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存储用于机床的杆状工件的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475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用于存储用于机床的杆状工件的匣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用于存储杆状工件的匣。需要这种匣用于,例如,存储待在机床上被加工或已经在机床上被加工的工件。优选地,匣以下述方式设计,即可通过自动抓取器单个地将工件从匣移出或将工件放在匣中。



背景技术:

例如,从专利公开DE 33 01 314 A1已知用于杆状工件的匣。在该情形中,提供了具有一个或多个环形凹槽的圆形板(Palette)。在这些凹槽中提供用于存储杆状工件的接收孔,其中,为此目的,工件的端部部段被插入分别的相关联接收孔中。

由于技术原因,接收孔和工件的端部部段之间总是存在空隙。此空隙必须足够大,以便允许自动地从接收孔移出工件的端部部段和将工件的端部部段插入接收孔。空隙越大,操纵越简单。但是,此空隙也致使接收孔的中心轴线未必与所存储的工件的纵向轴线对齐。工件的长度越长,工件在与接收孔相反的端部处互相接触的风险越大,这可能导致在待加工结构的表面上产生不期望的痕迹或损伤。

为了避免接触,必须与空隙相独立地选择接收孔之间的适当大的距离。但是,此方案的缺点是用于存储一定数量的工件的匣占据许多空间,而这种空间常常不可获得的或过于昂贵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可以认为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别适合单个地单独地存储长杆状工件的匣。

此目的由显示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匣达到。所述匣包括至少一个接收主体。该至少一个接收主体具有至少一个接收孔,并且优选具有若干个接收孔。具体地,若干个接收孔可彼此挨着成行和/或成列布置。每个接收孔具有在接收主体的一个上侧上的孔口。待被存储的杆状工件的端部部段可通过此孔口被插入分别的接收孔中。

在接收主体上提供有至少一个布置器件。该至少一个布置器件被安排成将接收主体布置在其操作位置,具体是机床或抓取器装置的区域中。例如,可提供布置器件,由此所述器件可被用于将接收主体设置在平坦(优选水平)的存储表面上。额外地或替代地,布置器件可被提供在接收主体上,以便将接收主体布置在附接表面上,例如匣载体上。

至少一个布置器件限定参考平面。如果存在若干个布置器件,则分别的布置器件可限定不同的参考平面。如果提供各自具有参考平面的若干个布置器件,则不同的参考平面优选互相平行地定向。优选地,参考平面平行于被提供以分别布置器件的存储表面和/或附接表面定向。

至少一个接收孔具有沿接收孔中心地延伸的中心轴线。至少一个接收孔的中心轴线以不同于直角的偏斜角与至少一个参考平面相交。例如,偏斜角可为75°至85°。

在匣的操作位置,参考平面优选沿水平方向定向。因此,至少一个接收孔的中心轴线相对于竖直轴线以锐角延伸。中心轴线和竖直线之间的该锐角可以在5°至10°的范围内。由于这种措施,被插入接收孔中的工件沿优选方向倾斜。不管工件的端部部段和接收孔之间的空隙,以此方式可能避免被布置在紧靠地间隔开的相邻接收孔中的若干个工件之间的接触。其原因是所有工件沿限定的方向,并且优选沿相同的方向,相对于竖直或水平平面倾斜。因此,在一方面,可能在小空间中布置多个杆状工件,并且在另一方面,仍可能避免工件之间的任何非故意接触。

如果至少一个布置器件所限定的参考平面明显地偏离水平平面,并且例如相对水平平面界定大于5°至10°的角,则中心轴线相对于参考平面的定向必须以下述方式选择,即,最后,在至少一个接收孔的中心轴线和竖直线之间形成偏斜锐角。理想地,该偏斜锐角的大小为5°至10°。其结果是,在一方面,确保了沿限定方向的倾斜,并且在另一方面,沿两个水平方向需要很少的空间来布置或存储工件。

