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1982阅读:1823来源:国知局
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刀,特指加工一种不锈钢专用精铰刀,属于切削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铰刀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刀齿,用以切除孔已加工表面薄金属层的旋转刀具。经过绞刀加工后的孔可以获得精确的尺寸和形状。铰刀用于铰削工件上已钻削(或扩孔)加工后的孔,主要是为了提高孔的加工精度,降低其表面的粗糙度,是用于孔的精加工和半精加工的刀具,加工余量一般很小。

然而现有的铰刀加工孔的表面粗糙度不够,对于硬度大的不锈钢加工时将引起黏屑,从而导致的孔侧壁的线横和粗刀纹,加工精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不锈钢专用精铰刀,使得铰刀的铰孔加工效果好,可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孔,提高了不锈钢零件在装配时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内孔由于毛刺和粗刀纹造成的零件装配不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不锈钢专用精铰刀,包括柄部、刀体刃部和刀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刀体刃部呈螺旋形设置在柄部的端部,刀体刃部的螺旋角A1为20°,刀尖设置在刀体刃部的刀尖部位,刀尖上设置有一个倒角,其中倒角的H1宽度0.3mm,刀尖倒角的后刀面宽度H2为0.3mm,刀尖的刀体刃带的宽度H3为0.1mm,刀体刃部的芯径D3为∅3mm,刀尖倒角的第一个后角A2为12°,刀尖倒角的第二个后角A3为25°,刀体刃部前角A4为8°,柄部、刀体刃部和刀尖的材料均为钨钴类硬质合金。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不锈钢专用精铰刀所述的精铰刀的总长L1为50±0.5mm,刀体刃部的长度L2为12±0.2mm。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不锈钢专用精铰刀所述的刀体刃部的避空后角A5为20°。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不锈钢专用精铰刀,使得铰刀的铰孔加工效果好,可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孔,提高了不锈钢零件在装配时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内孔由于毛刺和粗刀纹造成的零件装配不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主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左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立体图。

其中:柄部1、刀体刃部2、刀尖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2和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不锈钢专用精铰刀,包括:柄部1、刀体刃部2和刀尖3。

所述的刀体刃部2呈螺旋形设置在柄部1的端部,刀体刃部2的螺旋角A1为20°,刀尖3设置在刀体刃部2的刀尖部位,刀尖3上设置有一个倒角,其中倒角的H1宽度0.3mm,刀尖倒角的后刀面宽度H2为0.3mm,刀尖3的刀体刃带的宽度H3为0.1mm,刀体刃部2的芯径D3为∅3mm,刀尖3倒角的第一个后角A2为12°,刀尖3倒角的第二个后角A3为25°,刀体刃部2前角A4为8°,柄部1、刀体刃部2和刀尖3的材料均为钨钴类硬质合金。

所述的精铰刀的总长L1为50±0.5mm,刀体刃部2的长度L2为12±0.2mm。

所述的刀体刃部2的避空后角A5为20°。

制成的钨钴类硬质合金由碳化钨和金属钴组成的硬质合金。在这类合金中,钴含量3%~30%,余为WC。这类合金是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类。用于切削刀具的牌号,钴含量在3%~13%变化,wc的平均晶粒在1~5μm;用于耐磨零件的牌号,钴含量可达30%,WC的平均晶粒可达10μm。随着钻含量和WC晶粒尺寸增大,合金的硬度降低,抗弯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提高。钨钴硬质合金,可用来切削铸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亦可用做拉伸模、冷冲模、喷嘴、轧辊、顶锤、量具、刃具等耐磨工具和矿山工具。钨钴类硬质合金制成的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硬度低,抗弯强度和抗冲击能力高,使得铰刀的铰孔对孔的伤害小,硬度小使得不对孔划伤或者磨伤,加工效果好,可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孔,避免了内孔由于毛刺和粗刀纹造成的零件装配不良,同时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各结构形状采用树脂金刚石砂轮磨削达成,金刚石砂轮磨削后的不锈钢专用精铰刀表面粗糙度小,进一步的提高所加工铰孔加工效果好,可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孔,提高了不锈钢零件在装配时的质量和效率。

将不锈钢专用精铰刀的柄部1安装在钻床的夹持头上,通过钻床将带动柄部1转动,从而整个不锈钢专用精铰刀转动,连接在刀体刃部2端部的刀尖3孔的前端进行研磨扩孔,同时刀体刃部2对孔的壁部研磨铰孔,由于刀尖3的刀体刃带的宽度H3为0.1mm,使得刀尖3不会损伤,刀尖3切削产生额铁削在刀尖3上的倒角的导流作用下进入到各刀体刃部2之间形成的排屑槽,最后从排屑槽的顶部排出,刀体刃部2的避空后角能够避免铁削的积累,保证铁削能够顺畅的输送出去。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