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网自动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6521发布日期:2019-05-24 22:3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弹力网自动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弹力网自动编织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弹簧床垫不仅制作成本高,而且大部分的床垫使用一段时间后,因为弹簧机械疲劳损失回弹力而局部下坠变形,人躺在上面只是头、背、臀、脚跟这四个点承受压强,身体其他部位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脊柱实际上处于僵挺紧张状态,不仅达不到最佳睡眠效果,而且睡这样的床垫时间长了还会对健康有损。

为了解决此问题,有的设计了弹力网床垫,这种弹力网床垫的生产流程如下:①、床垫框架的制作;②、打第一道带(床垫横向);③、放弹簧;④、打第二道带(床垫纵向);⑤、打第三道带(床垫横向);⑥、第四道带人工编织。该弹力网床垫的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下提供一种弹力网自动编织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一种弹力网自动编织装置,包括:支架;打包头,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打包头包括送带机构、拉紧机构、压紧机构和封接机构;

穿带槽装置,包括上穿带槽组件、侧穿带槽组件和下穿带槽组件,所述上穿带槽组件用于将床垫上方的相邻两条第二道带之间的第一道带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的内侧形成第一穿带槽,同时将床垫上方的该相邻两条第二道带之间的第三道带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三道带的外侧形成第二穿带槽,所述第二穿带槽与所述第一穿带槽连通形成直线型上穿带槽;所述下穿带槽组件用于将床垫下方的相邻两条第二道带之间的第一道带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的内侧形成第三穿带槽,同时将床垫下方的该相邻两条第二道带之间的第三道带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三道带的外侧形成第四穿带槽,所述第四穿带槽与所述第三穿带槽连通形成直线型下穿带槽;所述侧穿带槽组件用于在床垫的侧方形成侧穿带槽,该侧穿带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穿带槽和所述下穿带槽连通;

所述打包头将打包带的前端从所述送带机构送出,经过所述拉紧机构和所述封接机构并且经过所述上穿带槽、所述侧穿带槽和所述下穿带槽并回到所述压紧机构和所述封接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将所述打包带的前端和尾端压紧,所述封接机构切断所述打包带的尾端并采用端对端的方式将所述打包带的前端和尾端焊接在一起。

上述弹力网自动编织装置,用机械构造的方式,组合成一直线通道,方便打包带直线穿过,而不需要像人工那样交错穿上穿下,带子穿过后,通道又可以打开退出编织网,实现了自动送带、拉紧、焊接,实现无人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穿带槽组件包括:

上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支架上,且可升降运动;

上升降气缸,用于驱动所述上安装板升降运动;

若干上拉带模组,沿X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地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上,上拉带模组用于将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道带之间的所述第一道带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的内侧形成第一穿带槽;和

若干上压带模组,沿X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地安装在所述上安装板上,且与若干所述上拉带模组一一间隔布置,所述上压带模组用于将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道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道带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三道带的外侧形成所述第二穿带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拉带模组包括:

拉带模组本体,设置有四条成“X”布置的滑槽轨,滑槽轨的靠近拉带模组本体中心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

四个通道拉爪,上端分别安装在四个所述滑槽轨中,并可以在所述滑槽轨的近端与远端之间滑动,所述通道拉爪的下端设置有朝内凸出的第一钩部和第二钩部,第一钩部的钩面高度高于第二钩部的钩面高度,当四个通道拉爪滑动至滑槽轨的近端时,四个通道拉爪合拢在一起,四个通道拉爪的第一钩部的钩面在同一水平面上,用于将第一道带抬起,四个通道拉爪的第二钩部的钩面和侧面与第一道带之间形成用于供打包带穿过的第一穿带槽;

第一拉带气缸和第二拉带气缸,第一拉带气缸用于驱动其中两个通道拉爪在滑槽轨的近端与远端之间滑动,第二拉带气缸用于驱动另外两个通道拉爪在滑槽轨的近端与远端之间滑动;和

拉带升降气缸,用于带动所述拉带模组本体上下升降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钩部与所述第二钩部之间呈90度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拉爪的下端为锥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压带模组包括:

压带模组本体,底部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通道固定板;

