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244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冲压模具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向轻量化方向发展,高强钢由于其抗拉强度、耐冲击性都很高而被广泛应用到汽车白车身。但是高强钢的塑性较差,变形时易开裂,变形抗力大,同时高强度钢板的屈服应力明显高于普通金属板材,成形后的回弹也大,零件尺寸精度不良。研究表明,在拉延到底前δ行程(小于5mm)时加大压边力,可以很好控制回弹,不过,压机顶杆的顶起力在拉延过程中无法调节,如何在拉延到底前显著增大压边力,对于模具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在拉延到底前小行程范围内增大压边力有效控制回弹问题的拉延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拉延模具,包括成型模和压边模,成型模包括上模座上设置的上模及下模座上设置的下模,下压边模内设置有通道,通道内设置有与通道构成滑动配合的增力机构且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增力机构在待加工件拉延到底前δ行程时给予下压边模向上的举升力锁紧待加工件。

上述方案中,在前半段拉延过程中,增力机构不参与工作,在待加工件拉延到底前δ行程时,增力机构给予下压边模向上的举升力锁紧待加工件,之后只有压边模内侧的板料参与拉延,成型应力均匀且稳定,模具卸载后之间的回弹小。

附图说明

图1是上、下模分离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压边模参与工作时结构示意图;

图3是压边圈到底前δ行程时结构示意图;

图4压边圈到底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增力机构未参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增力机构参与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论述:

一种拉延模具,包括成型模和压边模,成型模包括上模座20上设置的上模21及下模座30上设置的下模31,下压边模10内设置有通道11,通道11内设置有与通道11构成滑动配合的增力机构40且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增力机构40在待加工件拉延到底前δ行程时给予下压边模10向上的举升力锁紧待加工件。上模21在最高位置,将待加工件放置在下压边模10上,此时下压边模10升起行程高度S,此时下压边模10与增力机构40为脱离状态,上模21向下运动到距离底部δ距离之前,完成待加工件的前半段拉延过程。随后在待加工件拉延到底前δ行程时,下压边模10与增力机构40之间的工作面开始接触,上模21继续推动下压边模10向下运动,增力机构40开始工作,增力机构40的压缩力施加于下压边模10,从而使压边力快速增大,因而作用在待加工件上的夹紧力显著增大,待加工件被锁住从而进料停止,之后仅仅是分下压边模10内侧的板料进入了单向拉深阶段,成型应力均匀且很稳定,因此模具卸载后制件回弹小。

优选的,所述的增力机构40包括与下压边模10配合的托撑块41,托撑块41下端通过气缸42与下模座30固定连接,气缸42动作带动托撑块41在竖直方向运动。压边力增强,托撑块41与下压边模10开始接触,气缸42受压缩,将反力作用在压边力增强托撑块41上,压边力增强托撑块41将力传递到下压边模10上,下压边模10便快速进入增力阶段。

进一步的,托撑块41的两侧边设置的第一导向块44与通道11内壁上设置的第二导向块12构成滑动配合,保证托撑块41在竖直方向运动。

为了使开始时下压边模10升起S行程,与增力机构40脱离,下模座30内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气垫顶杆60,气垫顶杆60的上端抵靠在下压边模10上用于驱动该下压边模10上下运动。待加工件放置于下压边模10上,下压边模10由气垫顶杆60顶起一倍的行程S,拉延前半段下压边模10顶起力比较小,全部由气垫顶杆60提供,此时压边圈下行距离为S-δ。

为了使增力机构40运行更平稳,托撑块41与气缸42之间垫设有缓冲块43。

进一步的,通道11为下压边模10中下段开设的腔室,腔室的上端面中部向下延伸有凸部13,托撑块41为阶梯状的凸块,凸块上部的小径段与凸部13配合。

下模座30上设置有凹槽,气缸42设置在凹槽内并与凹槽固定连接。下压边模10行程较大且下模31较高时,气缸42直接安装在下模31上方;下压边模10行程较小且下模31较薄时,气缸42在下模31的安装位置需要设置有凹槽且下部增加垫板固定。

上述增力行程δ一般小于5mm,且可根据零件实际成型性的要求进行调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