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7113阅读:1600来源:国知局
下料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等)的后壳上设有部分塑胶结构(例如天线槽),某些元器件需要通过螺母连接在塑胶结构上。由于螺母体积较小,取放不方便,在采用组装机构组装螺母时,组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的组装机构组装螺母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下料装置。

一种下料装置,用于将螺母镶入后壳内,所述下料装置包括:

支撑件;

分料机构,包括置料件、抵持件和分料件,所述置料件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抵持件固定连接;所述置料件上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螺母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滑孔用于收容所述螺母;所述抵持件上开设有第二滑孔和滑槽,所述第二滑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螺母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滑槽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分料件收容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抵持件滑动连接;所述分料件上开设有第三滑孔,所述第三滑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三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螺母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当所述分料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三滑孔能够与所述第一滑孔对准,以使所述螺母进入所述第三滑孔内;且所述分料件能够带动所述螺母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三滑孔与所述第二滑孔对准;及

压料机构,与所述支撑件连接,所述压料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三滑孔内的所述螺母沿所述第二滑孔的延伸方向压入所述后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料机构包括第一动力件和压杆,所述第一动力件分别与所述压杆和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压杆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动力件能够带动所述压杆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压杆与所述第三滑孔内的所述螺母抵接,所述压杆沿所述第二滑孔的延伸方向将所述螺母压入后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机构还包括第二动力件,所述第二动力件分别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分料件连接,所述动力件能够带动所述分料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机构还包括滑块和滑轨,所述滑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滑轨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分料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件能够带动所述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件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本体收容于所述滑槽内并与所述抵持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抵持件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移动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与所述抵持件抵接,以使所述第三滑孔与所述第一滑孔对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抵持件的另一侧;当所述第一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反向移动时,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与所述抵持件抵接,以使所述第三滑孔与所述第二滑孔对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持件包括第二本体和导向部,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导向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滑孔位于所述导向部上;所述导向部用于与所述后壳抵接,以使所述螺母沿所述第三滑孔的延伸方向进入后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置料件包括第三本体、连接件和送料管,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送料管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孔位于所述第三本体上,所述送料管内开设有送料通道,所述连接件内开设有储料通道,所述储料通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送料通道与所述储料通道连通,所述储料通道与所述第一滑孔连通;所述螺母能够沿所述送料通道的延伸方向移送至所述储料通道内,且所述螺母能够沿所述储料通道的延伸方向移送至所述第一滑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本体为导热铜板,所述下料装置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导热铜板固定连接,所述加热件能够加热所述导热铜板,以使所述导热铜板能够加热所述螺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料装置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分别与所述导热铜板和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

上述下料装置,由于螺母的横截面形状与置料件的第一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适配,螺母收容于第一滑孔内时,螺母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滑孔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当分料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时,分料件上的第三滑孔能够与第一滑孔对准,由于第三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螺母的横截面的形状适配、第三滑孔沿第一方向延伸,螺母即可进入第三滑孔内,且螺母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保持一致。通过分料件的第三滑孔取出第一滑孔内的螺母后,分料件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三滑孔能够与抵持件上的第二滑孔对准,由于第二滑孔的横截面的形状与螺母的形状适配、第二滑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滑孔内的螺母即可进入第二滑孔内;再通过压料结构,可以将第三滑孔内的螺母沿第二滑孔的延伸方向压入后壳内。上述下料装置,只需将多个螺母叠放于第一滑孔内,分料件即可通过第三滑孔依次取出螺母,有利于多个螺母的分离、定位。通过抵持件的第二滑孔,分料件的第三滑孔内的螺母即可定位至后壳的预定位置上,并通过压料机构将螺母压入后壳内。上述下料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能够方便地对体积细小的多个螺母进行分离、定位,并将螺母准确安装至后壳上,有利于提高螺母与后壳的组装效率,并提高组装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下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下料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下料装置的分料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分料机构沿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下料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图5所示下料装置沿b-b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下料装置的c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下料装置10用于将螺母镶入后壳(未图示)内。该下料装置10包括支撑件100、分料机构200和压料机构300,分料机构200和压料机构300均连接在支撑件100上,支撑件100能够对分料机构200和压料机构300起到支撑作用。分料机构200包括置料件210、抵持件220和分料件230,置料件210分别与支撑件100和抵持件220固定连接。同时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以竖直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置料件210上开设有第一滑孔211,第一滑孔21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滑孔21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螺母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第一滑孔211用于收容螺母。抵持件220上开设有第二滑孔221。再参考图2,抵持件220上还开设有滑槽223,第二滑孔221沿第一方向延伸,滑槽223沿第二方向延伸,分料件230收容于滑槽223内并与抵持件220滑动连接。同时参考图3和图4,分料件230上开设有第三滑孔231,第三滑孔231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三滑孔23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螺母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同时参考图5和图6,当分料件230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第三滑孔231能够与第一滑孔211对准,以使第一滑孔211内的螺母进入第三滑孔231内。同时参考图7,分料件230取出螺母20后,分料件230能够带动螺母20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第三滑孔231与第二滑孔221对准,螺母20即可进入第二滑孔221内。压料机构300与支撑件100连接,当第二滑孔221与第三滑孔231对准后,压料机构300就可以将第三滑孔231内的螺母20沿第二滑孔221的延伸方向压入后壳内。

