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滚珠电主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2128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滚珠电主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主轴,尤其涉及一种滚珠电主轴。



背景技术:

电主轴在使用时,通常涉及装载刀具或拆卸刀具的步骤,上述过程中,通常是在拉杆、推杆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刀柄的推拉,配合完成刀具的装卸。但是,通常情况下,推杆和拉杆之间是直接连接的,或者只利用推杆来推动拉杆,导致装载刀具后乃至在电主轴运行过程中,会在拉杆与推杆之间产生摩擦,不仅影响设备正常运行,还会造成部件磨损,进而产生诸多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拉杆与推杆之间产生摩擦,有助于提高产品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电主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滚珠电主轴,其包括有钢筒,所述钢筒的前端设有前轴承座组件,所述钢筒的后端设有后轴承座组件,所述前轴承座组件和后轴承座组件之间穿设有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设有刀柄,所述钢筒的后端固定有罩设于后轴承座组件的背盖,所述转子组件的中心处设有用于推拉刀柄的拉杆,所述拉杆的后端延伸至背盖内,所述背盖上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内设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的中心处设有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的下端延伸至背盖内,且所述推杆组件与拉杆对齐,所述套筒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设于活塞组件的背侧,所述套筒内开设有气道,所述气道用于将第二进气口与活塞组件的前侧连通,其中:当向第一进气口注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推动活塞组件向前移动,并驱动推杆组件向拉杆施以推力,藉由所述拉杆将刀柄向外推出;当向第二进气口注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经由气道注入活塞组件的前侧,并推动活塞组件向后移动,并驱动推杆组件与拉杆分离。

优选地,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有多个活塞,多个活塞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推杆组件包括有多个推杆,所述推杆与活塞一一对应,且所述推杆垂直设于活塞的中心处,多个推杆按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套筒的侧部对应每个活塞的前侧而开设有第三进气口,多个第三进气口均连通于所述气道。

优选地,所述转子组件的后端设有编码器,所述编码器用于对转子组件的转速和转角进行采集。

优选地,所述前轴承座组件包括有前轴承座,所述前轴承座插设于钢筒的前端,所述前轴承座的侧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后轴承座组件包括有后轴承座,所述后轴承座插设于钢筒的后端,所述后轴承座的侧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钢筒的侧壁内开设有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连通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藉由管道组件内流动的冷却水而令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散热。

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呈螺旋形,且该第一凹槽环绕前轴承座至少一周;所述第二凹槽呈螺旋形,且该第二凹槽环绕后轴承座至少一周。

优选地,所述前轴承座内平行设置两个滚珠轴承,所述轴承之间设有内隔离圈和外隔离圈,内隔离圈与轴承内圈接触配合,外隔隔离圈与轴承外圈接触配合。

优选地,所述前轴承座的顶部设内沉孔,所述内沉孔内设铜环,所述铜环与内沉孔为过盈配合或者与内沉孔涂胶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轴承座的内沉孔下方设有多个蝶形弹簧,所述蝶形弹簧的上方设有调整垫片,所述调整垫片的上方平行设置两个滚珠轴承。

优选地,所述前轴承座的底部设有轴承压板,轴承压板和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防尘盖,轴承压板和前轴承座底部的压合处设有防水环,防尘盖和防水环衔接处设有防水盖,所述转子组件包括有转子芯,所述转子芯内设有拉钉、拉爪、拉杆和拉爪座,所述拉钉与刀柄固定连接,所述拉爪座与拉杆固定连接,所述拉爪设于拉爪座的下端,所述拉爪座的内侧设有挡圈和压簧,所述刀柄的下端设有刀柄螺帽,所述刀柄螺帽内侧且在所述刀柄内设有弹簧锁咀,所述弹簧锁咀用于锁紧刀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滚珠电主轴中,在卸刀时,向第一进气口注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驱动活塞组件向前移动,并依次驱动推杆组件、拉杆和刀柄前移,以便于进行卸刀操作;完成卸刀后,向第二进气口注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从前侧推动活塞组件,使得活塞组件带动推杆组件向后移动,推杆组件与拉杆分离并达到安全位置,进而避免了推杆组件与拉杆之间的摩擦,有助于提高产品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的剖视图。

图2是向第一进气口注入压缩空气时套筒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向第二进气口注入压缩空气时套筒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前轴承座的立体图。

