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结机风箱立车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8040发布日期:2019-04-13 00:17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结机风箱立车加工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烧结机风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烧结机风箱立车加工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烧结机风箱装设于烧结机台车下方,烧结机台车上的混合料通过抽风机-风箱负压抽风式自上而下燃烧,为了使风箱达到良好的抽风效果,就必须保证风箱与烧结机台车之间有可靠的密封,使之产生的漏风量尽可能少。

现有的烧结机风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在图2中,第一法兰面为A法兰面,第二法兰面为B法兰面。A法兰面是与横梁、中间支撑梁等连接,B法兰面是与烟道相连。烧结机风箱A法兰面与横梁、中间支撑梁等采用的是机械式密封,一般采用高强度螺栓将风箱的A法兰面与横梁、中间支撑梁等连接在一起。为了保证风箱法兰与横梁、中间支撑梁等紧密连接在一起,必须对风箱法兰面进行加工以保证平整度。

风箱的设计技术要点包括两点:一是A、B法兰面经铆焊组对后需机加保证平整度;二是A、B法兰面在空间位置尺寸需保证,即A、 B法兰面在空间上呈45°角,以及B法兰面的孔组中心距A法兰面的高度。由于B法兰面与烟道相连,采用的是柔性连接,所以对45°角的要求不是很苛刻,主要是保证风箱法兰面的平整度。

在实际制造中,铆焊组对后的风箱进行机加须保证法兰面成竖直状态或者水平状态才利于机床加工。由于B法兰面与C面成90°角,所以B法兰面机加工时只需将C面放水平,B法兰面即成竖直状态,无需借助工装即可机加;而A法兰面要利于机床加工必须借助工装才能成行,所耗工时更多。由于烧结机风箱外形尺寸较大,且风箱结构的空间异形性及法兰面的“回”字形结构,风箱法兰面机加一般采用落地镗铣床加工。一台烧结机有多达几十件风箱,一件风箱的A、B 法兰面装夹、翻边、机加时间就需要一天工时左右,主要是A法兰面的机加工,对于出现几个烧环项目同时开工时,烧结机风箱的数量会达到几百件,一般公司的镗铣床数量都无法满足这样的进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烧结机风箱立车加工工装,该加工工装现场使用简单易行,位置精度定位准确,可保证加工质量和进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烧结机风箱立车加工工装,包括底座、支撑架、连接梁和调节支撑装置;所述支撑架设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风箱的第一法兰面左右两侧边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风箱;所述底座设置在风箱的第二法兰面的下方,用于支撑且固定所述风箱;所述调节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用于调节所述风箱的高度;所述连接梁设有两个且分别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架。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底板、两个立板、两个撑板、两个顶板和连系梁,所述底板和顶板分别水平设置在所述撑板的底端和顶端,所述立板竖直设置在所述撑板的一侧,所述连系梁设置在两个所述撑板之间,用于连接且支撑两个所述撑板。

优选地,所述立板和撑板均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形状,二者焊接成T 形结构。这样既满足了支撑的稳定性要求,又满足了支撑的充分性要求,并且给所述支撑架立板与横梁、C型梁的连接孔位留有尺寸空间。

优选地,所述连接梁包括横梁和C型梁,分别设置在风箱两侧。由于风箱结构的原因,第一法兰面垂直朝上固定时,第二法兰面一侧的风箱箱体会超出支撑架的宽度范围,所以设置有所述C型梁与支撑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斜撑结构和基座,所述斜撑结构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优选地,所述基座包括底纵梁、底横梁和固定板,两个所述底纵梁和两个所述底横梁焊接成框架式基座,所述基座的侧面均设有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固定板可增大接触面积,便于立车卡盘对底座进行夹紧固定。

优选地,所述斜撑结构的支撑角度与风箱的第二法兰面的倾斜角度一致。

优选地,所述调节支撑装置包括螺杆与螺杆套,螺杆与螺杆套形成矩形牙配合副,螺杆上设置有六角螺母状扳手位,方便调节时使用。

优选地,所述调节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连系梁或所述顶板上,以调节所述风箱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底座、支撑架和连接梁均采用焊接方式成型。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工装作为烧结机风箱机加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能保证风箱的第一法兰面加工顺利进行;由于不同系列的烧结机风箱结构形式基本一样,仅尺寸不同,故可以本申请的工装结构为模板进行系列化相应设计,以适应其它风箱;本工装现场使用简单易行,位置精度定位准确,具有使用寿命长、可靠性好和通用性强的优点,解决了生产难题,提高了整体制造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烧结机风箱的后视图;

图2为现有烧结机风箱的前视图;