具体地,参考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压料机构300包括第一动力件310和压杆320,第一动力件310分别与压杆320和支撑件100固定连接,压杆320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动力件310能够带动压杆320沿第一方向移动,压杆320能够与第三滑孔231内的螺母20抵接,并将螺母20沿第二滑孔221的延伸方向压入后壳内。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件310为气缸,第一动力件310包括第一缸体311和第一活塞杆313,第一缸体311和第一活塞杆313滑动连接,第一缸体311和支撑件100固定连接,第一活塞杆313与压杆320固定连接。第一缸体311能够驱动第一活塞杆313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一活塞杆313即可带动压杆320沿第一方向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件310也可以为液压缸,其作用不变,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压杆320呈长条形。在分料件230的移动过程中,压杆320的下端面的位置在分料件230的顶面以上。同时参考图4,为利于压杆320进入第三滑孔231和第二滑孔221内,置料件210上还开设有导向孔213,导向孔213的延伸方向与压杆320延伸方向相同,导向孔213与第二滑孔221对准。在分料件230的移动过程中,压杆320的下端可以收容于导向孔213内。当分料件230的第三滑孔231与导向孔213对准时,压杆320向下移动,即可与螺母20抵接,并将螺母20沿第二滑孔221的延伸方向压入后壳内。

上述下料装置10,由于螺母20的横截面形状与置料件210的第一滑孔211的横截面的形状适配,螺母20收容于第一滑孔211内时,螺母2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滑孔211均沿第一方向延伸,可避免螺母20的轴线发生倾斜。当分料件230沿第二方向移动时,分料件230上的第三滑孔231能够与第一滑孔211对准,由于第三滑孔23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螺母20的横截面的形状适配、第三滑孔231沿第一方向延伸,螺母20即可进入第三滑孔231内,且螺母2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保持一致。通过分料件230的第三滑孔231取出螺母20后,分料件230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三滑孔231能够与抵持件220上的第二滑孔221对准,由于第二滑孔2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与螺母20的形状适配、第二滑孔22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滑孔231内的螺母20即可进入第二滑孔221内。再通过压料机构300,可以将第三滑孔231内的螺母20沿第二滑孔221的延伸方向压入后壳内。

上述下料装置10,只需将多个螺母20叠放于第一滑孔211内,分料件230即可通过第三滑孔231依次取出螺母20,有利于多个螺母20的分离、定位。通过抵持件220的第二滑孔221,第三滑孔231内的螺母20即可定位至后壳的预定位置上,并通过压料机构300将螺母20压入后壳内。上述下料装置10,结构简单,操作容易,能够方便地对体积细小的多个螺母20进行分离、定位,并将螺母20准确安装至后壳上,有利于提高螺母20与后壳的组装效率,并提高组装的质量。

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分料机构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动力件240,第二动力件240分别与支撑件100和分料件230连接,动力件能够带动分料件230沿第二方向移动。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动力件240为气缸,第二动力件240包括第二缸体241和第二活塞杆243,第二缸体241和第二活塞杆243滑动连接,第二缸体241和支撑件100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杆243与分料件230固定连接。第二缸体241能够驱动第二活塞杆243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活塞杆243即可带动分料件230沿第二方向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动力件240可以为液压缸,其作用不变,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分料机构200还包括滑块250和滑轨260,滑轨260与支撑件100固定连接,滑轨260沿第二方向延伸,滑块250与滑轨260滑动连接。滑块250与分料件230固定连接,第二动力件240能够带动滑块250沿第二方向滑动。在第二动力件240为气缸的实施例中,第二缸体241固定连接在支撑件100上,分料件230固定连接在第二活塞杆243上,第二缸体241即可带动分料件230沿第二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滑轨260与滑块250的连接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配合。通过设置滑轨260与滑块250,能够提升分料件230的移动精度,防止第二活塞杆243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变形导致分料件230位置产生偏差,从而可以提高分料件230的定位精度。在一实施例中,滑轨260两侧设有凸起(图未标),凸起沿滑轨260的长度方向延伸,滑块250上开设有与凸起适配的导向槽(图未标),滑块250通过导向槽与滑轨260配合后,可以使得滑块250挂接在滑轨260上,从而可以通过支撑件100分担分料件230的部分重力,以提高第二活塞杆243与分料件230的连接结构的强度。

