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8353发布日期:2021-04-14 00:05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切割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动车车架在成型过程中需要使用到诸多的管状配件,这些管状配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将作为原材料的长钢管切割为较短的管状件,而后再将切割完成好的钢管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传统的钢管自动化切割装置的切割精度低,加工出来的管状配件的长度误差大,影响着管状配件的质量。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切割精度更高的钢管切割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生产精度高,切割所得的管状配件的长度误差小。
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底座,所述工作底座上沿长度方向顺次排列设置有切割刀具、夹持装置和旋转递送装置;所述旋转递送装置包括递送外管、递送内管、递送电机、弧形扣合件和滑动气缸;所述递送外管固定在所述工作底座上,所述递送外管与所述递送内管同轴,所述递送内管滑动设置在所述递送外管内;所述递送电机和弧形扣合件均位于所述递送外管的一侧,且均设置在滑动台上,所述滑动气缸驱动所述滑动台在所述工作底座上滑动;所述递送内管的外管壁和所述弧形扣合件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所述递送外管靠近所述切割刀具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扣合件与所述弧形缺口对应配合;所述递送外管的下侧设置有递送槽,所述递送电机的输出螺杆通过所述递送槽和所述递送内管外壁上的螺纹结构传动配合;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管、控制环和控制气缸,所述夹持管靠近所述旋转递送装置的一端为夹持端,所述夹持端设置有若干围合成环形的扇形夹持片,所述控制环套设在所述夹持端,所述控制气缸驱动所述控制环沿所述夹持管的轴向运动;所述控制环朝向所述旋转递送装置的一侧连接设置有内管复位件。
5.进一步地,所述递送外管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端内部设置有防脱离限位环,所述递送内管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端为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和所述防脱离限位环配合限位。
6.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环状的相位固定槽,所述相位固定槽上设置有分隔点,所述相位固定槽的槽深从分隔点的一侧沿周向朝所述分隔点的另一侧逐渐加深;所述防脱离限位环上设置有相位固定块,所述相位固定块的前端和所述相位固定槽的槽底滑动配合,带动所述递送内管旋转并固定相位。
7.进一步地,所述递送内管沿轴向设置有两个径向贯通的长条槽,两个所述长条槽分别从所述递送内管的两端向中间延伸,且两个所述长条槽在所述递送内管的轴向上有错位重叠的部分。
8.进一步地,所述递送外管沿轴向设置有若干径向贯通的块状开口槽,若干所述块状开口槽在所述递送外管的周向上错位排列,两两所述块状开口槽之间在所述递送外管的轴向上有错位重叠部分。
9.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复位件为环形,与所述递送内管同轴;所述内管复位件靠近所述递送内管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
10.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底座上沿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若干辅助支撑管,若干所述辅助支撑管位于所述旋转递送装置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侧,所述辅助支撑管内嵌设有若干可滚动的滚珠。
11.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其递送电机上的螺杆和递送内管上的螺纹结构配合传动,使递送内管夹持住原料钢管后相对递送外管转动,进而完成原料钢管的递送,后续再由切割刀具进行切割作业,相较于传统装置中使用气缸或电机直接递送原料钢管,递送的精度更高,切割后的钢管长度误差小。
附图说明
1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13.附图2为夹持装置和旋转递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附图3为递送外管结构示意图;
15.附图4为递送内管结构示意图;
16.附图5为弧形扣合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18.如附图1至5所述的一种电动车管状配件的旋转式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底座1,所述工作底座1上沿长度方向顺次排列设置有切割刀具2、夹持装置和旋转递送装置;