优选地,每个工件被插入相关联的接收孔中。优选不存在在接收主体上引起工件的力配合夹持的夹持器件。这简化了插入和移出工件时的工件处理。自动抓取器不需要操作夹持器件并且因此可以以很简单的方式设计。

优选地,意图的是,至少一个接收孔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被相对于参考平面固定地设定,并且不可被驱动器件改变。

优选地,至少一个接收孔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接收主体的上侧以直角定向。接收主体的上侧优选在一个平面内延伸,该平面相应地相对于参考平面偏斜,并且在操作位置相对于竖直线偏斜地延伸。

至少一个接收孔可在其与孔口相反的端部上具有底部和至少一个止动件。至少一个接收孔优选被配置成兜孔(Sackloch),具体被配置成兜状孔眼(Sackbohrung)。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孔具有柱体的轮廓,该柱体的轮廓可具有圆柱的形式。

具体地,每个接收主体具有若干个接收孔。匣也可包括若干个接收主体。优选地,接收主体的接收孔和/或若干个接收主体的接收孔成行和/或成排布置,例如成矩阵样方式。此外,有利的是,接收主体的接收孔和/或所有存在的接收主体的接收孔的所有中心轴线互相平行地定向。

接收主体的和/或所有存在的接收主体的所有存在的接收孔优选具有相同的轮廓。当将要存储同一类型的多个工件时这是有道理的。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主体具有至少一个接收部段,在接收部段中布置有至少一个接收孔,该接收部段由一致的材料制成为一件而没有接缝和接头。通过这样做,接收孔可被提供成,例如,接收主体中的钻孔。

替代地,接收主体或接收部段也可由若干个单个部件组成。例如,若干个板状元件(其中至少一个具有通孔和/或兜状孔眼)可代表具有至少一个接收孔的接收部段或接收主体。

在优选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主体具有被设计成将接收主体布置在匣载体上的第一布置器件或第一布置装置。匣载体可以,例如,凭借具有附接表面的板状部件布置,并且可以被安排成用于容纳匣的优选的若干个接收主体。匣载体可以是具有若干个接收主体的匣的一个组件,并且共同支撑这些接收主体。

第一布置器件可优选包括抵接表面。抵接表面优选被布置在接收主体的与上侧相反的下侧上,并且可以是接收主体的一个组件或者是第一布置器件的单独部件。在这种第一布置器件中,抵接表面限定参考平面。

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第一布置器件可具有定位器件。定位器件被安排成与相应的反定位器件(Positioniergegenmittel)一起确定接收主体和匣载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平行于参考平面。定位器件可以是,例如,定位突起和/或定位凹口,其中,反定位器件被配置成从而合适地互补。定位器件可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地,在由第一布置器件限定的参考平面外,即,例如,相对于该参考平面相距一定距离,或延伸通过该参考平面。

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接收主体分别包括第二布置器件和第二布置装置,其被配置成将接收主体设置在存储表面上。第二布置器件不同于第一布置器件。可以仅提供两个布置器件中的一个,在该情形中,优选地两个布置器件都被提供在接收主体上。

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布置器件具有至少三个脚,这些脚的自由端被布置在共同的存储平面中。在该实施例中,该存储平面就第二布置器件限定参考平面。

在接收主体包括第一和第二布置器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布置器件以下述方式被配置,即,当接收主体位于任何平坦的存储表面上时,第一布置器件不接触存储表面。换言之:如果接收主体经由第二布置器件被设置在平坦的存储表面上的话,第一布置器件可以说是不起作用。相反,第一布置器件被安排成用于将接收主体布置在匣载体上。

例如,就示例性实施例而言,第一布置器件的抵接表面和/或定位器件完全被布置在存储平面上方。这被理解成表示位于存储平面和描绘接收主体的上侧的位置的平面之间的抵接表面或定位器件的位置。

附图说明

可从从属权利要求以及说明书和附图推断出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解释各个优选示例性实施例。其在以下附图中示出:

图1是具有若干个接收主体和一个匣载体的匣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接收主体的沿图1中的箭头II的侧视图;