第一通道活动板和第二通道活动板,分别设置在通道固定板的在Y方向上的两侧,并可在远离通道固定板的打开位置与靠近通道固定板的闭合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第一通道活动板的朝向通道固定板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通道活动板的朝向通道固定板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当所述第一通道活动板和所述第二通道活动板闭合时,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通道固定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穿带槽;

第一压带气缸和第二压带气缸,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通道活动板和所述第二通道活动板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固定板的底面的高度逐渐变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道活动板和第二通道活动板的底面设置有避让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带模组本体的底部设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通道活动板和第二通道活动板分别位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与通道固定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拉带模组与所述上压带模组之间设置有导向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床垫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床垫的弹力网编织方法的流程图;

图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床垫的弹力网编织示意图,其中,图4为编织完第一道带、第二道带、第三道带之后的示意图,图5为编织完第一条第四道带之后的示意图;图6为编织完整个第四道带之后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自动编织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穿带槽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穿带槽组件的俯视图;

图10为沿图9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1、12为上拉带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为通道拉爪打开时的状态,图12为通道拉爪闭合时的状态;

图13为上拉带模组的俯视图;

图14为沿图1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5、16为压带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5为通道活动板打开时的状态,图16为通道活动板闭合时的状态;

图17为压带模组的俯视图;

图18为沿图17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侧穿带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弹力网床垫;110、床垫框架;120、弹力网;122、第一道带;124、第二道带;126、第三道带;128、第四道带;200、编织设备; 300、上穿带槽组件;310、上安装板;311、安装孔;320、上拉带模组;321、本体下盖板;321a、滑槽轨;322、通道拉爪;322a、第一钩部;322b、第二钩部;322c、第一钩部的钩面;322d、第二钩部的钩面;326、第二爪推拉销;327、第一拉带气缸;328、第一爪推拉销;329、本体上盖板;3210、第二拉带气缸; 3211、拉带升降气缸;3212、第一穿带槽;330、上压带模组;331、压带模组本体;331a、通道固定板;331b、第一限位部;331c、第二限位部;331d、导向槽;332、第一通道活动板;332a、第一凹槽;332b、避让槽;333、第二通道活动板;333a、第二凹槽;334、第一压带气缸;335、第二压带气缸;336、第二穿带槽;340、上升降气缸;400、打包头;500、支架;510、第一立架; 511、第一立柱;512、第一上横梁;513、第一下横梁;520、第二立架;521、第二立柱;522、第二上横梁;523、第二下横梁;530、上连接板;540、下连接板;550、上支撑板;560、下支撑板;600、下穿带槽组件;610、下拉带模组;620、下压带模组;630、下安装板;640、下升降气缸;700、侧穿带槽组件;710、固定条;720、翅片;730、第一复位器;740、第二复位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床垫100包括床垫框架110 和包覆在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的弹力网120。本实施例中的床垫框架110为金属框架,当然也可以是木质框架。弹力网120由第一打包带122、第二打包带 124、第三打包带126、第四打包带128纵横交织而成(见图6)。本实施例中的打包带由PET材料制成。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定义床垫框架110的宽度方向为X 方向,长度方向为Y方向,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床垫100的自动编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0、沿X方向以设定间距在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缠绕打包带形成若干第一道带122。上述“设定间距”根据弹力网120的X方向上的间距和打包带的宽度确定,如果弹力网120的X方向上的间距为L1,打包带的宽度为L2,则设定间距=2L1+L2。本实施例中,通过打包机在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缠绕打包带来形成第一道带122,以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步骤S320、沿Y方向以设定间距在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缠绕打包带形成若干第二道带124。上述“设定间距”根据弹力网120的Y方向上的间距和打包带的宽度确定,如果弹力网120的Y方向上的间距为L2,打包带的宽度为L2,则设定间距=2L3+L2。。本实施例中,通过打包机在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缠绕打包带来形成第二道带124。

步骤S330、在相邻的两条第一道带122中间的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缠绕打包带形成第三道带126。本实施例中,通过打包机在床垫框架110的外表面上缠绕打包带来形成第三道带126。该步骤后形成的产物如图4所示。