图3为现有烧结机风箱的左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箱与工装装配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架的主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架的左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架与风箱装配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支撑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的主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底座的左视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调节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中,1.支撑架,2.底座,3.C型梁,4.调节支撑装置,5.横梁, 6.风箱,11.撑板,12.顶板,13.连系梁,14.立板,15.底板,21.斜撑结构,22.底纵梁,23.底横梁,24.固定板,41.螺杆,42.螺杆套,43.扳手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4,提供一种烧结机风箱立车加工工装,包括底座2、支撑架1、连接梁和调节支撑装置4,该工装结构整体采用焊接方式成型。根据立车作为加工回转类工件设备和工况条件,加工风箱6的第一法兰面,即图2中A法兰面时,需将风箱6摆正在回转工作台面上,并将A法兰面垂直朝上固定。

所述支撑架1对称设置在风箱6的第一法兰面左右两侧边的下方,风箱6利用自重压在其上方,支撑架1可起到顶起支撑风箱6的作用。

所述底座2设置在风箱6的第二法兰面,即图2中B法兰面的下方,利用烧结机立车自带卡盘夹紧固定,起到支撑固定作用,让风箱6 在加工时不会出现摆动滑移现象。

所述调节支撑装置4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的梁上,既可进行高度调节,又加强了对风箱6的刚性支撑。

所述连接梁包括横梁5和C型梁3,且分别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架1。为了保证了风箱6在回转设备上加工时不至于离心力过大,出现工件固定不稳情况,通过横梁5和C型梁3将两侧支撑架1连接成一体。由于风箱6结构的原因,第一法兰面垂直朝上固定时,第二法兰面一侧的风箱6箱体会超出支撑架1的宽度范围,所以设置有所述C 型梁3与支撑架1连接。

图5、图6和图7分别为本实施例的支撑架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图8为支撑架与风箱装配示意图。参考图5至图8,所述支撑架 1主要由底板15、立板14、撑板11、顶板12和连系梁13等焊接而成,支撑架1的宽度尺寸依据风箱6相应的宽度尺寸确定,高度尺寸依据风箱6相应的高度尺寸和立车高度规格尺寸确定。由于风箱6法兰边宽度较窄且与风箱6箱体成钝角结构,为了保证支撑架1与风箱6法兰边支撑接触充分而又不与风箱6箱体干涉,立板14和撑板11设计成上窄下宽的梯形形状,并将二者焊接成T形结构,这样既满足了支撑的稳定性要求,又满足了支撑的充分性要求,并且给所述支撑架1 立板14与横梁5、C型梁3的连接孔位留有尺寸空间。

图10、图11和图12分别为本实施例的底座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参考图10至图12,根据风箱6摆放在工装上的形式,所述底座2包括斜撑结构21、底纵梁22、底横梁23和固定板24等,底座2 的长度依据立车卡盘的长度极限确定,底座2的宽度依据法兰面的宽度尺寸确定。两个所述底纵梁22和两个底横梁23焊接成框架式的基座,斜撑结构21设置在基座上,由若干型钢和钢板制作而成。所述斜撑结构21整体焊接在基座的两个底纵梁22上,两侧型钢中心距尺寸以风箱6的第二法兰面尺寸为依据,所述斜撑结构21的支撑角度与风箱6的第二法兰面所成角度一致,保证强度为宜。由于底座2放置在立车工作台面上,需要立车卡盘对其夹紧固定,所以底座2四个侧面设置有固定板24,增大接触面积,便于立车卡盘对底座2进行夹紧固定。

由于风箱6尺寸较大及焊接制造原因,风箱6与工装整体装配时,需要在支撑架1的连系梁13或顶板12上设置有调节支撑装置4,如图 4和图9所示,风箱6可放置在支撑架1的连系梁13上,风箱6也可放置在支撑架1的顶板12上。一是由于支撑架1跨度较大,防止风箱 6的法兰加工中刚度不够;二是由于焊接制造过程中会出现不平整情况,可以利用其进行调整。

参考图13,所述调节支撑装置4为螺杆41与螺杆套42矩形牙配合副,螺杆41上设置有六角螺母状扳手位43,方便调节时使用。

本实施例的工装制作过程包括:

1)根据零件设计图制作好零部件,再根据设计图尺寸铆焊组对成型;

2)将制作好的支撑架、底座依次摆放在立车工作台合适位置,左右两支撑架T形支撑结构相对布置,再将风箱缓慢吊入并适时调整工装位置,风箱吊入稳定后通过立车卡盘将底座夹紧固定在工作台面上;

3)调整固定好支撑架和底座后,通过螺栓将横梁、C型梁与支撑架相应孔位对齐装配,再将调节支撑装置装配在支撑架梁上;

4)通过放置好的调节支撑装置对风箱进行微调校平,校平后再利用辅助工具压板压在风箱第二法兰面上,将风箱和工装固定好在工作台面上后即可加工。

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