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组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7986发布日期:2019-04-13 00:17阅读:742来源:国知局
变速箱组装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变速箱组装工装。



背景技术:

在变速箱组装过程中,需要先将变速箱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拨叉总成进行定位配合好,然后将变速箱后盖与上述三个总成部件进行定位安装。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将变速箱二轴总成进行定位固定,而变速箱中间轴总成、拨叉总成分列于变速箱二轴总成的两边,在组装时变速箱中间轴总成、拨叉总成与变速箱二轴总成随机进行定位,从而导致在变速箱后盖安装时容易出现定位不准、安装不到位的情况,影响变速箱的组装精度及效率。

中国专利CN102837275A公开了一种用于双离合变速器装配的工装,该工装是通过设置对输入轴总成和两个输出轴总成轴向位置的不同限位面,来确定各轴总成的正确轴向位置,且该工装只能进行径向位移,而不能进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从而该工装装配精度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变速箱组装工装,提高变速箱的组装精度及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变速箱组装工装,它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中间轴定位板、拨叉轴定位板及二轴定位套,所述二轴定位套位于所述中间轴定位板和所述拨叉轴定位板之间;所述中间轴定位板和所述拨叉轴定位板的一端均通过旋转销固定在所述底板上,另一端均绕旋转销进行转动而靠近或远离所述二轴定位套,所述中间轴定位板上设有中间轴定位套,所述拨叉轴定位板上设有拨叉轴定位套。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轴定位板远离旋转销的一端开设有弧形的卡槽,所述底板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销;所述卡槽能绕所述卡销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轴定位板上还设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内部设有贯穿的弹簧销,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弹簧销配合的钢球定位座。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拨叉轴定位板远离旋转销的一端也开设有弧形的卡槽,所述底板上设有与卡槽配合的卡销;所述卡槽能沿所述卡销进行转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拨叉轴定位板上也设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内部设有贯穿的弹簧销,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弹簧销配合的钢球定位座。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拨叉轴定位套包括沿拨叉轴定位板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一拨叉轴定位套、第二拨叉轴定位套及第三拨叉轴定位套。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拨叉轴定位套和第二拨叉轴定位套的下方,所述第一拨叉轴定位套、第二拨叉轴定位套穿过所述开口向下伸出,所述第三拨叉轴定位套向上伸出。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拨叉轴定位套、第二拨叉轴定位套及第三拨叉轴定位套的下端均设有通孔。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间轴定位板上开设有卡口,所述中间轴定位套设置在卡口的上方且与所述卡口同圆心,所述卡口的内径小于所述中间轴定位套的内径。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二轴定位套的上端向上伸出,所述二轴定位套的下端与所述底板贯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组装工装,通过设置中间轴定位套、拨叉轴定位套及二轴定位套来分别固定支撑变速箱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拨叉总成,再通过中间轴定位板、拨叉轴定位板等旋转定位,从而将中间轴总成、拨叉总成与二轴总成精确定位配合,有效保证了在变速箱后盖安装时,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拨叉总成部件配合及定位准确,提高了变速箱后盖的安装时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变速箱的组装精度及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1、底板;11钢球定位座;12、开口;2、中间轴定位板;21、中间轴定位套;22、卡口;3、拨叉轴定位板;31、第一拨叉轴定位套;32、第二拨叉轴定位套;33、第三拨叉轴定位套;4、二轴定位套;5、旋转销;6、卡槽;7、卡销;8、限位座;9、弹簧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该变速箱组装工装包括底板1,该底板1的底部设有螺栓或者固定柱,通过螺栓或者固定柱从而将该变速箱组装工装固定在其他操作平台上。

该底板1的顶部设有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及二轴定位套4,所述二轴定位套4位于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和所述拨叉轴定位板3之间。

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的上表面设有中间轴定位套21,通过该中间轴定位套21进行固定中间轴总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上表面开设有卡口22,所述中间轴定位套21设置在卡口22的上方且与所述卡口22同圆心,所述卡口22的内径小于所述中间轴定位套21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该中间轴定位套21是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上,采用过盈配合可以方便地更换中间轴定位套21,同时取出中间轴总成时,中间轴定位套21也不会松动脱出。

