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热焊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199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热焊接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热焊接模具,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模盖、上模和下模,模盖的内腔通过横梁和纵梁分割成多个空腔,横梁与模盖内腔的顶壁之间留有间隙,纵梁与模盖内腔的顶壁连接,模盖顶部开有主引火口,主引火口设置于横梁的正上方且沿横梁方向设置,主引火口的宽度不大于横梁,模盖侧面的底部开有副引火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热焊接模具,解决现有模具由于仅在侧面设有引火口,且引火口开口较大,从而工作时火焰大量喷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放热焊接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放热焊接模具。

【背景技术】
[0002]镀铜圆钢作为建筑、设施的防雷接地的导体材料,具有导电性好、耐腐蚀、外观好等优点。为了充分发挥其优点,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放热焊接工艺将镀铜圆钢进行连接。
[0003]放热焊接是一种简单、高效率、高质量的金属连接工艺,它利用金属化合物化学反应热作为热源,通过过热的(被还原)熔融金属,直接或间接加热工件,在特制的石墨模具的型腔中形成一定形状、尺寸,符合工程需求的熔焊接头。
[0004]放热焊接需要使用专用模具来固定导体材料和盛放焊药。
[0005]目前的常见模具,如图1所示,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模盖1、上模2和下模3,模盖I的侧面开设引火口 4,焊药5放置于上模2的上部,上模2与下模3之间设有放置导体材料的容置槽。
[0006]其基本工作过程为:把需要连接的第一导体材料6和第二导体材料7放入模具的上模2和下模3之间并夹紧,焊药5倒入模具的上模2后点火,待焊药5反应完成,生成20000C以上的铜液,铜液流到第一导体材料6和第二导体材料7对接处,高温铜液将第一导体材料6和第二导体材料7对接处部分熔化,融化后的导体材料和铜液的混合物凝固后形成焊接接头8。
[0007]现有技术中,整个模盖I只有设计在模盖侧面的引火口 4,且开口较大,不仅操作不方便,而且点燃引火粉后,火焰喷出量大且朝向操作人喷溅,存在安全隐患。
[0008]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安全性能高的放热焊接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0009](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放热焊接模具,解决现有模具由于仅在侧面设有引火口,且引火口开口较大,从而工作时火焰大量喷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
[0011](二)技术方案
[001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放热焊接模具,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模盖、上模和下模,模盖的内腔通过横梁和纵梁分割成多个空腔,横梁与模盖内腔的顶壁之间留有间隙,纵梁与模盖内腔的顶壁连接,模盖顶部开有主引火口,主引火口设置于横梁的正上方且沿横梁方向设置,主引火口的宽度不大于横梁,模盖侧面的底部开有副引火口。
[0013]优选的,前述主引火口的宽度与横梁的宽度相同。
[0014]优选的,前述主引火口设有两个,两个主引火口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0015]优选的,前述主引火口的形状为长圆形。
[0016]优选的,前述横梁和纵梁采用筋板制成。
[0017]优选的,前述空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0018]优选的,前述副引火口连接有引火通道,引火通道连通副引火口和模盖的内腔。
[0019](三)有益效果
[00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放热焊接模具,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模盖、上模和下模,模盖的内腔通过横梁和纵梁分割成多个空腔,模盖顶部开有主引火口,主引火口设置于横梁的正上方且沿横梁方向设置,主引火口的宽度不大于横梁,模盖侧面的底部开有副引火口,副引火口连接有引火通道,引火通道连通副引火口和模盖的内腔。模盖的主引火口向上,避免了点火时喷出的火焰对着操作者,模盖的内腔分割成多个空腔,在保证模盖强度的前提下,增加了容积,减少了火焰喷出,可相对提高操作时的安全性。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热焊接模具,点火时,将引火粉放置于主引火口,引燃时可避免火焰喷溅,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0023]本实用新型还设有的副引火口,可以在操作空间高度受到限制时使用,增加了操作的方便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现有的放热焊接模具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放热焊接模具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盖的俯视图;
