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4864发布日期:2018-06-19 23:46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速高精机床技术领域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例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作为其电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日益高涨。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正在开发能够应对各种需求的小型二次电池,可快速充放电、无污染等优点,例如镍氢电池,金属氢镍电池,现有市场上的小型二次电池使用寿命短,高自放电量,电量使用快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盖板、密封圈、钢筒、前盖板以及后盖板,所述前盖板密封连接在钢筒上,所述后盖板分别与钢筒和前盖板密封连接,所述前盖板与钢筒内壁前部之间形成油路环槽,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前盖板与钢筒连接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油路环槽与钢筒内壁之间。

其中,所述钢筒包括第一内壁、第二内壁以及第三内壁,所述第二内壁与第一内壁之间形成油路通道,所述路由环槽设置在第二内壁与第三内壁之间并与油路通道相连接。

其中,所述前盖板与第二内壁之间形成过油孔,所述前盖板与后盖板上端之间形成出油环槽和第一混合槽,所述混合槽设置在出油环槽的中间位置处。

其中,所述后盖板与前盖板和过油孔之间之间形成第二混合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传统防护装置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防止粉屑飞溅,本实用新型通过后盖板分别与钢筒和前盖板密封连接,前盖板与钢筒内壁前部之间形成油路环槽,并且由于密封圈设置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油帘,并且在加工时能有效的防止粉屑飞溅,方便机台的清洁及粉屑的收集。更甚至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的刨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前盖板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0、前盖板 11、密封圈

12、钢筒 13、后盖板

14、油路通道 15、路油环槽

16、第一混合槽 17、第二混合槽

18、出油孔 19、出油环槽

111、第一密封圈 112、第二密封圈

121、第一内壁 122、第二内壁

123、第三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包括前盖板10、密封圈11、钢筒12、前盖板10以及后盖板13,前盖板10密封连接在钢筒12上,后盖板13分别与钢筒12和前盖板10密封连接,前盖板10与钢筒12内壁前部之间形成油路环槽,密封圈11包括第一密封圈111与第二密封圈112,第一密封圈111设置在前盖板10与钢筒12连接的位置处,第二密封圈112设置在油路环槽与钢筒12内壁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传统防护装置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防止粉屑飞溅,本实用新型通过后盖板13分别与钢筒12和前盖板10密封连接,前盖板10与钢筒12内壁前部之间形成油路环槽,并且由于密封圈11设置不仅能够有效的形成油帘,并且在加工时能有效的防止粉屑飞溅,方便机台的清洁及粉屑的收集。更甚至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本实施例中,钢筒12包括第一内壁121、第二内壁122以及第三内壁123,第二内壁122与第一内壁121之间形成油路通道14,路由环槽设置在第二内壁122与第三内壁123之间并与油路通道14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前盖板10与第二内壁122之间形成过油孔,前盖板10与后盖板13上端之间形成出油环槽19和第一混合槽16,混合槽设置在出油环槽19的中间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后盖板13与前盖板10和过油孔之间之间形成第二混合槽17。

进一步的,一种高速电主轴加工过程中小颗粒粉屑油帘防护装置,包括钢筒12前盖板10及前盖组成,首先钢筒12与前盖板10通过小间隙配合方式进行安装,安装中两者之间有密封圈11防止切削油产生渗漏,前盖与前盖板10也是通过小间隙配合方式进行安装,从而形成了油帘防护装置。

工作原理:高速电主轴开始加工使用时,切削油会由油路通道14进入,到达油路环槽进行循环,再经过过油孔(共计120个)到达混油槽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油再经过前盖与前盖板10之间的间隙到达混油槽再次混合,最后再由出油环槽19喷出,并形成油帘。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