图3是穿过图1的匣的接收主体的剖面图;

图4是图3的接收主体的局部图;

图5是如图2至4中的一行两个接收主体的横向表面的侧视图;

图6是如沿图5中的一行两个接收主体的图5中的相交线VI-VI的剖视图;

图7是如沿图5中的一行两个接收主体的图5中的相交线VII-VII的剖视图;以及

图8是如沿图5中的一行两个接收主体的图5中的相交线VIII-VII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匣10的示例性实施例。匣10被安排成用于存储或贮存杆状工件11,例如,杆状工件11的剖面在至少一些部段是柱体的或具有圆柱形状。

匣10被布置在机床或抓取器装置附近或传送元件上。未加工的和/或经加工的工件11可被存储在匣10中。

匣10包括至少一个接收主体12以及,根据示例,若干个接收主体12。接收主体12是相同的,并且由图2至4更准确地示出。根据示例,所有接收主体12都被布置在共享的匣载体13上。如图所示,接收主体12可形成一行或多行,其中,每行中的相邻接收主体12互相直接抵靠。

每个接收主体12具有接收部段14,若干个接收孔15位于该接收部段14中。根据示例,所有接收孔15具有相同的轮廓,在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轮廓具有圆柱形状。在修改的实施例中,也可提供其他柱体轮廓。

至少接收部段14或者以及整个接收主体12由一致的材料构成或被制成为一件而没有接缝或接头。

接收孔15在接收部段14中被配置成兜孔形式。根据示例,每个接收孔15具有柱体孔壁并从接收主体12的上侧17上的孔口16开始延伸到底部18。因此在上侧17上的孔口16处可接近接收孔15。根据示例,在分别的孔口16和分别的底部18之间接收孔15的长度相同。

每个接收孔15具有中心轴线M并且沿中心轴线M延伸(图4)。中心轴线M相对于平面O成直角地定向,其中孔口16位于平面O中或者接收主体的上侧17沿平面O延伸。

为了存储在匣10中,杆状工件11的端部部段11被插入分别的相关联的接收孔15中。为了使得将工件11插入接收孔15以及从接收孔15移出工件11成为可能,朝向中心轴线M径向地看,端部部段11a和接收孔15之间存在空隙。在剖面具有圆柱形式的情形中(在此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就是这样),端部部段11a的外径因此小于接收孔口15的内径。由于此原因,杆状工件11可相对于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倾斜,从而使得在工件11的纵向轴线L和相关联的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之间存在倾角α,这在图4中示意性地示出。

在匣10或至少一个接收主体12处于操作位置的情形中,中心轴线相对于竖直线V偏斜约第一偏斜角β。由于杆状工件11的重力,所述工件的端部部段11a在孔口16上的点处由第一力F1沿倾斜方向K被推靠在接收主体12上,并且在接收孔15的内侧上邻近底部18由第二力F2沿倾斜方向K的反方向被推靠在接收主体12上。工件11,可以说是,在接收孔15倾斜中。由于在匣10的操作位置,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相对于竖直线V的偏斜位置,所存储的工件11沿限定的倾斜方向K倾斜,即在远离竖直线V的竖直平面内倾斜,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位于其中。

已被插入接收孔15中的工件11的端部部段11a(沿工件11的纵向轴线L看)比与端部部段11a邻接的工件11的其余部分更短,具体地前者是后者的至多1/5至1/3。

根据示例,接收孔15的所有中心轴线M在共享的接收主体12中互相平行地定向。其结果是,确保了所有工件11都沿相同的倾斜方向K倾斜并且基本上互相平行地延伸,这在图1中尤其明显。此外,根据示例若干个(并且优选地所有的)接收主体12的所有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也沿平行方向定向。