[0027]图4是本实用新型模盖的主视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模盖的仰视图。
[0029]图中:1:模盖;2:上模;3:下模;4:引火口 ;5:焊药;6:第一导体材料;7:第二导体材料;8:焊接接头;1’:模盖;11’:空腔;12’:纵梁;13’:引火通道;14’:横梁;2’:上模;3’:下模;41’:主引火口 ;42’ 引火口 ;5’:焊药;6’:第一导体材料;7’:第二导体材料;8’:焊接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放热焊接模具,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模盖I’、上模2’和下模3’。
[0033]如图3-5所示,模盖I’的内腔通过横梁14’和纵梁12’分割成多个空腔11’,空腔11’的数量为4个。横梁14’与模盖I’内腔的顶壁之间留有间隙,纵梁12’与模盖I’内腔的顶壁连接,横梁14’和纵梁12’采用筋板制成。
[0034]模盖I’顶部开有主引火口 41’,主引火口 41’设有两个,主引火口 41’设置于横梁14’的正上方且沿横梁14’方向设置,即主引火口 41’设置于横梁14’上方,主引火口 41’被横梁14’完全遮挡,使得主引火口 41’与内腔没有直接的间隙。两个主引火口 41’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即两个主引火口 41’并列地设置于同一根横梁14’上方。主引火口 41’的形状为长圆形,主引火口 41’的宽度与横梁14’的宽度相同。主引火口 41’向上设置,且横梁14’将主引火口 41’与内腔在竖直方向上完全遮挡,主引火口 41’仅从横梁14’与内腔顶壁之间的间隙与内腔连通,操作者从模盖I’顶部点火,避免了点火时喷出的火焰对从主引火口 41’喷出,提高了安全性。
[0035]模盖I’侧面的底部开有副引火口 42’。副引火口 42’连接有引火通道13’,引火通道13’的横截面积小于副引火口 42’的横截面积,引火通道13’连通副引火口 42’和模盖I’的内腔。副引火口 42’可以在操作空间高度受到限制时使用,增加了操作的方便性。
[0036]使用时,把需要连接的第一导体材料6’和第二导体材料V放入模具的上模2’和下模3’之间并夹紧,焊药5’倒入模具的上模2’后点火,待焊药5’反应完成,生成2000°C以上的铜液,铜液流到第一导体材料6’和第二导体材料V对接处,高温铜液将第一导体材料6’和第二导体材料7’对接处部分熔化,融化后的导体材料和铜液的混合物凝固后形成焊接接头8’。
[0037]本实施例点火时,将引火粉放置于主引火口 41’,由于有横梁14’遮挡,因此引火粉从主引火口 41’放入后被放置于横梁14’上,可以避免被风吹散,操作方便,引火粉在引燃时,通过横梁14’与内腔顶壁之间的间隙落入焊药的中间区域将焊药引燃,可以保证反应均匀,提高焊接质量,并且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003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放热焊接模具,由上到下依次包括模盖(Γ )、上模(2’ )和下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盖(Γ )的内腔通过横梁(14’ )和纵梁(12’ )分割成多个空腔(11’),所述横梁(14’)与所述模盖(Γ)内腔的顶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纵梁(12’)与所述模盖(Γ)内腔的顶壁连接,所述模盖(Γ)顶部开有主引火口(41’),所述主引火口(41’)设置于所述横梁(14’)的正上方且沿横梁(14’)方向设置,所述主引火口(41’)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横梁(14’),所述模盖(Γ )侧面的底部开有副引火口(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热焊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火口(41’)的宽度与所述横梁(14’ )的宽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热焊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火口(41’)设有两个,所述两个主引火口(41’ )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热焊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引火口(41’)的形状为长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热焊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4’)和纵梁(12’ )米用筋板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热焊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1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热焊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引火口(42’)连接有引火通道(13’),所述引火通道(13’ )连通副引火口(42’ )和模盖(Γ )的内腔。
【文档编号】B23K5/22GK204262552SQ201420749863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日
【发明者】杨成枝, 赵民焱 申请人:北京欧地安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