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8082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的回转工作台,一般采用传统机械式传动方案,动力源通过传动机构实现转台的驱动。其中,动力源采用伺服电机,中间传动环节采用齿轮式传动。在这种传统方案中,伺服电机轴与动力输出轴间存在间隙等因素,因此难以满足现代高档数控机床加工要求。 藉此,亟待设计一种应用于机床上的具有高精度的回转工作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伺服电机轴与动力输出轴间存在间隙,导致回转工作台控制精度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高精度回转工作台。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包含有,

伺服电机轴;

输入齿轮轴,其处于所述伺服电机轴的下方,所述输入齿轮轴的上端面与所述伺服电机轴的下端面相面接触;

机轴夹紧套,其环绕于所述伺服电机轴的外侧;

齿轴夹紧套,其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侧;

双占度支架,其环绕于所述伺服电机轴及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侧;

机轴夹紧圈,其环绕于所述双占度支架的外侧且对应于所述机轴夹紧套,所述机轴夹紧圈、所述双占度支架、所述机轴夹紧套及所述伺服电机轴相紧配合;

齿轴夹紧圈,其环绕于所述双占度支架的外侧且对应于所述齿轴夹紧套,所述齿轴夹紧圈、所述双占度支架、所述齿轴夹紧套及所述输入齿轮轴相紧配合;

输入齿轮,其固定地结合于所述输入齿轮轴上,所述输入齿轮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齿;以及,

输出回转盘,其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的外侧,所述输出回转盘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外齿对应的内齿,所述输出回转盘与所述输入齿轮相内啮合。

作为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的优选方案,所述机轴夹紧套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机轴夹紧套的内周面与所述伺服电机轴的外周面相面接触,而所述机轴夹紧套的外周面系上大下小的圆锥面;所述齿轴夹紧套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齿轴夹紧套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周面相面接触,而所述齿轴夹紧套的外周面系上小下大的圆锥面;所述双占度支架的内周面系由上部及下部组成,所述上部系上大下小的圆锥面,所述上部与所述机轴夹紧套的外周面相面接触,所述下部系上小下大的圆锥面,所述下部与所述齿轴夹紧套的内周面相面接触,所述双占度支架的外周面系圆柱面;所述机轴夹紧圈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机轴夹紧圈的内周面与所述双占度支架的外侧面相面接触;所述齿轴夹紧圈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齿轴夹紧圈的内周面与所述双占度支架的外侧面相面接触。

作为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的优选方案,还包含有,

上固定输入轴承,其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侧且处于所述输入齿轮的上方,所述上固定输入轴承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周面相面接触,所述上固定输入轴承的下端面与所述输入齿轮的上端面相面接触;以及,

下固定输入轴承,其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侧且处于所述输入齿轮的下方,所述下固定输入轴承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外周面相面接触,所述下固定输入轴承的上端面与所述输入齿轮的下端面相面接触。

作为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的优选方案,所述输入齿轮及所述输出回转盘均是球形齿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至少在于:所述伺服电机轴与所述输入齿轮轴间始终无间隙,即,两者间不会发生相对移位或晃动,真正地做到稳定的连接,有效地解决在动力输出这环节对回转工作台的精度影响,并对高精度控制提供扎实的硬件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2,图中示出的是一种高精度回转工作台。该回转工作台主要由伺服电机轴10、输入齿轮轴2、机轴夹紧套31、齿轴夹紧套32、双占度支架33、机轴夹紧圈34、齿轴夹紧圈35、输入齿轮20及输出回转盘4等部件组成。

所述伺服电机轴10由伺服电机1提供。所述伺服电机轴10系竖直向下延伸设置。

所述输入齿轮20系竖直设置。所述输入齿轮轴2处于所述伺服电机轴10的下方。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上端面与所述伺服电机轴10的下端面相面接触。

所述机轴夹紧套31环绕于所述伺服电机轴10的外侧。所述齿轴夹紧套32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侧。所述双占度支架33环绕于所述伺服电机轴10及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侧。所述机轴夹紧圈34环绕于所述双占度支架33的外侧且对应于所述机轴夹紧套31。所述机轴夹紧圈34、所述双占度支架33、所述机轴夹紧套31及所述伺服电机轴10相紧配合。所述齿轴夹紧圈35环绕于所述双占度支架33的外侧且对应于所述齿轴夹紧套32,所述齿轴夹紧圈35、所述双占度支架33、所述齿轴夹紧套32及所述输入齿轮轴2相紧配合。具体地说,所述机轴夹紧套31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机轴夹紧套31的内周面与所述伺服电机轴10的外周面相面接触,而所述机轴夹紧套31的外周面系上大下小的圆锥面;所述齿轴夹紧套32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齿轴夹紧套32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周面相面接触,而所述齿轴夹紧套32的外周面系上小下大的圆锥面;所述双占度支架33的内周面系由上部及下部组成,所述上部系上大下小的圆锥面,所述上部与所述机轴夹紧套31的外周面相面接触,所述下部系上小下大的圆锥面,所述下部与所述齿轴夹紧套32的内周面相面接触,所述双占度支架33的外周面系圆柱面;所述机轴夹紧圈34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机轴夹紧圈34的内周面与所述双占度支架33的外侧面相面接触;所述齿轴夹紧圈35的内周面系圆柱面,所述齿轴夹紧圈35的内周面与所述双占度支架33的外侧面相面接触。

所述输入齿轮20固定地结合于所述输入齿轮轴2上。所述输入齿轮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齿。为了稳定所述输入齿轮20,配置有上固定输入轴承及下固定输入轴承。所述上固定输入轴承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侧且处于所述输入齿轮20的上方,所述上固定输入轴承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周面相面接触,所述上固定输入轴承的下端面与所述输入齿轮20的上端面相面接触。所述下固定输入轴承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侧且处于所述输入齿轮20的下方,所述下固定输入轴承的内周面与所述输入齿轮轴2的外周面相面接触,所述下固定输入轴承的上端面与所述输入齿轮20的下端面相面接触。

所述输出回转盘4环绕于所述输入齿轮20的外侧。所述输出回转盘4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外齿对应的内齿,所述输出回转盘4与所述输入齿轮20相内啮合。所述输出回转盘4上固定地结合有转盘外接板5,所述转盘外接板处于所述输出回转盘4的上方。本实施例中,所述转盘外接板5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为了稳定所述输出回转盘4,配置有转盘顶力固定内心6、压球盖、顶力钢球及弹簧。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齿轮及所述输出回转盘均是球形齿形。

工作过程:启动所述伺服电机1。由于有所述机轴夹紧套31、所述齿轴夹紧套32、所述双占度支架33、所述机轴夹紧圈34及所述齿轴夹紧圈35的设计,所述伺服电机1能够通过所述伺服电机轴10直接带动所述输入齿轮轴2动作。所述输入齿轮轴2在动作的过程中,与其固定地结合的所述输入齿轮20则带动所述输出回转盘4一起动作,藉此驱动回转工作台。

不难发现,在上述过程中,所述伺服电机轴10与所述输入齿轮轴2间始终无间隙,即,两者间不会发生相对移位或晃动,真正地做到稳定的连接,有效地解决在动力输出这环节对丝杆精度控制的影响,并提供扎实的硬件基础。

以上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