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压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2859阅读:7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压压球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球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压球机。



背景技术:

压球机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一机多用,压力强大,适合大、中、小型企业建立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生产线。强力压球机经多年工业使用及改进,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较,压球机具有成球率高、消耗功率小,结构紧凑便于检修调试等明显优点。工业上常采用电石法生产PVC树脂,而工业电石,即碳化钙的生成是以白灰和兰炭为原料制得的,而生产电石用白灰粒度控制在8mm-50mm,部分粒度不符合要求的白灰粉无法利用,增加白灰压球机设备,将白灰粉制成符合粒度要求的白灰球,并回用于电石生产系统,可以提高废料的利用率,节约电石的成本,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压压球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压压球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对称设有两个球压辊,两个所述球压辊相切,所述球压辊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中间通过横梁固定有螺旋输送器,所述螺旋输送器的上端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也通过横梁固定在支架的中间,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通过进料管道连接螺旋输送器的上端侧壁,所述壳体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两个所述球压辊同轴连接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均设置在壳体的背面外侧,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分别通过皮带连接两个齿轮上的第三带轮,所述齿轮转动设置在壳体的外壁上,两个所述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第二电机也通过皮带连接第二带轮。

优选的,所述螺旋输送器的下端且位于螺旋输送器的上端内壁设有进料挡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带轮上设有皮带槽,所述皮带槽的数量为两个。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防锈涂层。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

优选的,所述壳体与第二电机相互连接,所述壳体与第二电机的底部设有支撑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高压压球机,结构合理,实用性强,螺旋输送器的设置,可对原料进行初步挤压,再经过球压辊,使原料更加紧密,实现高压压球,使球的密度更大,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在两个齿轮的作用下,可实现反向同速转动,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带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球压辊、3凹槽、4支架、5横梁、6螺旋输送器、7第一电机、8进料口、9进料管道、10进料挡板、11第二电机、12第一带轮、13齿轮、14第三带轮、15第二带轮、16皮带槽、17出料口、18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高压压球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部对称设有两个球压辊2,两个所述球压辊2相切,所述球压辊2的表面设有凹槽3,所述壳体1的上端设有支架4,所述支架4的中间通过横梁5固定有螺旋输送器6,所述螺旋输送器6的上端设有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也通过横梁5固定在支架4的中间,所述支架4的一侧设有进料口8,所述进料口8通过进料管道9连接螺旋输送器6的上端侧壁,所述壳体1的一侧设有第二电机11,两个所述球压辊2同轴连接第一带轮12和第二带轮15,所述第一带轮12和第二带轮15均设置在壳体1的背面外侧,所述第一带轮12和第二带轮15分别通过皮带连接两个齿轮13上的第三带轮14,所述齿轮13转动设置在壳体1的外壁上,两个所述齿轮13相互啮合,所述第二电机11也通过皮带连接第二带轮15,所述螺旋输送器6的下端且位于螺旋输送器6的上端内壁设有进料挡板10,所述第二带轮15上设有皮带槽16,所述皮带槽16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壳体1的外壁设有防锈涂层,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口17,所述壳体1与第二电机11相互连接,所述壳体1与第二电机11的底部设有支撑板18。

工作原理:第二电机11带动第二带轮15转动,第二带轮15带动一个齿轮13转动,两个齿轮13相互啮合,所以两个齿轮13反向同速转动,第一带轮12便能与第二带轮15反向同速转动,两个球压辊2便实现反向同速转动,便可实现压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