19.如附图2所示,所述旋转递送装置包括递送外管3、递送内管4、递送电机5、弧形扣合件6和滑动气缸7。所述递送外管3固定在所述工作底座1上,所述递送外管3的轴向和工作底座1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递送外管3与所述递送内管4同轴,所述递送内管4滑动设置在所述递送外管3内,且所述递送内管4的外管壁和所述递送外管3的内管壁相贴合。所述递送电机5和弧形扣合件6均位于所述递送外管3的一侧,且均设置在滑动台8上,所述滑动气缸7驱动所述滑动台8在所述工作底座1上滑动,滑动台8的滑动方向和所述递送外管3的轴向垂直。所述递送内管4的外管壁和所述弧形扣合件6上设置有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所述递送外管3靠近所述切割刀具2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缺口9,所述弧形扣合件6与所述弧形缺口9对应配合。所述递送外管3的下侧设置有递送槽10,所述递送电机5的输出螺杆11通过所述递送槽10和所述递送内管4外壁上的螺纹结构传动配合。
20.滑动气缸7驱动所述滑动台8运动,所述弧形扣合件6对应扣合在所述弧形缺口9上,将递送内管4抵紧,使递送内管4夹持住原料钢管26,弧形扣合件6和递送内管4螺接配合,此时递送电机5的输出螺杆11也与递送内管4外管壁的螺纹结构对应传动配合,当递送电机5启动时,便会使递送内管4夹持住原料钢管26相对递送外管3运动前移,完成原料钢管26的递送。由于是采用螺纹结构进行旋转式递送的,递送精度相较于传统的切割装置更好,
切割后的钢管长度误差小。
21.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管12、控制环13和控制气缸14,所述夹持管12靠近所述旋转递送装置的一端为夹持端15,所述夹持端15设置有若干围合成环形的扇形夹持片16,所述控制环13套设在所述夹持端15,所述控制气缸14驱动所述控制环13沿所述夹持管12的轴向运动。当所述控制环13对应位于所述夹持端15时,控制环13压合所述夹持片16,若干所述夹持片16对应收缩夹持住原料钢管26。所述控制环13朝向所述旋转递送装置的一侧连接设置有内管复位件17,内管复位件17用以将递送内管4顶回复位。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如下:切割刀具2完成一次切割作业后,控制气缸14和滑动气缸7均启动,控制气缸14带动控制环13向切割刀具2所在侧运动,控制环13脱离夹持端15,夹持管12不再夹紧原料钢管26。滑动气缸7带动滑动台8运动,弧形扣合件6对应扣合在弧形缺口9,并将递送内管4抵紧,使递送内管4夹持住原料钢管26,而递送电机5的输出螺杆11也随之与递送内管4外管壁的螺纹结构对应传动配合。随后递送电机5启动,通过输出螺杆11带动递送内管4转动,由于递送内管4和弧形扣合件6也为螺纹配合,因此会驱动递送内管4夹持住原料钢管26相对递送外管3运动前移,递送原料钢管26。递送内管4移动的距离足够后,控制气缸14和滑动气缸7分别带动控制环7和滑动台8复位,控制环13移回至夹持端15,夹紧原料钢管26,方便切割刀具2进行切割作业,滑动台8则带动弧形扣合件6和递送电机5远离递送外管3。而内管复位件17则在滑动气缸7的带动下将递送内管4顶回复位。
23.所述递送外管3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端内部设置有防脱离限位环18,所述递送内管4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端为限位端19,所述限位端19和所述防脱离限位环18配合限位,防止递送内管4从所述递送外管3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端脱离。
24.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所述限位端19的端面上设置有环状的相位固定槽20,所述相位固定槽20上设置有分隔点21,所述相位固定槽20的槽深从分隔点21的一侧沿周向朝所述分隔点21的另一侧逐渐加深;所述防脱离限位环18上设置有相位固定块27,所述相位固定块27的前端和所述相位固定槽20的槽底滑动配合,带动所述递送内管4旋转并固定相位。当内管复位件17将递送内管4顶回复位时,所述相位固定块27和所述相位固定槽20对应配合,促使递送内管4旋转,使得递送内管4的限位端19和防脱离限位环18对应触压时,所述递送内管4外管壁上的螺纹结构的相位为固定状态,确保当弧形扣合件6扣合在弧形缺口9上时,弧形扣合件6上的螺纹结构和所述递送内管4外管壁的螺纹结构正好是对应配合的状态。
25.如附图4所示,所述递送内管4沿轴向设置有两个径向贯通的长条槽22,两个所述长条槽22分别从所述递送内管4的两端向中间延伸,且两个所述长条槽22在所述递送内管4的轴向上有错位重叠的部分。两个长条槽22的设置使得弧形扣合件6未扣合在弧形缺口9上时,所述递送内管4无法夹紧原料钢管26,便于递送内管4的复位。
26.所述递送外管3沿轴向设置有若干径向贯通的块状开口槽23,若干所述块状开口槽23在所述递送外管3的周向上错位排列,两两所述块状开口槽23之间在所述递送外管3的轴向上有错位重叠部分。块状开口槽23与长条槽22相互配合,进一步确保当弧形扣合件6未扣合在弧形缺口9上时,递送内管4不会夹持住原料钢管26。
27.所述内管复位件17为环形,与所述递送内管4同轴;所述内管复位件17靠近所述递送内管4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24。当需要切割钢管的长度发生变化时,递送内管4的旋进距
离也随之变化,弹性件24的设置可以使得递送内管4的旋进距离发生改变时,内管复位件17依旧能将递送内管3顶回复位。
28.原料钢管26的本体长度较长,所述工作底座1上沿长度方向固定设置有若干辅助支撑管25,用以辅助支撑原料钢管26。若干所述辅助支撑管25位于所述旋转递送装置远离所述夹持装置的一侧,所述辅助支撑管25内嵌设有若干可滚动的滚珠,减少原料钢管26和辅助支撑管25的相对摩擦,方便原料钢管26旋紧递送。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