步骤S340、将床垫框架110上方的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一道带122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122的内侧形成第一穿带槽 3212,同时将床垫框架110上方的该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三道带126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二道带124外侧形成第二穿带槽336,该第二穿带槽336与所述第一穿带槽3212连通形成直线型上穿带槽;将床垫框架110 下方的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一道带122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122的内侧形成第三穿带槽,同时将床垫框架110下方的该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三道带126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二道带124外侧形成第四穿带槽,该第四穿带槽与所述第三穿带槽连通形成直线型下穿带槽;在床垫的侧方形成侧穿带槽,侧穿带槽的两端分别与上穿带槽和下穿带槽连通。

从供带源送出打包带的前端,经过送带机构、拉紧机构和封接机构进入所述上穿带槽、所述侧穿带槽和所述下穿带槽,直到所述前端返回到所述封接机构,在该封接机构中抓住所述打包带的所述前端,使所述送带机构的方向反向以将所述打包带从所述上穿带槽、所述侧穿带槽和所述下穿带槽抽出到所述床垫框架上,所述拉紧机构将所述打包带围绕所述床垫框架收紧,所述封接机构从所述供带源切断所述打包带的尾端,然后采用端对端的方式将所述打包带的所述前端和所述尾端焊接在一起形成第四道带128。该步骤之后的产物如图5所示。重复步骤S340,整个弹力网编织完成,如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弹力网床垫的自动编织方法,通过将第一道带122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122的内侧形成第一穿带槽3212,同时将第三道带126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二道带124外侧形成第二穿带槽336,这样在第一道带122与第三道带126之间形成直线型的通道,这样打包带就可以穿过该通道,从而可以实现通过打包带自动编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弹力网床垫的自动编织设备200,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弹力网床垫的自动编织设备200包括支架500、打包头400和穿带槽装置,其中,支架500起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支架500包括第一立架510、第二立架520、上连接板530、下连接板540、上支撑板550和下支撑板560,第一立架510和第二立架520沿Y方向以一定间距相对设置,第一立架 510由两第一立柱511、第一上横梁512和第一下横梁513组成,两第一立柱511 在X方向以一定间距相对设置,两第一立柱511的下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地面上,第一上横梁512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立柱511的上端连接,第一下横梁513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一立柱511的下部连接。第二立架520的结构与第一立架510 的结构相同,其包括两第二立柱521、第二上横梁522和第二下横梁523,两第二立柱521在X方向以一定间距相对设置,两第二立柱521的下端通过螺丝固定在地面上,第二上横梁522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立柱521的上端连接,第二下横梁523的两端分别与两第二立柱521的下部连接。两上连接板530在X方向以一定间距布置,两上连接板5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上横梁512和第二上横梁522连接。两下连接板540在X方向以一定间距布置,两下连接板5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下横梁513和第二下横梁523连接。上支撑板550沿X向延伸,并位于上连接板530的下方,上支撑板55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上连接板530 上。下支撑板560沿X向延伸,并位于下连接板540上方,下支撑板56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下连接板540上。

打包头400设置在第一立架510的第一立柱511与第二立架520的第二立柱521之间。该打包头400包括机壳、安装在该机壳内的送带机构(图中未示出)、安装在该机壳内的拉紧机构(图中未示出)、安装在该机壳内的压紧机构(图中未示出)和安装在该机壳内的封接机构(图中未示出)。打包带的前端从所述打包头 400的送带机构送出,经过拉紧机构和封接机构并且经过穿带槽装置并回到压紧机构和封接机构,压紧机构将打包带的首端和尾端压紧,封接机构切断所述打包带的尾端并采用端对端的方式将所述打包带的前端和尾端焊接在一起。

穿带槽装置用于形成供打包带穿过的穿带槽。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穿带槽装置包括位于弹力网床垫100上方的上穿带槽组件300、位于弹力网床垫 100侧方的侧穿带槽组件700和位于弹力网床垫100下方的下穿带槽组件600,上穿带槽组件300、侧穿带槽组件700、下穿带槽组件600和打包头400之间围成方形的打包区,弹力网床垫100伸入该打包区内。

上穿带槽组件300用于将弹力网床垫上方的相邻两条第二道带124之间的第一道带122向外侧拉起,并在拉起的第一道带122的内侧形成第一穿带槽,同时将床垫上方的该相邻两条第二道带124之间的第三道带126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三道带126的外侧形成第二穿带槽,所述第二穿带槽与所述第一穿带槽连通形成直线型上穿带槽。

