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形零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9266阅读:19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零件生产领域,具体是一种异形零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冲压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冲压和锻造同属塑性加工(或称压力加工),合称锻压。冲压的坯料主要是热轧和冷轧的钢板和钢带。全世界的钢材中,有60~70%是板材,其中大部分经过冲压制成成品。汽车的车身、底盘、油箱、散热器片,锅炉的汽包,容器的壳体,电机、电器的铁芯硅钢片等都是冲压加工的。仪器仪表、家用电器、自行车、办公机械、生活器皿等产品中,也有大量冲压件。

冲压加工是借助于常规或专用冲压设备的动力,使板料在模具里直接受到变形力并进行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产品零件的生产技术。板料,模具和设备是冲压加工的三要素。按冲压加工温度分为热冲压和冷冲压。前者适合变形抗力高,塑性较差的板料加工;后者则在室温下进行,是薄板常用的冲压方法。它是金属塑性加工(或压力加工)的主要方法之一,也隶属于材料成型工程技术。

对于一些特殊零件,当其需要冲压产生形变接近或超过材料形变的极限时,一般的冲压工艺可能会导致材料在成型过程中产生开裂,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冲压效果。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完全利用材料形变极限又不至于使材料开裂的经冲压生产异形零件的加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完全利用材料形变极限又不至于使材料开裂的经冲压生产异形零件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异形零件加工方法,包括落料、浸料、分段拉伸、弯边,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原料经过落料模处理后,形成粗坯;

步骤二、将经步骤一落料处理后的粗坯放入润滑油中进行浸料;

步骤三、将经步骤二浸料处理后的粗坯放入拉伸模,并在坯料与拉伸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对粗坯进行分段拉伸处理形成半成品;

步骤四、经过步骤三拉伸处理后的半成品放入弯边模,并在半成品与弯边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将半成品压弯后形成剖面为不规则曲线成品。

所述步骤二中的润滑油为合成油或/和植物油。

所述步骤二中的合成润滑油选自环烷烃、芳烃、环烷基芳烃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步骤三中的分段拉伸中的分段依据拉伸长度及所加工的材料设置不同段数采用多段拉伸。

本发明由于在原料落料后,对落料形成的环状粗坯进行浸料处理,浸料处理后,在增加材料的延展性的同时,可以分散冲压机床对材料的压力,从而避免材料在机床冲头的过大压力下产生开裂。同时,离型片的设置极大降低了材料的脱模难度。

采用本发明所述生产工艺进行生产,通过对分段拉伸的段数进行合理设置,可以充分不同材料的延展性,达到材料的伸展极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环状异形零件的生产方式1。

先将原料经过落料模处理后,形成环状粗坯;

再将经步骤一落料处理后的环状粗坯放入植物润滑油中进行浸料;

再将经步骤二浸料处理后的环状粗坯放入拉伸模,并在坯料与拉伸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对环状粗坯的内环进行分段拉伸处理形成半成品;

步骤四、经过步骤三拉伸处理后的半成品放入弯边模,并在半成品与弯边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将半成品的外环压弯后形成剖面为不规则曲线的环状成品。

实施例2

环状异形零件的生产方式2。

先将原料经过落料模处理后,形成圆形粗坯;

再将经步骤一落料处理后的圆形粗坯放入植物润滑油中进行浸料;

再将经步骤二浸料处理后的圆形粗坯放入拉伸模,并在坯料与拉伸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对圆形粗坯的中间进行分段拉伸处理,并在圆形粗坏中心点开口,形成半成品;

步骤四、经过步骤三拉伸处理后的半成品放入弯边模,并在半成品与弯边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将半成品的内环与外环压弯后形成剖面为不规则曲线的环状成品。

实施例3

筒状异形零件的生产。

先将原料经过落料模处理后,形成圆形粗坯;

再将经步骤一落料处理后的圆形粗坯放入植物润滑油中进行浸料;

再将经步骤二浸料处理后的圆形粗坯放入拉伸模,并在坯料与拉伸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对圆形粗坯的中部进行分段拉伸处理形成半成品;

步骤四、经过步骤三拉伸处理后的半成品放入弯边模,并在半成品与弯边模之间设置离型片,然后再利用冲床将半成品的外环压弯后形成筒状成品。

本发明由于在原料落料后,对落料形成的环状粗坯进行浸料处理,浸料处理后,在增加材料的延展性的同时,可以分散冲压机床对材料的压力,从而避免材料在机床冲头的过大压力下产生开裂。同时,离型片的设置极大降低了材料的脱模难度。

采用本发明所述生产工艺进行生产,通过对分段拉伸的段数进行合理设置,可以充分不同材料的延展性,达到材料的伸展极限。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本发明的目的主要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