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分料件230包括第一本体233和第一限位部235,第一本体233与第一限位部235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33和第一限位部235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分料件230的加工制造。第一本体233收容于滑槽223内并与抵持件220滑动连接,第一限位部235位于抵持件220的一侧。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一本体233沿第二方向的正向(向左)移动时,第一限位部235能够与抵持件220抵接,第三滑孔231即可与第一滑孔211对准,第一滑孔211内的螺母20即可落入第三滑孔231内。第一限位部235的设置有利于第一滑孔211和第二滑孔221的对准,以保证螺母20顺利从第一滑孔211进入第三滑孔231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33的厚度大致与螺母20的厚度相同,通过第一本体233上的第三滑孔231,第一本体233每次就能够从第一滑孔211内取出一个螺母20。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滑孔211具有预设的高度,多个螺母20可以叠放于第一滑孔211内,并使得多个螺母2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滑孔211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使得多个螺母20在第一滑孔211内定位。因此分料件230可以将多个螺母20一一分离,并保证螺母20的定位精度,以使螺母20能准确安装至后壳上。

在一实施例中,分料件230还包括第二限位部237,第二限位部237与第一本体233固定连接,且第二限位部237位于抵持件220的另一侧。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33与第二限位部237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分料件230的加工制造。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一本体233沿第二方向的反向(向右)移动时,第二限位部237能够与抵持件220抵接,第三滑孔231即可与第二滑孔221对准,第三滑孔231内的螺母20就能够进入第二滑孔221内。第二限位部237的设置有利于第三滑孔231与第二滑孔221的对准,以保证螺母20能够顺利从第三滑孔231进入第二滑孔221内。

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抵持件220包括第二本体223和导向部225,第二本体223与导向部225固定连接,第三滑孔231位于导向部225上。导向部225用于与后壳抵接,以使螺母20沿第三滑孔231的延伸方向进入后壳内。在一实施例中,导向部225凸出于抵持件220的底面,从而有利于第二滑孔221定位至后壳上。导向部225的作用还在于,其可以采用与抵持件220不同的材料,例如耐磨材料,以使第三滑孔231的孔壁能够经受螺母20的反复摩擦而不至于发生磨损,从而可以防止螺母20的定位精度降低。可以理解的是,导向部225并非必要的,只需保证抵持件220的第三滑孔231的孔壁的下端能够与后壳上的预定位置抵接、对准,即可将螺母20压入后壳内。

参考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置料件210包括第三本体215、连接件217和送料管219,第三本体215与连接件217固定连接,送料管219与连接件217固定连接。第一滑孔211位于第三本体215上,送料管219内开设有送料通道(图未标),连接件217内开设有储料通道(图未标),储料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送料通道与储料通道连通,储料通道与第一滑孔211连通。螺母20能够沿送料通道的延伸方向移送至储料通道内,且螺母20能够沿储料通道的延伸方向移送至第一滑孔211内。在一实施例中,送料管219采用柔性材料制成,送料管219可以变形以适应下料装置10的安装,以利于螺母20的输送。在一实施例中,送料通道的内壁可以做得很光滑,从而有利于螺母20的移送。连接件217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将送料通道移送的螺母20的位置导正,以使螺母20能够顺利堆叠在第一滑孔211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本体215为导热铜板,下料装置10还包括加热件270,加热件270与导热铜板固定连接,加热件270能够加热导热铜板,以使导热铜板能够加热螺母20。具体地,在一实施实例中,加热件270为呈棒状,棒状的加热件270穿设于导热铜板内。加热件270通电后,产生热量,导热铜板温度升高,导热铜板即可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滑孔211内的螺母20上,使得螺母20的温度升高。螺母20被加热后,容易被压入后壳上的塑胶结构内,并且有利于螺母20与塑胶部分形成紧密的连接。

同时参考图5,在一实施例中,料装置还包括隔热件280,隔热件280分别与导热铜板和支撑件100固定连接。隔热件280位于导热铜板与支撑件100之间,隔热件280在使得导热铜板与支撑件100稳固连接的同时,能够防止导热铜板的热量传导至支撑件100,从而可以避免能量的浪费。在一实施例中,隔热件280由陶瓷材料制成,能够有效防止导热铜板的热量传导至支撑件1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