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机械驾驶室骨架的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8519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机械驾驶室骨架的折弯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折弯模具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为保证工程机械驾驶室骨架的折弯装置的四面均可安装防护玻璃,通常将其骨架设置为具有两玻璃安装槽以及一弧形面的异形弯管,且为适应驾驶舱的制造工艺,需在对其异形截面成型后对其进行折弯。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模具以及弯管模等装置并不能有效适应其异形结构,在加工过程中将给两玻璃安装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给后续的玻璃安装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加工效率高、加工效果好、废品率低且对异形管截面无损伤、无破坏的工程机械驾驶室骨架的折弯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骨架的表面上开设有两平行设置的玻璃安装槽,所述折弯装置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

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一对上模和上模座,所述上模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上模座上、且两上模分设在上模座的两侧,所述上模的底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骨架的上模口,所述上模口中设有与玻璃安装槽适配的顶块一;

所述下模组件包括若干下模和下模座,所述下模座设置在上模座的下方、且与上模座相平行,所述下模的底端固定连接在下模座上、且若干所述下模均位于一对上模之间的位置,所述下模的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骨架的下模口,所述下模口中设有与玻璃安装槽适配的顶块二。

所述折弯装置还包括保压组件,所述保压组件包括保压座、一对驱动组件和一对工作组件,所述保压座固定连接在上模座的上方、且与上模座相平行, 一对所述驱动组件对称的设置在上模座和保压座之间,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上驱动带、下驱动带、一对上带轮、一对下带轮和一对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于保压座上,所述上带轮铰接于固定杆的中部,所述下带轮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底部,所述上驱动带呈环状绕设于一对上带轮之间,所述下驱动带呈环状绕设于一对下带轮之间;

所述上模座中部开设有一对用于容置两工作组件的长条状通孔;

所述工作组件竖直设置、且与驱动组件一一对应,所述工作组件包括上支架、下支架、弹簧和压轮,所述上支架的顶部铰接于上驱动带上,所述上支架的中部铰接于下驱动带上,所述上支架的下部穿设于长条状通孔中,所述下支架套设在上支架的底端,所述弹簧设于下支架内、且抵在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所述压轮铰接在下支架的下方。

所述上带轮包括沿固定杆对称设置的一对上半轮,所述上驱动带包括沿固定杆对称设置的一对上半带,所述上半带绕设在位于固定杆同一侧的两上半轮之间;所述下带轮包括沿固定杆对称设置的一对下半轮,所述下驱动带包括沿固定杆对称设置的一对下半带,所述下半带绕设在位于固定杆同一侧的两下半轮之间。

所述上支架的中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壁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一对相对设置的上半轴,所述通槽的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一对相对设置的下半轴,两所述上半轴分别穿设于两上半带中,两所述下半轴分别穿设于两下半带中。

所述固定杆的中部的两侧还铰接有一对同步轮,所述同步轮的顶部与上半轮相贴合,所述同步轮的底部与下半轮相贴合。

所述上支架的外壁的下部开设有至少一竖直设置的长条状滑槽,所述下支架的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长条状滑槽适配的至少一滑块。

本发明使用时,在可在折弯前将骨架中的一玻璃安装槽卡入若干顶块二中,并在折弯过程中通过顶块一直接有效的抵住骨架中的另一玻璃安装槽。这样,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对骨架(异形管)的截面形状造成破损、损伤等问题,大幅提升了加工效果、降低了废品率;另一方面,通过一对顶块一和若干顶块二的设置,使得骨架的安装、定位变得极为方便、高效,从而大幅降低了操作难度、提升了加工精度。本发明从整体上具有加工效率高、加工精度高、废品率低且对骨架(异形管)截面无损伤、无破坏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案中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案中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本案的优化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B向剖视图,

图8是本案中工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C-C向剖视图,

图10是本案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D-D向剖视图,

图12是本案中驱动组件的优化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中1是骨架,10是玻璃安装槽,2是上模组件,21是上模,210是顶块一,22是上模座,3是下模组件,31是下模,310是顶块二,32是下模座,4是保压座,5是驱动组件,51是上驱动带,510是上半带,52是下驱动带,520是下半带,53是上带轮,530是上半轮,54是下带轮,540是下半轮,55是固定杆,550是同步轮,6是工作组件,61是上支架,611是上半轴,612是下半轴,62是下支架,63是弹簧,64是压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12所示,所述骨架1的表面上开设有两平行设置的玻璃安装槽10,所述折弯装置包括上模组件2和下模组件3;