如图8-10所示,上穿带槽组件300包括上安装板310、上升降气缸340、若干上拉带模组320和若干上压带模组330,其中,上安装板310沿X方向延伸,并位于上支撑板550的下方,上安装板310上设置有用来安装上压带模组330 和上拉带模组320的若干安装孔311。上升降气缸340安装在上支撑板550上,上升降气缸340的伸缩杆与上安装板310连接,通过上升降气缸340带动上安装板310上下升降运动,从而带动若干上压带模组330和若干上拉带模组320 上下升降运动。本实施例中的上升降气缸340为两个,两个上升降气缸340分别安装在上支撑板550的两端。

若干上拉带模组320与若干上压带模组330沿X向一一间隔地安装在上安装板310上。上拉带模组320用于将床垫正面的相邻的两条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一道带122向外侧拉起,并在该第一道带122与床垫之间形成第一穿带槽3212。上压带模组330用于将床垫上方的该相邻两条第二道带124之间的第三道带126压紧,并在该压紧的第二道带124外侧形成第二穿带槽336,所述第二穿带槽336与所述第一穿带槽3212连通形成直线型上穿带槽。

如图11-14所示,上拉带模组320包括拉带模组本体、四个通道拉爪322、第一拉带气缸327、第二拉带气缸3210和拉带升降气缸3211,本实施例中的拉带模组本体包括本体下盖板321和本体上盖板329,本体下盖板321上设置有四条成“X”布置的滑槽轨321a,滑槽轨321a的靠近本体下盖板321中心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本体上盖板329安装在本体下盖板321的上方。四个通道拉爪322的上端分别安装在四个滑槽轨321a中,并可以在滑槽轨321a的近端与远端之间滑动。四个通道拉爪322的下端均设置有朝内凸出的第一钩部 322a和第二钩部322b,第一钩部322a和第二钩部322b之间呈90度夹角,且第一钩部322a的钩面322c的高度高于第二钩部322b的钩面322d的高度。当四个通道拉爪322滑动至滑槽轨321a的近端时,四个通道拉爪322合拢在一起,四个通道拉爪322的第一钩部322a的钩面322c在同一水平面上,用于将第一道带122抬起,四个通道拉爪322的第二钩部322b的钩面322d和侧面与第一道带122之间形成用于供打包带穿过的第一穿带槽3212。为了方便通道拉爪322 插入第一道带122、第二道带124及第三道带126之间的空隙,通道拉爪322的钩部为锥形。

第一拉带气缸327用于驱动其中两个通道拉爪322在滑槽轨321a的近端与远端之间滑动,该第一拉带气缸327的伸缩杆的端部与第一爪推拉销328的中部连接,该第一爪推拉销328的两端分别插入该侧的两个通道拉爪322的上端内。第二拉带气缸3210用于驱动另外两个通道拉爪322在滑槽轨321a的近端与远端之间滑动,第二拉带气缸3210的伸缩杆的端部与第二爪推拉销326的中部连接,第二爪推拉销326的两端分别插入另外两个通道拉爪322的上端内。

拉带升降气缸3211安装在上安装板310上,拉带升降气缸3211的伸缩杆与拉带模组本体的本体上盖板329连接,用于带动拉带模组本体上下升降运动,从而带动四个通道拉爪322上下升降运动,进而将第一道带122提起。

上压带模组330用于压住相邻两条第二道带124之间的第三道带126,以防止当第一道带122被提起时带动第三道带126上升。如图15-18所示,上压带模组330包括压带模组本体331、第一通道活动板332、第二通道活动板333、第一压带气缸334和第二压带气缸335,其中,压带模组本体331的顶部固定在上安装板310上,压带模组本体331的底部设置有沿X方向延伸的通道固定板 331a,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分别设置在通道固定板331a 的在Y方向上的两侧,并可在远离通道固定板331a的打开位置与靠近通道固定板331a的闭合位置之间来回移动。第一通道活动板332的朝向通道固定板331a 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32a,第二通道活动板333的朝向通道固定板331a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333a。当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闭合时,第一凹槽332a、第二凹槽333a与通道固定板331a之间形成供打包带穿过的第二穿带槽336。为了使打包带顺利穿入通道,沿打包带穿入方向,通道固定板331a底面的高度逐渐变低。为了避让第三道带126,第一通道活动板332 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的底面分别设置有避让槽332b。

