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负角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360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产品负角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折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品负角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对产品进行90°折弯时,现有的折弯模具完成90°折弯后,由于材料的延展性和弹性关系,折弯后的折边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折弯回弹,从而折弯角度并不是所要求的90°。而且,在生产一段时间后,随着折弯模具的零件的磨损,折弯角度会更加无法满足要求,需要不断的更换新的零件来确保折弯的角度的合格,这样不仅增大了零件的制作成本,也使得维修频率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品负角折弯模具, 可以完成产品的一次折弯到位,并可以保证折弯角度的合格。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产品负角折弯模具,包括上模组和下模组,上模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上垫板、上夹板、脱料垫板和脱料板,下模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所述上夹板上设有一折弯冲子,该折弯冲子向下穿过脱料垫板和脱料板,所述脱料板中设有脱料入子,所述下模板中设有下模入子,所述折弯冲子的下端部具有一折弯口,折弯口具有一用于折弯产品的折弯竖直面,脱料入子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的上表面相互平行,且脱料入子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的上表面均为斜面,产品放置于下模入子上,上模组和下模组合并后,脱料入子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的上表面夹住产品,折弯冲子下压后,对产品进行负角折弯。

进一步的,折弯冲子的折弯口还具有相接于折弯竖直面上端的弧面,折弯口的弧面用于成型产品的折弯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脱料入子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下模入子的上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也为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的脱料入子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的上表面均为斜面,脱料入子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的上表面夹住产品,使得产品呈倾斜状态,折弯冲子利用其折弯口一次性对产品进行折弯,由于产品呈倾斜状态,折弯冲子可以对产品完成负角(小于90°)折弯,由于形成的产品折弯角度略小于90°,从而可以补偿折弯回弹,保证产品90°折弯角度的合格。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产品进行一次负角折弯到位,补偿折弯回弹,保证产品的合格,无需频繁更换模具零件,降低修模频率及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模组和下模组在合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折弯冲子对产品进行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模组和下模组在开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产品负角折弯模具,包括上模组和下模组,上模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模座1、上垫板2、上夹板3、脱料垫板4和脱料板5,下模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下模板6、下垫板7和下模座8,所述上夹板3上设有一折弯冲子9,该折弯冲子9向下穿过脱料垫板4和脱料板5,所述脱料板5中设有脱料入子10,所述下模板6中设有下模入子11,所述折弯冲子9的下端部具有一折弯口901,折弯口901具有一用于折弯产品的折弯竖直面,脱料入子10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11的上表面相互平行,且脱料入子10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11的上表面均为斜面,产品12放置于下模入子11上,上模组和下模组合并后,脱料入子10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11的上表面夹住产品12,折弯冲子9下压后,对产品12进行负角折弯。

折弯冲子9的折弯口901还具有相接于折弯竖直面上端的折弯弧面,折弯口901的折弯弧面用于成型产品的折弯圆角。

进一步说,脱料入子10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下模入子11的上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也为4°。

工作时,如图2所示,上模组和下模组合模,脱料入子10和下模入子11夹住产品12,脱料入子10的下表面和下模入子11的上表面均为左端高且右端低的斜面,从而被脱料入子10和下模入子11夹住的产品12呈倾斜状态,如图3所示,上夹板3带动折弯冲子9向下移动,折弯冲子9的折弯口901在下移的过程中,与脱料入子10以及下模入子11配合,完成对产品12的负角折弯。在本实施例中,为86°折弯。其中,折弯冲子9的折弯口901的折弯竖直面与下模入子11的左侧面(为直面)配合成型产品12的折边,折弯口901的折弯弧面成型产品12的折弯圆角。折弯成型完成后,上模组上移,进行开模,开模后,可以取出折弯后的产品。由于产品的折边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折弯回弹,在本实施例中,折弯回弹补偿角为4°,则可以保证产品的90°折弯角度的合格。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产品进行一次负角折弯到位,补偿折弯回弹,保证产品的合格,无需频繁更换模具零件,降低修模频率及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