所述上模组件2包括一对上模21和上模座22,所述上模21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上模座22上、且两上模21分设在上模座22的两侧,所述上模21的底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骨架1的上模口,所述上模口中设有与玻璃安装槽适配10的顶块一210;

所述下模组件3包括若干下模31和下模座32,所述下模座32设置在上模座22的下方、且与上模座22相平行,所述下模3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下模座32上、且若干所述下模31均位于一对上模21之间的位置,所述下模31的顶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骨架的下模口,所述下模口中设有与玻璃安装槽10适配的顶块二310。使用时,在可在折弯前将骨架中的一玻璃安装槽卡入若干顶块二中,并在折弯过程中通过顶块一直接有效的抵住骨架中的另一玻璃安装槽。这样,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对骨架(异形管)的截面形状造成破损、损伤等问题,大幅提升了加工效果、降低了废品率;另一方面,通过一对顶块一和若干顶块二的设置,使得骨架的安装、定位变得极为方便、高效,从而大幅降低了操作难度、提升了加工精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还发现,受骨架表面粗糙度、骨架材料的延展形以及变形能力等因素影响,在折弯后的保压过程中,骨架将有较小的概率出现折弯弧度意外变大等问题,从而给折弯后骨架的废品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对此,本案中还给出了以下优化实施方式:

所述折弯装置还包括保压组件,所述保压组件包括保压座4、一对驱动组件5和一对工作组件6,所述保压座4固定连接在上模座22的上方、且与上模座22相平行, 一对所述驱动组件5对称的设置在上模座22和保压座4之间,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上驱动带51、下驱动带52、一对上带轮53、一对下带轮54和一对固定杆55,所述固定杆55的顶端固定连接于保压座4上,所述上带轮53铰接于固定杆55的中部,所述下带轮54固定连接于固定杆55的底部,所述上驱动带51呈环状绕设于一对上带轮53之间,所述下驱动带52呈环状绕设于一对下带轮54之间;

所述上模座22中部开设有一对用于容置两工作组件的长条状通孔;

所述工作组件6竖直设置、且与驱动组件5一一对应,所述工作组件6包括上支架61、下支架62、弹簧63和压轮64,所述上支架61的顶部铰接于上驱动带51上,所述上支架61的中部铰接于下驱动带52上,所述上支架61的下部穿设于长条状通孔中,所述下支架62套设在上支架61的底端,所述弹簧63设于下支架62内、且抵在上支架61和下支架62之间,所述压轮64铰接在下支架的下方。这样,可于上述的保压过程中开启保压组件,即通过上带轮和下带轮分别带动两上驱动带和两下驱动带运行,从而使得两工作组件在“双层传动带”的驱动形式下保持竖直的同时,将在两上驱动带和两下驱动带的带动下做周向的循环往复运动,使得压轮在骨架表面重复做由中心向两侧的“抚平”动作(当上支架与上驱动带的铰接点位于上带轮下方时,上支架与下驱动带的铰接点也将位于下带轮的下方,此时压轮将在弹簧的作用下有效的压合于骨架的表面上,从而通过压轮的滚动实现上述的抚平),从而使得骨架可克服表面粗糙度、骨架材料的延展形以及变形能力等因素影响,在保压过程中更为舒展、稳定的完成定型工作。

所述上带轮53包括沿固定杆55对称设置的一对上半轮530,所述上驱动带51包括沿固定杆55对称设置的一对上半带510,所述上半带510绕设在位于固定杆55同一侧的两上半轮530之间;所述下带轮54包括沿固定杆55对称设置的一对下半轮540,所述下驱动带52包括沿固定杆55对称设置的一对下半带520,所述下半带520绕设在位于固定杆55同一侧的两下半轮540之间。使得上带轮、下带轮与固定杆之间的连接形式更为稳定、可靠,也有效克服了运动干涉的问题。

所述上支架61的中部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壁的上部固定连接有一对相对设置的上半轴611,所述通槽的内壁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一对相对设置的下半轴612,两所述上半轴611分别穿设于两上半带510中,两所述下半轴612分别穿设于两下半带520中。从而针对上带轮、下带轮的优化结构形态对上支架做出了适应性调整。

所述固定杆55的中部的两侧还铰接有一对同步轮550,所述同步轮550的顶部与上半轮530相贴合,所述同步轮550的底部与下半轮540相贴合。从而使得上带轮和下带轮之间始终保持高效的同步性,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上驱动带和下驱动带之间的速度差而造成的上支架倾斜的问题,给保压组件的运行稳定性及其工作效果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所述上支架的外壁的下部开设有至少一竖直设置的长条状滑槽,所述下支架的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长条状滑槽适配的至少一滑块。从而对下支架以及弹簧的动作起良好的限位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