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炉水梁立柱安装垂直度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73720阅读:1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炉水梁立柱安装垂直度控制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加热炉机械设备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炉水梁立柱安装垂直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水梁通过立柱穿过炉底固定在平移框架上,固定梁通过立柱由炉底钢结构支撑和固定。水梁是支承方坯的,承受载荷大,工作强度高,是加热炉关键设备之一。水梁由纵梁、立柱组成。原有的安装方式不能全面的控制水梁的安装质量,水梁在冷态下安装,热态下工作。安装时需要控制以下几方面:1、考虑到热膨胀的因素,冷态下安装的时候,往往以双立柱为固定点,相邻的单立柱上端向双立柱方向倾斜,控制好倾斜尺寸才能确保热态膨胀后的工作状态;2、立柱与纵梁对口的连接的间隙、位置一定要准确,这样才能保证焊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3、考虑到现场焊接的收缩变形量,提前预留变形量,以保证纵梁的上表面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炉水梁立柱安装垂直度控制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加热炉水梁立柱安装垂直度易有偏差,容易跑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加热炉水梁立柱安装垂直度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先将立柱底板就位,并调整位置误差应在±1mm以内,并保证底板的水平度误差在±1mm以内;

(2)立柱插入底板中,调整定位并用调整螺栓调整垂直度及标高;

(3)将水梁支承立柱分别插入,并固定在平移框架上的支承孔座内和炉底框架支承孔座内;立柱安装定位按热态尺寸安装,标高按冷态标高安装;找正和调整立柱纵横中心线位置,挂线锤测量和调整立柱的垂直度;立柱就位后应先将芯管按介质流向调整好,双立柱安装合格后,根据双立柱的位置调整单立柱,并将底板焊接固定;

(4)立柱安装完成后将上下两层底板与立柱以及支撑结构框架点焊;

(5)单立柱固定完成后用手拉葫芦向着双立柱方向(焊接固定拉环)拉弯,拉弯后与上部水梁进行对口,并用角钢在两侧及拉弯方向固定,然后进行水梁的安装、调整,待水梁安装完成并焊接后将临时支撑拆除。

所述步骤(4)立柱与支撑结构框架点焊是指活动立柱与平移框架焊接,固定立柱与炉底支撑梁焊接。

安装前应将水梁立柱和水梁三通口的现场焊接坡口按要求进行打磨;安装前测量相对应的水梁三通口位置的高度,以确定立柱安装的顶标高。

所述步骤(3)安装时立柱标高在设计标准上抬高2-3mm,并在立柱与水梁三通口连接的部位预留3-5mm的焊接间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有针对性的检测和控制手段,能够有效控制安装质量,将机械跑偏量减到最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水梁立柱与水梁三通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步骤(5)手拉葫芦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单立柱,2-双立柱,3-焊接固定拉环,4-手拉葫芦,5-固定点,6-水梁立柱,7-水梁三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水梁立柱的安装顺序为:立柱安装调整→监理检查→水梁与立柱对口、点焊→水梁与立柱接口焊接→焊缝无损探伤→水梁标高调整→监理检查→立柱焊接固定。

具体步骤为:

(1)先将立柱底板就位,并调整位置误差应在±1mm以内,并保证底板的水平度误差在±1mm以内;

(2)立柱6插入底板中,调整定位并用调整螺栓调整垂直度及标高;

(3)将水梁支承立柱(活动的和固定的)分别插入,并固定在平移框架上的支承孔座内和炉底框架支承孔座内。立柱安装定位按热态尺寸安装,标高按冷态标高安装。找正和调整立柱纵横中心线位置,挂线锤测量和调整立柱的垂直度。立柱就位后应注意柱芯管的方向,在立柱调整前应先将方向调整好。这样安装可以兼顾冷态和热态的尺寸,保证水梁工作状态下达到设计要求。

(4)立柱安装完成后将上下两层底板与立柱以及支撑结构框架点焊(活动立柱与平移框架焊接,固定立柱与炉底支撑梁焊接);

(5)固定完成后用手拉葫芦4向着双立柱2方向(焊接固定拉环3)拉弯,具体拉弯尺寸按设计要求,拉弯后用角钢在两侧及拉弯方向固定,待水梁安装完成并焊接后拆除;

水梁顶面标高好坏对炉子跑偏试验及以后的生产使用影响极大。安装前应将水梁立柱6和水梁三通口7的现场焊接坡口按要求进行打磨;安装前测量相对应的水梁三通口7位置的高度,以确定立柱安装的顶标高。因焊量较大,确定顶标高后注意考虑因焊缝收缩而导致的高度变化,一般在安装时立柱标高在设计标准上抬高2-3mm,并在立柱与水梁三通口7连接的部位预留3-5mm的焊接间隙。在焊接后因焊缝冷却后收缩,焊接完成后抬高的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以上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示意性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本领域的普通施工技术人员均能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中各部件的设置方式均可能发生某些改变,而其他人员在其启示下也可能做出相似设计。需要指出的是,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设计宗旨,所有显而易见的改变及其相似设计,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