所述拨叉轴定位板3的上表面设有拨叉轴定位套,通过拨叉轴定位套固定拨叉轴总成。在本实施例中,该拨叉轴定位套是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拨叉轴定位板3上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拨叉轴定位套包括沿拨叉轴定位板3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第一拨叉轴定位套 31、第二拨叉轴定位套32及第三拨叉轴定位套33。所述底板1上设有贯通的开口12,所述开口12位于所述第一拨叉轴定位套31和第二拨叉轴定位套32的下方,所述第一拨叉轴定位套31、第二拨叉轴定位套32穿过所述开口12向下伸出,所述第三拨叉轴定位套33向上伸出。并且所述第一拨叉轴定位套31、第二拨叉轴定位套32及第三拨叉轴定位套33的下端均设有通孔。

所述二轴定位套4用于固定二轴变速箱二轴总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轴定位套 4的上端向上伸出,所述二轴定位套4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贯通。该二轴定位套是通过过盈配合安装在所述底板1上。

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均为水平设置,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和所述拨叉轴定位板3的一端均通过旋转销5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另一端均开设有弧形的卡槽6,所述底板1上设有与卡槽6配合的卡销7,所述卡槽6能绕所述卡销7进行转动;从而使得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均能以旋转销5为圆心,并沿着卡槽6进行旋转从而靠近或远离所述二轴定位套4。

所述中间轴定位板2和中间轴定位板2上还焊接有限位座8,所述限位座8位于远离旋转销5的一端。并且所述限位座8内部设有贯穿的弹簧销9,所述底板1上设有与所述弹簧销9配合的钢球定位座11。在本实施例中,该弹簧销9为现有技术,具体地该弹簧销9包括弹簧和钢珠,钢珠连接在弹簧上,并且钢珠设置在弹簧的下端,所以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能伸出限位座8或者收缩回限位座8,从而在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旋转过程中,钢珠开始是收缩在限位座8内,随着旋转使得限位座8到达钢球定位座11位置处,从而弹簧销9上的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能伸出限位座8并卡于钢球定位座11内,起到对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锁止的作用,使得在变速箱后盖安装时,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及拨叉总成部件配合及定位准确。在需要将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旋转至原点时,所述弹簧销9上的钢珠在弹簧的作用下能收缩回限位座8内,从而使得中间轴定位板2、拨叉轴定位板3能继续旋转。

在进行变速箱组装时,先将二轴总成安装在二轴定位套4内;然后将中间轴总成安装在中间轴定位套21内,旋转中间轴定位板2,使得限位座8旋转到钢球定位座11位置处,弹簧销9上的钢珠弹出从而与钢球定位座11配合固定,起到锁止中间轴定位板2 的作用,此时,中间轴总成与二轴总成位置配合准确;然后再将拨叉轴总成分别安装在第一拨叉轴定位套31、第二拨叉轴定位套32及第三拨叉轴定位套33内,旋转拨叉轴定位板3,使得限位座8旋转到钢球定位座11位置处,弹簧销9上的钢珠弹出从而与钢球定位座11配合固定,起到锁止旋转拨叉轴定位板3的作用,此时,拨叉轴总成与二轴总成位置配合准确,从而实现了二轴总成与中间轴总成、拨叉轴总成之间的精确定位和安装;最后,将变速箱后盖安装在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拨叉轴总成的上端,实现了变速箱后盖的精确安装,并有效提高了变速箱组装精度及组装效率。

同时,在需要将组装后的变速箱后盖进行拆除时,也可以将组装后的变速箱安装在该工装上,通过该工装的二轴定位套4、中间轴定位套21、拨叉轴定位套起到固定和支撑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拨叉轴总成的作用,然后可以方便地将安装在二轴总成、中间轴总成、拨叉轴总成上端的变速箱后盖进行拆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