图5为后轴承座的立体图。

图6为图1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电主轴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滚珠电主轴,结合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有钢筒1,所述钢筒1的前端设有前轴承座组件2,所述钢筒1的后端设有后轴承座组件3,所述前轴承座组件2和后轴承座组件3之间穿设有转子组件4,所述转子组件4的前端设有刀柄5,所述钢筒1的后端固定有罩设于后轴承座组件3的背盖6,所述转子组件4的中心处设有用于推拉刀柄5的拉杆7,所述拉杆7的后端延伸至背盖6内,所述背盖6上固定有套筒8,所述套筒8内设有活塞组件9,所述活塞组件9的中心处设有推杆组件10,所述推杆组件10的下端延伸至背盖6内,且所述推杆组件10与拉杆7对齐,所述套筒8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气口11和第二进气口12,所述第一进气口11设于活塞组件9的背侧,所述套筒8内开设有气道13,所述气道13用于将第二进气口12与活塞组件9的前侧连通,其中:

当向第一进气口11注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推动活塞组件9向前移动,并驱动推杆组件10向拉杆7施以推力,藉由所述拉杆7将刀柄5向外推出;

当向第二进气口12注入压缩空气时,压缩空气经由气道13注入活塞组件9的前侧,并推动活塞组件9向后移动,并驱动推杆组件10与拉杆7分离。

上述滚珠电主轴中,在卸刀时,向第一进气口11注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驱动活塞组件9向前移动,并依次驱动推杆组件10、拉杆7和刀柄5前移,以便于进行卸刀操作;完成卸刀后,向第二进气口12注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从前侧推动活塞组件9,使得活塞组件9带动推杆组件10向后移动,推杆组件10与拉杆7分离并达到安全位置,进而避免了推杆组件10与拉杆7之间的摩擦,有助于提高产品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关于活塞组件9的具体组成,所述活塞组件9包括有多个活塞14,多个活塞14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推杆组件10包括有多个推杆15,所述推杆15与活塞14一一对应,且所述推杆15垂直设于活塞14的中心处,多个推杆15按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套筒8的侧部对应每个活塞14的前侧而开设有第三进气口16,多个第三进气口16均连通于所述气道13。上述结构中,采用了多个活塞和多个推杆依次驱动的结构,其中,每个活塞和对应的推杆都构成一个气缸,通过多个气缸依次串接的方式来提高推杆组件的驱动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为了便于检测推杆组件10的位置,以及为压缩空气的注入控制提供参考,所述背盖6内设有位置传感器17,所述位置传感器17靠近拉杆7的上端,所述位置传感器17用于当所述推杆组件10靠近拉杆7时产生一电信号。实际工作过程中,当推杆向前推动时,将拉杆推动时产生位移,拉杆后端飞盘处于传感器位置时,产生电信号。

实际应用中,为了检测转子组件4的转速和转角,所述转子组件4的后端设有编码器18,所述编码器18用于对转子组件14的转速和转角进行采集。

关于两个轴承座的冷却结构,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所述前轴承座组件2包括有前轴承座,所述前轴承座插设于钢筒1的前端,所述前轴承座的侧部开设有第一凹槽20,所述后轴承座组件3包括有后轴承座,所述后轴承座插设于钢筒1的后端,所述后轴承座的侧部开设有第二凹槽30,所述钢筒1的侧壁内开设有管道组件,所述管道组件连通于第一凹槽20和第二凹槽30之间,藉由管道组件内流动的冷却水而令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20呈螺旋形,且该第一凹槽20环绕前轴承座至少一周。所述第二凹槽30呈螺旋形,且该第二凹槽30环绕后轴承座至少一周。所述管道组件在钢筒1内呈S形多次弯折。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7所示,所述前轴承座内平行设置两个滚珠轴承,所述轴承之间设有内隔离圈和外隔离圈,内隔离圈与轴承内圈接触配合,外隔隔离圈与轴承外圈接触配合。所述前轴承座的顶部设内沉孔,所述内沉孔内设铜环,所述铜环与内沉孔为过盈配合或者与内沉孔涂胶连接。所述后轴承座的内沉孔下方设有多个蝶形弹簧,所述蝶形弹簧的上方设有调整垫片,所述调整垫片的上方平行设置两个滚珠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前轴承座的底部设有轴承压板,轴承压板和转子组件之间设有防尘盖,轴承压板和前轴承座底部的压合处设有防水环,防尘盖和防水环衔接处设有防水盖,所述转子组件4包括有转子芯40,所述转子芯40内设有拉钉44、拉爪41、拉杆42和拉爪座43,所述拉钉44与刀柄5固定连接,所述拉爪座43与拉杆42固定连接,所述拉爪41设于拉爪座43的下端,所述拉爪座43的内侧设有挡圈45和压簧46,所述刀柄5的下端设有刀柄螺帽50,所述刀柄螺帽50内侧且在所述刀柄5内设有弹簧锁咀51,所述弹簧锁咀51用于锁紧刀具。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主轴,其相比现有技术而言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避免拉杆与推杆之间产生摩擦,同时,还使得产品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延长电主轴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