二减速电机61、第二链条64以及与第二校直辊8同轴的第二小链轮57,第二驱动链轮62套装在第二减速电机61的电机轴上,第二驱动链轮62和第二小链轮57通过第二链条64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0030]分流机构使得二极管能够分流的进入各个换向料斗,再通过换向料斗和震荡机构的配合作用使原来排向不一致的二极管都转变为横向,使其排向一致,经过换向料斗的第一出料口 9-2滚入排向轮48的受料槽48-1,为了保证二极管能够在排向轮48-1上不掉落下来,设置了挡条51,在脱料板46的作用下,经过第二出料口 46-51后滚入精校直通道78对二极管进行精校直,校直后,掉入成品收集斗1,整个精校直工序完成。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支承架(3)、第一校直辊(7)、第二校直辊(8)、均料机构、使二极管引出线排向一致的换向装置、驱动第一校直辊(7)旋转并给均料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驱动第二校直辊(8)旋转的第三驱动机构,换向装置包括若干换向料斗和使换向料斗震动的震荡机构,换向料斗上具有换向槽道(9-1),并且换向料斗上开有第一出料口(9-2),第一出料口(9-2)位于换向槽道(9-1)的末端,第一校直辊(7)和第二校直辊(8)为相对差速运动,并且第一校直辊(7)和第二校直辊(8)之间留有[XI]的精校直通道(78),换向料斗的第一出料口(9-2)、均料机构和精校直通道(78)依次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承架(3)上安装有分流机构,分流机构包括可调节分流滑板(32)和若干分流板(33),分流板(33)固定在分流滑板(32)上,并且分流板(33)分别位于相邻的换向槽道(9-1)之间的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校直辊(7)的两侧和支承架(3)之间分别安装有可调节精校直通道(78)间隙的调节机构,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与第一校直辊(7)同轴安装的可调轴承座(34)以及与可调轴承座(34)对应的两个紧固螺钉(35)和一个调节螺钉(36),调节螺钉(36)安装在支承架(3)上,可调轴承座(34)的一端通过紧固螺钉(35)安装在支承架(3)上,另一端上开有调节槽(34-1),该端的紧固螺钉(35)穿过调节槽(34-1)拧紧在支承架(3)上,并且可调轴承座(34)的该端抵在调节螺钉(3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料斗由转向挡板(37)、滑板(38)、底板(39)和两侧的间隔板(40)组成,所述的第一出料口( 9-2 )设置在转向挡板(37 )和底板(39 )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震荡机构包括震荡支架(63)、第二电磁铁(41)、第二弹性支架(42)和第二吸铁板(43),第二电磁铁(41)安装在震荡支架(63)上,第二吸铁板(43)固定在换向料斗的下方,所述的换向料斗通过第二弹性支架(42 )安装在震荡支架(63 )上,第二吸铁板(43 )与第二电磁铁(41)配合并位于第二电磁铁(41)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均料装置包括若干排向轮组件、挡条安装板(44)、脱料板(46)和排向轮支承轴(47),排向轮组件与换向槽道(9-1)——对应,排向轮组件包括排向轮(48 )、扭簧(49 )和两个挡圈(50 )以及与排向轮(48)的外圆相配合卡固二极管胶体的挡条(51),脱料板(46)位于挡条(51)的末端并与挡条(51)形成第二出料口(46-51),挡条(51)铰接在挡条安装板(44)上,扭簧(49 )的一端连接在挡条(51)上,扭簧(49 )的另一端连接在挡条安装板(44 )上,排向轮(48 )上开有若干可卡住二极管胶体的受料槽(48-1),两个挡圈(50)分别安装在排向轮(48)的两侧,两个挡圈(50 )的外圆可抵接受料槽(48-1)内二极管的引出线,排向轮(48 )套装在排向轮支承轴(47)上,排向轮支承轴(47)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的支承架(3)上,挡条安装板(44 )和脱料板(46 )均固定连接在支承架(3 )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链轮(52)、 第一减速电机(53)、第一链条(54)、与第一校直棍(7)同轴的大链轮(55)、套装在排向轮支承轴(47)上的第一小链轮(58)以及可调节的张紧轮组件(59),第一驱动链轮(52)套装在第一减速电机(53)的电机轴上,第一驱动链轮(52)、大链轮(55)、第一小链轮(58)和张紧轮组件(59)通过第一链条(54)传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链轮(62)、第二减速电机(61)、第二链条(64)以及与第二校直辊(8)同轴的第二小链轮(57 ), 第二驱动链轮(62 )套装在第二减速电机(61)的电机轴上,第二驱动链轮(62)和第二小链轮(57)通过第二链条(64)传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极管引出线的精校直装置,它包括支承架、第一校直辊、第二校直辊、均料机构、使二极管引出线排向一致的换向装置、驱动第一校直辊旋转并给均料机构提供动力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驱动第二校直辊旋转的第三驱动机构,换向装置包括若干换向料斗和使换向料斗来回移动的震荡机构,换向料斗上具有换向槽道,并且换向料斗上开有第一出料口,第一出料口位于换向槽道的末端,第一校直辊和第二校直辊为相对差速运动,并且第一校直辊和第二校直辊之间留有间隙可调并可落入经过均料机构处理过的二极管的精校直通道,换向料斗的第一出料口、均料机构和精校直通道依次衔接。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每一个二极管均能逐一经过精校直,不会存在二极管漏引直现象,并且引直效果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B21F1/02GK203003014SQ2013200052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7日
发明者张成骏 申请人:张成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