为了对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限位,压带模组本体331 的Y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31b和第二限位部331c,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分别安装在第一限位部331b、第二限位部331c 与通道固定板331a之间。

优选地,所述通道固定板331a、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 沿X方向的两端为锥形,这样,所述通道固定板331a、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沿Y方向的两端与通道拉爪322之间无缝对接,防止编织带从缝隙处穿出。

优选地,所述压带模组本体331沿X方向的侧面上设置有导向槽331d,拉带模组本体的沿X方向的端部与导向槽331d配合,通过导向槽331d对拉带模组本体的运动进行导向。

第一压带气缸334和第二压带气缸335分别安装在压带模组本体331的两侧,第一压带气缸334和第二压带气缸335的伸缩杆分别与第一通道活动板332、第二通道活动板333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通道活动板332、第二通道活动板333 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下穿带槽组件600用于将床垫背面的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三道带126压紧,并将该相邻的两条第二道带124之间的所述第一道带 122向外侧拉起,以在所述第三道带126与所述第一道带122之间形成供打包带穿过的直线型穿带槽。下穿带槽组件600的结构与上穿带槽组件300的结构相同,下穿带槽组件600包括若干下拉带模组610、若干下压带模组620、下安装板630和下升降气缸640,若干下拉带模组610和若干下压带模组620沿Y向一一交错布置地安装在下安装板630上,下升降气缸640安装在下支撑板560上,下升降气缸640的伸缩杆与下安装板630连接,用于带动下安装板630升降运动。

侧穿带槽组件700设置在打包头400的对面,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侧穿带槽组件700包括一固定条710和多对翅片720,各翅片720通过一对第一复位器730和第二复位器740固定在固定条710上,固定条710和翅片720围成中间导带槽,打包带在中间导带槽中移动,两翅片720具有相互靠近的关闭状态和相互远离的打开状态,打包头400穿带过程中,第一复位器730和第二复位器740保持翅片720位于关闭状态,编织带被约束在导带槽中,捆扎机头回拉收紧编织带的过程中,编织带克服第一复位器730和第二复位器740的回复力使翅片720分别向外打开,编织带脱离导带槽。

本实施例中的自动编织设备200的工作原理如下:

步骤1、将已打包好第一道带122、第二道带124、第三道带126的床垫框架110移动至需要打带的位置,此时四个通道拉爪322处于打开位置,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处于闭合位置;

步骤2、控制上升降气缸340和下升降气缸640的伸缩杆伸出,四个通道拉爪322的第一钩部322a和第二钩部322b插入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并位于第一道带122的下方;第一通道活动板332和第二通道活动板333 压在两条所述第二道带124之间的第三道带126上;

步骤3、控制第一拉带气缸327和第二拉带气缸3210伸出,四个通道拉爪 322处于闭合位置,第一道带122位于四个通道拉爪322的第一钩部322a的钩面外侧;

步骤4、控制上升降气缸340和下升降气缸640的伸缩杆缩回,四个通道拉爪322的第一钩部322a将第一道带122提起,四个通道拉爪322的第二钩部322b 的钩面和侧面与第一道带122之间形成用于供打包带穿过的第一穿带槽3212,第一穿带槽3212与上压带模组上的第二穿带槽336连通,从而形成上穿带槽和下穿带槽;

步骤4、控制打包头400工作,打包带的前端从所述打包头400的所述送带机构送出,经过所述拉紧机构和所述封接机构并且经过穿带槽装置并回到所述封接机构,所述封接机构切断所述打包带的尾端并采用端对端的方式将所述打包带的前端和尾端焊接在一起,从而完成第一条第四道带128的编织。

重复步骤1-步骤4,完成整个弹力网的编织。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弹力网床垫的自动编织方法及设备,用机械构造的方式,组合成一直线通道,方便打包带直线穿过,而不需要像人工那样交错穿上穿下,带子穿过后,通道又可以打开退出编织网,实现了自动送带、拉紧、焊接,实现无人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