在匣10的操作位置中中心轴线M相对于竖直线V的偏斜位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被实现,这是因为在此操作位置接收主体12的上侧17的平面O相对于水平平面偏斜。这通过存在于接收主体12上的第一布置器件25和/或第二布置器件26完成。第一布置器件25被设计成用于将接收主体12布置在匣载体13的附接表面27上(图2)。第一布置器件25包括在接收主体12上的抵接表面28。抵接表面28优选在一个平面中延伸,并且具有与匣载体13建立的连接,被置于附接表面27上。根据示例,抵接表面28被提供在接收主体12的与上侧17相反的下侧29上。

可选地,第一布置器件25包括定位器件3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定位器件30是两个或更多个销形定位突起31,当抵接表面28置于附接表面27上时,该定位突起31接合在匣载体13上的相应的定位凹口中。其结果是,接收主体12的位置可被限定成相对于匣载体13平行于附接表面28或抵接表面28。

第一布置器件25的抵接表面28限定第一参考平面B1。每个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以第二偏斜角γ与第一参考平面B1相交。在匣10的操作位置,第一参考平面B1优选沿水平方向定向。在此情形中,第一偏斜角β和第二偏斜角γ相加等于90°(图4)。

在此处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布置器件26被提供在接收主体12上,如上所述。第二布置器件26具有至少三个脚,并且根据示例具有四个脚。这些脚36的自由端37位于共享的存储平面E中。此存储平面E就第二布置器件26限定第二参考平面B2。

在此处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接收主体12具有四个脚36,其中,分别地两个脚36被提供在共享的脚部件38上。根据示例,两个脚部件38被提供在接收主体12的相反的侧表面39上,并且旋拧到该侧表面39上。两个侧表面39和两个脚部件38分别被布置成沿方向R互相相距一定距离。沿此方向R,一个脚部件的两个脚36也互相相距一定距离(图1和2)。这被实现是因为脚部件38具有横向部件40,该横向部件40至少也沿方向R从侧表面39上的附接处开始延伸,例如,所述横向部件可能形成偏移等。横向部件40在端部部件41中继续,该端部部件41与侧表面39或接收主体12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脚36中的一个被布置在该端部部件处。脚部件38的分别的另一个脚36可位于脚部件38的附接部件42上,凭借附接部件42脚部件38附接到接收主体12。

以下述方式选择横向部件40以及附接部件42和端部部件41的尺寸,即接收主体12的横向表面43(所述表面连接两个侧表面39)可以被设置为可以说是互相挨着并排成一行,如在图1中示出的。通过这样做,一个接收主体12的脚部件38的端部部件41延伸过相邻的接收主体12,这在图1中可见。脚部件38因此不会妨碍接收主体12排成一行,并且脚36沿方向R以及在与方向R成直角的相同平面中仍具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便能够以稳定的方式将接收主体12设置在存储表面35上。

从图3和4可推断出,两个参考平面B1、B2互相平行地定向。沿与两个参考平面B1、B2成直角的方向观看,与第二参考平面B2相比,第一参考平面B1距接收主体12的接收孔15的距离更小。当接收主体12位于存储表面35上时,布置器件25不活动(active)。抵接表面28以及定位器件30不从接收主体12开始延伸通过存储平面E和由此限定的第二参考平面B2。因此,第一布置器件25不会妨碍将接收主体12在匣载体13外存储在平坦的存储表面35上。图3和4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定位突起31和存储表面E及第二参考平面2之间的距离的。

由匣载体13的附接表面27支撑的抵接表面28被安排成用于将接收主体12布置或附接在匣载体13上。在脚部件38或脚36的区域中,在匣载体30中提供有四个凹口44,在图1和2中可辨认出所述凹口。脚36与分别相关联的凹口44接合,而无需确定接收主体12相对于匣载体13的位置。优选地,脚36和/或脚部件38不接触匣载体13。如果第一布置器件25确定接收主体12的位置,则第二布置器件26不产生效果。

每个附接凹口45被提供在两个横向表面43中的第一横向表面43a中。根据示例,每个接收主体12具有在其分别的另一个第二横向表面43b上的连接突起49。

为了将一个或多个接收主体12附接到匣10的匣载体13上,过程如下:

根据示例,附接部件46可接合在附接凹口45中,所述附接部件被固定到基体载体13并旋拧到其上。通过这样做,附接部件46将接收主体12夹持就位在匣载体13上。作为优选示例性实施例的替代,当单个接收主体被附接到匣载体13上时,这类附接部件46也可被提供在两个相反的横向表面43上,并且与附接凹口45分别接合。根据示例,附接凭借附接部件46仅发生在一侧上。

即使若干个接收主体12成行布置,根据示例,也足以利用单个附接部件46将此行附接到匣载体。两个直接相邻的接收主体12的第一横向表面43a和第二横向表面43b互相相关联,并且可被布置成互相相距最小距离或互相抵靠,在此情形中,分别的横向表面43b的连接突起49接合在相邻第一横向表面43a上的附接凹口45中。通过这样做,连接突起49接触附接凹口45的表面50,所述表面远离匣载体13(图8)。

为了布置形成行的若干个接收主体12,所述接收主体利用其各自的横向表面43互相接触,根据示例,一个附接部件46就足够了。如上所述,在该行接收主体12的第一接收主体12的可接近的第一表面43a上,所述附接部件被旋拧到匣载体13。此行的其他接收主体12经由连接突起49被推靠在匣载体13上。

为了联接一行中的所有接收主体12并能够同时处理这些接收主体,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接收主体12具有至少一个通道开口47,该通道开口47相对于接收主体12的横向侧面43成直角地完全延伸通过接收主体12。当接收主体12成行时,接收主体12的通道开口47对齐,从而使得夹持单元51可被推动通过通道开口47的通道(图5和6),凭此,接收主体12可相对于彼此被张紧。根据示例,夹持螺钉52和夹持螺母53作用为夹持单元51。

此外,参照如图7的剖视图,可见在两个直接相邻的接收主体12之间被插入至少一个配合键54,并且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是两个。每个配合键54部分地被接收在一个接收主体12的相关联的第一横向表面43a上的配合键凹口55中,并且部分地被接收在另一个接收主体12的相关联的第二横向表面43b上的配合键凹口55中。其结果是,待联接的接收主体12可相对于彼此被定向,以便随后利用夹持单元51通过对齐的通道开口47建立联接。

其结果是,接收主体12被组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其可作为一个整体被处理,因此便于组装。

本发明涉及用于存储杆状工件的匣。匣10包括至少一个接收主体12,该接收主体12具有用于插入杆状工件11的端部部段11a的至少一个接收孔15。已被插入接收孔15中的工件11的端部部段11a,当沿工件11的纵向轴线L看时,比与端部部段11a邻接的工件11的其余部分更短,具体地前者是后者的1/5至1/3。以下述方式配置接收主体12,即,在匣10的操作位置,至少一个接收孔15的中心轴线M和竖直线V界定第一偏斜角β。其结果是,实现了工件11沿限定的倾斜方向K倾斜并且互相不碰撞。

附图标记列表:

10 匣

11 工件

11a 工件的端部部段

12 接收主体

13 匣载体

14 接收部段

15 接收孔

16 孔口

17 上侧

18 底部

25 第一布置器件

26 第二布置器件

27 附接表面

28 抵接表面

29 下侧

30 定位器件

35 存储表面

36 脚

37 脚的脚端部

38 脚部件

39 侧表面

40 横向部件

41 端部部件

42 附接部件

43 横向表面

43a 第一横向表面

43b 第二横向表面

44 凹口

45 附接凹口

46 附接部件

47 通道开口

48 夹持元件

49 连接突起

50 区域

51 夹持单元

52 夹持螺钉

53 夹持螺母

54 配合键

55 配合键凹口

α 倾角

β 第一偏斜角

γ 第二偏斜角

B1 第一参考平面

B2 第二参考平面

d 距离

E 存储表面平面

F1 第一力

F2 第二力

K 倾斜方向

L 纵向轴线

M 中心轴线

O 平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